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神秘的契丹——辽代文物精品展

主办单位:安徽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

展览以著名的陈国公主墓、耶律羽之墓和吐尔基山墓三大辽国贵族墓出土的100件(套)精美文物为主体,以大量墓葬壁画为辅助展品,配合富丽堂皇的金银器、制作精巧的马具、尊贵奢华的敛葬用具的展示,带您穿越迷雾,揭开辽国的神秘面纱,体会契丹民族的豪迈与彪悍,品味草原文化的璀璨与神奇。



白瓷单孔鸡冠壶


黄釉葫芦形壶


黄釉迦陵频迦纹提梁壶

辽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工艺多受唐代影响,同时融合本民族的游牧特色,瓷器的造型可分为契丹式和中原式两类,契丹式仿造本族习惯使用的皮制、木制等容器样式烧造,造型独具一格,如鸡冠壶就是仿契丹族皮囊容器的模式,是契丹民族特有的生活器皿。中原式则仿造中原的风格烧造,墓葬出土瓷器则显示多为定窑、邢窑、越窑等中原窑系的精品。缸瓦窑是一处目前所知辽代最大的古瓷窑遗址,被誉为“草原瓷都”。




三彩砚滴




定窑酱釉印花盏 辽 高5.7厘米



白瓷注壶、温碗、辽 高22厘米


定窑白瓷瓜棱形注壶,通高12厘米


白釉盘口穿带瓶,辽 口径12.8厘米,高37厘米 内蒙古赤峰耶律羽之墓出土


绿釉提梁皮囊壶 高29厘米,绞索式提梁壶,辽代中期产品


摩羯形三彩陶壶 辽 高22厘米


三彩釉印花游鱼海棠式长盘 辽 1959年内蒙古宁城辽墓出土


三彩釉印牡丹纹盘

人首鱼龙形白瓷水注 辽 高16厘米



乳钉纹高颈玻璃瓶



一千多年以前,阳光曾经在中国的北方照耀着一个叱咤风云的民族,他们呼啸而来,威风八面,空气中到处都震荡着一个响亮而美丽的名字——契丹。契丹人世代聚居在内蒙古东部西辽河上游地带,属于东胡族系鲜卑族的后裔,唐朝末年,契丹族开始在北方草原崛起,公元907年,契丹人耶律阿保机逐步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建国“大辽”,直至1125年被后来兴起的女真族所灭。辽王朝,曾雄踞中国北方二百余年,与北宋、西夏王朝鼎足而立。辽王朝建立后,契丹人励精图治发展游牧和农耕经济,其创造的大辽帝国在悠久的草原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道风情别具的景致。然而,二百多年的过往犹如惊鸿一瞥,空荡荡的大地上只剩下了大辽帝国的传说。

契丹族是游牧民族,他们“畋(tián)鱼以食、皮毛以衣、马逐水草、人仰湩酪(dǒng lào)”。飞驰的骏马、广袤的草原,辽阔的天空造就了这个民族豪迈与果敢的品格。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建立辽国后,契丹在与中原和周边文化的学习与交流中取得了重大进步。他们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尤其在手工业方面,辽代的马具、装饰品等不但独具游牧文化特色,而且工艺精美绝伦,可与中原的产品相媲美。


公主高翅鎏金银冠


鎏金铜面具


蟾蜍形嵌松石金戒指


鎏金动物形银饰


嵌宝石鎏金包银漆盒


摩羯纹鎏金錾花银盆





摩羯形金耳坠


游牧民族不断迁徙的生活状态使得草原人民习惯于将所有财富随身携带。这些穿戴的配饰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对美的追求。考古发现的辽代装饰品丰富多彩,包括金银、珠玉、水晶、玛瑙、琥珀、珊瑚、宝石等。这些装饰品工艺精湛、精妙绝伦,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工艺生产的最高水平。





