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律诗凝练的语言是怎样炼成的?

从语言文字层面看,诗歌与散文、小说的最大区别有两个:

1. 韵律之美

2. 高度凝炼

诗歌字数一般较少(仅少量叙事诗文字略多),而且律诗有格律和押韵的限制,在如此严格的条件下要表达丰富的内容,文字必须高度凝炼。

凝炼,有两个意思。

,是集中,表达的意思高度集中,紧扣主题,不能散。

,是简洁达意,以最少最精确的文字来表达作者意图,一字不能闲。作诗,是减法,能简即简。

要写出凝炼的律句,自然要求作者有高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多读前人作品,体会优秀的律诗的句法字法是必须的。除此之外,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提高诗句的凝炼性。

一. 以形容代替动词

二. 使用典故

三. 结构的跳跃

四. 多意象组合

以形容词代替动词

这是歌诗创作中常见的一种方法。例如,“月冷龙沙,尘清虎落”,月色令塞外大漠显得寒冷,烟尘销沉,令虎落(护城的篱笆)显得清净。正常的语意应该是:月照龙沙冷,尘销虎落清。 但作者直接将“冷”和“清”这两个形容词作动词使用,不但准确地表达了语意,同时令句子更显凝炼。

又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作者清晨访古寺,林间的晨光令鸟声听起来特别愉悦,潭水清澈,好像把人心也变得空灵了。“悦”和“空”是形容词,这里也当作动词来用了。

如果作者的意图并非要由动作来表达,则动作是次要的。月冷龙沙,月光照在大漠,照的动作并不重要,“月”字已经能令读者联想到月光的“照”,无须再把“照”字点出来。诗要传递给读者一种感觉或情绪。作者想要传达“冷”的感觉,那么照的动作就直接省略,代之以“冷”。

以形容词代动词,并不是随意可用,例如“僧推月下门”,“推”字就不好由形容词代替了,因为这句的意境,体现在推的动作上。

使用典故

有些比较复杂的思想感情,如果直写,第一缺乏诗味,第二很难表达清楚,第三有些思想不便明说,第四来要浪费很多笔墨,使用典故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用典可以用较少的文字表达出非常丰富的思想感情,当然,前提是读者要理解典故的含义。

用典在古诗中随处可见,如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首句:“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觐省是指探望父母,“老莱衣”是一个典故,说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以令父母欢娱,因此这个典故与诗的主题非常贴切,将韩十四比喻作古代有名的孝子,“老莱衣”仅三个字,就表达了杜甫对韩十四回家探亲孝敬父母品行的赞扬,并指出这种孝行在兵戈横行的当世已经很罕见。可见用典能令文字极为凝炼。

明末广东诗人陈恭尹在明亡后拒不仕清,隐居岭南,写下组诗《西樵旅怀》,中有句云:“西山有屋临溪水,新种桃花欲避秦。”“避秦”二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避秦其实即是避清,表明不向新朝屈膝的决心,也寄托了在新朝统治下与世隔绝、追求自由生活的理想。

典故往往包含了某个完整的故事、思想或某个道理,因此只需要引用这个典故,即能表达出相当复杂的思想感情。当然,用典也有弊端,如果读者对典故不熟悉,则会妨碍读者对于诗的理解。

结构的跳跃

诗因为字数少,不能像散文小说一样详细述说,所以,句意的跳跃就很常见了。句意的跳跃,会省略掉一部分本来“存在”的文字,结果既避免了行文的平淡,又令诗句变得精炼。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作者早上醒来问侍女,问什么?没有交待,下一句就跳到“却道海棠依旧”,那么从这一句回答我们可以得知作者问的是花事。逻辑看似断开,但其实是连着的,只不过跳跃了一下而已。又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亲友问什么没有交待,下一句忽然说“一片冰心在玉壶”,貌似有点突兀,但读者能够联想到亲友问的也许是被贬谪的事,因此以冰心玉壶表明心迹。放在小说散文里,是不会这样叙述的。

司空曙《喜外弟卢伦见宿》:“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第一句写雨里的秋树,纯写景,下一句忽然跳到白头人,两者原没什么关系,但在诗里,却放一起了。要注意,这种结构跳跃、逻辑断裂,是依靠深层的意来维系的。

