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的理想国模式是什么?

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二十七

第十七章经文大意

最理想的社会治理状态是老百姓只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而感受不到统治者时时、处处施加于民众的影响;次一等的治理状态是老百姓能够感受到统治者和蔼可亲并且真心赞美、拥护他;再次一等的治理状态是老百姓敬畏统治者;最差的治理状态是老百姓看不起统治者并以各种方式侮辱、毁损统治者的名声。(统治者)的威信不足以征服百姓,百姓自然不会服服帖帖地听从于统治者。

(统治者在位期间)以休闲自得的形象出现在下属面前,很少发号施令。社会中的各项事务按照既有的秩序办成了,百姓认为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都会说:“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

老子的理想国

老子提出了治国理政四个等级的架构,四个等级从优到差形成了价值理念上的差别。

一是“太上,下知有之”。这是老子提出的理想国的雏形。“太上”意思是最高境界,最理想的状态。“太”在先秦时代表达的含义就是极点,最高。

《芈月传》有段情节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芈月帮助儿子夺取了皇权,自己不能再以皇后自称了,什么样的称谓才符合自己至高无上地位的身份呢?她说,周文王的祖母即周朝先祖古公亶(音胆)父的正妃叫太姜,她以贞顺的女德,成为丈夫得力的左膀右臂,是周朝创业时期的贤德妇人,就以太姜的“太”作为自己的封号,称“太后”。芈月以太后的身份统治朝政四十余年,为秦朝一统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那以后,皇帝死后,先皇后称之为太后的祖制就延续了一千多年。

由是观之,“太上”表达的是至高无上的地位,联系下文的意思可知,老子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什么样的理想国度呢?即“下知有之”。“下”指百姓,百姓的幸福指数非常高,只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却完全感受不到统治者对百姓施加的影响。没有沉重的苛捐杂税,没有暴力的强征兵役和苦力,没有连年战争民不聊生的情况。

大家所熟知的《桃花源记》应是老子笔下理想生活的写状。《桃花源记》是东晋大文豪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表现了陶渊明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不满。

中国有个《桃花源记》可以展现老子的理想国,西方有个叫柏拉图的哲学家撰写的《理想国》展现了西方人对理想国家的期待。《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他和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以及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称为西方哲学的鼻祖,这三位伟大的哲学家恰好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希腊。如果儒、道两家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和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发生了碰撞、交集,世界的文化历史可能会被改写。

二是“其次,亲而誉之”。如果实现不了理想国的愿望,老子提出了可以比“太上,下知有之”次一等的国度,就是“亲而誉之”。老百姓能够感受到统治者和蔼可亲也真心赞美、拥护统治者。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样的统治者在历史上也属于凤毛麟角,一些开国君主在打江山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几率。所以,对于百姓来说,这个等级的国度还属于理想层面的奢望。

三是“其次,畏之”。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变显示,第三个等级是中国出现最多的治国理政的例子。从周朝建立,周公制定《仪礼》开始,确立了君王“威”的形象,百姓对于君王存敬畏之心,君王以威望治理国家。历史上的明君大多如此,如周文王、周武王;汉朝的文景之治;唐太宗的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等。

四是“其次,侮之”。老子提出的最不能够容忍的治理模式就是“侮之”,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很多,被百姓骂为昏君的皇帝经过历史的积淀,书写进历朝历代的史书中,如同被钉在了耻辱架上。现撷取几例以飨读者。

殷商朝的最后一位国君纣王上任初期也算是勇武能干,国富民安,但是,在位后期居功自傲,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过着奢华的生活。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杀比干,囚箕子,最终失去人心。毛泽东在评价纣王时说:'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统一东南,把东夷和平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因为后期的暴虐,遭到百姓的痛恨,直至今天仍然被作为暴君的典型而忘记其初期的功劳。

“我自然”就是“本来就是如此”

悠兮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话是对第一等级理想国的具体阐述。统治者以悠闲自得的形象示人,看不到当政者筋疲力尽的身影,统治者很少发号施令,老百姓却事事都顺利,一切皆是顺其自然。

看来,我们不吝其词的赞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好干部在老子的理想国里也不需要啦!

通行本原文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成功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侮)之。信不足,案(安)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姓)胃(謂)我自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解读17:太上,不知有之
轻轻松松读《老子》(十七)
【古典诗词漫话】建安风骨------曹操心目中的理想国
太上,不知有之
高恒解《老子》之七十三
《老子》第十七章解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