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留园匾额楹联的禅意

说实话,我没有去过留园,只是在20163月底参观苏州博物馆吴门画派的仕女画和溥心畬的书画时,顺便去了拙政园和狮子林。


一进到两座园子里,就被其中的曲水蜿蜒、移步换影的景色给迷住了,这种道法自然体现时间、空间、景色变化而产生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极致,人处于其中,想不返璞归真都难。

当时就在感概:苏州人,真他妈幸福!

那个时候,我这个土包子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园中景色看得“乱花渐欲迷人眼”,完全忘记了去仔细品味其中的文化。

其实,苏州园林是中华“文人园”的典范,以诗文构园,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外国所谓的园林,Landscape(景观设计)、Gardening(园艺[栽培])、Horticulture(园艺学),就是把建筑物上附加一些花花草草和喷泉,在我们中国人眼里,那都不叫园林。

我们的园林是更高级的艺术品,熔文学、哲学、戏剧、绘画、书法、建筑、雕刻等艺术于一炉,将建筑、山水、植物等元素,按照自然之理精心组合,体现一种人工与自然景象融合的境界,通过借景的方式,把天地自然的景物引入人工建造的园林。

其显性的文学样式就是品题,即指匾额题刻和楹联。留园,就是古典文人园中的精品,以诗文构图,以诗文入景,更以诗文点题。

在园子里,只知道看景色拍照,不去看品题的话,园林设计要达到的意象,尤其是里面散发的禅味,你根本体会不到,这样就太可惜了。

这两天在网上看留园的诗心品题,有些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留园的诗心品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匾额,有题刻,还有楹联,是建筑的灵魂,也是构园设景的灵魂,犹如宋保暹提出的“诗眼”。“眼”乃心灵之窗,画老虎最难画的地方就是眼睛,凡是眼睛画得传神的,那一定是得了真传。在这园子里题匾作诗,撰写雕刻好,犹如在宣纸上画老虎的眼睛。

袁枚讲一身灵动,在于两眸,一句精彩,生于一字,诗中有这一字,则好比得了灵丹妙药一颗,吃下去就能万病回春。融入了诗心品题的景色,人一看就如沐浴春风,情不自禁的融入景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们先来看匾额。留园这个名字取得好,留园,既与第二任主人刘恕时期的园名“刘园”谐音,纪念故人,保存了历史,又寓“长留天地间”之意,留此园以待贤者。

园子一直在,而里面的人却不断在变,一故一新,一静一动。故人也好,新人也罢,都与这留园有关系,联成了一体,就像矛与盾,看似对立,本为一体。这一园名题咏统摄全园精神,充满禅意。

高踞廊顶的“闻木樨香轩”,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轩旁桂树丛植,山石掩映。木樨,就是桂花树,八月桂花香满园。取宋代黄山谷因闻桂花香而悟道的禅宗公案故事名额。

《罗湖野录》曾载:“黄鲁直从晦堂和尚游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曰:‘吾无隐:闻木樨香乎?’公曰:‘闻。’晦堂曰:‘香乎?’尔公欣然领解。”《五灯会元》卷十七《太史黄庭坚居士》所载同此。

说的是晦堂和尚用桂花香来启发弟子,要脱却知见与人为观念的束缚,这样才能体会自然的本真,因为生命的根本之道就如同木樨花香自然飘溢一样,无处不在,自然而永恒。所谓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借物明心的理趣,以及用语意来暗示精深微妙境界的表达方式,很有山水写意味道,富有禅意。

贮云庵的南面有个“亦不二亭”,“亦不二”,讲的是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出自《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意为不假语言文字,靠自己“悟”而直接入道,也就是禅宗说的顿悟。能造这个亭子取这个名,说明主人已经找到入道之门。

亭北一片在竹林,所谓“青青翠竹,皆为法身”。

冠云台内对联两副,朱彝尊所题古端砚联:

静观人事外;

得句佛香中。

此联化用了南宋诗人徐照《宿寺》诗句:掩关人迹外,得句佛香中。”“静观人事外,即以处身事外的角色去冷静地观察世间一切事物;在古殿清灯的寺庙中,内心了无尘杂之时,获得创作灵感,得到妙句,这里将禅境视作艺术生成的来源与触发灵感的契机,妙哉!