多意象组合

多意象组合是将众多意象直接列在一起,连主语谓语都省略了,因此能令诗句显得精炼。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注意,选取的意象必须能高度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只“炼”不“凝”,也就是意不集中,松散了。

类似的诗句还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以符合作者思想感情的意象组成意境深远的画面,主、谓语在这里都不重要。如“残钟广陵树”,不必说明谁敲钟,或者钟声传递的动作,读者自然能从“残钟”二字联想到钟的声音。

  • 在罗列名词的时候,注意用来修饰名词的形容词,这也是以凝炼文字表达丰富意思的常用手段。

杜甫《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堂”本是一所房子而已,前面加个“离”字,即表明这是一个送别的地方,点出主题。作者不必说我在这个房子里和你话别,其意已明。“别路”也是一样。一条普通的路,加个“别”字,表明与友人在此路话别。仅两个字就将在什么地点、发生什么事表达了出来。

李白《送友人入蜀》:“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秦栈,蜀城,将友人自秦入蜀,经过崎岖险要的栈道,到达四川城市的过程表达了出来。一般作者大概会想到栈道、古城之类,然而加入“秦”、“蜀”二字,则一下子呈现出旅程中跨越的遥远广阔的空间。

如何进行诗语言凝炼性的训练?

首先说明,凝炼并非可以从诗歌创作训练中割裂出来在为独立的训练部分的,凝炼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应当成为一种创作的自然习惯,而不是刻意进行凝炼性的训练。炼字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懂得上述几点技巧,将其运用到创作中即可。

笔者比较推荐下面几种练习方法:

  • 题画

也就是找一幅意境不错的画,根据画境进行创作。这种方法需要作者提炼画中适于表意的部分,再进行联想、组合,所以很能训练作者的的理解能力,能提炼,就有凝炼的基础了。

笔者以前也曾练习过题画诗词,兹录一首供参考。

高阳台

水榭飘灯,风檐落絮,翠栏倚尽更深。小径红裳,轻愁只在花阴。离魂暗逐游丝去,料如今、难觅青禽。剩年年、月冷斜桥,露湿罗襟。
当时密约依然在,但鸳钗尘掩,粉泪香沉。白袷雕鞍,依稀梦到烟浔。江南又是垂杨绿,对斜阳、莫近楼心。漫相思、地角天涯,此恨谁寻?
  • 对联

头条上热爱对联的创作者很多,常有人出联求对,是一个练习的好地方。对联字数比律诗少,要在两联中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对于文字凝炼性要求很高,又有平仄对仗的要求,和律诗中间两联接近,把对联练习好,对于写律诗大有帮助。

兹录笔者以前一题画联。

岸隔风烟秋树冷,舟移湘水晓山多。

关于此联,笔者曾写文细述创作经过,其中有一些炼字的体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

  • 将短小的散文改写为诗

选古人字数少文辞优美的散文,将其改写成诗,也是一个练习的方法。散文的语言特点与诗歌不同,改写散文可以训练诗的语言,提高概括提炼能力。苏东坡就曾将陶渊明《归去来兮》改成词,辛弃疾将《庄子.秋水观》改成词,我们更熟悉的是张旭将《桃花源记》改成七绝。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结言

最后强调一点,一定要多读古人优秀的诗,体会诗的语言特点,学习诗的句法字法,形成诗感。凝炼的文字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会,也没有所谓“专门”的方法,写出凝炼的诗句是一种综合能力,例如,选择什么事物、和事物的哪一个方面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何从事物中提炼出能表达感情的因素,又如何组合这些因素,又关乎作者的诗的思维。作者情感的敏锐性、对自然景物、人生世事的感悟能力、对文字的驾驭能力,都是创作出优秀诗歌的条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
洛溪游子 拾尘小记(十)都门秋思(清·黄景仁)
开心国学院联班对句知识第一讲:分析出句
写诗填词的两个阶段
高考一轮复习——读懂诗歌(导学案)
李洪起‖“抽象可见”赋两行联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