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宝钗初进贾府就引起黛玉的嫉妒?你们都被87版骗了

薛宝钗进贾府VS林黛玉进贾府,风光无限,惹宝玉看呆,黛玉吃醋?原著告诉你:没那回事!

这里的误解,全来自于87版的《红楼梦》。剧中的情节是:薛姨妈携薛蟠宝钗进贾府,宝钗服饰大红色系,庄重而较显华丽;王夫人、凤姐出门相迎,接进内院;贾母携三春、宝黛等一众女眷二门迎接,和薛姨妈热情寒暄;宝玉第一次看到宝姐姐,被她的美貌惊呆了(就差哈喇子流下来、下台阶绊倒了);躲在贾母身后不起眼的黛玉将一切尽收眼底,露出小性儿、小气儿和小不屑儿的小眼神。

初进贾府的宝姐姐(87版)

其实在拍摄《红楼梦》上,笔者更倾向于欣赏李少红。

大家都明白,《红楼梦》实在是一部太复杂的著作,惜墨如金的曹公在里面设置了太多重要的小细节、小心机,可谓是千头万绪、处处伏笔,这就造成了一万个人的眼里,就会有一万部“红楼”,红学研究至今热度不减。

王扶林拍红楼,虽然做了许多准备工作,但结果实在是拍得面目全非,一切都流于表面,甚至硬生生把宝黛主角拍成了薛宝钗的主场,根本没有拍出“红楼”精髓。

李少红说她根本没读过《红楼梦》,但难能可贵的是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虽然插入的大量旁白为观众诟病,但也不失是一种尊重原著的笨办法。

在原著里,薛家进贾府是这样的:

过了几日,忽家人传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正在门外下车。”喜得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姊妹们暮年相会,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忙又引了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合家俱厮见过,忙又治席接风。

薛蟠已拜见过贾政,贾琏又引着拜见了贾赦、贾珍等。贾政便使人上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在外住着恐有人生事。咱们东北角上梨香院一所十来间房,白空闲着,打扫了,请姨太太和姐儿哥儿住了甚好。”王夫人未及留,贾母也就遣人来说“请姨太太就在这里住下,大家亲密些”等语。

注意看原文细节:根本不存在全家女眷正式热情迎接的场面描写!也没有贾母亲自迎接的描写!老太太只是派人传话,客套让其住下而已。只是王夫人带她的女媳等人迎接,然后她姊妹俩入室叙阔而已!甚至都没有薛宝钗的单独描写!倒是对薛蟠一番描述。更没有宝玉翘首以盼、首次见宝姐姐的失态场面!当然更不可能有林妹妹吃醋拈酸的小表情啦!

这一点上,李少红版才是照搬了原著!

薛姨妈进贾府

姊妹叙阔,贾母差人传话

现在再对照林妹妹进贾府的场面,曹公用了半个章回的笔墨细细描写:婆子引导、换乘轿子的细节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大家闺秀的排场一览无遗;见到贾母后祖孙俩拥抱、哭泣等都显示了贾母对外孙女的疼爱;一家子女眷齐聚贾母客厅欢迎黛玉,尊重贵客的规格跃然纸上;在贾母的亲自引荐下和二位舅母相认,和李纨熙凤相认,和三春姊妹相认,正式的态度毫不含糊;熙凤利落站队,倾情捧场,孤女的幸运何其难得?亲自登门,拜见二位舅舅,亲情血浓于水,礼数周到;宝黛初见,灵魂知己当场相认,电光火石间浓墨重彩!

一个是整篇幅不惜笔墨地描写,一个是三言两语轻松打发,曹公的情感重点在哪里,难道不是一目了然?宝玉的真情实感在哪里,难道不是一目了然?

宝钗初到,优秀尽显,黛玉吃醋?原著告诉你:没有的事!

第五回的开头,有这样一段描写:

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那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日不知为何,他二人言语有些不合起来,黛玉又气得独在房中垂泪,宝玉又自悔言语冒撞,前去俯就,那黛玉方渐渐地回转来。

我说过,读《红楼梦》,一定不能粗枝大叶,更不能仅仅看剧,因为那样你远远也读不到曹公的精髓,有的只是各种断章取义,与真相背道而驰。那么以上文字,到底告诉了我们几层意思呢?

