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垃圾处理,浅谈中国古代的环境管理!
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各地“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垃圾分类”成了一个热词。
每天出门,小区大妈总是能送来一句问候:你是什么垃圾?
当然,要是两手空空,这句话足以让你陷入自我怀疑;可若你手上有垃圾,便能从问候感受到一丝关怀。
简单一句话,不仅是街头巷尾日常交际的开场白,更潜藏着深谙“垃圾分类之道”的强大自信,同时也象征着泱泱大国在环保创举中的重大改革。
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分类方式五花八门,巨细无遗,大波人被“垃圾”搞得晕头转向。前人肆无忌惮丢垃圾,后人手脑并用分类忙,不少人更将此当做是前人种下的“祸根”。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可不是一个新风气,有人居住的地方,自然便会产生垃圾。人类自群居始,便开始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而垃圾处理自然成了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据史料记载,中国在垃圾处理这件事上,至少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垃圾管理就有相关的法令,而且较今日,更为严苛。
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你一不小心穿越至战国时期,如果不按照规定扔垃圾,那么在你甩手间,可能就有生命危险。
先秦时代:重视起居环境,最早的垃圾管理
先秦时期,人类人类的聚居地已经从原始的部落形式转变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城市。人口开始密集,住宅、商铺增多,城市生活垃圾也就大量产生。
而人们开始认识到起居环境的重要性,主张要保持良好的居住环境。《礼记》中有载:
凡内外,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洒扫室堂及庭,布席,各从其事。
即是说,每天早上听到鸡鸣就起床洗漱,穿衣服,收拾被褥,打扫房间和庭院,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可见每天清扫庭院,打扫卫生成为人们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当然,打扫出来的垃圾是不能随意丢弃的,为了防止垃圾乱扔,当时的统治者制定了相当严格的法令,《韩非子》中记载:“殷之法,刑弃灰于街者”“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在商代对于在路边随意丢弃垃圾者,竟然要采取砍断手的严厉处罚。
即便制定了如此残酷的律条,也还是很难保证道路完全整洁,故而,到周代,还设置了“条狼氏”一职。
据《周礼》记载,周代还设有专门的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包括“條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郑玄的注释认为“條”通“涤”,是“清扫”的意思,“狼”则是道路狼藉。因此,條狼氏的职责就是专门负责清扫道路上的垃圾,相当于如今的环卫工人,此外,條狼氏还有类似于当今城管的职责:
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男、子则二人。
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街道》中对此有解释:
古之王者,于国中之道路则有条狼氏,涤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洁清。
其中的狼扈,则指纵横散乱之人或物,涤除狼扈相当于驱避临街商贩和走往行人,维护街道整洁,维持良好秩序。
当时,城市环境管理设施还不止这些,《周礼》中还载,“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井匽”一说是路厕,一说为排除污水秽物的设施,说明那时不仅有公共环境管理人员,还有公共卫生设施。
当然除了生活垃圾外,城市里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则是废污水及粪便,先秦时期,还出现了下水道,用于排污水和雨水。
