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地脉之九
第51章   侠客与烈火“相国霜钟”为开封八景之一。大相国寺里的这口巨钟高约4米,重10000余斤,每当体格精壮的和尚撞响巨钟时,空旷浑厚的钟声传出很远,几里外都可以听到。钟声响起来,深沉的历史被带入到现实之中,钟声促使我们去追忆一位叫无忌的战国风云人物,那时他的府第,据说正是在今天大相国寺的地盘上。
  信陵君无忌在战国末年有着很高的威信,历史书籍对他礼贤下士、义气横天的为人津津乐道不已。信陵君平日里好结交江湖人物,其中一人是年过古稀、其貌不扬的侯赢,这不过是看守城门的糟老头子罢了,贵为千金之躯的信 陵君却认为他洁身自好、人品很高尚,所以对他青睐有加、毕恭毕敬。信陵君常给侯赢捎点东西什么的,但老头子并不因为自己贫困就贪图钱财,他总是婉言回绝。有次信陵君大宴宾客,在客人们坐好后他突然想起侯赢来,于是亲自手执马鞭赶着马车去登门邀请。这次侯赢并不回绝,而是径直登上了雍容华贵的马车。在路上,侯赢为了考验信陵君是否真的仁而下士,就故意说自己还有点儿事情,请公子委屈一下,先把车子赶往杀狗屠猪的市场去一趟,到了市场上,侯赢找到他的屠夫朋友朱亥后,故意拖时间交谈了好一阵子。信陵君被晾在一旁,但他没有流露出任何一点儿不高兴的神色。这下侯赢满意了。 他认为公子是真的瞧得起自己,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于是很愉快地坐着马车参加宴会去了。宾客们在信陵君家里端着酒杯等了很久,他们议论纷纷,猜测公子一定是去请一个尊贵的大人物去了。后来,当他们看见信陵君风尘仆仆地赶着马车回来了,衣衫褴褛的糟老头侯赢大摇大摆坐在车上时全气坏了,觉得公子如此委屈贵体赶着车去请侯赢,而这老家伙却不知好歹如此骄傲。在宴会上,信陵君让侯赢坐在自己身边,对他恭恭敬敬、丝毫也没有怠慢。侯赢见信陵君如此真诚地对待自己,心里十分感动,但并不表示出来。
  几年之后,信陵君遇到急事了,为了拯救被秦国围困、危在 旦夕的赵国,他屡次劝说魏王发兵前去救援都没有成功,于是只好决定带着手下的千余人马以死相拼,以报答他同赵国平原君赵胜之间的交情。这个时候深藏不露的侯赢就站出来显山露水了,他向信陵君献上了“窃符救赵”的锦囊妙计,并指着好友朱亥说:“他实际上是天下少有的勇士,只不过藏身于市井之间而已,现在请他拿着40斤重的铁锤跟随公子前去抢夺虎符(象征兵权的令牌)。”信陵君认识朱亥后,对他也很好,常给他送些东西,并不因为他是屠夫就小瞧他,但朱亥收下礼物后从来也不道一声谢,信陵君觉得挺奇怪。直到现在朱亥才手持铁锤笑着对信陵君说:“我不过是个在街头杀猪卖肉的 屠夫罢了,公子却屈尊贵体对我那么好,我之所以从不答谢,是因为那些小小的礼节没有什么用。如今公子处在危急关头,正好是我朱亥拼死效忠的大好时机。”侯赢年纪大了,无法跟着信陵君共赴危难,眼里噙满了热泪,他目送信陵君和朱亥渐渐走远,然后拔出剑来自杀而死,以此来回报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窃符救赵”一举获得了成功,信陵君从此誉满海内。
  信陵君结交侯赢、朱亥与孟尝君结交鸡鸣狗盗之徒如出一辙,在这三个早期的河南人身上,激荡着任侠重义的古风。
  秦汉时期,崇尚武艺、任侠重义的风气是很盛行的,主要地区大概在燕赵 、齐鲁、河南一带。那时在市井民间出现了许许多多杀富济贫、重义轻生的游侠,他们的所做所为跟武侠小说里描写的江湖豪杰很类似。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评价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一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己有足多者焉。”
  西汉初年为数众多的游侠中,河南人剧孟、郭解名盛一时。
  剧孟在百姓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吴王刘濞发动大规模叛乱后,名将周亚夫专门坐着车去河南找他,当得知这位大名鼎鼎的游侠并未参与叛乱时,周亚夫大喜过望,高兴地说:“ 吴王发动叛乱而不去找剧孟,我已经知道他不过是无能之辈罢了,成不了什么气候的。”很快,周亚夫果然率领大军镇压了叛乱。剧孟平素喜欢行侠仗义,多做善事,他的母亲去世后,远近的人们感激他的恩义,自发组织,前往送葬的车辆竟然多达1000余辆。
  另一个专门结交天下豪杰的河南游侠郭解名冠当世,此人从不饮酒,长得短小精悍、其貌不扬,性格坚忍寡言,喜怒不形于色。说话的时候则轻言细语,整个一个《水浒》里弱不禁风的时迁形象。就这么个人,却是当时游侠里笑傲江湖的顶尖高手,平生杀人如麻,视千金如粪土,践踏公卿,飘若孤鸿;天下富豪及豪杰 之士无不将结识郭解视为平生的一大快事。
  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当时发生了一场由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及太学生发起的政治运动,史称“党锢之祸”,它遭到了宦官集团的血腥镇压。这场运动的骨干分子除了窦武、郭泰之外几乎全是清一色的河南人——李膺、陈蕃、杜密、贾彪、范滂等等。这些杰出河南人以天下为己任,把脑袋放在刀尖儿上参与了这场著名的政治斗争。以正直而闻名的名士范滂,从大牢里放出来返回家乡时,慕其高义前来迎接的车辆竟多达几千辆。建宁二年,宦官集团两次大肆搜捕参预政治运动的士大夫,范滂被列为主要案犯之一,当诏书下 达到河南郾城时,县令不忍心逮捕范滂,伏在床上抱头大哭。范滂听说了这件事,马上前去投案自首以避免使县令为难。县令把官印拿出来对范滂说:“我今天宁肯不当这个官,也要同你一起逃亡,天地这样大,必然有我们的容身之所。”但是范滂拒绝了县令的一番好意,解释说不愿连累他人。不久他便慷慨就义,死于宦官的屠刀下。
