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商行异地扩张:格局、模式及效益分析(下)

三、城商行异地扩张的模式及效益分析

3.1 城商行异地扩张的模式


下面从微观角度来分析城商行异地扩张的模式以及扩张的效益。我们选取了12家已上市(A/H)或拟上市的城商行来分析各家银行过去几年的异地扩张路径。城商行最初是在本部城市经营银行业务,在向外扩张时,从扩张深度来讲,依次可以向同省的其他城市、同一经济圈的外省城市、一线城市(北上广)和其他城市扩张,银监会也规划了城商行的三步走-先省内、后经济紧密区、最后全国范围内的战略。由于城商行刚进入这些地区初期对这些地区的了解和掌握的资源优势是依次递减的,按照城商行异地扩张的深度不同,我们总结了四种城商行扩张的模式。

全国范围内布局:采取这种扩张模式的银行主要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哈尔滨银行。北京银行在北京的贷款占比仅为55.6%,一线城市(上海、深圳)贷款占比14%,而其他区域城市(长三角、珠三角及中西部)的贷款占比高达21.8%。上海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的布局基本与北京银行一致,但其他区域城市贷款占比仅为10.7%(集中在成都、天津)是异地扩张深度要远远北京银行。哈尔滨银行在远离东北地区的贷款占比(天津、成都、重庆)高达25.5%,但是在北上深一线城市没有布局。以一线城市+其他区域的贷款占比来衡量异地扩张的深度,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哈尔滨银行。
经济圈内+一线城市扩张:采取这种扩张模式的银行有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和盛京银行。这些银行在异地扩张时,一方面在具有类似企业文化和金融生态的同一经济圈积极扩张,另一方面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布局。在经济圈内的扩张,各家银行也有细微差别,如南京银行和杭州更侧重在省内,宁波银行更愿意跳出浙江省,在整个长三角地区布局,盛京银行布局在省内和周边
省份基本较平衡。


经济圈内扩张:采取这种扩张模式的银行主要是些规模更小些的银行,如成都银行、重庆银行、贵阳银行,他们在异地扩张时选择所在城市可以辐射的周边省份。

银行合并重组:这个区别于前面提到的异地扩张模式,而是通过合并重组来实现扩张。过去几年采用这种模式扩张的主要有江苏银行和徽商银行。江苏银行由江苏省内的十家市级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成立,徽商银行由安徽省内的5家城市商业银行和7家城市信用社合并而来。完成合并重组的完成也意味着省内网点布局基本完成了一大半,大大缩短了省内扩张的进程。由于这种模式未来会被
较多的使用(2014年8月份,河南13家城商行发布重组公告组建中原银行),所以将在这里将这种模式单列。在下文的异地扩张经济效益分析中,分别将江苏银行归入模式2,徽商银行归入模式3。


3.2 城商行异地扩张的效益分析
城商行异地扩张给城商行带来了快速发展,接下来从微观上来分析城商行的各种异地扩张模式的效益。银行的异地扩张主要是为了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其次是为了分散风险。规模经济方面,银行设立异地分支结构,可以突破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规模限制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范围经济方面,银行可以将成功的模式在外地进行复制,同时服务区域的扩大可以增加手续费收入。分散风险方面,跨区域经营的银行面临的地方性的系统性风险较小,有利于收益的稳定性。
城商行的特色与优势基本得到保持,由于城商行异地扩张的深度还较浅,绝大部分业务仍然处于本地市场,加上城商行的异地扩张在较短时间后又被叫停,使得城商行之间的相对优势基本得到保持。从对12家城商行的2008年和2013年的杜邦分析来看,息差方面,重庆银行在资产端、贵阳银行在负债端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宁波银行在手续费收入方面,盛京银行在成本收入比方面、信用成本方面较同业有一定的优势。


规模增长空间。城商行规模的增长一方面取决于存量因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增量因素:当地经济发展速度,而异地扩张的放开使得城商行的规模增长不再局限于本地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过去几年几种模式扩张的结果来看,经济圈内+一线城市扩张的模式下的规模增长较快,而只是坚持在经济圈内扩张的模式,虽然当地经济增速较快(2008年至2013年累计平均贷款增速25%),但受制于当地金融生态不发达,所以规模增速较慢(2008年至2013年累计平均贷款增速22%)。
收入结构多元化。异地网点的扩大,可以为业务跨区域的客户提供结算、支付等传统手续费收入,同时可以贡献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新型手续费收入。从过去几年几种模式扩张的结果来看,全国范围内布局的模式下,手续费收入增长较快(2008年至2013年手续费收入占比提升9个百分点),而只坚持在经济圈内扩张的模式下的手续费收入增长较慢(2008年至2013年手续费收入占比提升2个百分点)。当然各家银行收入结构的优化不仅仅是异地扩张带来的,异地业务的开展是增加手续费的重要来源。
风险分散化。随着异地分支机构的开设和业务的展开,城商行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来调整信贷的结构,从而降低行业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从风险分散化的角度,采取何种模式扩张,对于降低风险集中度的效果区别不大。截止目前,主要城商行的风险集中度平均降低了40个百分点至28%。


