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 朗文Side By Side与新概念比较 说开去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种教材选用不同的话题和情境,所涉及的词汇有不同之处,但思路是一致的:那就是将词汇和句型应用到对话和文章当中,对于要强调的知识点反复高频出现,强化记忆。

既然教材没有很大的差别,那为什么学生学习的结果却呈现出那么大的差异呢?我身边甚至有不报课外班,朗文、新概念都没学过,照样考上了重点高中的学生。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

同样的现象其实也出现在语文和数学等其他科目中。可以说,学习成绩与学什么教材、老师是否有名望、甚至上不上课外班,没有必然联系。学习是学习者本人心灵内循环的过程,外力难以起决定作用,必须要本人有主观能动性才行。

我曾经打听过那些不依赖课外班而考入重点学校的孩子有什么特别之处,搜集到了以下几点:1专注力强、2有效管理时间、3做事分清主次,有条理、4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5自我掌控力强。他们大都精力充沛、积极开朗,学也学了,玩了玩了,什么也没耽误。

作为家长,我们无法代替孩子,但我们可以尽力辅助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灵内循环。如何具体操作呢?下面我们从这几条借鉴过来的经验入手,以孩子天生的根基为基础,梳理总结出如何唤醒孩子心灵的原动力:

1. 学习时就专心学习,不以琐事侵扰。

孩子学习时不要打扰,给予孩子充分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尽量避免孩子在学习时,因为生活琐事打断学习过程。比如,突然对孩子说,“吃水果喽,你要不要来吃点?”、“今天在学校都做了什么?”等等。这些琐事可以安排在学习之前或之后来做。(专注力、有效管理时间)

2. 冷静处事

孩子难免犯错,犯错时,家长尽量单独交谈,引导孩子自已反省错在哪,如何改正。有的孩子在被指正错误的时候,感觉自己很没面子,会跟大人撒娇或开玩笑转移话题,逃避问题。这时,家长一定不要上这种“感情路线”的当。还是要坚定平静的将孩子引导回面对错误、改正错误这个中心点上来。否则,孩子会越来越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更谈不上改正了。

还有的孩子用哭闹这种相对激烈的方式,逃避自己的问题。这时,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停止哭泣,强迫恰恰是内心慌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当然也不要因为怕他哭而放弃帮助孩子改正错误。请仍然选择平静的方式,引导孩子平复情绪,以理性的态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还有的孩子用犟嘴的方式或不停的为自己辩解,回避自己的问题。无论哪一种方式,家长始终应冷静对待。冷静的人才有可能去伪存真,抓住问题的中心不偏离。同时,这也是非常好的身教。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学会理性地处理自己和他人的问题。(分清主次,自我管理)

3. 责任的担当

家长不应把自己的虚荣心和对自我的认同投射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孩子是孩子,大人是大人,大家彼此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当家长为孩子的事被老师叫到学校时,我们不应首先考虑自己的面子,而要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配合,并跟孩子一起反省这其中的原因及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分清主次,自我管理)

4. 避免不恰当的物质奖励

用物质来刺激孩子学习,会误导孩子的学习目标。学习不是为了从别人那里赢得面子、名声和钱财,而是通过学习先使自己能够自食其力进而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自我认同而不依赖别人的人才是最尊贵的。父母教育孩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自我管理)

5. 避免让孩子过早的沾染社会习气

现在社会上充斥着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用孩子圈粉、把孩子当作交际手段拉近与交际对象的距离。有的父母喜欢带着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正是这些有意无意的行为,使孩子了解到太多社会时事、大人的社交心态和模式。很多孩子以此为耀,了解这些的孩子甚至会和同学们吹嘘自己见了什么人,去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大牌,了解了什么社会时事,接触到了什么内幕。虚荣、傲慢、心识散乱、学习精力被大量分散。童年是孩子品行和学识的扎根期,安定专一的心念正是这个阶段要着重培养的。常被社会习气熏染,孩子会在心智未成熟、学识未扎实、是非还不能明辨的时候,却自以为自己可以象大人那样,做本不属于孩子该做的事,想本不属于孩子该想的事。先不提这样的言行会对班里、学校里其他的学生造成什么影响,就孩子自身来说,这样会全力以付的学习么?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么?和同学能有积极的互动么?有可能真正融入集体里么?这是不是由于大人的误导把孩子坑了呢?

