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杂议乾坤】(71-80)

【杂议乾坤】(71) “大”是一个“圆圈”

 

      前面我们谈到了“直”,谈到了“方”,那么“大”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个“大”既不是什么盛大,也不是什么光大,而是远大,坤二转折以后,还有一个远大的前程。

 

    什么样的前程才是远大的前程呢?这里单从长度或广度是没有办法说明的,一万里为远吗?很难说,因为一万里以外还不知有多少个一万里?一万年为长吗?也很难说,因为一万年以后还不知有多少个一万年。判断远大不远大有三个要素,一个是出发点,没有出发点的运动无法判断远或不远;二是看不到,如果是一个人的运动始终是在我们的视野以内,那是不能说远的,只有从视野中消失,我们才能说这个人走远了;三是还能返回来,如果是一个人的运动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以后就再也没有消息,那么我们还是不知道他到底走了多远,好比一颗流星,我们可以知道它的出发点,也可以知道它在那里消失,但是消失以后的流星再也见不到了,那么不论它划过了多么远的长空,我们还是说它没有走远。对于判断远大或不远大的这三个要素,老子有一个很好的解释,那就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不逝不远,不足为大,不能返回,也就不知是远不远。

 

    坤二转折以后的前程,正是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假定坤二为出发点,那么经过三爻以后就来到了球体的后面,这个后面是直接看不到的,这也可以说是从视野中消失,从后面再到左面就又进入视野,这也可以说是返回。坤卦的二、三、四、五这四个爻构成的还是一个圆圈。

 

    但是这不是一个封闭的圆圈,因为坤五又面临着一个转折,所以这个圆圈,我们也只能说是“状若圆圈”。
杂议乾坤】(72) 坤二为何“不习,无不利”?

 

      前面我们谈到了“直、方、大”,指出这是时间运行的轨迹,或者说是“道”的三种状态或形式。在“直、方、大”之后,易作者接着就讲“不习,无不利”,那么“不习,无不利”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首先需要弄清的是“习”是什么意思。传统易学把“习”说成是“学习”,“不习”也就是不用学习,无需学习,无需学习也就是“自然”。如程颐说:“直方大,故不习无所不利,不习谓其自然,在坤道则莫之为而为也,在圣人则从容中道也。”(《伊川易传》卷一)刘大钧先生则把“习”解释为“熟悉”,他对这句爻辞的解释是:“直行横行皆一望无际,不熟悉也没有什么不利的”。

 

    其实,这里的“习”不是什么“学习”,更不是什么“熟悉”。“习”是重复、积累的意思,也有一个“惯性”隐含其内。“习”字在经文中还有一处,那就是“习坎”,“习坎”的意思就是不是一个“坎”,而是两个“坎”(但不是传统易学所说的“坎上坎下”),所以坎三辞说“来之坎坎”。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这个“习”也是“复习”、“温习”的意思,复习就是重复、积累。相沿成习,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如果是坤二的“不习”是“无需学习”或“不熟悉”,那么“习坎”是否应该解释为“学习坎”或“熟悉坎”呢?当然不是。

 

    坤二处于“十字路口”(当然每一个爻也都处在“十字路口”),也可以说是处在两个圆圈的交汇点上,一个圆圈是初、二、上、四;另一个圆圈是二、三、四、五。二爻如果上行,那就等于是重复了前一个步骤,也就是由初至二,这是“直”;二爻如果转向三爻方向,那么这就需要克服直行的“惯性”,这也就是“不习”,这与学习或熟悉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

 

    坤二改变方向,为什么是“无不利”呢?原来“无不利”包括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自身没有妨害,再一个是对其它爻没有妨害。都没有妨害这叫“无不利”,妨害了任何一方也不能叫“无不利”,至于坤二为什么改变了方向还能做到“无不利”,后面我们再继续探讨。
【杂议乾坤】(73)  坤二为何“无不利”?

