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良知只是个直觉

在《传习录》中有这样一段:“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阳明先生通过这段话讲了三层意思:首先是对良知下了一个定义,即:“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其次,良知人人都有,圣贤和普通人没有区别;最后,良知所具备的永恒性,不受时间空间所局限,古今中外,此心同,此理同。下面,我想就第一层含义做一个重点疏解。


01

是非判断的途径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这句话完整的表述应该是这样:当“心”对自己当下之念进行是非判断的时候就是良知心体在发挥作用。


所谓“是非”指的就是一种判断,而判断其实就是一种“觉”,是一种辨别,通常我们会说:觉得是对的还是错的。


其中判断又分为先验判断和经验判断,先验判断我们称之为“直觉”。


所以说,我们判断是非的途径有两种,一是直觉,二是逻辑推理。而良知在进行是非判断之时,表现的方式就是直觉。


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先生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我们都知道,心是感觉的世界,所谓“体当自心所见”便是先生对“直觉”的一种描述,而“心外别有个见”,则是外部的道理和逻辑。


先生曰:“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心体的状态是寂然不动的,却又是“随感随应”的。直觉就体现在“感而遂通”的“遂”上,心念的产生与是非善恶的直觉是同时发生的,所以“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如果你拿一个已经产生的念头来分析判断,便有了先后,便不是直觉了。


02

直觉与推理


直觉与推理这两种判断方式,各有用武之地。


凡是判断外部人与事的是非,是根据我们已有的价值观而进行的逻辑推理。


因为我们不是当事人,而当事人的动机和起心动念我们是无法知晓的,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掌握足够多的信息来还原真相,依靠逻辑推理得出一个合情合理的判断。


凡是判断自己的是非,依靠的却是直觉,因为我们就是当事人,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我们是可以感知到的。



03

藏污纳垢的经验世界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里,极少关注过自己的直觉。或者说,大多数人在“视听言动”发生之前,该做还是不该做,依据的是自己的经验,而不是良知直觉。


也许有人会说,我经常有直觉啊,比如说,我看见某某突然热情地讨好我,我就觉得他肯定有事求我。


其实这不是直觉,这不过是你“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的经验感知。比如说,我觉得这次考试我一定考不好。


这也不是直觉,而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的预测。直觉一定是与你自己念头同时发生的一种判断。


我们是如何生活在经验世界的呢?就从我们平常言行的主宰来看看就知道了。


对于自己的念头和想法,若是善的,因为经验告诉自己,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从而有了种种顾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后选择了放弃。


就好像“彭宇案件”的舆论炒作之后,许多人内心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借口,认为“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把这个谬论当做了挡箭牌。


对于自己的念头和想法,若是恶的,却因为欲望太过强烈,习气的力量持续不断地冲击着自己,欲念挥之不去,于是会通过大脑找来种种借口和理由,打扮得堂而皇之,用经验道理来说服自己,从而心安理得地去实现这个恶念,让私欲变成了现实


此时的纠结便是先验与经验的斗争,真知与借口的打拼,也是先生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学说的原因所在,如果我们选择了先验的直觉判断,那就是走在了致良知的阳光大道上,如果我们在经验的合理借口下被迫妥协,便又回到了经验的世界,重入欲望的樊笼。



按佛家的说法,这就是一个轮回,一个被经验世界所捆绑和束缚的轮回。要跳出这个轮回,唯一的办法就是无条件地臣服于你的良知直觉。


也许你会说,我的心流浪得太久,已经在经验世界活得麻木不仁,此时又该如何办呢?我的建议就是,那就关注你的“纠结”。


一旦你的欲念产生,即便你感知不到良知对它的直觉判断,那也没关系,你的纠结总是可以感知到的,因为你需要反反复复的寻找理由,根据,借口,甚至搬出古圣先贤的经典,或者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


如果你正在做这些事,那么好,你需要赶紧停下来,冷静地看看自己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在经验世界去寻找帮助和支持呢?


这样的审视将有助你回到先验判断的怀抱。


武断地说,纠结之时,你就按照自己最不情愿的方向去做,事后再检验检验,看看灵不灵。


从上面的论述你就可以看得到,“私己”就隐藏在我们的经验世界里,而经验世界正是由我们的个人好恶所构成。


你曾经吃过的美食,见过的美色,听过的甜言蜜语,体验过的刺激和兴奋等等,他们构成了你对“美好”的判断依据,让你充满了期待,反之亦然,一切不舒服和难受的体验构筑了你的“厌恶”。


我们大多数人就这样把个人好恶当作了是非判断的标准,而将良知的直觉置于脑后,从此在欲海沉浮。


可以这样认为:通过良知的直觉所作出的判断才是天理,而通过经验推导的借口都是人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王阳明: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王阳明:良知即是非之心 12
《传习录》学习之一
致良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学说
人们往往喜欢论是非,殊不知是非从不是对外的,向内求才能尽是非。王阳明先生即道:“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孟子“良知”说的理论旨趣及其德育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