  “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李膺、陈蕃与范滂齐名,为当时士大夫的领袖,二人皆舍身取义死于同宦官的斗争中,从这句当时人们广为传颂的民谣,千年后我们仍能听到河南人那掷地有声的凛然的儒家正气。
  第52章   齐鲁厚土齐鲁之地,山水雄浑,天高地厚,河海浩荡。上古之少昊,开鲁之周公,兴齐之姜尚,贤达名仕,灿若星河,依周礼而成定制,启民心之醇酽浩气。在孔孟之道的长期熏染下,齐鲁民风厚重憨实,历史上多鸿儒、多良民、多豪杰、多烈女、多君子。
  山东大汉之所以敢称大,能称大,除了体格高大威猛,还因为他们做事做人的大气 、勇气、豪气。山东人大都有憨样,即使聪明,也不外露,为人厚重,不喜奉迎、不喜溜须、不喜妥协,宅心仁义,少恶意。山东之民性可用“朴、拙、古、硬”四字尽之。
  1701年3月,68岁的刑部尚书王士祯请假回山东老家,准备去办理迁坟事宜。康熙皇帝御览过他的奏折后,对在场的 大学士们说:“山东人偏执,逞强好胜,只有王士祯不这样。他的诗写得很好,闲时除了看书,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可以给他五个月假。”在这位皇帝老儿眼中,山东人都是好勇逞强之辈,只有王士祯一人例外!由此可见山东人伟猛刚烈的名声在外已传得很广。
  感动中国的《二十四孝》辑录了24个“孝动天地”的故事,其中有10 个出自于山东:孝感动天的虞舜,龇指心痛的曾参,单衣顺母的闵损,为亲负米的仲由,鹿乳奉亲的剡子,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卖身葬父的董永,行佣供母的江革,卧冰求鲤的王祥,扼虎救亲的杨香。
  《荀子·议兵》云:“齐人隆技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山东人爱打架”,春秋时有一个齐王,他选用官吏的办法主要有一条, 看这人敢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搏斗。孙子兵法勃兴于此,猛将如云,谋士如鱼,秦汉游侠、说唐好汉、梁山英雄,这里的沃野盛产充满阳气的山东大汉。
  有人用“儒、岱、仙、海”四字来象征山东,孔庙、泰山、蓬莱仙岛、崂山道士、海市蜃楼、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灵岩寺、田横岛、长岛、刘公岛、成山头、天鹅湖、十笏 园,人境与苍天相融,人境与大地相汇。
  山东的著名特产有烟台苹果、莱阳鸭梨、沾化冬枣、即墨葡萄、泰安煎饼、周村烧饼、德州扒鸡 、肥城蜜桃、 淄博陶瓷 、章丘大葱 、平阴玫瑰、曹州牡丹、 泰山灵芝、 苍山大蒜、 潍坊萝卜  ;、黄河刀鱼、渤海湾梭子蟹等等。
  山东人最喜欢吃大葱。在山东呆了七年的老舍先生不无幽默地描写道:看山东的大葱得像看运动员,不能看脸,要看腿,济南的白葱起码三尺来长吧,粗呢,也比他的手腕多着一两圈......小曲儿里时常用葱尖比美人的手指,那可不是山东的老葱,而是春葱,要是美妇人的十指都和老葱一般 儿,一旦妇女革命,打倒男人,一个嘴巴子还不把男人的半个脸打飞.....最美是那个晶亮,含着水,细润、纯洁的白颜色。这个纯洁的白色好像只有看见过古代希腊女神的乳房者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鲜、白,带着滋养生命的乳浆!这个白色叫你舍不得吃它,而拿在手中颠着、赞叹着,好像对于宇宙的伟大有所领悟。由不得把它一层层地剥开,每一层落 下来,都好似油酥饼的折叠;这个油酥饼可不是'人’手烙成的。一层层的长直纹儿,一丝不乱的,比画图用的白绢还美丽。”
  欧文·威廉斯评价说:古山东人世代都是在同黄河的搏斗中生存下来的,一次大的决堤改道,能使大地颗粒无收,灾民一无所有,所以,必须勤劳,只因勤劳,所以他们是世界上最忠诚的劳动力。
  第53章   鲁人与齐人作家杨念慈讲过一件事,说的是一个外地人路过山东,碰上大雪,便向一个老头打听哪里有客店?老头回说,俺山东家家都是客店!外地人于是不安地在厢房睡下了,不料隔了一会儿,老头大步跨进来,怒道:咋就睡了,看不起俺?俺家是穷,但一顿饭还管得起你,怎就死人样的不吭声!很快,几道菜上来,却是有酒有肉。外地人大为惊叹!大雪一下好几天,老头天天都以此等规格招待,雪住了,外地人便诚惶诚恐地来向老头告辞,不料又遇老头一通抢白:你咋还没走?你想让俺养你一辈子啊!外地人连连抱歉,又想付钱。这一下,老头彻底火了:你真觉得俺是个开客店的啊?还想讨俺更难听的话啊?齐鲁人的性情由此可见一斑。
  古语道:“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西周时实行“封邦建国”制度,今山东地区封国大约有40多个,其中齐国和鲁国是这一带最大最发达的两个诸侯国,以至后世将“齐鲁”作为了山东的古称。齐国的都城在淄博,疆域从山东中部一直延伸到胶东半岛的大海之滨。鲁国的都城在曲阜,疆域主要在鲁 西、鲁南一带。齐鲁之地自古山水雄浑,文化浩博,两地有着崇周礼、重教化、尚德义、重节操等等共同的风尚,齐鲁人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壮实英伟、淳朴厚道、耿直重情、富有同情心,充满了集温厚与阳刚为一体的豪洒之气。在今天,“山东大汉”被认为是北方人的代表,一提到北方人,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们。但是细下打量的话,齐鲁两地的文化渊源大为不同,两地的人文情态亦有较大差异,如刘禹锡就说:“东近沂泅,多质实;南近腾鱼,多豪侠;西近济宁,多浮华;北近滋曲,多俭啬。”总的说来,鲁人更为尊礼、崇德、守旧,齐人更为务实、开放、勇武。
  西周初年分封天下后,姜尚问周公:“您将怎样治理鲁国?”
  周公道:“尊尊而亲亲。”复又问姜尚:“您将怎样来治理齐国?”