 

      上文谈到,坤二的“不习”就是不再继续沿着直线运行,而是改变了方向。改变方向是一件大事,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人生,谁都知道,方向不是轻易能改的,行进中的汽车要改变方向,需要克服惯性;社会的发展要改变方向,如改变制度、政策等等,需要革命、改革或调整;人的一生也常常面临着改变,如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从一个工作单位到另一个工作单位……如果都能做到自己满意、大家欢迎,那当然是最好的了。不过多数情况是“涅槃”,是痛苦,是勉强,自己看好的,别人未必赞同;别人赞同的,自己未必认可。可见既要改变方向、改变环境,又要做到“无不利”,该是多么不容易。

 

   坤二为何就能做到“无不利”呢?我们先看看坤二自己。在这个转折当中,坤二损失了什么没有呢?没有。如果说有,那么也就是没有直接至上,假定我们把初确定为出发点,上确定为最终目标,那么这也可以说是二爻没有一下子就达到目标或实现目的,但这一点“缺憾”不能说是“不利”,因为二爻是刚上了一个“台阶”的,好比一个科员,刚提了科长,屁股还没有坐稳就要提局长,这恐怕连本人也没有这个思想准备。所以没有当上局长不能叫损失,何况来日方长,并非说以后再也没有这个机会。二爻没有损失,相反还有收获,这个收获就是能够得到或已经得到初爻的接济。我们前面谈到,发自乾初甲的能量到达上爻己时,这个能量没有消耗殆尽,还有一个“翘尾巴”的问题,另外己这个爻还有一个天数的“上岗”问题,所有这些能量,都要积聚在二爻这里,这就是二爻的收获,没有损失而有收获,那还不是“利”吗?

 

    再看看二爻的转折对其它爻的影响。初爻至二,二爻接纳,这等于初爻的通道是通畅的,二爻转向,也没有影响初爻的通道,所以对初爻没有什么不利。二爻至三,无论是输出能量,还是不输,对三爻也没有什么坏处。二爻的能量达不到四爻,再加上二爻“不习”,四爻也就不象乾四那样,有了“或跃在渊”的问题,只是“无咎无誉”。五爻与上爻基本上不受二爻影响,好象这个单位根本没有这么个人,这个人表现是好是坏也就无所谓了。总之,其它几个爻对二爻的存在与发展尽管感受有所不同,但都没有感觉到它伤害了自己,所以二爻的这个转折,是一个“软着陆”,既没有砸坏民房,也没有摔坏自己,因此爻辞才说“无不利”。
杂议乾坤】(74)  “含章”是“阴虽有美,含之”吗?

 

     坤三的爻辞是:“含章可貞,或從王事,無成有終”。对“含章”一辞,《文言》的解释是“阴虽有美,含之”,后世治易者多从此说,很少有人提出过质疑。其实经文中还有一处“含章”,这就是姤卦五爻的“以杞包瓜,含章,有隕自天。”坤卦六爻皆阴,如果说坤三是“阴虽有美”,那么姤五是一个阳爻,这里的“含章”总不能说是“阳虽有美,含之”吧?如果说阴爻可以“含章”,阳爻也可以“含章”,那么含不含章,就与阴阳没有关系,含章不是阴爻的特性。

 

    实际上,含章的意思就是包含着与自身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另一种存在。什么叫与自身性质不同或相反的另一种存在呢?假定这个爻是一个阴爻,那么含章的意思就是这个阴爻的内部包含着阳性的物质;假定这个爻是一个阳爻,那么含章的意思就是这个阳爻的内部包含着阴性的物质。

 

     “含章”一辞的意义极其重大,它启示我们不要只是停留在阴阳这个层面上,而要深入到爻的内部,弄清爻的数构成。有关爻的数构成特别是乾坤的数构成,前面我们已经做了探讨,这里不再赘述。现在的问题是,乾坤各爻的数构成都是一样的,都是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为什么其它爻不说“含章”,而于坤三独言“含章”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联系坤三特定的时空条件。

 