异地扩张对净利润的影响测算
我们尝试对各家城商行过去几年的异地扩张对净利润的贡献进行了测算,其中假设1)扩张开始于2008年,测算的起点选择2007;2)假设没有扩张,则到2013年的贷款在本部城市的市场份额保持与2007年底相同,并且生息资产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生息资产的增速与城商行所在城市的贷款增速相同;3)假设没有异地扩张,手续费收入占比仅仅略有提升;4)不考虑异地扩张对于净息差、成本收入比的影响。
经过测算,异地扩张对于城商行净利润贡献较大的是采取经济圈内+一线城市扩张模式的宁波(58.2%)、杭州(53.5%)、南京(53.5%),以及采取全国布局模式的北京(36.4%)。


3.3 未来城商行扩张的空间


1)城商行盲目扩张的冲动根源在于利率市场化的未完全放开。由于存贷利差的存在,使得异地扩张意味着盈利,我们可以看到北京银行的异地分行基本在开业次年实现盈利。城商行异地扩张将会带来:1)公司治理难度的加大;2)品牌认可和接受度;3)模式的复制难度和效果长期来看仍然有待检验,异地扩张从而会提高成本收入比并且摊薄资本回报率,而这些异地扩张的弊端需要在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性阶段才能被充分体现出来。

美国经验表明,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大幅萎缩。美国在利率市场化的实质阶段,中小银行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模式的壁垒,会大量被大型银行兼并收购。1)对于社区银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大幅下沉客户结构来获得较高的息差,但是较高的集中度风险的暴露使得社区银行大量的倒闭和被兼并。2)对于中型银行(部分已经区域性布局的银行),由于向上没有大银行在非息业务的优势,向下没有社区银行深耕当地的议价能力,导致中型银行的息差较大银行和社区银行均较低,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也大量的倒闭和被兼并。

2)城商行扩张的空间测算
异地扩张虽然带来了净利润的增速提升,但是同时带来盈利能力的被摊薄和资本消耗,从而降低了ROE水平,图表31用了一个简单测算说明了不扩张/扩张两种情形对于ROE的影响。基本假设包括分红率20%,风险加权资产/总资产的比例保持在60%,基年总资产为100,RORWA为2%。第一个情形是假设不扩张,每年的RORWA保持在2%,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保持在15%。第二个情形是假设异地扩张,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未来五年均为30%,同时考虑异地扩张对于RORWA的摊薄,从而第五年的RORWA降至1%。两种情形下,均要求在第五年将资本补充至净资产/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达到10%的水平,从而比较两种情形下的5年的平均ROE。

在不异地扩张的情形1下,RORWA能够保持2%,资本可以仅仅通过内源增长得到补充,只是15%的?":"http://www.qingdou.net/chapter_170730_3823.html","rank":"0","create_time":"1439685329","optimize_update_time":"1451954564"},{"index":"3824","cid":"3544721681|16201822417043684118","text":杠杆不断降低,从而使得最终的ROE水平由最初的20%?imize_update_time":"145423029C?所下降至18%。而在异地扩张的情形2下,一方面30%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不断消耗资本,使得资本水平(以净资产/风险加权资产来衡量)下降至6%,另一方面异地扩张加大了银行的杠杆,但是由于RORWA被较大幅度的摊薄,最后导致ROE水平由最初的20%下降至16.7%,若考虑第五年的资本补充,则五年平均ROE进一步下降至15.5%。
异地扩张是否会拉低ROE水平的关键因素不是风险加权资产增长过快,而是过快的规模增速导致RORWA的严重被摊薄和资本的过快消耗。而短期内如果盲目异地扩张,异地业务的RORWA势必会低于本地业务,从而使得过快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对应着较低的RORWA水平,详细可见我们的敏感性测算(图33)。

异地扩张的空间测算:
地域上,城商行所在经济圈内竞争激烈程度在加剧:我们用两个指标来反应不同省份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一是各个省份的存贷比(贷款/存款),存贷比较高的省份是浙江和重庆,如果未来向这些地区扩张,无疑将面临较为激烈的同业竞争;二是利率上浮贷款的占比,占比较低的是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如果继续向银行行业竞争激烈的东部城市和一线城市扩张,势必一方面会因异地业务较低的RORWA从而使得RORWA被摊薄,另一方面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长也会带来对资本的消耗,从而最终使得ROE被稀释。


