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兴海文联】怀念我的母亲——李杨

《兴海文学》开栏语




《兴海文学》是由中共兴海县委宣传部、兴海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创办的文学杂志,是目前兴海县唯一的大型综合性文学季刊,长期设置本期推荐、名家作品、小说世界、散文随笔等栏目。本刊物扎根兴海,面向县内外,着力主打“本土文学”概念,给文学爱好者一个展示舞台。《兴海文学》杂志自2016年创刊发行以来,已走过六个年头,在每一届编委会的共同努力下,推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为鼓励、激励更多文学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发现、推介更多优秀的本土作家,用好新媒介、助推文化传承创新,用优秀的文学作品鼓舞人,书写新时代。《兴海文学》杂志计划在兴海县阳光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专栏,上传、分享优秀文学作品。即日起,面向全县征集散文、诗歌等作品,欢迎全县广大文学爱好者踊跃投稿。







李杨,本名才让措,海南兴海人,99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机关秘书,党校教师,现退休居西宁。








怀念我的母亲

母亲离开我们兄弟姐妹已十余年了。一直以来,我曾想写一点有关母亲文字,却迟迟没能写出只言片语。只因母亲是我胸口永远的痛,每每想起母亲,我总是热泪盈眶,实难割舍,心中有着太多不能忘却的记忆。母亲只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农动妇女,于茫茫人海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但于我而言,母亲便是天,母亲就是地。我爱我的母亲,母亲的一生是坚强、勤劳、节俭的一生。

由于我是家里的老幺,打从我记事起,母亲早已不再年轻。记忆中的母亲有着长长的辫子,但那辫子永远是挽在脑后的。身上总穿着那不变的蓝色衣裤,脚上是黑色条绒的胶底鞋。

母亲是典型的瓜子脸,一对弯且茂密的眉毛下,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眼睛虽是双眼皮,但不怎么大。但这双不大的眼睛,却有着神奇的魔力,一眼便能洞察到我的内心的想法,高耸的鼻梁横亘在脸中央,使得整个脸庞棱角分明,削尖的下巴又让母亲多了几分妩媚。盛年时的母亲身高应该在一米七五左右,那高大挺拔的身躯,如北方高原的白杨树一样耐得住风寒。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清代郑燮的《竹石》中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年轻时一对长又粗的大辫子,在母亲挺拔的背上,来回晃动,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母亲干了一辈子农活儿,皮肤依然白皙。记忆中的母亲,已年过半百,但腰板依然挺直。加之母亲身材高大,50多岁的母亲仍然有着姣好的容貌。母亲为人和善,心地善良,在村里有着好的声誉和人人缘。

由于姥姥中风瘫痪,为了照顾患病的姥姥,童年时母亲便辍学了。母亲略微认得一些字,但识字不多。这也是母亲生前最遗憾的事。她总会对我说,如果你姥姥没得病,也许我也和你一样是个识字人。因此,母亲很仰慕有文化的人,对书本更是爱惜。丢弃的破报纸,我们兄弟姐妹用过的旧课本儿,她都保管得十分完好。晚年的母亲随着哥哥姐姐们的成人,再也不用干粗重的农活儿了。这样,我们母女相伴的日子便多了。很多时候,我读书,她则静静地坐在一旁。我读书读到精彩处时,便忍不住笑出声来,母亲不无羡慕的说,要是我也识字那该有多好啊!

我家是贫农,由于父亲兄弟姐妹众多,生活自然十分贫苦。父亲共有兄弟姐妹八个,加上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全家共有十二口人。年轻时的母亲以一人之力操持着全家十二口人的生活,母亲自然是家中最忙碌的。家务和农活占了母亲一大半的时间,她根本无暇照看孩子,任由孩子爬着,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自然没少受罪。但在那个穷苦的年代,人们连肚子都填不饱,也就顾及不了那么多。

记忆中的母亲是习惯早起的,做早饭,喂猪,扫院等家务活均由母亲包揽了。由于母亲身材高大、结实,像挑水、挑粪之类的活也少不了母亲。大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贫苦的,1958年的时候,由于国家连续三年受灾,全国上下举步维艰,老百姓的生活异常艰难,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即便这样,母亲也想尽办法,让大家吃的稍微好一点。春天田野里的各种叫不上名的野菜,苦苦菜、黄花菜、猪耳朵,只要能吃的,母亲都挖来洗干净,放在那稀的能看得见人影的拌汤里,用来糊口。偶尔有一点菜籽油,那便是少有的佐料。母亲用那格外珍贵的油炝上一点野韭菜下饭,那便是少有的人间美味。由于母亲的勤劳能干,在那场灾难中,我们这个大家庭没有遭受到妻离子散的悲剧。