     从空间上看,与三爻相对称的是五,三爻能否保持稳定,要受它的对立面五爻的影响。从时间上看,坤三是坤卦的第三个阶段,是乾坤卦总过程的第八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乾初甲的能量已经完全衰竭,坤初己的能量也没有多少,维持到至坤二实现转折也就所剩无几,这就是说,坤卦呈静态,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动能,所谓爻与爻之间的沟通,主要是指时间的流逝,而不是物质与能量的交流,物质与能量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乾卦。在没有物质与能量交流的情况下,坤三也就不能指望得到外界的接济,它的命运也就取决于自身。所谓“含章可贞”,也就是说它包含着天数,阴爻包含的天数越多,爻量越大。在坤卦中,坤三包含着的天数是先天就有的,是不依赖于外界而存在的,在坤二实现“软着陆”以后,坤三强调自身固有的能量或能力,也就具有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说,没有外援,我自己也可以独立存在。

【杂议乾坤】(75)  什么是“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上文谈到,“含章可贞”的意思就是坤三这个阴爻,包含着与自身性质相反的另一种存在,这是先天具有的能量或能力,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存在。但是这不等于这个爻与外界没有任何关系,也不等于坤三的存在对外界没有任何影响,这种影响就是“或從王事,無成有終”。

 

     我们曾经谈过乾三与乾四,指出乾三的“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和乾四的“或跃在渊”,根源是乾初至二,如果是乾初至二,那么乾三与乾四都有可能来填补初位这个空缺,也就是说,乾三、四都存在着“脱轨”的问题。坤卦是乾卦的颠倒,假定坤初至二,同样也存在着一个初位空缺的问题,所以坤三受到外界影响,就出现了两种可能,一种是返回初位,再一个是到达上位。先说返回初位。

 

    乾卦的初位为甲,甲是“主”是“王”,乾卦倒过来变成坤以后,坤初己就成了“从王事”,“从王事”是可以解释为随从大王做事的,己是乾卦的终结,没有多少自主的能力,只是甲的一个随从。但是当己变成坤卦的初爻以后,甲又成了己的随从。那么到底是甲服从己,还是己服从甲呢?当然是己服从于甲,在以后的卦中,己也一度称“主”称“王”,但谈到己和甲的关系的时候,己只能退避三舍。乾卦是“原筮卦”,是“本”,而坤卦是“复筮卦”,是“末”,本末是不能颠倒的。

 

    乾初甲为“主”为“王”,不仅是因为它是“元”,是绝对的开端,也因为它处在下位,正是这个位,起着支撑卦体的作用,如果用建筑物做比喻,那么这个位就是基础;如果用社会做比喻,那么这个位就是“君位”,是“宝座”。乾初甲居于宝座,称“主”称“王”这是好理解的,坤初己居于宝座却是“先迷后得主”,因为这时候的“主”在坤上,所以“复筮卦”的初位便是“从王事”。己在坤初为“从王事”,换成别的爻在初位还叫“从王事”。现在我们可以明白,坤三凭自己的能力也有可能进入初位,而进入初位就是“从王事”。

 

     但是进入初位只是坤三的一种可能,所以是“或”,实际的情况是“无成”,也就是没有成功。因为三爻的行动要受五爻的制衡,当着五爻进入初位以后,三爻也就进入上位,上位是一个卦的终结,所以爻辞说是“无成有终”。
【杂议乾坤】(76) “括囊”封住了两条路线

 

      坤卦四爻的爻辞是“括囊,無咎無譽”,什么是“括囊”?“括囊”就是束紧口袋,这一点,传统易学几乎没有什么异议。问题是四爻束住了一个什么样的口袋?为什么要束住这个口袋?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其实,要是知道了真实的卦体和易道,也就知道“括囊”二字用在这里是多么的形象和准确。

 

