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 朗 │ 美学笔记(下)

叶  朗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本文节选自《更高的精神追求:中国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传承》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6


十、优美与崇高


      1.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发育出不同的审美文化。不同的审美文化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审美形态。审美形态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的“大风格”。审美范畴是这种“大风格”(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在西方文化史上,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丑与荒诞等几对概念是涵盖面比较大的审美形态的概括和结晶,也是美学史上绝大多数美学家认同的审美范畴。在中国文化史上,受儒、道、释三家影响,也发育了若干在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审美意象群,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态,从而结晶成独特的审美范畴。例如,“沉郁”概括了以儒家文化为内涵、以杜甫为代表的审美意象大风格,“飘逸”概括了以道家文化为内涵、以李白为代表的审美意象大风格,“空灵”则概括了以禅宗文化为内涵、以王维为代表的审美意象大风格。

      2.优美是古希腊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古希腊神庙和人体雕像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拉斐尔的作品是优美的典型代表。优美的特点是完整、单纯、绝对的和谐,就是温克尔曼说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优美引起的美感,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3.崇高是希伯莱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所培育出来的审美形态。神是崇高的最纯粹、最原始的形式。哥特式教堂是崇高的典型代表。到了欧洲18世纪至19世纪之交的浪漫主义时期,“崇高”的文化内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的超越自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诗和音乐(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成了崇高的新的感性显现。康德认为,崇高的对象用在数量上和力量上的无限巨大激发了主体的超越精神,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这就是崇高感。崇高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而崇高的“形式语言”的灵魂则是“空间意识”,是一种宏伟深远的空间感。这种空间感同时也是一种历史感,是对于命运、时间、生命的内在体验。

      4.在优美和崇高之中,有一种灵魂美,它闪耀着高尚、圣洁的精神的光辉。这种灵魂美的本质是一种大爱,是生命的牺牲与奉献。人们面对这种灵魂美,内心充满一种神圣感,这种神圣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5.中国美学中有一对与崇高和优美十分类似的范畴,即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壮美与优美)。但是,这两对范畴的文化背景不同,哲学内涵不同,所以不能把它们完全等同。


十一、悲剧与喜剧


      1.历史上研究悲剧最有影响的是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尼采。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人的行为造成的。他以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为例,说明悲剧的主角并不是坏人,他们因为自己的过失而遭受灭顶之灾。这是命运的捉弄。悲剧引起人的“怜悯”和“恐惧”的情绪,并使这些情绪得到净化。黑格尔认为,悲剧所表现的是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他以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为例,说明悲剧的主角代表的理想是合理的,但从整体情境看却又是片面的。悲剧主角作为个人虽然遭到毁灭,但却显示“永恒正义”的胜利。所以,悲剧产生的心理效果是愉快和振奋。尼采认为,悲剧是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结合,但本质上是酒神精神。在悲剧中,个体毁灭了,但个体生命的不断产生又不断毁灭,正显出世界永恒生命的不朽,所以悲剧给人的美感是痛苦与狂喜交融的迷狂状态。

      2.悲剧是与古希腊人的命运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命运是悲剧意象世界的意蕴的核心。当作为个体的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造成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时,这就构成了悲剧。

      3.悲剧的美感主要包含三种因素:一是怜悯,就是看到命运的不公正带给人的痛苦而产生的同情和惋惜;二是恐惧,就是对于操纵人们命运的不可知的力量的恐惧;三是振奋,就是悲剧主人公在命运的巨石压顶时依然保持自身人格尊严和精神自由的英雄气概所引起的震撼和鼓舞,这是灵魂的净化和升华。

      4.中国和西方一样也存在着悲剧。《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一种深刻的命运感。《红楼梦》是一部描绘“有情之天下”毁灭的伟大的悲剧。书中林黛玉的《葬花吟》、贾宝玉的《芙蓉女儿诔》,是对命运的悲叹,也是对命运的抗议。

      5.喜剧体现古人的一种时间感。整个世界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再生的过程。旧的死亡了,新的又会产生。旧的东西,丧失了生命力的即将死亡的东西,总显得滑稽可笑,于是产生了喜剧。

      6.喜剧美感体验的特点是使人产生一种“透明错觉”,从而使人产生某种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合在一起,便引发喜剧的笑。 


十二、丑与荒诞


      1.在西方,“丑”主要是近代精神的产物。丑的审美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丑可以显现生活的本来面目,因为实际生活中不仅有美的、健康的、光明的东西,同时也有丑的、病态的、阴暗的东西;二是丑常常最能显现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例如奇特、怪异、缺陷、任性,以及生理上的畸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等等。这两点就是“丑”的审美价值之所在,也是“丑”在近代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原因。“丑”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不和谐。

      2.丑感是广义的美感的一种。“丑”使人感受到历史和人生的复杂性和深度,这给人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而使人得到一种带有苦味的愉快。

      3.在中国,“丑”在古典艺术中就有自己的位置。在中国美学中,“丑”成为审美意象,大概有四种情况:一是显示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这实际上是对日常用语中“美(优美)”与“丑”的对立的一种超越;二是显示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从而在人物美的画廊中增添了整整一个系列的清丑奇特的意象;三是融进艺术家的悲愤的体验;四是发掘人性的丑恶而显现实际生活的真实面貌。最后这种情况的“丑”的意蕴有些接近于西方近代以来的“丑”的意蕴。