  姜尚道:“尊贤而尚功。”
  “尊尊而亲亲”即以伦理治国之意,“尊贤而尚功”即尊重人才开拓进取之意。这个传说见于《淮南子·齐俗训》,它准确地说明了齐、鲁两国在建国方略上所走的不同道路。
  从周公和其子伯禽开始,鲁国长期以伦理治国,全力推行周礼,上至国君,下至卿士、贫民,无不循礼而为。简要地说,周礼的内容包括礼义、礼仪、礼俗三个层面,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这些充满繁文缛礼的礼仪大都由忠、孝、信、义、廉、耻等准则推衍而来,其根本轴心是周朝的等级制和宗法血缘制,其效果是使保守的农桑之国鲁国长期保持稳定,让划分成若干等级的人在规范的伦理中和谐共处。
  公元前249年,鲁国最后一代国君鲁顷公被征服者楚考烈王废为平民,鲁国灭亡,但作为国之大本的伦理传统并未丧失,其精髓已深入到鲁人的骨血之中,秦朝末年,刘邦举兵围鲁时,“鲁中诸儒尚讲诵育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鲁国会被尊为“礼仪之邦”,会出现以孔子及其门徒为代表的大批圣贤之徒了。
  鲁国出了“日三省乎己”的“宗圣人”曾参,出了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复圣人”颜回,出了大孝子子路、闵子骞。闵子骞很小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父亲后来续弦再娶,又生了两个儿子。后母待子骞极为恶劣, 冬日里,给两个亲生儿子穿的是又暖又厚的棉衣,给子骞穿的却是用芦花填成的冬衣。寒风刺骨,子骞冷若冰霜,他心里明白是怎么回事,却无半句怨言。一天,子骞赶车与父亲外出,在路上冻得浑身发抖,连缰绳都抓不住,掉在了地上。性急的父亲用鞭子抽他,却将衣服里的芦花抽了出来。知道事情真相后,父亲勃然大怒,回家后要休掉偏心的后妈。子骞跪下泣泪说:“母亲在,挨冻的只是我一人,如果把她赶走了,挨冻的就是我们兄弟三人了。”羞愧而深受感动的后母于是被留下来,她从此善待子骞,一家人其乐融融。
  鲁人外行礼教,内体仁义,两方面都做得好的人就是君子。在鲁国,君子多得难以胜数,其代表人物如柳下惠和尾生。据《南村辍耕录·卷四》记载,柳下惠某晚留宿郭门,碰巧有一位大美女前来投宿,在天寒地冻的夜晚,由于怕这位美女被冻死,柳下惠便将其搂在怀里睡了一夜,到第二天早晨仍坐怀不乱。而据《庄子·盗跖》记录,鲁国有个叫尾生的年轻人,一天和意中人相约在桥下见面,约会的时间到了,瓢泼大雨从天而至,桥下涨起水来,却不见那女子来。尾生坚守信约, 在桥下苦苦等待,水势越来越大,他抱着桥柱,不忍离去,直至淹死。
  另外,鲁人崇尚廉俭之风。如权势显赫的大夫季文子虽然手握大权,但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一天,一个叫子服宅的贵公子按捺不住地对他说:“先生贵为上卿,两朝辅弼,却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寒酸如此,怕是有损国家的声威吧!”季文子回答说:“我也喜欢豪华的生活,可是,我看见国中百姓,不少人还吃糠咽菜,破衣烂衫,因此不敢放纵自己。百姓食不饱腹,衣不遮体,我去打扮妻妾,拿粮食喂马,这哪是国家辅弼做的事!”最后,他义正词严地说:“我听说能为国争光的是伦理道德,没听说用妻妾舆马来为国增辉的!”事后,季文子又把这件事透露给子服宅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气愤之余整整关了儿子七天禁闭。子服宅闭门思过,终于痛改前非,从此厉行节俭。
  臣子如是,高高在上的国君亦然。鲁庄公结婚时,为示喜庆,将宫殿装饰一新,把圆柱涂成红色的,在柱头上雕刻装饰些花纹。在列国诸侯看来,这点修饰实在是微不足道。可是鲁国的大臣们见了,都说国君此举背离了节俭的传统,大夫御孙更是 直言不讳道:“先君节俭而君奢侈如此,道德沦落,痛哉!”
  与雅好道义的鲁人相比,齐人要务实功利得多。大名鼎鼎的管仲年轻时和好朋友鲍叔牙去做生意,挣了钱,管仲说家里有老母要侍候家境太差,要将赚的钱分成三份,他拿两份,让好朋友拿一份。如果在鲁地的话,管仲的这种行为将会被鲁人耻笑,可是作为齐人,管仲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做人就应当实实在在,把难处真实地讲出来并得到体谅,这样才是好朋友。
  姜太公立国之时,利用齐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农桑并重,劝女工,极技巧,通渔盐,国势蒸蒸日上,以致“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而管仲是另一个齐国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他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推行士、农、工、商四业并举的政策,积极扩大对外经济交流,使得“甲兵大足”、“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齐国的综合国力足以雄视天下。战国时,齐国的刀币已成为一种“国际”性货币,流通于齐、燕、赵等国,国都临淄规模宏大,居民达70000户,经营商业、贩运业的有600 0户之多,繁华富庶甲于天下。西汉时,临淄的人口增至10万户,若每户以5口计之,则有50万人之巨,时人誉其为“人众殷富,巨于长安”。
  古书上说:“齐人隆技击。”齐地民风灵敏粗放、犷直尚勇,多豪侠和猛士。齐人有在日常生活中以比武取乐的传统。据说当初齐王选用官吏主要就看这个人敢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人搏斗。“二桃杀三士”的典故亦发生在齐国,公孙接、田开疆、古冶长三位争功夺赏的猛士,为两个桃子而慷慨赴死。更邪乎的是《吕氏春秋》里记载的一则故事:有两个争强好胜的齐国勇士,一个住在东郭,一个住在西郭,有天碰到一起,西郭勇士问有肉下酒吗?“你身上的肉,我身上的肉,不是肉吗?”东郭勇士说。于是,两人找来些豆酱,拔出刀来,你割我一刀,我割你一刀,蘸着豆酱吃将起来,谁也不服输,直吃得两人都倒毙在地上。
  齐人具有刚烈浩气的典型事例是“田横五百士”的史实。田横是齐王室的后裔,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勇武的田横脱颖而出,成为齐地的领袖人物,后来从亡兄的手中接过了齐王的大位。刘邦一统天下登基称 帝后,田横率余部500将士退守到一个海岛。公元前202年,刘邦遣使者特来招降田横,说如果归顺,大者封王,小者封侯,否则就派兵进剿。田横只得带上两名卫士去觐见刘邦,走到距洛阳30里的尸乡(今河南偃师西)时,他对两个卫士说:“当年,我与汉王都南面称孤,如今汉王做了皇帝,而我却要以亡虏之身北面为臣,深以为耻。”说完拔剑自刎而死。两个卫士随后亦自刎身亡。消息传到海岛后,500壮士肝胆俱裂,齐声哀唱《薤露歌》,集体挥刀自杀殉节。
  齐人刚猛如此,令人热血沸腾、扼腕仰叹。但出人意料的是齐地的女子也深怀丹心,刚烈浩然之气不让须眉。钟离春、杞梁妻、缇萦、吕母、杨妙真、唐赛儿就是她们中的代表。