     卦体是一个球体,在这个球体上有三个圆圈,这三个圆圈是,一、以初、上为轴,二、三、四、五构成一个圆圈;二、以二、四为轴,初、三、上、五构成一个圆圈;三、以三、五为轴,初、二、上、四构成一个圆圈。这是三个封闭的圆圈,作为封闭的圆圈,那是无首无尾的,任何一个爻都可以看成开端,也可以看成结尾。在任何一个圆圈上,可以前进,也可以倒退。所以这种运动便是三种形式的旋转,简称“三旋运动”。假定有一个爻停止运动,那么它势必封闭住两个圆圈,比如说初爻不动,那么它就封闭了初、二、上、四和初、三、上、五这两个圆圈;再比如二爻不动,那么它就封闭住初、二、上、四和二、三、四、五这两个圆圈。

 

     但是由于规定了易道,也就是六爻初、二、三、四、五、上这样一个顺序,所以这三个圆圈便成了一根“拐子”,按照“拐子”的运行路线,三个圆圈也就支解开来,具体说由初至二,只是一个圆圈的四分之一,由五至上,也是一个圆圈的四分之一,这两段弧线“状若直线”,经文上把其中一个叫“辐”,另一个叫“輹”。由二至五,则是一个圆圈的四分之三,这虽然接近于一个圆圈,但却不是封闭的圆圈,经文上把这个不封闭的圆圈叫“轮”。如果爻的运行完全是按照“拐子”这条路线走,那么也就不存在停顿、封闭等问题,问题是爻的远行并不是完全按照“拐子”的路线走,在运行当中,有顺畅,也有停顿,还有“脱轨”(脱离“拐子”)问题,所以就需要弄清为什么停顿,为什么脱轨以及脱轨以后的方向。

 

     初爻至二引发的三爻返初,这可以看成是一种“涡旋”,因为初、二、三并不在一个圆圈上;初爻至二引发的四爻至初这是一种拉动或推动,因为初、二、四在同一个圆圈上,经文上把这种形式的运动也叫“牵”。

 

     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坤四为什么“括囊”这个问题。由于坤二的改变方向,当然也由于这个爻的能量所限,所以坤初至二的运动,既没有推动了上爻,也没有拉动了四爻,事实上初、二、上、四这个圆圈被封闭了;由于坤二对坤三的影响不大,对坤四更是没有影响,所以事实上二、三、四、五这个圆圈也被封闭住了。坤四不动,原因并不完全在于它自身,但是由于它的停顿,事实上封闭了两条通道。我们说还有用什么语言比“括囊”说明这种封闭作用更形象地呢?

 

    坤四封闭了两条通道,但还有一条通道它是封闭不了的,这条通道就是初、三、上、五。正因为这条通道没有封闭,这才有了三与五的一番较量,当然结局是三爻“或從王事,無成有終”,五爻则是“黃裳,元吉”。在三与五这个天平上,历史把砝码放在了五这一边,五爻至初不再是“从王事”,而是扭转了乾坤,变成了屯卦初爻,一位颇有建树的“大君”。

【杂议乾坤】(77)  何谓“黄裳”?

 

      “黄裳”是坤卦五爻的爻辞,什么是“黄裳”?为什么这个爻的爻辞要说“黄裳”?让我们先看看传统易学的解释。《象》的说法是:“「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的说法是:“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所谓“在中”是说坤卦是由两个三爻卦的坤重叠而成,五爻在上卦之中。所谓“正位”是说六爻中,五为“正位”或“尊位”,为“体”,其它为“偏位”,为“四支”。“黄”为中色,“裳”为下体之服。这些话的意思是,坤五所在的位是“正”的,色是“中”的,既“中”且“正”,当然也就比其它不中不正的爻要好,可以“通理”,可以“暢於四支,發於事業”,因此是美到了极至。只是坤服从于乾,所以只能以下体之服为喻,故曰“黄裳”。这些拐弯抹角的解释貌似有理,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黄”不黑不白,不朱不赤,说它是“中色”倒是可以,但要说“文在中也”、“美在其中”、“美之至也”这就不对了,美与不美,全在搭配,搭配得当就美,搭配不得当就不美。试想一个居室全都染成黄色,难道那就美了?如果“黄”真的是“美之至”,那么人们现在的“扫黄”岂不是和《文言》唱了反调!