一个勤劳的家庭,得要有一个能干的管理者。由于祖父不善于组织经营,这个重担自然落到了祖母头上。家中一切生产事务,皆由祖母分派和操持。父亲、母亲作为长子、长媳,自然得多分担一些。对此,母亲也毫无怨言。每天天不亮,父亲母亲便一同早起。父亲挑水,母亲忙于张罗早饭。紧接着便是祖母,随后便是大家一同开始忙碌起来。由于母亲极能任劳任怨,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叔伯、婤理相处十分和睦,从未红过脸,吵过架。

母亲很乐于助人,因此在村里有着极好的人缘。谁家有什么难事,只要母亲能帮得上忙,母亲绝对不会推辞。母亲做的一手好针线活,这在那个穿衣靠自己剪裁和缝制的时代来说无疑是个绝活。因此,母亲备受人敬重,谁家结婚的衣裤,什么重要的针线活儿,都来央求母亲。母亲虽自己十分忙碌,但也总是有求必应。母亲缝制的针脚大小均匀一致,且缝制特别细密,那每一个密密麻麻的针脚上都倾注了母亲的汗水。母亲的针线绝活当属绣在鞋上的牡丹、荷花之类的稀奇玩意儿。还有在旧时的菜瓜枕头两头绣的鸳鸯、金鱼、喜鹊之类的飞禽走兽。每年端午节,更是母亲大显身手的时候。那时为了给众多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外孙女儿缝制香包,母亲便早早开始准备。端午节来临前的一个月里,逢着阴雨天下下不了地,母亲便端坐在炕上,专心致志的缝制起来。

想起母亲缝制香包的情景,恍若昨天。母亲端坐在土炕上临窗的位置上,仔细端详拿在手上的布料的颜色、大小。根据以往的缝制经验,先把布料剪成她需要的大小,便飞针走线,快速缝制成小兔子或小老虎的大致轮廓。然后用不同颜色的丝线逐一进行细心缝制。小动物脸上的五官最是精细,常常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母亲拿出足够的耐性来精工细作,母亲总是缝上几针停下,仔细端详一会儿,接着又继续缝制,或者如果还是觉得不满意又拆了换上不同颜色的丝线重新缝制,在这方面母亲有着足够的细心和耐心的,不管花费多长时间她们总是极力渴求完美,把最美好的小动物的形象展呈现出来。

母亲缝制石榴花香包最是拿手。一串娇艳欲滴的石榴花香包,母亲便可以在短短一小时里完工。做工之精巧,细致是四邻八村没人能比的。母亲缝制的香包种类繁多,有牡丹、兔子、老虎等。缝制香包,做千层底的布鞋,到婴儿服剪裁缝制的,母亲都有着高超的技艺。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从纳鞋底到最后把鞋帮子和千层底缝制在一起,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完工,母亲纳鞋的功夫也是一流的。

母亲这一生最大的特点,便是始终没有脱离劳动。直到晚年,母亲一直在劳作。母亲到60岁时便不再下地干活,但她在家也没闲着。照看着五、六个还没有入学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外孙女儿,饲养着一圈的猪仔。平日里,母亲总是忙得团团转。那时,我在省城读大学。每每回家,总劝说她不要那么辛苦。但母亲总是十分的执拗,任我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于是,我便放弃了说服他的想法。每年暑期、寒假回家,我便极力多分担一些。

命运多舛的母亲,童年少了母亲的关爱,中年守寡,母亲的一生,是磨难的一生。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热爱生活,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性格。

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给予我珍贵的生命,更寄予我勇敢面对苦难的勇气和毅力,培养了我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及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重要品质。

我应该感谢母亲,是她让我走上了追求知识,寻求真理的道路。我今天生活中所有拥有的一切美好,都源于她的馈赠。现在,我将永远的失去了我的母亲,这个伤痛是什么也弥补不了的。

母亲只是千千万万劳动妇女中普通的一员,但她带给我的精神财富却是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将用什么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用我平凡的人生,微薄的力量,服务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和人民,给这个世界带去一份光亮和温暖,哪怕那光如萤火般不济但至少也能给人希望和温暖。

我将永远怀念我的母亲,愿她在地下一切安好!

壬寅年四月初七
于西宁

来源:兴海县文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闵华松:我的老女人不老
​我的伯父
【望安山文学】陈小坤||追忆父亲的艰苦岁月(散文)
【原创】阮莉萍:春节返乡纪事
母亲的爱(当代诗歌)
八字六亲秘诀录——断六亲不传之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