  胆识过人的齐国无盐人钟离春,长相奇丑,40岁还未能嫁出去。一天,她径直去找齐宣王,要求嫁给他。宣王见到如此胆大的一个丑女,一时忍不住掩口大笑,接着认真问她有何过人之处敢直接找君王求亲?钟离春于是不慌不忙地分析时政,列举出齐国存在的四大隐患,并指出如何一一整治,直听得齐宣王如醍醐灌顶,肃然起 敬,于是真决定娶她为妻,迎为王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尽人皆知。但实际上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是虚构的,其原型出自《左传》和《列女传》里的记载:公元前550年,齐庄公率大军攻打卫国和晋国,回师时又偷袭了莒国,不料遭到了顽强抵抗。齐庄公的大腿在这次战事中受了伤,当天夜里,他派杞梁殖和华周两人带一支奇兵埋伏在莒国都城附近。第二天早晨才发现这支伏兵被莒国人包围了,伏兵全军覆没,杞梁殖战死。消息传到齐地,杞梁妻到临淄城外迎接杞梁殖的尸体,抚尸痛哭,整整哭了10天,突听得一声巨响,城墙倒了半截。人们都说,这城墙是杞梁妻哭倒的。掩埋好丈夫的尸体后,杞梁妻便投水自尽追随夫君于地下。
  西汉末年的吕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扯旗造反的女农民起义领袖。吕母在家乡海曲(今山东日照)开一家酒店,颇有些家产,独生子在县里做小吏,为了一点儿小事,竟被县令杀了,愤恨之余,她散尽家产,拉起一支数千人的队伍,攻进县城,捉了草菅人命的县令,用他的头来祭奠儿子的亡灵,从此走上杀富济贫的反叛道路。
  第54章   圣人之门没有谁能绕得过孔子,在散发着文化圣性的齐鲁故地。
  真实的孔子生于今曲阜东南,先世曾为宋国贵族,遭家难流浪到鲁国,父梁纥早死,从小受贫,在其母悉心教育下,慢慢成人,中年时即开始授徒讲学,50多岁时由中都宰相擢升为司寇,但终因政见不合离职,后又游历列国,到处得不到统治者的采信,晚年郁郁返鲁,继续讲学于洙泗,随学弟子3000,内有贤者72。其主要言行保存在后来成为经典的《论语》中。在孔子的言行里,他反对苛政滥刑,主张“为政以德”,在做人修养上,注重发扬“仁”,他首创私人办学,提出“有教无类”,主张行在文先,教学相长,诱导启发,因材施教。此外,他还整理了一大批文献,又据鲁国历史写成编年史著作《春秋》。
  如今,孔子的家乡曲阜已被视为东方文化的发祥地,除了孔子,此地还诞生过轩辕皇帝、孟子、颜回、子思以及木匠的祖师爷鲁班。在孔子出生之前,据说中国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炎帝、黄帝、少昊帝都曾在此定过都。后商王朝南庚也将都城设于此地。在周代,此地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这里属于鲁国,开国诸侯 周公旦被封作鲁公,但他实际上一直留在镐京辅佐年幼的成王。后来,伯禽带了礼乐典籍回到封地。周公死后,成王为表彰他,命鲁国始祭文王,鲁国因有天子礼乐,从此开始发展起来。
  从曲阜正南门可以通达孔庙,但此门只唤作“仰圣门”,楣上乾隆御书“万仞宫墙”,这是孔庙的第一个玄虚高帽,至孔庙门过了泮桥,两边各竖一石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而且对皇帝来说也概莫能外。
  棂星门是孔庙五道大门的第一道,古代祭天,先祭棂星,因此孔庙祭祀的规模相当于祭天。左右侧各题“德侔天地”、“道冠古今”。
  第二重门为圣时门,形同城门,又因孔庙规格是比照皇宫而来,一例的黄色琉璃瓦,红色的高大垣墙,金碧辉煌。
  第三重门为奎文阁,古人将奎星看作文官之首,以此比附孔子。阁高23米,上层收藏着历代帝王御赐书籍墨宝,下层则收藏历代帝王祭祀孔子时的香帛之物。
  第四层门为十三御碑亭,碑刻专门收藏历代皇帝加封、祭祀孔子和整修孔庙的图迹。自汉高祖刘邦开祭孔子先河,历代诸多帝王曾来过此地。谁都知 道,帝王天下,三天两头换,都想沾沾几千年绵延不绝的孔家礼仪之光。除了十三碑亭,不远处还有70多座露天碑碣。其中较有名的有唐代孙师范隶书碑、宋代吕蒙正碑、金代觉怀英雄书碑、清代翁方纲题名碑、曹魏孔羡碑、北魏张猛龙碑、东魏李仲漩修孔子庙碑。散存在其他各院的名碑还有隋陈叔毅碑、唐兖公颂碑、宋米芾的孔子植桧赞、米芾篆书碑、元赵孟篆书碑。
  整个孔庙共九进院落,占地22万平方米,殿、阁、楼、堂466间,门坊54座,碑刻100多方,除了五道大门,再往里又分为三路:中路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圣迹殿、东西庑殿及寝殿;东路为孔子故宅、诗礼堂、礼器库、崇圣祠、家庙等;西路为圣王殿、金丝堂。
  大成殿为孔庙主体建筑,匾额为雍正手书。整座殿重檐九脊,黄石朱棂,规模甚至超过故宫太和殿,加上岱庙中的寮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大成殿18根浅雕中共有1296条栩栩如生的团龙,大殿内悬“万世师表”等10方巨匾及三副楹联,均为乾隆手书。大殿正中塑孔子,旁列72弟子及历代儒家先贤塑像。杏坛在大成殿前,相传为孔子当年讲学之处。
  紧挨着孔庙的孔府,是孔子嫡长孙的府第,孔子故去后子孙都住在故宅,所以又叫庙宅,宋朝时孔子第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被封为衍圣公,从此世代相袭而至于民国。这座规模庞大的衍圣公官署和孔子嫡系子孙的住所共有楼、厅、堂、轩共463间,占地16万平方米。九进院落,分东、中、西三路排列。
  孔府当然不只是孔子门人的府第,它还是封建王权的施舍和摆设,它也是一种统治手法的复现的玩物。它的特权仅限于为历代据说万古不变但却常常流血易首的王权作祭物,它还是一种物化的封建礼教,是统治者心里的最为坚固最为正统的权利与威仪的帮衬,可在这些种种变形和粉饰的外表之下,它的内里仍一样溃烂,终也逃不脱鲁迅所指斥的礼教的吃人本质——在孔府前堂楼两间挂着一张半身女子照片,她原是现存的孔子77代孙孔德成的生母王氏,可当年的衍圣公孔令贻因正室陶氏无子,将她一个丫头纳为小妾,生下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之后,就被毒死了。这样,陶氏就有了自己的嗣子,而这位生母临死前也只能称自己的孩子为小姐少爷,而且不允准得见外人,直到作为一个生育机器死去。
  孔林,乃孔子及其后裔的墓 地。显然,它也应是世界上绵延最长、没有间断、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地。其占地200余公顷,全为苍松翠柏所包围,人如其中,行行复行行,浓阴仿佛苍翠欲滴。据传,林内一共有树木10万株,计有柏、桧、柞、榆、槐、枫……初为孔子后裔或“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孔子后人又不断手植补栽,因而树林越加繁茂延展,直到形成长达7公里的林墙。