 

    其实“黄裳”二字系在坤五,只是说明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与二爻的关系,二是点明二爻的季节。前面在71《“大”是一个“圆圈”》一文中我们曾经谈到,坤卦的二、三、四、五爻构成一个圆圈,但这是一个不封闭的圆圈,不封闭就是说在五与二之间有一个“断裂”。对于表面上相邻而实际上又有断裂的爻,用什么样的形象才能更好地表述这种关系呢?当然是人体与衣裳,衣裳穿在人体上,似乎与人体一体,其实衣裳是衣裳,人体是人体,对人体而言,衣裳是外在之物。坤四“括囊”,把六爻分成了“内外”;坤二运行到坤五,在五与二之间断裂,对坤五而言,坤二就成了坤五的外在之物,所以以衣裳为喻。至于“黄”字则是表明坤二所处的季节。我们已经知道,坤初己不仅为我们提供的一个地理坐标,也提供了一个时间坐标,这个时间坐标就是秋分,自坤初己至坤二庚,从季节上说就是秋季,我们知道,岐山附近的秋季,大地一片金黄,由此我们知道,在天干取象上,庚为秋为黄为金,掌握了这一点,对经文后面的“黄离”、“黄矢”、“黄耳”、“黄金”、“金矢”等等,也就不难做出合理的解释。
【杂议乾坤】(78)  何为“元吉”?

 

      前面在23《乾元的性质》一文中,我们曾经对“元”字的一般意义做过探讨,指出“元”就是开端,乾卦六爻以初爻为初始,所以乾初也就是“乾元”,乾卦辞“元亨”的意思就是这个爻是亨通的。我们把这个爻纳入天干甲,并规定甲为“天元”。

 

     乾卦按照顺序发展到上爻己,己反过来变成了坤卦的初爻,这是坤卦的开端,坤卦辞讲“元亨”,是说这个爻也是亨通的,相对于天元甲而言,我们把坤初己规定为“地元”。从“元亨”二字我们只知道开端是亨通的,但不知道乾元与坤元是不一样的,乾有乾的开端,坤有坤的开端,两个开端互为终始,乾之终即坤之始,坤之终又是乾之始,两卦合一,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周期。

 

    现在的问题是,坤五不是坤卦的开端,为什么这个爻也说是“元”呢?原来这里的“元”字不是说的“建元”,而是“改元”。改元意味着一个新卦即将诞生。

 

     乾卦建元于甲,说初也罢,说元也罢,总之是从甲开始。乾坤一体,各爻的量也完全均等,乾与坤的一个重要差别就是两个卦的开端不一样,乾之终即坤之始,由此我们弄清了乾与坤的一个重要关系,两个卦不是传统易学所说的什么“错卦”,而是“倒过来”。坤卦建元于己,说初也罢,说元也罢,总之是从己开始。

 

    假定坤卦自己开始,按照顺序发展到上爻,那么就又回到天元甲处。但是我们知道,坤卦六爻处于一种静态,所谓亨通、运行、发展,不过是指的时间。时间有连续性,不能中断、停止,但不等于事物没有相对的静止,没有相对的静止,也就等于没有事物。所以事实上坤五并没有至上,也就是说,在五与上之间有一个“中断”,这个中断不是时间上的中断,而是交流上的中断。

 

     一般说来,任何一个爻都可以称“元”,也就是都有可能成为开端。但是能不能真的成为开端,要有条件。坤五能够改元,也是因为它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坤五改元的条件,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句叫“捷足先登”,另一句叫“瓜熟蒂落”。

 

     什么叫“捷足先登”呢?原来坤五的前身是乾二,乾二正是那位“在田”的“大人”。乾卦中有两个爻位“利见大人”,而乾二要比乾五在先,这就叫“捷足先登”。

 

     什么叫“瓜熟蒂落”呢?原来乾二的“利见大人”,只是说适宜出现,不是说已经出现,到了坤五也可以说时机接近成熟,就要真的出现了。坤五为癸,再等两个时间单位就会变成乙,这个时候的乙已经不再是当年“在田”的时候,它要成为屯卦的初爻,也就是“屯元”。相对于天元甲和地元己而言,我们把屯初叫做“人元”。这个屯元对于坤卦来说就是“改元”。

