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区教研结束,我的研究课也算暂时告一段落了。我很幸运,在来到坡区的第一年便拥有这样的机会,就像当年在两江一样。

回想上一次执教区级以上的公开课,已经是四年前了。这意味着,将近三年的时间我没接受过这样的磨练了。都说优秀的老师是需要“磨”的,我是同意的。

别看我常常在公众号里经常写实录、写自己的听课感受,好多老师觉得小彭老师很厉害的样子。其实,到真正自己站到那个舞台时,一切的“纸上谈兵”终究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检验的。所以,课上完了,还是留下一点思考的痕迹。

一、关于教材及学情的分析

今天执教的文本是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本单元以“童年的百花园”为主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内容反映的是童年生活的快乐和无忧无虑。本文是一组儿童诗,摄取了三组儿童生活的镜头:溪边、江上、林中,动静交织,让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跃然纸上,像一幅幅意蕴悠长的水墨画,飘染着童年的美妙滋味。课文构思精巧,想象丰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心童趣于一体。课后练习第1题对语言积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课后练习第2题则引导学生朗读诗歌的方法,边读边想象画面才能深刻体会;课后练习第3题重在通过语言回归内容体会诗歌语言的表达方法。对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应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二单元已经学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改动历程

(一)设计思路

这一节课的目标有二:1.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片及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2.根据景物的色彩、声音和人物的活动等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之美,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围绕目标,设计了五个板块:课题导入,书写生字;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习《溪边》,习得方法;方法迁移,学习《林中》;总结结课。

《溪边》的理解难度较大,所以作为例子来教,《林中》的描写与《溪边》相似,同样有景物和人的活动,适合用来放。要想让学生习得方法,就得在教学《溪边》的环节下功夫。这一板块也是整节课的重点。

(二)改动历程

相比我的第一版设计,板块的调整不大,改变最大的是教学形式。

在我的第一版设计中,更多地是用自己平时教学的方式在设计,因为我理想中的教研课就是家常课的模样,是老师们能够一学就懂、拿来就用的课堂。所以,那节课没有花哨的课件,没有学习单,用朴素的方式进行着。而改动之后的设计是希望以学习单为媒介,推动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但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点后面再谈。

三、关于本堂课教学的得与失

听了老师们的评价,结合我自己教学的感觉,个人认为这堂课有得有失吧。

(一)得

1. 朗读之得

这节课的教学中,朗读形式是多样的:自由读、抽读、齐读、配乐读、想象读……我认为,多样的朗读形式对于学生的朗读生长是有用的。方式多元化的意义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能在不同形式的读当中正音、感悟、想象。尤其是在读“鱼儿”蹦跳那一句时,我从学生脸上的表情和眼中的光感受到了与指导之前不一样的感觉。

2. 理解之得

今天在读完三首诗之后让学生说每首诗写了什么趣事,学生说到《林中》一诗时始终不知道诗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前两个都出来了,这个没出来,我也不能把答案直接拿出来。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放在了学习《林中》时解决。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时恰当的。

在学习《林中》后,学生终于知道了他们在“采蘑菇”,于是相机添上板书。而后,引导学生结合文字和图片理解“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一句中的“斗笠”到底是什么意思。耐心等待,让学生在文字与图片只见游走,终于等到了“斗笠”是戴着斗笠采蘑菇的小朋友。

所以我觉得,这节课对于理解难懂的句子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3. 全体之得

对于这次学习单的设计,既满意也不满意。说满意,因为学习单的设计考虑了学生学习《溪边》的难点,将一首诗分解为三句话,配以帮助理解的文字分发给小组的三个基础一般的学生,把一张具有开放性的学习单分发给了每组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当然,问题也在于这里,缺乏回归整体的设计。

(二)失

1. 放手之失

评课中,老师们都提及老师牵得太多,放手不够。不仅仅是听课老师们的感受,执教的我有同样的感受。

比如指导读出欢乐,我本来想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学生们一板一眼,没有反应,我就配着制作的动画通过讲述想象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钓到鱼的快乐。

又如理解第二个“斗笠”到底是指什么,有学生说是张继楼的爸爸妈妈戴着斗笠,一个孩子这样说了,另一个孩子又说是爷爷奶奶戴着斗笠……我不断引导:这是张继楼写的自己小时候的趣事哦!问了一个又一个,终于等到了答案。

我暂时不去学生身上找原因,且看这节课的目标和内容,我在思考: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目标是不是稍稍高了些?内容是不是稍稍多了些?

2. 方法之失

本课所属的单元,语文要素是“理解难懂的句子”。我原本的设想是不过分去强调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也没有去回扣三上二单元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将理解句子的方法无痕渗透到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因为想象画面能够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文本。

但是,在操作的过程中,我觉得课堂上搭建的支架对于学生迁移运用还不是特别有效。具体表现与“放手之失”相同。

有老师在评课中提到,这三首诗描绘的事情离现在的学生而言其实是遥远的,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够让学生理解这些事情的乐趣呢?我想,也许正是文本离学生生活比较遥远,我采取的方法又不太恰当,所以孩子们放不开,也感受不到那种快乐。

再如,面对日常没有进行小组合作练习的学生,如何通过学习单让学生快速学会分配任务、完成任务呢?这也是需要思考的。

三、问题归因及改进思考

1.缺乏对儿童学习规律的掌握

作为教育学出身的老师,这点没做好我是惭愧的。这是一首儿童诗,一来就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这对于学生而言还是很有难度的。

如果采用我第一次的设计,让学生先圈画景物,谈谈这些景物带给自己的感受,再在这个基础上感受画面,层次会不会更清晰,教学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2.缺乏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实践

说实话,采用学习单进行教学,是我教学生涯中屈指可数的经历。采用学习单可以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检测每一个学生的生长。从今天的教学看,学习单的使用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有用,可是对于学习不错的学生而言,学生的思维被束缚了。

这也让我思考,教学问题及活动的设计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打开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要思考的。

四、说点题外话

今天上完课,有老师给我发消息:小彭老师,这不是你的风格吧?哈哈,的确,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走的朱氏朴实风,我喜欢听到学生通过我的引导说出不一样的东西,我喜欢和学生共同萌发出新意。

最后吧,还是很感谢这次磨练的机会,真的让我体会到了忙得飞起来的感觉。坐在灯下打字,回顾自己的教育点滴,我觉得是件很幸福的事情。

最后,把可可爱爱的板书呈上,哈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伟 施建平 | 儿童诗教学中的“诗意”养成
《童年的水墨画》文本教学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
18 童年的水墨画 课件(44张ppt)
1-3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图文讲解+练习()
三年级语文下册18《童年的水墨画》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9《儿童诗两首》组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