  历史用一种特别的形制惠顾了孔门。仿佛命运故意安排这么一个专门记录中国人文明历史的意外场景。在“三孔”之地寻幽探古,就如同进入一个包罗万象的万宝囊,古典时代的绘画、雕刻、书法、工艺、建筑、服饰、政治典章、经济、文化、军事、习俗、曲艺、烹饪,都在这里厚积下自己从未断裂的记忆。这种记忆的集体呈现,就是被复原的活生生的中国2000年的历史图景。可前来游历的人往往仅窥得其中的一鳞半爪,心魂就被震慑得噤声无语,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历朝历代倾一个民族之力附加在孔学身上的光环,孔子是被刻意塑造,或是被有意地部分歪曲的。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世界上鲜有像孔庙这样被如此神圣化的地方,但孔夫子却从来不谈鬼神,更谈不上有 什么神学思想。李约瑟在谈到孔子时说:“儒家学说代表一种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家长统治伦理观,它热诚地维护社会的道义准则……它含有怀疑的理性主义思想因素,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起着影响。”
  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孔子的学说。其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即“仁”之本在于孝悌,“仁”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他认为,要达于“仁”,必推行“礼制”,但有两个必备的前提,一是政治上必须行仁政;二是道德伦理上要有以血缘宗法关系为核心的“爱人”。显然,他的这种学说中一包含了对君权的某种限制,二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重视了人的生命价值。
  孔子还充分肯定人的精神美和人格美。“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乡愿,德之贼也!”“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想念有人格意志的“天”,但又把“天”看成是自然之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重视人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生而知之”, 又强调“学而时习之”,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注重“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从美学上来观照,他还提出了自然人化的问题。“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他还尊崇“乐”,“乐”已不简单指的是音乐了,而是超越了一切内在、外在桎梏的心灵觉受,是泛宗教情感意义上的一种来自内心的“灵告之声”。一个人如果真正懂得了“乐”,那他就明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进可和光同尘置身于天地的无限性之中,实现了生命自身的解放。“乐”是孔子“中庸”审美观的核心,“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审美观影响了后世中国人的处事之道、艺术美学,乃至道德伦理。
  在政治上他提出正名的主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孔子的主张在他的时代并没有得到采纳,在死后却逐渐演变为一种治国方法的“儒术”和以他为宗师的“儒家”学派。战国时儒家即已分成八派,而自汉武帝采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便成为统治中国 封建正统思想达2000年之久的一个痼疾。在这个漫长的时空隧道中,每个时期的儒家学说都会根据某种需要而做出一些修正、解释。如:两汉时以董仲舒和刘歆为代表的今古文经学和谶纬之学,魏晋王弼、何晏以老庄思想解儒的玄学,唐代韩愈为排佛而倡的“道统”说,宋明兼取佛道两说的程朱派和陆王派的理学,清前期的汉学、宋学,清中叶的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在这一代一代的解经过程中,孔子学说有的东西被放大,有的被肢解,有的丢失,有的变形……
  孔子之后,又有孟子诞世,历来孔、孟并提,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亚圣同样生于鲁国,受业于孔子的孙子,与孔子命运差不太多,他一生四处游说而遭碰壁,晚年便回家著书授徒,终成承继孔子思想衣钵的一代儒学大师。
  孟子曾感叹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但实际上他将孔子的学说发展为了“仁政”学说。他认为“仁政”必“自径界始”,主张“省刑罚,薄税敛”,让“有恒产者有恒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他强调“重民”在于“驱而之善”,进而 又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主张性本善,人有天赋的“仁义礼智四端”,认为人要排除感官物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以达“万物皆备于我”。他将治学和认识问题归结为如何找回散失本心的心性修养问题。
  孟子死葬故乡,后又迁往邹县城南关,被加封为邹国亚圣公,孟庙、孟子墓不断被重建,仿“孔林”的“孟林”也达近6000亩!而“孟母林”也有上万余亩林地的建制。
  两片世间罕见的林地,两个来自鲁地的“圣人”,一套至今时时被人阅读翻检的学说,甚至就是在20世纪,加缀一个“新”字的儒学又在世界范围内再度发热——孔子显然没有真正死去,他被不断研究,他与他的后代归葬在一个没有间隙的历史轨迹之上,通过这种世间奇特的延续方法,他的智慧流芳千古。
  除了孔子、孟子两大圣人之外,儒家早期的主要人物绝大多数都出现在齐鲁一带,诸如子思、曾参、颜回、子路、子贡、曾皙、公冶长、原宪、伏生、主父偃、孔融等等。这一精英群体在齐鲁文化中应运而生并非偶然现象,只有适合于营造儒家思想的人文地理模式中这一切才可能发生。
  第55章   山东名人谱“山东”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至唐代和北宋时代, 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金代时,设置山东东、西 二路,山东才真正成为政区名称。明代初期设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 东”正式成为省名。
  传统儒家文化的正脉发迹于齐鲁,并为齐鲁厚土灌进不绝的灵性与 神秀之气,一代代的齐鲁英豪由滋而生,若黄河之水奔流不息——