6. 避免无原则的溺爱,让孩子明白自由一定以自律为前提

孩子犯错时,父母管教孩子,老人一定要不出面阻拦。有任何不同的看法,请一定克制,等事后再私下讨论。如果父母管孩子,老人再阻拦父母,孩子会无视父母的教导。家庭里树立一个对孩子心灵有说服力的权威,是对孩子极大的保护。会在家里尊重父母的孩子,必然会在学校里尊重老师;在单位尊重上级,在社会上尊重和服从机构组织的管理。人只有学会尊重,才有可能获得尊重。一个在家里没有权威感的人在学校不遵守纪律,学习怎么会好;在工作中不服从领导,如何顺畅的开展工作。家长在家里不培养孩子尊重权威,孩子会让家长常常处于担忧之中,也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在家庭这个社会细胞里,孩子从小便需要明白,人没有绝对的自由,不可以为所欲为。适当约束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也能促进社会的安定。我们生活在安定的社会里,才会感到幸福安宁。所以,人一切美好的品行最终受益的是自己。(自我管理)

7. 不剥夺孩子自主探索学习方法的权力:每个人天生的根基不同,对于学习的身心体验也不同。家长不应把自己的学习体验强加到孩子身上。适合大人的学习方法,未必适合孩子。可以说,根本不适合孩子,尤其小学生。所以,给孩子时间和空间,保护他们自己探索的本能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8. 考试的实质是以一个固定标准对人群加以衡量和区分。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已经很久了,以致于它的合理性已经少有人质疑。我们且不论考试还要不要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下去,也不去奢望了解那无数个被这个固定标准衡量的孩子们,他们每个人的身心感受。就说自己眼前的这个孩子,他能否适应。能适应当然好,如果不能,我们要如何跟孩子一起权衡这样一件事:当社会标准与个人能力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要怎么做?是忽视自己的本能,因为达不到标准而质疑自己、痛苦不安;还是弄清自己的能力,因地制宜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不盲从社会的认可?教会孩子了解自己,用适合的方法做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是不是比盲目地想要获得他人的认可更切实际呢?(自主探索、自我掌控)

综上,我们从英语教材的比较发现英语学习和其他科目的学习一样,都不由老师、教材、授课机构这些外在因素决定,而是孩子学习能力和内驱力的外在体现。我们家长只能尽力唤醒和呵护孩子内心的原动力。在应对孩子的问题时,要透过表相看清事情的本质,一切从孩子的心灵入手。

反思:

我们与孩子的互动方式,其实是我们自己应对不断变动的外在世界的一种表现。不断成长变化的孩子无非是无数外在人事物中离我们最近、最容易被我们的心灵波及到的那个。我们自我审视:面对变动是否焦虑?没有的,想得到;得到的,又怕失去。对孩子也是忧心忡忡:学生时代担心学习;青年时代操心婚姻和工作;等老了,孩子也有了孩子,又操心孙子。所以,解决我们心灵之苦的良药,不是改变孩子,更不是强迫自己做力所不及的事让自己心力交瘁。而是通过和孩子一起共同经历磨难,认清世界永远是不断变化的,从而使我们自己面对变化时逐渐趋于平和,最终获得心灵的成长。

愿每个父母都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和接纳自己、孩子都身心健康,老人的精神生活都独立而充实。愿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不少学生为什么分不清主次轻重?
家长要善于和孩子心灵沟通家教知识
培养孩子10条
李玫瑾教授:孩子心理阳光比智力发展更重要,家长要分清主次
孩子时间管理很差?心理学:可以学习“三只青蛙”管理法则
幸福心理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