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拒绝美盲,为美而生,向美而活?

”某日早上,我悲哀地发现,大弟用叫’百草枯‘的除草剂,把院落一角红砖上的青苔喷得焦黄一片,墙角的牵牛花被药味儿熏得蔫头耷脑。问之,他说:’青苔有什么用,牵牛花有什么用,吃不能吃,看不好看!‘

悲哀之余,为了让他领悟青苔和牵牛花的美,为让他体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境,我特意找书打开有关图片,像讲课那样兴奋地讲了不止一个小时。不料过了一些时日,他来园子铲草时,还是把篱笆上开得正艳的牵牛花利利索索连根铲除。

林少华一声长叹“我还能说什么呢”,不由让人想起一句成语:夏虫不可以语冰。

——摘自著名学者林少华的散文集《异乡人》

图 | 网络

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如果生活中只追求实用化而忽视美感和仪式感,让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无趣的一面,日子只会越来越平庸、越来越乏味而麻木,不会再为一朵花开而欣喜,更少了古人对酒当歌、对流水而鸣琴的雅趣,虽不敢说趣味便是生活,但属实没趣便不成生活。

图 | 吴冠中先生画作

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

木心先生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对丑不自知,对美更无力,知丑之人,方能向美而生!在我们发现生活“不美”的时候,并且这种“不美”影响到我们的心境,需要生活中的美来脱离或改造它,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和体验。

生活审美化,体验生活美学,能让人从焦虑、抑郁等等负面情绪中脱离开来,平衡自己的状态,获得力量,审美更与幸福息息相关!

图 | 拈花湾小镇实景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审美地生活,并向美而活。

审美的养眼、养心、养神三个层次,并不都相同,但却都根植于日常生活,也都来自于日常生活。

同为居所,动物是用来栖身的;而之于人,则不仅仅栖身,更是灵魂的安顿之所,是精神境界的外现,是审美情趣的表达。

图 | 网络


1


漫步审美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提到在欧洲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风景极佳的大马路,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慢慢走,欣赏啊!”

蒋勋老师曾经说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无处不在,我们要放缓节奏,感受生活中的点滴之美。 

《慢美学或美学意义上的慢》:慢定能产生美学,产生另一种美,甚至产生爱。”

找个地方发发呆,抬头望见满天星斗,清晨推开窗,闻到远山木叶的芬芳……

慢下来,让心沉静,回到大自然,让自然唤醒觉知,身心合一,走向一种审美之境,发现无所不在的美,我们才能慢慢领悟生活中的美学,美就在于生活本身! 


图 | 网络

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都市越是充满声色之娱,人与万物的连接越复杂,心灵就越处于被“遮蔽”的状态。当与自然的共鸣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刚需,自然的澄澈便有了清冽惊艳的美。

“人类,充满劳绩,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当飞鸟翱翔于天际,当鲜花盛开于大地,当人们脸上绽放出微笑,诗意便开始在生活中流淌。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是真正的和谐!

图 | 网络

城市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身体舒服和生活方便而营造的,惟一缺少的正是诗意,小桥流水、亭台水榭、秋月霞天、渡头落日、墟上炊烟……,这些《诗经》、楚辞、汉赋和唐诗宋词所依托和表达的诗意的乡野风光。

诗意产生于自然,而城市离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砍掉了树林,屏蔽了星星,硬化了泥土。

古村厚重的石头院墙是对土地深沉的执着和依偎,

独具匠心的篱笆门是对“天人合一”的具象诠释,

富有生活情趣的砖木雕刻是对生活的美好寓意,

山坡上错落有致的一座座民屋上面袅袅飘移的炊烟,无疑是从容、宁静与安详情思的物化……

亦是淳朴之美,诗意之美,生活之美!