有的题刻,嵌入周围园景中,就是一幅幅山水国画,跟古诗词一样,简素与自然,孤傲与幽玄,脱俗与寂静,即是禅意空间散发的美感。

古木交柯,原为留园十八景之一,原有古柏、女贞两枝连理树,皆苍劲虬曲,吟风振雪,岁寒不凋,给人以坚贞劲节之感。交柯连理的古柏、女贞,衬以白壁为纸,匾为绘,俨然一帧国画。

“华步小筑”的味道又有些不同。“华步”即“花埠”,指装卸花木的埠头,明时,留园旁彩云河与运河相接,入口开阔,可作埠头(即运花的码头)。

此处粉墙为纸,石笋、天竺、爬山虎、书带草和题识,光从左下方照来,左明右暗,阴阳相随,又一帧国画。


唐代诗人王维总是能够把诗和画融为一体,如绘画小品一般。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一组空镜头。寂静的山涧旁,辛夷花悄悄开放又凋谢着。但,没人知道是热热闹闹地开,纷纷扬扬地落;还是委委屈屈地开,凄凄惨惨地落。不过作为盛唐之音,不会是陆游笔下的梅花: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多半,是旁若无人地开,满不在乎地落。

所谓禅意,也就在这里了。

王维的作品,是诗,也是禅: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润中。

此诗可与前首并读。前一首写动,这一首写静;前一首写白天,这一首写夜晚。春夜里,空山一片寂静,桂花落地无声。早已憩息的山鸟却被悄然升起的明月惊醒,莫名其妙地叫了起来,一会儿响起一声,过会儿又响起一声,反倒更加显得万籁俱寂。这可真是此时有声胜无声。

然而禅之为禅,正在自然。所以,尽管辛夷花开得勃勃甚至欢天喜地,却是没有声音的,正如有着鸟鸣的画面其实静止。对立的双方就这样相互契合,一切也都在有意无意之间。这样看来,追问意义其实没有意义,追问动机就更是不必,倒不如鸟宿鸟鸣都自在,花开花落两由之。

这就是禅。

楹联是随着骈文和律诗成熟起来的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讲究骈俪对仗,音调铿锵,节奏优美,融散文气势与韵文的节奏于一炉,浅貌深衷,寓意深远。园林楹联根据匾额的意境再度生发,切景、切情即为妙构。

五峰仙馆北浣云沼东边墙联:

白云怡意,

清泉洗心。

上联从梁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句化出,写山居生活的可爱,终日观赏云起云合,云散云飞,非心性奇高之人味不出其中深趣。白云,一方面是隐逸的象征,一方面又是禅家常用的喻象,象征着不染不著、无拘无缚的自由心态。

下联从《易·系辞上》“圣人以此洗心”句化出。说圣人可用《易》道来启导人心。此处指可以赖清澈的泉水涤荡心中的杂念,使心志纯洁专一,颇富玄理色彩。

此联言简意赅,意趣恬淡,富有玄理妙思。

何绍基撰揖峰轩联:

松阴满涧闲飞鹤;

潭影通云暗上龙。

上联咏景色之清幽。松枝虬干,浓阴泻地,奇石避日,而清新秀逸、体态翩翩的飞鹤悠闲地在池边活动。由于仙人骑鹤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人们往往将鹤与神仙隐士连在一起,因此寻常之景被寓超凡脱俗之趣。

下联咏水潭倒影之奇妙。楼台亭阁、绿树浓阴、白云、艳阳、松影,全都倒映入清潭,微风乍起,随波荡漾,美如神话中的水晶仙宫。这里“上龙”指松影。

此联中水光、树阴、闲云、飞鹤,虚实之景,静动之物,交相辉映,使人心灵愉悦,尘念烦忧尽去,富于禅机悟趣。

正如禅宗善慧法师所写的那首著名的偈语: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

乍一看,这个偈子毫无逻辑可言,既然说空着手,却又说把着锄头?既说走着路,却又说骑着牛?既说桥在流,水却不流动?这简直是自相矛盾,也是与常识相悖。

所有的这一切,缘自于我们以常识来认知。人的所谓常识,描绘的是人的现在状态,而非人的常在状态,人的现在状态不是常态,而是转瞬即逝的无常之态。人的常识就是误把无常视作有常。

可是,在佛家眼里,人世恐怕从来就是一个颠倒诡异的世间、就是一个充满悖论、十分荒谬的世间。佛家反对的就是二元区分,讲究的是即心即佛,离心不佛的修行原则。

佛家认为二元区分是成佛得道的最大障碍。步行的人与骑牛的人,人与桥,桥与水、流动与不流动这些与事实相矛盾的事物等同并列起来,让人一下子坠入无分别的绝境,可是只有如此绝境当中,才能斩断一切有分别者,使学道者化入缘境的的自发与自觉中。

此偈特有的强烈的悖论式排列,给人印象极深,确实如同一记棒喝,把在迷糊中、在浑昏中的有缘众生觉醒。

陆润庠撰五峰仙馆北厅联: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上联的“书”即《尚书》,读《尚书》能使人懂得如何正道直行;“易”即《易经》,读《易经》能使人知道“穷则变,变则通”的道理;“骚”即《离骚》,读《离骚》能自取幽愤;“庄”即《庄子》,读《庄子》能使脑海迷雾尽失,心胸豁然开朗;“汉文”即《汉书》,读《汉书》能使人初衷不改,意志弥坚。每种书都有精华所在,令读书的人取它的精粹,读书生涯,就有滋有味。