      4.在西方现代社会,由于理性和信仰的双重失落,人的存在失去意义,因而产生了“荒诞”这种审美形态。“荒诞”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变得没有意义。“荒诞”在形态上的最显著标志是平面化、平板化,以及价值削平。

      5.荒诞感是人由于与世界的疏离而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极度的焦虑、恐惧、失望和苦闷。荒诞感里面已经渗进了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脱离美感(当下直接的感兴)的倾向。


十三、沉郁与飘逸


     1.沉郁的文化内涵是儒家的“仁”,也就是对人世沧桑的深刻的体验和对人生疾苦的深厚的同情。最典型的代表是杜甫。在杜甫的全部作品之中,渗透着儒家的“仁”,即一种普遍的人类同情、人间关爱之情,一种人类之爱。这就是沉郁。中国现代的伟大作家鲁迅的风格也是沉郁。

     2.沉郁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两点:一是带有哀怨郁愤的情感体验,极端深沉厚重,达到醇美的境界;二是弥漫着一种人生、历史的悲凉感和苍茫感。

      3.飘逸的文化内涵是道家的“游”,也就是精神的自由超脱,以及人与大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最典型的代表是李白。李白的全部作品都体现了道家的“游”的精神,即呈现一个自由的精神世界,同时又是一个人与大自然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

      4.飘逸的美感有三个特点:一是雄浑阔大、惊心动魄的美感,二是意气风发的美感,三是清新自然的美感。


十四、空灵


      1.“空灵”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禅宗的“悟”是一种瞬间永恒的形而上的体验,就是要从当下的富有生命的感性世界,去领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最典型的代表是王维。王维的很多诗都在色彩明丽而又幽深清远的意象世界中,传达出诗人对于无限和永恒的本体的体验。

      2.“空灵”作为审美形态的最大特色是静,“空灵”是一种“静趣”。它体现了“禅宗”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就是在对生活世界的当下体验中,静观花开花落、大化流行,得到一种自由感和解脱感,得到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

      3.“空灵”的美感在于使人超越有限和无限、瞬间和永恒的对立,把永恒引到当下、瞬间,以一种平静、恬淡的心态,从当下这个充满生命的丰富多彩的美丽的世界,体验宇宙的永恒。所以“空灵”的美感是一种形而上的愉悦。    


十五、美育


      1.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完满的人性,使人超越“自我”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和自由,回到人的精神家园。

      2.美育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培育审美心胸和审美眼光;第二,培养审美感兴能力;第三,培养健康的、高雅的、纯正的审美趣味。

      3.美育和德育有紧密的联系,但不能互相代替。德育不能包括美育。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美育可以使人通过审美活动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在精神上进到自由境界,这是依靠德育所不能达到的。

      4.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所以美育对于培育创新人才有着自己独特的、智育所不可替代的功能。

     5.美育可以使人具有一种宽阔、平和的胸襟,这对于一个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逐渐成为主导价值,文化产业成为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因而加强美育成了21世纪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7.实施美育不能理解为仅仅开设一门或几门美育或艺术类的课。美育应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应该注重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氛围。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应该注重营造优良的、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特别是大众传媒,应该重视自己的人文内涵,应该传播健康的趣味和格调,引导受众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8.实施美育不能局限于学校教育的阶段。因为美育的目标和功能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增加知识,而且要引导受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满,追求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人生,所以美育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其中青少年阶段的美育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要注意使他们自由、活泼地生长,充满欢乐,蓬勃向上;第二,要注重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教育;第三,要加强艺术经典的教育;第四,要组织学生更多地接受人类文化遗产的教育。


十六、人生境界


      1.人生境界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包括这个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一种自觉,包括这个人的感情、欲望、志趣、爱好、向往、追求等等,是浓缩一个人的过去、现在、未来而形成的精神世界的整体。

      2.人生境界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实践有一种指引的作用。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境界,就意味着他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3.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为他的内在心理状态,中国古人称之为“胸襟”“胸次”,当代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称之为“生存心态”;一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为他的言谈笑貌、举止态度、生活方式,中国古人称之为“气象”“格局”,布尔迪厄则称之为“生活风格”。

      4.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

      5.冯友兰说的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天地境界,是消解了“我”与“非我”的分别的境界,是“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境界,因而也就是超越“自我”的有限性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也就是孔子说的“吾与点也”的境界,郭象说的“玄同彼我”“与物冥合”的境界,宋明理学家说的“浑然与万物同体”的境界。

      6.一个人的人生可分为三个层面:日常生活的(俗务的)层面,工作的(事业的)层面,审美的(诗意的)层面。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在这三个层面中都必然会得到体现。

      7.一个有着最高的人生境界的人,必然追求审美的人生。反过来,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能够有意识地追求审美的人生,那么他同时也就在向着最高的层面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8.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诗意地栖居”),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度发挥,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显得五彩缤纷。一个人的人生充满诗意和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有一种拥抱一切的胸怀和对每个人以及万事万物的爱。这是爱的人生。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考00037美学复习题
《美学》试卷&参考答案(一)
美学笔记共享
看了大家的“无用美学”,感受到了“没用”的快乐
审美能力,决定生活品质
中国美学史极简大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