 

    为什么坤五改元为吉祥呢?这除了乾坤运行当中会出现强弱差别的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坤五的改元,避免了乾坤的运行陷入一个封闭的圆圈,陷入一种永远不能摆脱的恶性循环,这正是坤五真的发展到上爻甲的状况。幸亏坤五没有到甲,而是另起了炉灶。至于坤五为什么没有“穿甲”?这又同坤四壬的“括囊”有关,前面我谈过,没有壬的支持的癸,只能是一个“死鬼”,是不能“穿甲”的。但坤五这个“死鬼”又是装成的“死鬼”,它好比果实,随着植株的干枯,它也“固化”,但在另一种条件下还会生根发芽。坤五变屯初,正是“死鬼”变“活马”。在这个意义上说,《文言》传讲的“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这还是不错的。
【杂议乾坤】(79)  何为“龍戰于野,其血玄黄”?

 

      坤卦上爻辞为“龍戰于野,其血玄黄”,我们先探讨一下什么是“龍戰于野”。

 

     对“龍戰于野”,传统易学也有许多解释,如《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文言》曰:“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这些话的意思是,坤卦是一个“阴卦”,而且是一个阴盛至极的卦,程颐说“阳大阴小,阴必从阳。阴既盛极,与阳偕矣。是疑与阳也。不相从则必战。”(《伊川易传》卷一)“战”就是战斗,是两条龙的战斗,是“真龙”同“假龙”的战斗。

 

    实际上,“战”字的意思不是战斗,而是战栗,是一种失落与恐惧。为什么说“战”字不是战斗而是战栗呢?原来坤上不是一个普通的爻,而是“大哉”的“乾元”,是坤卦“先迷”之后再得到的“主”。但是,在乾卦颠倒变成坤上之后,这个爻也就变成了坤卦的终结阶段,作为终结阶段,《象》说“其道穷也”还是不错的,在坤卦中,这的确是一个没有前途的爻,没有出路的爻。非但是没有前途,没有出路,连供养、接济也是断绝了的。我们知道,乾初甲的能量得自于先天,是原来就有的,当它的能量释放以后再要运动,就必须有新的能量补充,如果没有补充,那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这也就同一个人干完活以后要吃饭一样。坤上甲要靠坤五癸来供养,坤五癸如果“改元”另起炉灶,那么坤上甲就失去了接济。一个既没有前途,又没有接济的爻,任凭它本事再大,又怎么能战斗?只有恐慌与发抖了,这也就如同蛟龙失水,虎落平阳。如果用人事做比拟,那么也可以说君主下野,从此失去了权柄,当然作为“宗主”,这个名义是其它爻是不能替代的。

 

     对“其血玄黄”这句辞,传统易学也有多种解释,一般以为“血”为阴,如孔颖达说:“阴阳相伤,故其血元黄”(《周易正义》卷一)。程颐也说:“阴……与阳争,其伤可知,故称血,阴既盛极至与阳争,虽阳不能无伤,故其血玄黄。玄黄,天地之色,谓皆伤也”(《伊川易传》卷一)。这些解释的意思就是,龙战于田野,两败俱伤,流出的血(染土后)变得青黄混杂。

 