  鲁班、曾参、颜回、墨子、孙膑、孟轲、扁鹊、甘德、蒙恬、东方朔、匡衡、郑玄、孔融、管宁 、王粲、刘桢、仲长统、诸葛亮、王导、王敦、王猛、左思、王羲之、鲍照、刘勰、贾思勰、秦琼、房玄龄、颜真 卿、黄巢、宋江、李逵、李清照、辛弃疾、邱处机、唐赛儿、王士祯、蒲松龄、孔尚任、王懿荣、张养浩、李清照 、赵秉仲、吕彦直、武训、张择端、马周、戚继光……如果需要的话,这份名单还可以不断地开下去。第56章   周公吐哺一代雄才曹操曾赞叹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史称叔旦,因采邑在周而称周公,或周公旦,姬姓,名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成王叔父,曾为武王之“辅”,执掌政务,参与伐纣,协助成王治国,并制礼 作乐,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理论,亦有学者尊其为法家的创始人。
  周公的封地即鲁,但周公很少留居封地,而是长期在朝廷里辅佐武王,并献“以殷治殷”之策,成功分化了殷 商残余势力。灭掉商部族次年,武王有病,周公自告奋勇,愿替武王赴死。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于是再度留下来摄行政事。当朝的大臣,甚至其兄弟管叔等都疑其有取代成王之心。武庚也趁机纠合北方诸国叛乱,大敌当前,周公以“ 内弭父兄,外抚诸侯”向重臣吕尚、召公爽剖白心迹,并力排众议,带兵东征,结果大获全胜,西周政权从此得以全面巩固,疆域愈加扩大。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又遣子伯禽代其就封于鲁。行前,嘱之以肺腑之言曰:“一木三捉发,一饭 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贤人。”这是他贤达冠绝历史之明证。
  周公送走儿子,承秉武王遗愿,于洛邑搭建新都,并迁九鼎与部分国民于新城,随后作《多士》、《多方》二篇,历数夏商亡国之道,阐发周代商 政的天理人意。此外,他对于周朝典章制度的建立,可谓殚精竭虑,行“井田”、“作《周官》”,摄政7年后,又还政于已稍长的周成王,自己则“北面就臣位”。
  周公不再摄政,但他并没因此减却对成王的责任。 他担心成王无治国之术,又作《洛诰》、《无逸》、《立政》诸篇以谆谆告诫,要成王观察诸侯之向背,立礼教以防民众怠慢误令,他语重心长地对成王说:要能听民怨,反躬自察,要行效夏、商、周文王等明君以行政、理民、选拔人才,任贤为 能。他将这些劝诫写成《微子之命》、《召诰》等篇,普告天下,以礼法行仁政,使天下薰蒸王化。
  周公之庙,又称元圣庙,距孔庙不过1公里,本为鲁国故城遗址,但因生前未归封地,死后也算回归“故里”。历史 上周公庙经宋、元、明、清6次修建,至今有殿、亭、门坊57间,占地5公顷。元圣殿为其主体建筑,殿内高塑周公座像,头顶王冠,手执圭板,棂星门左右石碑所刻“经天纬地、制礼作乐”,极其准确地概括出了周公心怀天下的一生。
  第57章   狐鬼先生蒲松龄古书《太平广记》有几卷是专门讲鬼的。到了清朝初年,有几个人特别喜欢讲鬼的故事,一个是写《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一个是写《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还有一个是写《随园诗话》的袁枚,几人中犹以蒲松龄才情高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蒲松龄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异类,他托狐鬼言志的灵幻世界,为中国文学树立了一个独异的标尺。此外,他还为民间说唱艺人写过14种俚曲,如《墙头记》、《俊夜叉》等。
  ;
  蒲松龄字伯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其故居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蒲松龄的高祖蒲世广、曾祖蒲继芳,乃至祖父、父亲,都知识渊博,颇具才华,但全部怀才不遇,终困场屋,至多只考取过廪生、秀才。
  蒲松龄自幼跟随在私塾里授童子业的父亲读书,19岁时(顺治十五年,1658年),参加童子试,县、府、道均考第一,被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赞为“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但此后应考不下七次, 却与八股无缘,屡试不第,始终没有考取举人。直到康熙四十九年,71岁高龄的他才按照惯例成为贡生。
  由于未能攀缘科举出仕,所以蒲松龄除了应宝应县令孙蕙之邀于康熙九年南游做过两年幕僚外,同自己的秀才父亲一样,一生都困守在乡土过着设帐授业的塾师生活,与数卷残书、半窗寒烛为伍,最困难的时候,据他在《述刘氏行实》中说:“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之,蓬蒿满之。”
  他虽念念不忘功名, 梦想着能突破蒲家世代怀才不遇的瓶颈,但实际上漫长的乡间生活使他更接近劳动人民,更深刻地认识到现实和政治的黑暗、腐败,终于,他将一生满腔的忧愤之气倾注成了《聊斋志异》。一生以狐鬼言志,“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灵;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蒲松龄《聊斋自志》)。
  《聊斋志异》一书融传统“志怪”、“传奇”的写法于一体,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精彩纷呈。最初书名为《鬼狐传》,一开始只是在民间传 抄,作者去世50年后,才在浙江睦州成书问世,定名为《聊斋志异》,全书16卷,共491个短篇。该书问世很快便风行天下,脍炙人口,经久不衰。
  崂山太清宫三官殿前,有一株山茶,高8.5米,干围1.78米,树龄约700年,是世界少见的大山茶。冬春之际,满树绿叶流翠,红花芳艳,犹如落了一层绛雪。不远处原有一株白牡丹,高及屋檐。当年蒲松龄寓居于此,终日与牡丹、山茶相对,遂构思出《香玉》,这则故事写一黄姓书生在太 清宫附近读书,白牡丹感其深情化作香玉与之成婚,后白牡丹被人偷掘,香玉亦失踪,书生终日恸哭,凭吊时又遇山茶花所化的红衣女绛雪,与之一同哭吊香玉,花神终于感怀动容,便使香玉复生。黄生死后变成牡丹花下的一株赤芽,无意中被小道士砍斫而去。白牡丹和山茶花于是也相继死去。
  在《聊斋志异》中,最让人不忍掩卷、神思缥缈的,还是那些花妖狐魅和书生的爱情故事:“一个被官府逼得逃亡在外,远离家乡的人,手中盘费断绝,昏暮 无处投宿,独自踌躇于狼嗥虎吟的旷野。忽然间遇到一个姿容美丽的狐仙。从此后,不仅有了精美之食,锦绣之榻,狐仙又主动以门户相托。逃难中媾合一段佳姻……死了妻子的失意书生想念妻子,一女鬼从墙上飘然而下,对书生诉说自己的冤屈。为保处子之身以便雪耻,她请鬼妓陪伴公子,大仇报后,公子返乡,女鬼生死相随,且为书生生下麒麟儿。儿子长大登进士,光耀门庭……”情到深处,可以通神,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等浪漫而晶莹的美丽鬼狐,让 一代代中国人为之心魂俱醉。