与想象中不同,那时的下水道并不是简单的挖沟渠了事,在安阳殷墟以及距今4000年前的河南睢阳平粮台龙山文化时代城址中,就发现了埋于地下的陶质排水管道。中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商代后期的陶制下水管道,可见当时的下水工程,与当今的差异并不大,亦是通过铺设下水管道来解决城市污水排放。
▲商代后期安阳殷墟陶制下水管道
▲平粮台遗址新发掘出两组陶质排水管道
而至于积在厕所中的粪便,当时的古人已经认识到其有肥沃土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
商代农书《氾胜之书》中记载:“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以粪便沤田的方法虽然不一定是伊尹发明的,但也说明人们很早就掌握了这项技术。
受生活条件所限,那时人们所产生的垃圾除了废水、粪便,大多为厨余垃圾,远不像当今垃圾种类的复杂,那时垃圾均可降解。
城市垃圾大都集合在一处,再拉到“无人区”进行堆置或填埋,先秦时期的考古遗址中,还多有专门堆积垃圾废物的“灰坑”,或可直接称之为垃圾坑。这些垃圾坑有的利用天然的坑穴,有的则系人工挖掘而成,里面堆积着大量的废弃物或焚烧后的灰烬。这说明古人多以填埋、焚烧或集中堆积的方式处理垃圾,使其尽量远离人们的居住环境,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秦汉时期:城市公共环境引起重视
秦时,商鞅变法依然保留有商代“刑弃灰于道”(《盐铁论》)的规定,只是处罚变成了黥面(古代刑罚,在面部刻字)。虽然这样做的实际目的是为了避免由于乱扔垃圾产生纠纷,但也足见古人对于环境的重视。根据《汉书·五行志》中记载:
“商君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灰即垃圾;黥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为上古五刑之一,相比商代,看起来处罚要轻了不少,这种羞辱有点像当代对待闯红灯者,即在路边设置监控和大屏幕,拍下闯红灯的行人,在大屏幕上展示三天,人人得而围观之,以此小戒,也作醒示。
而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环境卫生愈加引起重视,除了商代的“條狼氏”,东汉著名的十常侍之一的张让吩咐手下掖庭令岚发明了洒水车,《后汉书·张让传》记载:
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
这恐怕是如今城市里环卫清洗车的雏形,可见,不仅皇宫里有着庞大的清扫团队,平民百姓生活的区域,大家也曾自费人力去洒扫。直到毕岚的洒水车开出皇宫大门,开到郊区的桥和路上,百姓才省了一笔大开销。公共道路清洁,成为各级官府高度重视的问题。
对城市环境如此重视,不知道当时,有没有“全国卫生城市”的评选呢?
唐宋年间:垃圾处理能致富,卫生管理机构诞生
至唐宋年间,城市愈发扩大,盛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达数百万,每天所产生的垃圾不容小觑,数倍于先朝。
垃圾处理及环境管理更是大挑战,比起商周时乱丢垃圾就要剁手的规矩,唐朝虽然没这么凶残,却也从来管的严。
以《唐律疏议》的明文规定,随地乱扔垃圾甚至从窗口向外乱倒污水,抓住最轻六十大板。如果执法者纵容市民乱扔垃圾的行为,也会被一起处罚: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
当然,要解决这卫生问题,单靠痛打显然不够。唐朝的更大进步,就是其强大的经济手段和极自由的商业环境。
拜唐朝发达的农业生产所赐,对排泄物等垃圾的回收,也渐成火热产业,以垃圾处理(主要是粪便处理)为中心的“创业精英”开始涌现,他们有偿收集城市居民的粪便,转手作为肥料卖给农人,赚取收入。
以《太平广记》的记载,河东人裴明礼,一辈子精心从事排泄物等垃圾的回收转卖,居然积累了百万资产:
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这个在唐代越发火热的产业,也维持了唐代城市的整洁生活,以此为业者,不在少数,《朝野佥载》中也有记载:
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自业,里中谓之鸡肆,言若归之积粪而有所得也,会世副其业,家财巨万。

到了宋代,经济愈加繁荣,百万人口大城更多,开封、杭州都是拥有百万人口,如此密集的都市自然会产生数量庞大的生活垃圾。
像回首粪便的生意,可不止是民营企业在做了,宋朝有了专门负责清理城市市容的“街道司”,下辖环卫工人上百人。其职责包括洒扫街道、疏导积水、整顿市容。像开封、临安这样的大城市,每天早上都会有几百个环卫工人打扫街道,处理垃圾。除此之外,据《梦梁录》的记述,城市居民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粪溺,也有专人处理:
人家甘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谓之倾脚头。
每逢春天,官府还会定期安排工人疏通沟渠,以免城市积水:
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
可以说,唐宋年间,中国城市街道格外整洁,人们的生活品质也格外的高,在唐宋年间许多造访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笔下,经常忍不住惊叹的,就是中国城市那整洁的街道。
明清时期:完整垃圾处理链,城市卫生问题分化严重
明清城市卫生管理相较于宋朝则更为完备,技术水平也更高,并且还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垃圾处理产业链,废旧物品回收都初步形成了产业,清代康熙时期,作为沙俄使节来华的尼·斯·米列斯库在他的《中国漫记》一书中这样描述他所见到的中国人:
任何不屑一顾的废物,他们都不忍遗弃,一小块皮革、各种骨头、羽毛、畜毛,他们都着意收藏,畜粪也要收集起来,然后巧妙加工,制成有用物品。
此外,明清时城市里的排水管道更是先进完善,让人惊叹,20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专家帮助新中国修建北京排水系统时,苏联专家高莱托夫,就曾亲自钻到明代留下的暗沟里考察,然后被深深的震撼到,这些在明朝时修建的暗沟,再使用几十年也没问题。
而在十六世纪下半叶,飘洋过海来到明朝的欧洲传教士们,不但收获了深深的震撼,更见识了无比宝贵的古代垃圾回收经验。
以传教士曾德昭的亲眼见识说,明朝的城市和乡村间,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不但耕作所需要的各种粪便,都有专门的人员从城市里回收,然后运载到乡村里出售。甚至各种城市生活垃圾,都有专门人员回收。哪怕”扔到街上的破布”,都会被迅速回收。
但其实,城市环境要想达到此种程度,也并不容易,明清时期,为了保持北京城的环境整洁,一直有禁止乱丢垃圾的法令。《大明律》规定:
其穿墙而出秽污之物于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论。
《大清会典》中也有类似的规定:
如有穿墙出秽物于道旁及堆积作践者,立即惩治。
尽管有相关条例,但一些城市,仍然是“垃圾重灾区”,城市卫生问题分化严重,总体来说,南方治理稍好于北方,一些人们依然习惯于将垃圾直接倒在门外,或墙边,《万历野获编》中也有记载:
街道惟金陵最宽洁,其最秽者无如汴梁。雨后则中皆粪壤,泥溅腰腹,久晴则风起尘扬,颠面不识。若京师虽大不如南京,比之开封似稍胜之。
这种情况造成路面高地不平,无论坐车还是骑马都很不安全,以至于清初的严我斯在《坠马行》诗中用“长安之险,险于蜀道难”来形容京师的道路。这种状况的产生,证明如果垃圾处理问题解决不好,城市环境就难以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清代北京街景
清末的北京城,垃圾尤其多,且“道路任其倾圮,污秽任其堆积”,唐唐皇城,朝廷濒与倾塌,景象凄惨,处处破败,人心惶惶。
由于排水系统过于陈旧,每年二三月间都得开沟,把里面的脏东西挖出来晾晒,人走在街上,不堪入鼻眼。
到了光绪末年,政府设置了清道夫,配合有司一起管理环境卫生,情况才有所好转。
直至近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垃圾处理迫不及待,观古照今,垃圾问题始终是灾难性的问题,只是许多人还困于舒适圈中不曾看见,千百年前的垃圾灾难是《燕京杂记》中记载的:
人家扫除之物,悉倾于门外,灶烬炉灰,瓷碎瓦屑,堆积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们则循级而下,如落坑谷。

千百年后的垃圾灾难,已不能笼统概括,全球变暖,冰山融化,诸多生物濒临灭绝,淡水资源与日俱减,众多城市被“垃圾填埋场”包围,难以降解的垃圾一寸寸撕割土地,此种种,只是冰山一角。
没人希望千百年前垃圾比街道还高的灾难重现,我们只是想要一切变得更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视野 | 古代城市垃圾如何处理?明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古代城市垃圾如何处理?明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
阜阳市人民政府信息公开
天津垃圾处理厂布局规划公示 建在这些地方
18世纪欧洲人一年只洗一次澡
我国垃圾处理的历史足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