    我们说坤上这个“龙”根本没有战斗,只是战栗发抖,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受伤流血的问题。“血”在这里不是说的“鲜血”,而是“血脉”。“血”无所谓阴阳,但在与其它事物比较时,有一个“内在”与“外在”的区别。上文我们探讨“黄裳”,指出对于人的身体而言,“裳”就是外在之物,这是个千古不移之理,谁也不能把衣裳穿到身体里边去。同理,对身体而言,“血”为内在之物,谁也没有把“血”长在体外。身体内的“血”是红的,既不玄,也不黄,一旦流出体外变成什么颜色就很难说了。为什么我们说这里的“血”不是指的鲜血,而是指的血脉呢?原来这里是讲的坤上甲与其它各爻的一种关系。在乾卦中,甲为初爻,从过程的角度,或者说从先后的角度看,没有甲就没有乙,当然也就没有丙丁等等,这种关系是一种包容而不是并列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甲是“父”,其它爻是子孙,是甲的血脉延续。坤是乾的颠倒,但是这种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不能变,坤卦的其它爻也仍然是“甲”的血脉延续。“血”在甲那里是单纯的,不可能是杂色,一旦流出体外,受外界的影响,“血”的颜色就会改变。血脉更是这样,在“父”那里,没有差别,一旦繁衍为“子孙”,“子孙”的环境不同,或者说立场不同,价值取向不同,其间的差异或矛盾就会显现出来,这就象是“血”流出体外会变成杂色一样,这也就是“其血玄黄”。

 

    对甲而言,乙丙丁戊等等是它的血脉。反过来说,对乙丙丁戊等等而言,甲就是它们的“血源”。中国自古就有“龙生九子”之说,九子各不相同,但又都是龙的血脉,龙的传人。“龙生九子”这个典故,正好就是“其血玄黄”的一个注脚。

【杂议乾坤】(80)  “用六”为何“利永貞”?

 

     关于乾坤“二用”,前面我们在杂谈53《乾坤“二用”》一文中有过探讨。指出从数的角度看,乾坤卦的数结构非常单纯,只有一种构成,那就是每一个爻都包含着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这样总用天数为二十四个,总用地数为三十个。这就不难看出,在五十五个天地之数当中,有一个天数被“丢弃”,或者说是“不在岗”。如果是天数与地数的比值为一比一点二五,并且天数与地数分别代表着两种方向相反的矢量,那么每个爻的量就是“零”,如果每一个爻的量都是零的话,那么整个卦的量也是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乾坤卦的成卦条件,这就是要让乾与坤同时出现,

    (一)、必须是每一个爻都是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

    (二)、必须是天数与地数的比值为一比一点二五,并且是方向相反的两种矢量。而要满足上面的条件,又必须让一个天数“下岗”。

 

      根据乾坤卦都能够出现的条件,我们还得出以下一些结论:   (一)、乾坤各爻都是“不阴不阳”或者是“亦阴亦阳”的爻。这就是说,乾坤各爻完全等量,说阴也可,说阳也行,反正是阴阳未判。 (二)、乾坤一体,乾直接就是坤,坤也直接就是乾。

(三)、乾坤卦的中心也就是重心,简称“中重合一”,所以这是一种悬浮状态、“零状态”。

(四)、在“中重合一”和六爻均等的条件下,卦体是一个标准的球体。

(五)、作为“零状态”的乾坤就是“混沌”,就是“太极”。

(六)、由于各爻等量,所以乾坤态是一种绝对均衡的状态。绝对均衡状态,也就是极适宜保持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用六”为什么“利永贞”的道理。

 

    但是,无论是从乾坤卦的成卦条件,还是由这些条件得出的结论来看,这都是建立在一个天数“下岗”这个基础之上的,假如让这个天数“上岗”,替换下一个地数,那么也就 不能满足每一个爻都是四个天数与五个地数的要求,不能满足各爻等量的要求,其它的结论也就不能成立,可见一个天数与一个地数的交接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曾把那个潜藏着的天数,说成是开辟鸿蒙的“情种”,扭转乾坤的“精灵”,一只能扇起全球风暴的“蝴蝶”,两间所余的“一卒”。

 

     如此看来,“二用”不是说的爻,而是说的数,如果是地数“在岗”,那么这就是“用六”,如果是天数“上岗“,那么这就是“用九”。“用六”是乾坤存在的必要条件,“用九”是乾坤解体的必要条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线开端:《易》与《说文》的相互发明
“易传”中的阴阳学说
乾坤國寶,龍門八局 2009年偶然悟通此中玄窍,此为《易经》先天
(1)转载:学易笔谈易经易理大全八
周易研究:易经中的数字
易经:把自己调整到中和,生活中做事,则攻无不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