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语文证
​教/小学/中学_2018年统考改革,...
广告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高中语文真题及解析
2018-01-14 16页 5.0分 
用App查看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试卷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时间 120分钟 aaa 满分 150分) 百度阅读发钱啦,限时领!
一、单项选择题(共 15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5分)
1.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B.《荷塘月色》C.《小狗包弟》D.《拿来主义》
【答案】CaaaA 项,《故都的秋》是抒情性散文。B 项,《荷塘月色》是抒情性 散文。C 项,《小狗包弟》是叙事性散文。D 项,《拿来主义》是杂文。
2.某教材设置了“现当代戏剧鉴赏”单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梳理戏剧矛盾, 掌握现当代戏剧的基本特点,下列适合推荐的现当代戏剧作品是()
【答案】BaaaA
属于古典戏剧。B
喜剧。C
A.屈原 AAA 韩愈 AAA 汤显祖 B.屈原 AAA 苏轼 AAA 王实甫
C.杜甫 AAA 苏轼 AAA 王实甫 D.杜甫 AAA 韩愈 AAA 汤显祖
【答案】Aaaa 从“香草”“九歌”等关键词可以看出(1)赞美的是屈原。所谓 “金石文章”,是指韩愈的文章“掷地有金石声”;所谓“空八代”,源自苏轼 的评价“文起八代而衰”,认为自从汉魏八代以来,只有韩愈的文章符合道通。 由此可见,(2)赞美的是韩愈。“玉茗堂”是汤显祖于万历二十六年从遂昌辞 官归家以后,新建用来写作、会客、家宴和演戏的居所。汤显祖祖籍临川县云山 乡, 其代表作品 《还魂记》 《紫钗记》 《南柯记》 《邯郸记》 合称为 “临川四梦” 。 故(3)赞美的是汤显祖。
4.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品味小说语言,赏析人物形 象。”下列教学环节与这一教学目标相吻合的是()
A.了解《红楼梦》的创作背景 B.介绍出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C.感受王熙凤鲜明的个性特征 D.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
【答案】CaaaA 项,了解创作背景不能达成该教师的教学目标。B 项,“介绍出 场人物之间的关系” 只能让学生了解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 不能很好地达成教 学目标。D 项,“体会作者的小说创作风格”与该教师的教学目标无关。
5.“竹”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具有高洁、超脱、坚韧的意味,某教师引 导学生梳理含有“竹”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答案】 DaaaA 项, 出自王维的 。 C 项, 出自郑板桥的 《竹石》 。 D , 所用的意象是 “松” 。 6.教师引导学生研读
()
【答案】Aaaa
流传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 家、纵横家、兵家、医家。A 项,《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论 语》 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的, 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此可见 A 项符合题干。B 项,《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的 著作。C 项,《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被列为 “二十四史”之首。D 项,《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 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 编年体史书。
7.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初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后,有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读到的是海子的孤独感,而且他想要摆脱孤独,所以他写到‘从明天 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另有一同学发言:“老师, 我也读到了海子的孤独感, 但我认为他并不想摆脱孤独, 所以他写到了 ‘从明天 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他说的是通信,而没有说见面。” 针对学生认识上的分歧,下列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恰当的是()
A.请学生继续分享阅读的感受,结合关键语句探究诗歌意蕴
B.表扬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
C.补充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知识,统一对诗歌主题的认识
D.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就课堂争论的问题书面表达个人见解
【答案】 Caaa《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获得独 特的感受和体验。 思辨能力和批 判能力。”C
的紧张感, 恰 当的是()
D.以角色扮演替代对课文的分析
【答案】BaaaA 项,通过“设置情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成“读出情 节的紧张感, 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的要求。 C 项, “通过情景再现, 把握作品风格”与题干要求无关。D 项,角色扮演确实能够很好的完成“读出情 节的紧张感, 读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的要求, 但是不能替代对课文的 分析。
9.《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课外阅读”提出具体教学建议,某教 师根据这些建议使用“语文读本”,下列使用方法不恰当的是()
A.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从精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自主阅读课本
B.每学期至少要用一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C.教师向学生推荐语文读本中与教科书阅读单元相配合的选文
D.以语文读本所涉作家为基础,向学生推荐其他课外阅读篇目
【答案】Baaa《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阅读与鉴赏”教学实施中指 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 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B 项,“每学期至少要用一 半的课时学习语文读本”不恰当,使用的课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10.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 师播放赤壁实景图片并配以磅礴的音乐。 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 不恰当 的是()
A.营造情感氛围,可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B.契合诗歌的意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C.实景再现,先入为主,影响学生展开想象
【答案】DaaaD
实景图片、 教师能有效地利用现代
(1)演讲针对什么人?