下联讲赏花之佳趣,因花之异而各得其趣,表示要像菊花那样无拘无束,如梅花那样疏淡飘逸,似莲花那样高洁不染,同兰花那样芬芳四溢,如海棠那样情韵悠深,这样才能自称为花里的神仙。

此联中人和书、人和花草的结合,并不是无病呻吟,空谈风花雪月,使人颓废、萎靡,而是借花喻人,读书挥情,陶冶情操,这是一种入于其中而超乎于其外的精神境界。

我认为,上联里的“读骚取幽”改成“读典取道”,与下联的“与莲同洁”的意境更能对应。

一块莲藕扔到池塘里,能长满整个池塘,生命力很强;不仅布满池塘,还向上长出荷叶莲花,给人朝气蓬勃之感;所谓出淤泥而不染,荷叶莲花不着水,犹如日月不住空,告诉世人不可执着。

捻一指荷香,静守一份安然。淡漠红尘,莫忘初心。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念心清净,处处莲花开。心能转物,即同如来。而道法自然,亦同如来。


道者,路也,亦非路也。路是什么?是成功者的经验和方法。说道是路,是因为路的确管用,不管用的话早就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说道不是路,是因为路的确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那就不是你的人生了。

所以,道是见路不走,不要拘泥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立足你自己的条件,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

见路不走就是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人最难做到的就是实事求是,也不知道怎么去做才能实事求是,妄念、贪念、杂念一大堆。

什么才是实事求是?就好比一条河流,左边地势低我就往左边流,流着流着过不去了,怎么办?这时候右边地势显得低,水会自然往右边流。没有谁规定河水一定要往哪儿流,水只会顺着当前的地形条件而流。上善若水,我们学水,就是学它立足客观条件,顺应客观规律,这就是道。

对于人来说,就跟我们走路一样平常,就是要有平常心,左脚走完了,没法再走,就换右脚走,老子称之为“知止不殆”。没有谁能一直用左脚走,也没有谁能一直用右脚走,除非你单腿蹦跶,那就不是走,蹦跶不了多久,人就趴下了。

实事求是说起来很宽泛,具体的操作就是见路不走,就是让你不唯经验、教条,不执着于经验、教条。不执一法却可得万法,唯条件的可能性、唯因缘和合方能成事,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空,在不同的条件与环境中示现不同的相,且不着相。

再说得直白点儿,就是不要怕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很多人一看到跟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不正常了,心里不踏实。也不要怕跟别人一样,因为也有很多人是生怕跟别人一样就显不出自己高了。不往左看,不往右看,只看你自己条件的因果。不以新旧论,不以跟别人一样不一样论,只以有效论,有效与否是唯一的取舍标准。

现在大家张嘴闭嘴实事求是,可一看到有啥好事,就一窝蜂的上。看到有地方摆地摊解决了十万就业,全国各地都摆摊,也不考虑一下自己那地方的条件适不适合摆,还美其名曰“地摊经济”。

地摊上摆的都是什么货?低档的便宜货。摆地摊只能是促进消费的一时之计,不可能当成国家兴盛的长久之策。如果低档货能搞好经济、强大国家的话,美国就不可能称霸全球。美国霸权说到底还是科技霸权,科技创新才是振兴经济的王道。

一说搞旅游,大家都去搞旅游。好好的田不让农民种粮食,改种花。刚把国家拨的款花到改种上,等着全国人民来赏花,没想到疫情来了,等到花儿谢了也没一个人来看。

没有立足自己的条件,照搬照抄别人,这就不是实事求是,是迷信,认为别人搞旅游能赚钱,我去考察后照着种花,也能在家等着人来送钞票。

所以说,实事求是是一切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基础。

佛家说的“如来”是什么呢?这得从因果律说起。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这是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因为说来就已经错了,有来必有去嘛,而因果律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人们就用“如来”这词来表述这种性质。

所谓“见相非相,即见如来”,通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如来”当真相讲,往大里说就是了悟得道的意思。

所以,我觉得把这一句改成“读典取道”,读经典而悟道得道,才能和“与莲同洁”的即见如来的境界一致,也更能体现留园的整体禅意。

林泉耆硕之馆是鸳鸯厅形式,面阔五间,四周有回廊,单檐歇山。

林泉,本指山林与泉石,因其幽静远离尘俗,宜作隐遁之所,故亦用以称退隐。耆硕,指年高而有德望的人。意谓老人和隐士名流游憩之所,命意庄重典雅,韵致高远。在此馆休憩,得大自在矣!

百花凤凰

庚子夏至于东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心园象:古典园林与文字艺术
【解说留园】楹联大全
楹联里的拙政园
园林撷英:瞻园的匾额和楹联
颐和园去过,匾额没细看?那可亏大了!
解说留园 | 留园楹联匾额大全(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