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数的暗语--抽象绘画的探讨和理解
      西方抽象绘画是传统具象绘画的传承发展,抽象绘画是从具象中抽取本质元素而构成的绘画形式。抽象绘画创作理论的背后,是理性的“数学特征”。这种“数学特征”来源于哲学思想体系,涉及到创作理论层面和部分表现技法层面,值得探讨和理解。

1、源起·万物皆数

公元前800一前500年,古希腊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学派成员大都是自然科学家,他们通过观察大自然,总结各类自然现象,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某种数量关系决定的,认为宇宙可以用单独一个主要原理加以说明,这就是数。同时,他们也认为美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科学的世界和美的世界都是按照数及组合以某种规律构成的。美的本质,在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差异对比与和谐。

古希腊雕塑完美的诠释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美学观点。(图1)中,人体结构的各种横向宽度之间的比例、纵向高度之间的比例、以及高度宽度之间的比例,都是遵循了某种“自然的”规律。因为遵循了“自然的”规律,故而使古希腊雕塑表现出群体共性的“完美感”和“秩序感”。

群体共性的“完美感”和“秩序感”的产生,在于古希腊雕塑的塑形原理。与古埃及雕塑“正面律”的表现程式不同的是,古希腊雕塑运用了“S”形的塑形手法。一些著名的古希腊雕塑,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其头部(瞳孔连线)、胸部(肩部连线)、髋部(髋关节连线)、膝部(双膝连线)、脚部(脚趾连线)等处的倾斜角度,共同组合成“S”形变化。这样的处理手法,既可以使雕塑之人体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又可将“完美感”、“秩序感”蕴含在写实的自然状态的造型内,使人体各部分比例关系和结构形态充分地展示,人体的美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而人体各部分的倾斜连线组合,同样可以理解为一组“数”,而且是遵循某种函数关系的“数”。当不同的雕塑广泛使用了“遵循函数关系的数值组合”的造型技法,那么这些作品自然而然的就会呈现出群体共性的“秩序感”。并且,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正是顺延了这样的“秩序感”造型技法,从而可以从其雕塑作品《大卫》中,再次散发出古希腊雕塑美感的气息。

2、脉络·黄金比例

五角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图形。古今中外,不同文化族群都将其作为美好积极和尊贵崇高的象征,这是为什么?因为在五角星中,所有线段之间的长度关系都是符合黄金分割比的。正五边形对角线连接后出现的所有三角形,都是黄金分割三角形。

黄金分割、黄金比例都是基于数学领域的斐波那契数列(1, 2,3,5,8,13,21,34,55,89……)。这个数列,是由12~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列昂纳多·斐波那契(Leonardoda Fibonacci)定义的数学公式:F(1)=1,F(2)=1, F(n)=F(n-1)+F(n-2)(n>=3,n∈N*),从n=3开始,之后每一个自然数与前一数值之间的比率,都是黄金比例数(0.618)。这个数列的神奇之处,在于自然万物普遍存在符合此数列特征的现象。

“在植物学中,把枝和叶子等统称为枝条。枝条的生长有一定的规则,把这个叫做开度。例如,开度1/2就是螺旋上升1周时,生长2根枝条,如竹子的枝条那样。如果开度为3/5,那就是说明螺旋上升3周时长出了5根枝条。开度的分子和分母就是上述斐波那契数列,即(1/2、2/3、3/5、5/8、8/13、13/21……)这组由从植物学资料得到的数字组合,令人惊奇地吻合了数学家斐波纳契的数列。” 还有更多的自然现象,比如花瓣数量与排列(图2),螺类外壳(图3),水体的漩涡,天体螺旋,音乐的十二平均律等。总而言之,万物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而构成和谐的秩序。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重拾起黄金比例的原理,从中世纪单调的绘画废墟中走出来,开创了西方绘画艺术了全新高度。达芬奇在壁画作品《最后的晚餐》中(图4),将12门徒分为4组,每组3人。而3人所在位置的横向分布比例,都近似于黄金分割比例。这样的黄金比例分布,同样也运用在每组之间的距离,甚至于桌面之上食物的位置、背景的窗户宽度之比等等。当然,在绘画中的黄金比例原理,与数学意义上的黄金比例是有差别的。也就是绘画中的黄金比例并不是精确到每个比例值都是等于1:0.618,而是近似于、接近于数学意义的黄金比例。

与此相反的,是欧洲中世纪绘画。例如镶嵌画《查士丁尼与随从》和《西奥多拉与随从》,画面中的人物显然没有参照真人描绘,而是有意的拉长了。这样的结果,当然就是打破了人体各部位的黄金比例,呈现出不真实的画面效果。从构图的角度看,人物之间的分布排列,显然也没有参照黄金比例,产生了单调重复和不生动自然的画面的效果。这两件壁画作品还是属于中世纪最优秀的绘画作品,而大多数的中世纪绘画基本属于“图示”的层次,毫无艺术性可言。

3、蜕变·抽象演化

艺术表现形式包含的信息,通过人类感官传递至大脑,再由大脑产生反馈信号,激发人体各种腺体产生相对应的激素,从而产生人类的情感。比如音乐,悠扬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给人以优美明朗的感受;而《命运交响曲》则给人以激昂紧张的听觉体验。同样,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通过捕捉户外真实的光影,运用色彩构成的画面效果,常给人以温暖舒适的感受;立体主义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采用了象征性的表现手法,以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给人以强烈的悲剧性色彩视觉冲击。