图 | 杭州法云安缦


2


拾回生活的原生美感


自陶渊明始,“目——自然之美”、“心——质朴之境”、“道——无为之美”这三个层次的三重意境便成为田园和乡野的审美核心。

恰同美学家李泽厚所说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相对应,自然的、质朴的、淡然的事物,才是世间最美的存在。

乡野自然之美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质朴中;在“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四时轮转中;在“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冉冉生机中;在“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童趣中;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

天地之大美就在于“道”自然无为,孔子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与天地宇宙浑然一体,与日月时序和谐不悖的景致就是就是乡野之美,至美且平静。

图 | 北宋 《千里江山图》民居 

乡土是包含着故乡、故土、大地的精神实体。提升审美,重新审视乡土元素,通过艺术化利用,形成既具有乡村淳朴氛围又不失文化时尚气息的乡村空间,使得乡村的一草一木,都能焕发出乡村的特有魅力,展现返璞归真、自然和谐的生活美学,拾回生活的原生美感!

图 | 网络

▼杭州所见西溪度假酒店

一方原木、绿竹与黄土黑瓦墙构造的空间,便是所见的门头,充满禅意与悠然,仪式感十足!

图 | 杭州所见西溪

SAVOIR,取自法文“知”,一种心灵的触及

图 | 杭州所见西溪

四万平方天然野趣的山水园林中,满目鲜花古树

图 | 杭州所见西溪

枕水榻岸,所见西溪

图 | 杭州所见西溪


3


感知精神的审美享受

 

美学大家朱光潜曾说过,美的本质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不仅仅是美学领域的,还包括了精神思想层面的。生活美学是精神需要,文化则是填补精神需要的必需品。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本身蕴涵了审美,并以美作为高境的文化形式。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乡村,乡村空间的美学重构,不仅仅是指空间的视觉化升级,更应塑造具有文化底蕴的美,农耕之美,在于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乡村之美,更在于传承千年的传统耕作方式及其作物在大地上的自然呈现,焕发出的乡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魅力,展现不同乡村的个性空间和审美意蕴,独特的美感,体现场所历史、延续场所文脉、颂扬场所精神,不忘初心的传承!


图 | 网络

“道法自然”是中国人对自然的价值观,也是中国传统乡村建设的基本准则。

无论是一个村庄、一片农田还是一座建筑,都体现了传统农耕社会沉淀下来的乡村美学意蕴。 

图 | 网络

之前我们介绍过的朱家林乡村生活美学馆,就是“乡村”与“生活美学”结合,贴近生活以乡村美学为主题,以“复兴传统手工艺”为己任,承载了“老工艺+新创意”的生活美学馆,在沂蒙山区碰撞出的一朵独特火花!从根本上取材于乡村之美,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是感知自然和天地的容器。

图 | 朱家林乡村生活美学馆

美学馆从最初立项,便承载了一种信念,设计团队便希望赋予它一种担当的精神,向快餐式经济和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发声。他们坚信,一座用心去精雕细琢的建筑,呈现的气场一定是宁静的、深邃的、令人心安的,是一座有温度的生活馆。

图 | 朱家林乡村生活美学馆展览

乡土教育是最美的课堂

乡土自然教育,不只是认识祖辈和理解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习人与自然的朴素相处之道。

通过乡野中各种美的事物感受乡村美育,培养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提升人格品质、行为、智力和能力、身体等综合素质,促进乡村、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承续传统的美学价值观,中国美丽乡村中的审美意蕴,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精神层面的审美享受!

图 | 网络

作家Glenn Law所写:“景观造就人类,空间到达天际又折回皮囊之下。它延伸至心灵内,围绕着你的灵魂,孕育并成长。”生活美学文化底蕴和精神色彩的传递,同样直抵内心,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心境,从而让人回归到愉悦感中,回到本心的怡然自得和本真心性之中,身心皆乐的生活。 

从人到环境、到情感,不管是生态的美、还是人和环境的美以及各种美的形态,很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作为核心出发点,以美作为终点,这应该是我们对纯然和美好最为基本的坚持。一如宋卫平先生的小镇,以人为中心设计生活,通向美好生活的每一天及每一个人!一起探索美好生活!


顾城《门前》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用它来种桃种李种春风;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返璞归真的田园美梦;

每个人心间都有一首诗,美好日子过成的诗! 

为美而生,向美而活!

感受充满审美情调的'生活', 做一个真正感到'幸福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修复乡村文明,才能重新找回我们过去的那种自信
【美学理论】我的审美艺术观
朴 素 至 上 · 侘 寂 美 学
搜狐网
乡土精神:乡土文学的未来灵魂
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 作者:肖 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