(3)演讲要达到什么目的?
任务二:再读课文,分析文本结构。
任务三:三读文本,揣摩重要语段。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揭示了 100年后美国黑人的生活处境?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
(2)哪几段描述了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请处理并分析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 思?
(3)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采用怎样的方式实现梦想?反对哪些做法? 任务四:角色扮演,体悟作者情感。
假设自己是作者,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进行演讲,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任务一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提取文本信息
B.任务二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脉络
C.任务三重在引导学生深入演习文本内容
D.任务四重在引导学生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答案】 DaaaD 项, 任务四通过朗读的方式, 重在引导学生体会全文蕴含的情感。 12.阅读某教师教学《登高》的导入环节,按照要求答题。
提到杜甫的诗歌, 我们自然想到他特有的 “沉郁顿挫” 的诗风。 请看大屏幕:“ ‘沉 郁’指内容情感,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 , 指内容的凝重、含蓄,也指题材严肃,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则指情感 和音韵的表现技法; 从情感抒发的角度, 千回百折, 郁结难舒。 ”
请同学们结合上面的解释讨论:的意味来 吗?
【答案】 AaaaB 项, 教师对 “沉郁顿挫” 的解释意在让学生理解杜甫诗风的特点, 没有必要从音韵学的角度详细说明。C 项,教师先解释名词再引导学生讨论,意 在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含义,发散学生的思维。D 项,教师解释概念,有利于学 生深入思考并探究沉郁顿挫的含义。
13.阅读某会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结合《烛之武退秦师》的选文和下面“课文背景形势图”,用选文原句填空。 (缺图)
从形势图看, 晋国处在秦、 郑之间, 攻打郑国对进过最有利, 而对秦国利益不大。 因此,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①”,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
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②”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看秦国势力的削弱;最后 得出亡郑是“阙秦以利晋”的结论,成功说服了秦伯。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体现读图时代特点,重点考查学生读图能力
B.考查学生融合不同领域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C.考查学生借读文言文和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
D.考查学生对多类型文本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答案】AaaaA 项,该试题的测试目标不是侧重于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考查。而是 侧重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14.阅读论文《发掘、发现、发展:作文教学指导的三个视角》的片段,按要求 答题。
C.激发写作兴趣与提升写作能力相辅相成彼此促进
D.想象作文是发展学生写作素养和写作个性的关键
【答案】CaaaA 项,说法过于绝对,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B 项,表述过于片面,除了发掘学生的写作潜能,还要发展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写 作个性等。D 项,于文无据,文中没有提到该观点。
15.阅读综合性学习“古代诗文朗诵展示会”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第一阶段,自选篇目。学生可从教科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推 荐课外阅读篇目或其他书籍中,选择适合朗诵的古代经典诗文。
第二阶段, 班级评优。 学生资源组合, 自己排练, 然后在班内展示, 各班评选 1~ 2个优秀朗诵节目。
第三阶段,年级展演。参演学生自聘指导教师,进行加工排练。评委团依据公开 的展演评价标准,对各节目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设置优秀组合、优秀个人、最 佳表演创意、最佳诗文改编等多个奖项,让参演的学生人人有奖。
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搭建校园明星成长平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B.多角度评价,体现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教育理念
C.以选拔优秀学生为目的,促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
D.评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无法发挥诊断和激励功能
【答案】BaaaA 项,说法错误,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文的阅读兴趣。C 项,说法错误,不是以选拔优秀学生为目的的。D 项,“人人有奖”可以对学生 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3小题,第 16题 17题 8分,第 18题 12分,共 40分)
生:好像明白了。
这首诗是用来怀念这段故事的,但也有人说是他自伤身世。