一、这是薛宝钗进贾府后,第一次有关黛玉、宝玉和宝钗三人的描写。

注意:1) 没有正面冲突,只是作者站在上帝视角进行描述的,可信度百分百。

2) 理解每一句话,都要结合上下文句来理解才行,孤立理解容易陷入盲人摸象的窠臼,是不能够正确掌握曹公的真意的。

二、第一句表达了什么呢?——贾母、宝玉和黛玉,三人才是最亲密的亲人,战友和知己。

1)在贾母的世界里,黛玉是相当重要的,二玉地位相同:“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2)宝黛感情甚笃。

“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可见:宝黛之间的感情首先是“亲密友爱”,这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俩人的感情“较别个不同”,这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是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三观,感情上是高山流水红颜蓝颜知己的高度啦!

为什么这样说呢?继续下文,看他们亲密到什么程度?

“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整天守在一起,也能言和意顺,毫不厌烦。

对于这一点,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有深刻的体会,有哪些人才可以这样成天守在一起却不会厌倦呢?当然是有共同语言的,知己才行呀!

3) 注意看细节,以上两层意思,是凑在一句里来表达的,两部分内容中间用的是“;”(分号)!这一句和后面的句子是平等、独立的关系。

这样表达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是藏着曹公的小心机。这样表达的意义在于告诉读者:贾母、宝玉和黛玉,是最亲密的关系,他们在感情、文化素养等方面是知己,现实利益方面是联盟的关系,共同进退,同荣同辱!

祖孙3人

三、第二句“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表达了什么呢?

1) “年岁虽大不多”?错!

林黛玉的年龄线是这样的:贾雨村进贾府任教时,书里有明确的交代,黛玉“年方五岁”;后“堪堪一载后”,贾敏去世,黛玉大约6岁;以此类推,加上林如海为黛玉进京做准备、黛玉进京路上所用的时间等,黛玉进贾府的年龄,应该在7岁左右。

宝钗进贾府前,书里明确交代,薛蟠15岁,宝钗比他小两岁,宝钗应该是13岁左右。加之她上京是要参加选秀的,所以必然是这个年龄无疑了。

黛玉进贾府的翌日,传来薛家要上京的消息,所以再加上薛家进京路上用的时间,此时黛玉的年龄应该在8岁左右,宝钗的年龄应该在13、14岁。

用现在的眼光看,一个是小学三年级的女生,一个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女生,在少年时代,这样的年龄差距,在省事方面,差异显然还是蛮大的。薛宝钗要想有意欺负黛玉,就年龄而言,那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

她俩5岁左右的年龄差异,大还是不大,各位读者自己斟酌!

2) “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错!

结合上句,曹公在这里故意露了个bug,小心机又显露无遗。

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都是浮于表象的描述。就像我们的社交,有时候不了解一个人,但又必须对这个人下个结论的时候,也会为了保险起见,说一些无关根本、倾向于恭维的话语。容貌丰美大约是真的,宝钗容貌美也是不争的事实,品格端方就有了亦真亦假的味道了。为什么这样解读呢?“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这里曹公都不想用自己的上帝视角描写了(可想彼时的曹公,大约是心里一万匹马在奔腾呀)。这就像我们的社交,有时候把握不住真假对错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啊,那谁谁说的,那谁是个什么样的人等。

“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这里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呢?整个贾府,曹公所褒扬的三观正的主要人物,就是贾母、宝玉和黛玉三个人,对于大部分的人,比如王夫人、邢夫人、薛姨妈、薛宝钗、那些各类下人、仆人等,大多都是俗之又俗、混沌糊涂之人。这些“人多谓”,再结合前面的小心机,可见曹公是真话假说了。

当然,在俗人的审美和观念里,也只有同类的俗人是美好的,因为他们的理解能力、理解范围就那样了。那些人认为宝钗比黛玉优秀,是可以理解的。

记得在电影《黄金时代》里,萧红在说自己和丁玲等人(红色文学家)的差异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不是一类人。

黛玉和宝钗,当然不是一类人。在俗人的眼里,宝钗“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但是在曹公和宝玉的眼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对似泣非泣含露目”“神仙样人品”的林妹妹,才是最美的。

四、第三、四句“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理解此两句要结合上句理解,而且正好印证了上句的猜测。