异地扩张除去地域经营环境的因素外,公司自身的资本充足水平以及经营模式可否成功进行异地复制更是主要关键因素。关于各家城商行的经营模式分析我们将在城商行系列报告第二篇中详细分析。这里我们主要考虑地域经营环境和城商行自身资本充足情况,对城商行未来扩张的空间测算,并且做以下假设:1)异地扩张于2014年放开,这里纯粹为了测算方便,不构成异地分行开设放开的时间判断;2)2016年底资本充足率必须满足8%的最低资本要求;3)原有区域的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按照过去两年的公司风险加权资产增速的CAGR来计算;原有区域的RORWA按照过去两年的平均值计算; 4)异地区域的RORWA考虑到了扩张区域的竞争激烈程度及自身的存贷比;5)未来三年不分红。

这里我们对两种情形进行了测算,一是假设未来三年不融资,二是假设已经公布的融资计划全部在2014年底完成,假设发行价按照2013年的净资产计算。情形1下,未来三年异地扩张的放开对于贵阳、成都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边际上最大可提升26%/25%,对北京银行仅为4%;情形2下,贵阳、成都风险加权资产增速边际上增加的幅度空间进一步提升至33%/31%,异地扩张带来的净利润占比可达28%/29%。



四、城商行监管的未来框架


目前对于城商行跨省开设分行银监会虽没有明文停止,但是城商行上报的方案基本不会被银监会批准。这里我们不去揣测监管层对于城商行异地分支行开设的放开时间,而是对于未来的监管框架的变化提供我们的一种可能的思路。


4.1 城商行存在双重监管口径

针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监管,目前监管机构的框架有两个口径:一个是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口径标准,另一个是按照监管评级的标准。

监管评级:银监会对于银行业的监管评级目前按照“CAMELS+”的框架,对商业银行六个方面(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市场风险状况),对于每个方面的考核有60%的定量指标和40%的定性指标,给出每个单项分数和对应的评级(1-6级),按照每个单项权重算出的分数给出最终的综合评级(1-6级,越大的数字表明越低的级别和越高的监管关注程度)。监管评级结果作为衡量商业银行的风险程度的依据、作为监管规划和合理配置监管资源的主要依据。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中小商业银行一方面按照中小商业银行统一的监管评级标准监管,另一方面仍然延续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区别对待的框架。举例来说,以09年银监会下发的《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的审核原则》来对比城商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准入条件:对于股份制银行,资本充足率在10%以上,且监管评级在2级以上,即可向银监会申请在省会城市开设分行。

而对于城商行跨省开设分行监管评级要求达到2级以上,并且在经济圈内和外均只允许开设一家。之后城商行的异地扩张被叫停,而监管机构对股份制银行则一直予以批准(虽然批准的节奏有所调整)。


4.2 “城商行”的监管口径可能成为历史

未来“城商行”的监管口径可能真的成为历史。1)我们倾向于认为银行业同时存在“城商行”的监管口径是历史原因,而非银行行业的属性:我们选取三个行业的前100家公司(按照营业收入排序),计算了TOP5、TOP5+12、TOP25、TOP50、TOP100的HHI指数来代表三个行业的集中度,银行业的集中度与保险相当,高于证券行业。

美国银行业的格局:中国银行业集中度低于美国。按照FDIC对美国银行业的分类,按照资产规模将美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分为四类,1)资产大于100亿美元的共有107家,资产占比高达81%;2)资产介于10亿至100亿美元的共有559家,资产占比10%;3)资产介于1亿至10亿美元的有4090家,资产占比8%;4)资产小于1亿美元的有2056家,资产占比1%。

从美国银行业的格局的形成历史来看,美国银行业是由大银行通过不断兼并收购中小银行来达到今天的集中度,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前25家大银行在2002年时的资产占比还是45%,到08年金融危机前,前25家银行资产占比已经达到70%,在金融危机后资产占比稳定在了70%。对比中国与美国的银行业格局来看,前5家银行、前5+12家银行、前25家银行的集中度,中国银行业均已经接近于美国。不同的是,美国是通过不断兼并合并的市场化方式达到今天的集中程度,而中国银行业目前的格局是由政府行政主导的。

监管评级可以较好实现对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较好的监管。1)银行、保险、证券三个子行业均存在监管评级,而且三者的监管评级的框架大致相同,监管评级结果作为监管机构配置监管资源、业务批准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银行业的“CAMELS+”的监管框架和单项评级和综合评级的体系的灵活使用,可以较好地实现风险监管,例如,对于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开设,可以要求综合评级达到二级以上,并且同时要求部分单项评级也要达到二级以上(或者某项指标达到监管设定的目标值)。

关于“城商行”监管口径的摘除时间点的判断,乐观情形下会在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之后,监管机构逐步建立基于分类评级的监管,这需要存款保险机制作为最后一道防火墙来保障,中性情形下会在利率市场化完全完成之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银监会酝酿新政 城商行异地扩张“扶优限劣”
城商行异地发展受限 南京银行曲线扩张
城商行掀起圈地狂潮 传统盈利模式受挑战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升级 表外理财“风控”强化
再见,同业投资(一)
刚刚,互联网贷款最严细则来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