  “繁花古木映庭除,陋室三间写异书。”古槐青苍、鸳墙灰瓦的蒲松龄故居至今尤存,故居设6个院落,穿过双层小角门,进入聊斋小院,可见到一间朴素清雅、茅草顶、青石屋基的农家小舍,正房即是蒲松龄的书房聊斋,里面陈列着蒲松龄当年用过的家具、石盆景、印章、铜灯和烟袋,流芳天下的《聊斋》就诞生于此,书成之时,蒲松龄感慨不已地写了一首七绝:“《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 意,冷雨寒灯夜话时。”聊斋旁有几间低矮狭窄的小屋,这是蒲松龄当年甚为简陋的居室。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二十二日酉时,蒲松龄在此依窗危坐而卒,享年76岁。
  出故居东门,不远处便是幽雅的柳泉,蒲松龄自号柳泉居士,便由此得名。当年清泉畔有绿柳百余棵,在这风月无边之地,相传蒲松龄常设茶待客,索求鬼狐之事,用以写作《聊斋》之资。由柳泉南行,不远处,蒲松龄长眠在古柏丛中的蒲氏墓地里。
  第58章   好汉们的家乡山东人常咧着嘴向外地人咏叹道:谁不说俺家乡好?
  马可·波罗称济南是“园林美丽, 堪悦心目,产丝之饶,不可思议”。
  蓬莱阁坐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与黄鹤楼、岳阳 楼、滕王阁并称全国四大名楼。
  
  水泊梁山,群雄咸集,风雷激荡, 替天行道,笑傲人世,何其快哉!
  山西人走西口,山东人闯关东。据推断,整个清代,山东 移往东北的流民约有700至800万人之多。
  第59章   两个文人的济南济南南依泰山,北临黄河,集“山、泉、湖、河、城”于一体,可谓“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山水而灵”。元好问美誉道:“羡煞济南山水好。”于钦赞叹曰“济南山水甲齐鲁”,黄庭坚则感慨称:“潇洒似江南。”
  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曾在这里构筑了一个叫泺邑的城,后改称为“历下”。公元前164年,汉文帝命历下属济南国,其首府设在东平陵城。“济南”一称是因为城区位于古济水之南而得名。唐代时,这一带的经济已相当繁荣。宋徽宗政和六年(111 6年),济南郡被改为“济南府”,府治设于历城,辖五县。明代以后,济南开始成为山东省会。
  济南山水丰美,人文荟萃,拥有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三大名胜区,有明湖泛舟、汇波晚照、鹊华烟雨、锦屏春晓、趵突腾空、白云雪霁、佛山赏菊、历下秋风等八大景观,有舜耕山、灵岩寺、四门塔、千佛崖、五峰山、齐长城、洛庄汉墓、平陵城遗址等风景名胜。
  大明湖的水景自古便享有盛誉,四面绿柳轻摇,楼、台、亭、阁之侧影荡漾其间,历下亭、小沧浪亭、湖心亭、月下亭、稼轩祠 、铁公祠、遐园、北极阁,均与水有关,周围水、烟、树、岗、影、天,无一不在画中。
  千佛山处济南东南,古称历山,因隋朝在此依山凿佛多尊,故称千佛山;此山虽不太高,但古树苍郁,山路盘曲,韵致悠远。主景区千佛岩保留有隋代摩崖造像60多尊,以极乐、黔娄、龙泉三洞最为有名。在“齐烟九点”彩绘牌坊前驻足而观,云海苍茫间,九座山峰如入图画中,
  曾经“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素有泉城之别称,最多时城内有72眼名泉,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 大泉群最为有名,汉代桑钦的《水经》、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宋代曾巩的《齐州二堂记》、元代赵孟的《鹊华秋色图》,一直到清代蒲松龄的《趵突泉赋》,数千年来,咏赞济南泉水的诗词歌赋、书画碑刻一直不断。但随着近年来土地污染、工业用水等人为原因,泉水所剩已不多。
  20世纪40年代,留居济南的作家老舍曾用心品察过这座北国古城内在的韵味儿,以下是他在《济南的冬天》里的记述: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簪的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 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比老舍早几十年的刘颚,则在其《老残游记》里把济南在晚清时代的一缕芳魂留给了饱受生态之苦的后人:
  “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颇不寂寞。到了济南府,进得城来,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楼,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 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忽听一声渔唱,低头看去,谁知那明湖业已澄净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清楚。这湖的南岸,上去便是街市,却有一层芦苇,密密遮住。现在正是开花的时候,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绝。
  老残心里想道:“如此佳景,为何没有甚么游人?”看了一会儿,回转身来,看那大门里面楹柱上有副 对联,写的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暗暗点头道:“真正不错!”进了大门,正面便是铁公享堂,朝东便是一个荷池。绕着曲折的回廊,到了荷池东面,就是个圆门。圆门东边有三间旧房,有个破匾,上题“古水仙祠”四个字。祠前一副破旧对联,写的是“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过了水仙祠,仍旧上了船,荡到历下亭的后面。两边荷叶荷花将船夹住,那荷叶初枯,擦得船嗤嗤价响;那水鸟被人惊起,格格价飞;那已老的莲蓬,不断的绷到船窗里面来。老残随手摘了几个莲蓬,一面吃着……
  第60章   人间蓬莱“蓬莱”这一地名,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神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登州·蓬莱》记载:“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另据资料,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巡幸至此,寻访神山不遇,于是筑起一座小城,冠以“蓬莱”,从此有了“蓬莱”这一地名。