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黛玉是典型的文人情怀,而且继承了江南士子魏晋名士的风骨,侧重的是老庄思想,不喜也不屑于世俗的事务和名利。这样的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是必然的,但这也只是在俗人眼中的形象。

但这类人,实际上是这样的:在同类知己面前,可能会活泼健谈,很好接触;但是在俗人面前,则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根本没法沟通,所以自然在这些人眼中,就成了“孤高自许,目下无尘”。

而宝钗,如上文所分析,因为和下人们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所以他们则更好接触,所以她就更容易得下人的心。

五、要分析第五句,要先分析后面的几句对宝玉的描写。

1) “宝玉亦在孩提之间,况自天性所禀来的一片愚拙偏僻,视姊妹弟兄皆出一意,并无亲疏远近之别。”

在青少年时代,一般而言,男孩子是比女孩子的心理发育要晚一些的。宝玉也是典型。彼时的宝玉,不过9岁多的年纪,小学四年级的男生而已,又天生“愚拙偏僻”,实际上是天性极度善良,有极强的平等精神,说白了就是有点缺心眼。

而黛玉则不同,黛玉虽比宝玉小1岁,但是相对来说成熟许多。她对人是有分别看待的,甚至可以轻松看穿宝钗花团锦簇之下的虚伪、奸滑和野心,但是宝玉不行。那时的宝玉,对宝钗也是蛮有兴趣的。

2) “其中因与黛玉同随贾母一处坐卧,故略比别个姊妹熟惯些。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

宝玉对黛玉的感情,说到底还是和对别的姐妹的感情不同的,他的心里,对这样的情况,是既懵懂又有一些明白的。

所以,他对黛玉的要求是比其他人高的。

这其实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情况都是一模一样的,比如我们会对自己的家人、爱人孩子等比对外人要求更高,就这样的道理。而且容易产生矛盾:因为爱,所以要求高;因为要求高,所以当对方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矛盾。

宝玉和黛玉,就是这样的关系。

那么宝玉对黛玉有什么要求,是黛玉所达不到的呢?

很简单,就是上一句的内容,宝玉希望对姐姐妹妹一视同仁,但是黛玉不乐意。这是一种微妙的感情。

这就像小学生之间的友谊,两个小女生关系非常好,如果有一个小女生又跟别的女生关系好,那另一个小女生是极有可能不乐意的。

在如果是一对儿小男生和小女生,不光有两小无猜的友谊,还有懵懂的爱情,那如果这个男生又对别的女生一样好,那小女生当然是不愿意的。

大约就是这么个意思。

3) 综上所述,我们再解释第五句“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其意是什么呢:以黛玉的慧眼,几乎是很容易看穿薛宝钗的真实面目的,花团锦簇、美丽随和的外表之下,是一颗庸俗、自私、冷酷、魔鬼般的心怀。而且对宝玉有企图心。

当然,黛玉的第六感是很准确的,仅仅在3回之后的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为寒酸》一章中,宝钗就实实在在地对宝玉下手了。

第八回,金玉相见

综上所述:

1)在宝钗初进贾府时,黛玉就嫉妒她了?这当然是错的!

2) 可以说,黛玉从来没有嫉妒过薛宝钗,原因当然是:黛玉从一开始就很清醒地意识到,她和宝钗根本不是一类人,她根本不值得自己嫉妒

3) 黛玉是有吃醋的,但吃醋的对象不是宝钗,而是宝玉。这样的吃醋,是基于她和宝玉的感情,基于宝玉的天生愚痴,当然包括他被宝钗蒙蔽了眼睛而对宝钗热络的缺心眼。

4) 黛玉的不快乐,她一切的心理波动,说白了,都只会因为宝玉而发生。别的人和事,她根本不会care,自然不会影响到她的心情。

(我是@南宫公子,一枚挚爱林妹妹的小女子,如果您也与我一样,欢迎留言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薛宝钗的性格特点,薛宝钗人物分析
解谜《红楼梦》之黛玉的性格
薛宝钗为何更受欢迎?你看她与林黛玉做一件事,碾压黛玉多少
《红楼梦》|林黛玉为什么不敢挑薛宝钗的短处?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副册人物猜想之――薛宝琴
曹公在宝钗和宝玉的年龄上埋下的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