莲花形手执银香炉

高9.2厘米,饰片由薄金板捶而成。男女直立人形,圆眼,阔鼻,头戴三叉式高冠,上身穿直领左衽窄袖衫,下身着裤,足穿高靴,腰系带,衣服錾饰缠枝花纹。男子上唇錾刻胡须。两饰件颈部、双手、双脚部位均有穿孔。在契丹故地西辽河流域的古代岩画遗存中,这种顶戴三叉头饰者十分常见。 1993年阿鲁科尔沁旗扎嘎斯台苏木花根塔拉出土,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藏。


双凤纹琥珀握手、蟠龙纹琥珀握手



琥珀璎珞内周长113、外周长159厘米。该璎珞是迄今所见最大的琥珀饰件,其外串264件,由5小串257颗琥珀珠和5件琥珀浮雕饰件、2件素面琥珀饰件以细银丝相间穿缀而成;内串69件,由60颗琥珀珠和9件圆雕、浮雕琥珀饰件以细银丝相间穿缀组成。琥珀浮雕饰件纹样主要为龙纹,图案抽象而富于动感。

琥珀璎珞作为深具契丹民族特色的项饰,是契丹人信奉佛教并将佛教思想世俗化的代表饰物。特长的璎珞不适宜日常游牧生活佩戴,多应用于神圣、重要场合。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或民族,像契丹人那样崇尚琥珀。“琥珀的流行也许与契丹人尚佛相关,因为佛教认为水晶代表佛骨,而琥珀代表佛血。”



这套蚕蛹形琥珀的原料,来源于遥远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


双凤戏珠纹铜鎏金捍腰


双狮戏球纹金花银盒


鎏金铜铎






水晶项链


系连水晶杯


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发掘于1986年,为大型多墓室砖砌壁画墓。出土金银、玉、琥珀、玻璃、陶瓷等不同质地的精美文物近2000件,其中的殓葬服饰是目前发现的规格最高、最完整的辽代殡葬服饰,展现了契丹贵族独特的葬俗,令人叹为观止。根据墓葬出土的墓志铭记载,陈国公主为辽景宗的嫡亲孙女,辽圣宗同母弟耶律隆庆之女。公主位虽尊贵,却过早夭亡,死时年仅十八岁。






“头鹅宴”是同狩猎相联系的契丹名宴和盛典。据《辽史·营卫志中》记载:每当冬去春来,江河融冻的时候,群臣扈从皇帝来到河边捕捉鹅雁。先由侍从敲击扁鼓,激起水中鹅雁,然后放飞停在手臂臂鞲上名唤“海东青”的猎鹰,凶猛的猎鹰如离弦之箭,迅速捕获猎物,然后猎手们用刺鹅锥将猎物刺死。每当射得头鹅后,先用来敬天地、祖宗,接着群臣纵饮。

北方草原民族素有驾鹰传统。玉臂鞲是供猎鹰休息停歇时必不可少的用具,出土时戴在驸马左臂银丝网外。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灰陶龙头建筑构件


卧石狮(石狮镇)


下面再介绍一些辽宁省博物馆珍藏的契丹文物


“叠胜”琥珀盒


酱釉鸡冠壶


金塔


鎏金银冠


三彩印花花式碟


双陆棋


铜虎子


云龙纹大铜镜


錾字银经卷


游牧民族不断迁徙的生活状态使得草原人民习惯于将所有财富随身携带。这些穿戴的配饰既是财富的象征也是对美的追求。考古发现的辽代装饰品丰富多彩,包括金银、珠玉、水晶、玛瑙、琥珀、珊瑚、宝石等。这些装饰品工艺精湛、精妙绝伦,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世界上工艺生产的最高水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契丹人去世后为何罩面具 记者带您先睹辽代文物精品
契丹文物精华展---草原牧歌(二)
草原牧歌 契丹文物
陈国公主墓及其他大辽文物:小玉米分享通辽博物馆
[转载]草原华章·契丹饰品与瓷器
18岁去世的神秘“契丹公主”,总计陪葬3227件宝贝,头戴黄金面具,脚踩金花银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