  此前的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巡游来到东海之滨,天风浪浪,海山苍苍,在这里,他看见了大海深处海市蜃楼,如仙山琼阁,美不胜收,心神俱醉之余,征召大批方士 ,询问海中神仙与仙药之事。一个叫徐福的方士上书奏道:“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始皇大喜,立即下诏征童男女3000,百工技艺之人,携带五谷等物,由徐福率领,东入大海“求仙”。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徐福率领他的船队两度出海,最后到了一个叫“平原广泽”的地方。这个“平原广泽”,据推测可能位于日本某地。徐福出海的地点,有人认为在当时的琅邪郡,亦有人认为就在蓬莱(当时属齐郡的黄县)。
  蓬莱阁坐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 全国四大名楼。唐代时这里曾建过龙王宫和弥陀寺,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郡守朱处约始建蓬莱阁,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巡抚李戴在蓬莱阁附近增建了一批建筑物,1819年,清朝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继续扩建,使蓬莱阁具有了现在的规模。
  蓬莱阁由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960平方米的庞大古建筑群(共有100多间)组成,主阁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丹窗朱户,飞檐叠瓦,雕梁高启,古朴伟丽,阁底环列16根大红楹柱,上层绕有一圈精巧明廊,可供游人远眺,凭栏四顾,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 底,山丹海碧,海天空茫。除主阁外,主要建筑尚有吕祖殿、三清殿、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众星拱月,浑然成体,正所谓“丹崖琼阁步履逍遥,碧海仙槎心神飞越”。
  晚清时,刘颚游过蓬莱阁后记述道:“话说山东登州府东门外有一座大山,名叫蓬莱山。山上有个阁子,名叫蓬莱阁。这阁造得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十分壮丽。西面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东面看海上波涛,峥嵘千里。所以城中人士往往于下午携尊挈酒,在阁中住宿,准备次日天未明时,看海中出日,习以为常。
  “到了阁子中间,靠窗一张 桌子旁边坐下,朝东观看,只见海中白浪如山,一望无际。东北青烟数点,最近的是长山岛,再远便是大竹、大黑等岛了。那阁子旁边,风声呼呼直响,仿佛阁子都要摇动似的。天上云气一片一片价叠起,只见北边有一片大云,飞到中间,将原有的云压将下去。并将东边一片云挤得越来越紧,越紧越不能相让,情状甚为谲诡。过了些时,也就变成一片红光了。”
  蓬莱有高阁,天地壮大观,海天一色,海鸟翔鸣,蔚为壮观。这一区域能领略到蓬莱十景中的“万斛珠玑、狮洞烟云、晚潮新月、渔梁歌钓、日出扶桑、神仙现市、万里澄波”。   蓬莱的一大奇观便是海市蜃楼,每年秋天是海上最容易出现海市奇观的季节,迷蒙神奇的海市出现时,但见缥渺的幻景“聚而成形,散而成气,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忽而似楼台,如亭阁;忽而像奇树,如怪峰;时而横卧海面,时而倒悬空中,若断若连,若隐若现,朦胧中似乎还有人影在晃动。一会儿长桥飞架,一会儿楼阁高耸,东部倒挂的奇峰刚刚隐去,西边林立的烟囱又赫然入目……
  由于海市,才有了蓬莱、瀛州、方丈三神山之说,才有了秦皇汉武的寻仙之事,才有了白居易笔下“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诗句。蓬莱 民间自古便盛行崇尚神仙之风。蓬莱的神仙文化,缘起于海市,兴起于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郡志上记载的地方性神仙人物已多达数十位。相传正月十六是天后(海神娘娘)的生辰,所以蓬莱人有正月十六赶庙会的习俗。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往蓬莱阁天后宫,进香膜拜、求签许愿、捐香火钱。各地农民组织戏班、秧歌队到蓬莱阁戏楼、广场上表演,届时蓬莱阁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而在此之前的正月初十三、十四,渔民们要过渔灯节,人们纷纷到蓬莱阁的龙王宫送灯、进奉贡品,祈求龙王爷保佑,以图新的一年出海平安和渔业丰收。按照风俗,许多人 要供祭船、送渔灯、放鞭炮,同时举行娱乐活动。若是新春时节,渔民造了新船,船主会择黄道吉日,让船头披彩,船桅挂红旗,然后设供品,点蜡烛,焚香纸,鸣鞭炮,行大礼,接着用朱砂笔为新船点睛、开光,高呼“波静风顺”、“百事大吉”,再送船入海。
  苏东坡道:“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当地传说,一天,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共八位神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酒至酣时,商议到海上一游。汉钟离便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袒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碧海漂去;何仙姑不甘示 弱,将荷花往水中一抛,伫立荷花之上,凌波踏浪而去。其他诸仙也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游向东海。这一举动惊动了龙宫,八仙与东海龙王发生冲突,引起争斗,东海龙王还请来南海、北海、西海龙王,掀起狂涛巨浪,双方打得难分难解。幸好观音菩萨从此经过,经劝解双方才罢战。从此留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美丽传说。
  元朝末年,全真教兴起后,八仙传说中的吕洞宾、汉钟离成为该教“北五祖”中的人物,各种神仙传说纷纷附会于蓬莱,经民间通俗文化的大肆渲染、传播,“蓬莱”于是成为“仙境”的代名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知道去哪儿,就去山东吧...”
山东十大最美的地方
山东最受好评的十大景点 这些山东景点评价最高 放心去吧【山东景点】
山东旅游景点排名 第一曾是历代帝王封禅之地
山东蓬莱八仙过海
仙境真的存在?-山东蓬莱(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