综上可见,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元素及其组成方式是决定作品感染力的最直接原因。

西方绘画的表现形式,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以来都通过不断追求真实的描写对象来传达画面信息。不断提高的写实技能,实则是对自然物体形态真实度的还原再现。前文中论述的,大自然万物遵循数列组合与比例关系而存在。对大自然的真实描绘,实则就是再现了这些数列组合与比例关系。那么,直接以绘画元素来表达数列组合与比例关系,而不依托现实物象,在理论上便成为可能。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抽象绘画提供的可靠理论支持。

简单的阐述一下,绘画的基本形式与数学、科技的关联。从现代光学与色彩学的角度,日常所见之景物,都是光的反映。这就是色彩模式的初始。色彩模式是数字世界中表示颜色的一种算法。在数字世界中,为了表示各种颜色,通常将颜色划分为若干分量。由于成色原理的不同,通常有两种常用的色彩模式应用,如显示器、投影仪、扫描仪这类靠色光直接合成颜色的颜色设备,采用的色彩模式是RGB色彩模式;打印机、印刷机等使用颜料的印刷设备则是采用CMYK色彩模式。简述下这两种色彩模式。

RGB色彩模式:是由红(Red)、绿(Green)、蓝(Blue)三种颜色光叠加而形成其他颜色的模式。这三种颜色每一色有256个明度级,根据不同叠加方法可以产生1670万中颜色组合,即我们肉眼所能识别的所有颜色。例如:紫红(R 255-G 0-B 255)\白(R 255-G 255-B 255)。

CMYK色彩模式:是由青(Cyan)、洋红(Magenta)、黄(Yellow)、黑(Black)四种颜色料组合而形成其他颜色的模式。这四种颜色每一色有100个浓度数级,根据不同浓度组合成打印和印刷色彩。例如:

正蓝(C 100-M 100-Y 0-K 0)、黑色(C 100-M 100-Y 100-K 100)。

基于以上的色彩模式,任何一幅画一张照片一段视频,所表现的都是光与色彩的一种组合关系,而且这些组合关系是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

再从图像图形学的角度,这个自然界所有的物体,不管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也都是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的。绘画艺术作为平面图像,总体来说,分为点阵图(Bitmap)和矢量图(vector)。

点阵图(Bitmap)简单的描述,就像是新印象主义乔治·修拉的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点彩派的画风特点,就是用无数的色点构成画面。而点阵图就是这个原理的实际应用,即每一幅图像都是由无数的像素点构成的。画面中的每个像素点包含两组信息,一是位置信息,二是色彩信息。像素在画面中的位置即二维坐标系的数值;像素的色彩可以用前面所述的两种色彩模式来定义。一定数量级的像素,按照一定的数学规律,排列组合成一个群组,从而完成一幅画面。

矢量图(vector)则可以理解为抽象主义蒙德里安的那些方格子作品。图形是由数学公式或数学语言定义的线形图。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常见图形都归属于矢量图形。

点阵图和矢量图的定义,可以使得所有的绘画作品形式都可以被数字化,事实上现代的电脑图像技术早已经实现了这个应用。

在上述现代的色彩学、图象图形学的理论支持下,关于抽象绘画的理解和解读,可以用一系列全新的数列组合与比例关系来解释。这些数列组合与比例关系可以是从自然景物中抽取而来的,也可以是由作者自创所得的。所有的画面效果,都是一组绘画元素的数据组合。这组数据组合是否合理,则可以视作评判“美”的尺度。按照前文关于斐波那契数列的论述,“美”的尺度就是“是否合乎黄金比例等客观数列和比例”。

关于评判画面美感的标准,对于具象作品显然可以依据自然景物已有的光影色彩与造型等自然规律来评判。同样的,抽象作品在形式感上,也是可以用前文所述的评判标准来衡量。这是因为,所有的抽象绘画元素,都是可以“数字化”。颜色间、形状间、过渡层次间、运笔速度间等等,诸多绘画元素一经数字化,即可被分析,并且也是可以用“美”的尺度来评判。抽象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构成元素、技巧特征等方面的和谐架构组合,与人们内心情感体验的互相和谐合应,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一直以来对抽象绘画作品的优劣评判“失范”的论述,其实是可以有统一化的标准来衡量的。

抽象绘画在摆脱具象绘画的再现功能属性、抽取运用自然和绘画的本质属性后,遵循“数的语言”,糅合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自由而全面的表达作者对现实世界和非可视世界的感受和审美,形成了独特表现形式,影响广泛而深远,并且将继续发展演化。

图1

  

图2

  图3

  图4

摘引

  1. 1、美玲  《趣谈斐波那契数列》  科协论坛·2008年第8 期(下)

《上海美术》2019年第1期

  目录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不信炫不晕你
崔振宽:抽象与具象的临界点
闫振铎的“无界”之境
法国野兽派大师马蒂斯剪纸欣赏
美术按其社会功能大致可分为几大类?并说明这几大类各有的特...
西方抽象主义艺术纵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