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庄子《外篇之天地》12.15

<12.15>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子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而未知此其必然邪?世俗之所谓然而然之,所谓善而善之,则不谓之道谀人也。然则俗故严于亲而尊于君邪?谓己道人,则勃然作色;谓己谀人,则怫然作色。而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合譬饰辞聚众也,是终始本末不相坐。垂衣裳,设采色,动容貌,以媚一世,而不自谓道谀,与夫人之为徒,通是非,而不自谓众人,愚之至也。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以二垂钟惑,而所适不得矣。而今也以人天下惑,予虽有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又一惑也。故莫若释之而不推。不推,谁其比忧!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白话>

孝子不阿谀自己的父母,忠臣不谄媚自己的国君;这是臣与子的精彩表现。如果对父母所说的都同意,所做的都赞成,那就是世俗所谓的不肖子;如果对国君所说的都同意,所做的都赞成,那就是世俗所谓的不肖臣,但是,这样就一定正确吗?对世俗所同意的都同意,所赞成的都赞成,却不会被称为谄媚阿谀的人。难道世俗比父母更可敬,比国君更可尊吗?听到说自己谄媚别人,就勃然变色;听到说自己阿谀别人,就忿然变色。然而,一辈子都在谄媚别人,一辈子都在阿谀别人;以善用比喻、修饰语词来招揽群众,正是前后操守无法一致的表现。穿上宽大衣裳,装饰华丽色彩,露出动人容貌,以此讨好举世的人,却不认为自己是在谄媚阿谀;与世俗之人为伍,一起同是同非,却不认为自己是众人之一,这真是愚蠢之至。知道自己愚蠢的,不是大愚蠢;知道自己迷惑的,不是大迷惑。大迷惑,终身不能理解;大愚蠢,终身不能觉悟。三人同行而有一人迷惑,还可以抵达目的地,因为迷惑的人少;如果有二人迷惑,那就怎么辛苦也走不到目的地,因为迷惑的人多。现在则是天下人都迷惑了,我虽然公开昭示了方向,也帮不了大家。这不是很可悲吗?高雅的音乐不被俚俗所欣赏,人们听到《折杨》、《皇荂》等民间小调就开怀大笑。因此,高妙的言论不会在众人心中停留;至理之言不出现,世俗之言充斥着。由于两种论点不同而造成迷惑,结果无法抵达目的地。现在则是天下人都迷惑了,我虽然公开昭示方向,又怎么帮得上忙吗?知道帮不上忙还勉强去做,又是一大迷惑。所以不如放开,不再追究。不去追究,还有谁会与我一起忧愁呢?丑女半夜生子,急着取火来照看,惶惶然唯恐孩子长得像自己。

<解读>

儒家与道家都反对愚忠愚孝,如果完全接受父母与国君的话,则是世俗所谓的不肖子与不肖臣。但是,从别一观点来看,一味随俗从众,与世浮沉,自然不是适当的做法。一辈子顺从世俗,就是大迷惑、大愚蠢。然而,一个人不可能遗世而独立,必须生活在世间,用世俗的方式生活,所以即使自己很清醒,也不能在心态上自以为超越了世俗。

本文颇有庄子自述心情的意味。他看到世人的处境,“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然后承认光靠自己一人实在帮不上忙。《天下》中说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也就是他认为天下人沉迷混浊,没办法同他们讲正经的话。道家用“天下人都迷惑”对世界下判断,所以我解读老子思想的重点时,第一项就是“天下大乱”。天下大乱不仅是指战祸,还包括观念上的偏差,一般人有偏差的观念,就带来偏差的欲望和行动,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道家希望人们有正确的观念,就是“觉悟”,但是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正确的观念,所以老子说人最好是“无知无欲”,以避开这些后果。

天下人都迷惑,只靠一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一般人是自己迷惑,却希望下一代能够清醒。所以庄子用“厉之人”的寓言,丑女半夜生子,急着取火来照看,惶惶然唯恐孩子长得像自己,就是说明这种心态。孟子也有类似的说法,“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耶稣也说瞎子领瞎子,最后都掉到深渊里。就像《世说新语》里说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险得不得了。人生其实就是充满危险,因为每天都在变化。人生问题,就像孔子说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我们如果没有真诚而还能活着,其实都是靠“侥幸得免”。有人并没有学习儒家,并未在德行上努力,但还是活得好好的,譬如中国历史上经历各种战乱,死伤无数,今天我们都活下来了,可见我们的祖先躲过多少危险。但是,我们不得不问,这样活下来的意义何在?

庄子也借由“厉之人”的寓言自我解嘲:他的作品流传后世,不也陷于“知其不可得也而强之”的迷惑中?换言之,有所作为便会迷惑,除非忘掉自己的美丑。孩子生了就顺其自然,如此而已。

“大声”指雅乐,如《咸池》、《六英》。《折杨》、《皇荂》则是古代的民间歌曲。此段还有一个特殊的用法在“终身道人也,终身谀人也”,这句话中的“道”为导,解作谄媚。所以“道腴之人”是指谄媚阿谀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庄子(外篇)《天地》笔记之九
庄子: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
《庄子》导读(七十)—《外篇 · 天地》2.5-13
​《庄子•天地》| 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14.迷惑的人都是可悲的
庄子:权威不等于真理,世俗未必是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