师:同学们很聪明。 有人考证, 说 “锦瑟” 是一个姑娘的名字, 李商隐很喜欢她, 但是两人后来没成, 所以这首诗是表达爱情主题的。 又有人说这种解释不对, “锦 瑟”是一种乐器的名字,是李商隐的妻子王氏最喜欢弹奏的。明白什么了? 生:这首诗是表达怀念,追悼亡妻的。
师:好的。又有人说,这首诗既不是爱情主题,也不是追悼亡妻,他表达的是自 己诗歌创作的特点,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六百多首诗的“序”,现在李商隐的诗集 比较好的版本就是这本《李商隐诗歌集解》,说《锦瑟》是他的一篇序文,这个 观点是钱钟书先生提出来的。又有人说, 《锦瑟》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所表达 的是自己一生不得志。 还有人说, 这首诗不能用具体的内容概括, 它所包含的内
容很多, 既有对自己爱人的思念, 也有政治上不得志的怅然若失, 可能还有很多 很多……我们不能把它定为某个具体的意思, 所以, “一篇 《锦瑟》 解人难” 啊! 同学们,你们希望是哪一个?我们如何去认识它呢?(眼神充满期待)
生:我觉得作者创作时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想到了, 然后写成一首诗, 这些 “可 能” 都是后人附加的。 作者是依托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写成的, 所以要了解作者 的生平情况,才能理解。
生:这个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 这首诗有作者的意义, 而读者在读的时候会 有自己的读者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师:同学们开始懂诗了, 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 涉及到我们中国古代试论中非常 重要的两种基本观点:“知人论世”和“诗无达诂”,这里有一个读诗的规律问 题, 老师读了几十年诗, 现在才懂了一点点。
诗歌。
[问题]
难题的。(10分)
分) 【参考答案】 (1) 解决了 “一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 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 阅读心理的独特性, 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 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 发表不同意见。 ” 材料中,该教师并没有直接将《锦瑟》的思想感情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一系列 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不同的理解。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阅读教学在师生的平 等对话中展开。 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独立阅读进行了必要的点拨, 引导学生理 解了诗论中“知人论世”“诗无达诂”的基本观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到《锦瑟》 的多义性。
③突出诗歌教学的重点,对诗歌等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 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 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 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 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案例中教师的教学突出 了该教学重点。
④重视探究能力的培养。案例中,教师通过“知人论世”,深化学生对《锦瑟》 内涵的理解。教师在学生理解了《锦瑟》的多义性及“知人论世”的方法之后, 引导学生课后查找李商隐生平的资料并撰写随笔“《锦瑟》背后的故事”,在自 主探究中深化对《锦瑟》内涵的认识。
①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起到了激励作用,
②能够激发自主探究意识, 以及借助有关资料 评价作品的能力。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把握 促使学生积极了解作品的写作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 题。
寻找
①有人说, 人生就像一株蒲公英, 风一吹就散, 飞到各处, 但只有一处最为适合。 说的不错,人生也需要走许多弯路,我们一边成长,一边寻找,寻找那最适合我 们的未来。
②对我来说,寻找就是人生。有人说,活着和生活不同。那是因为活着需要的是 物质, 而生活需要的是精神。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发现, 原本只考虑自己的 大脑也开始为别人着想, 原本并不在意相貌的自己也开始梳装打扮, 而这就是在 寻找快乐。 人这一生, 就是为了得到这样或那样的东西而存在, 没有了这样的想 法,人就如同一具行尸,他的眼睛是无神的,灵魂是空洞的。人生因为寻找而充 满色彩,而在寻找的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困难,克服它们,就会让我们成长, 从而有能力去寻找更加适合我们的东西。
③寻找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例如寻找知识就需要付出时间, 在不断寻找的过 程当中, 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我们认为并不那么重要的东西。 我们把青春给了知 识,把羞涩给了勇气,把忸怩给了坚强。我们换取了一些自己所想要的东西,而 这些是为了让自己以后能去交换更重要的东西。 寻找, 就是改变自己, 使自己更 加成熟。
④寻找, 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吸食大麻和可卡因可以探求 “我 是谁” 的问题。 或许我们也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去寻找自我吧。 但是这个社会中 的阻碍太多了,电子科技就将我们的生活完全改变,我们无节制地玩手机电脑, 也许游戏里的“满级”成为了我们最主要的目标。但在我看来,人生是最难完成 的游戏, 其中胜出的人更应受到敬仰。 因为在这个社会里, 最重要的是找到自我
⑤寻找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那是因为我们 的条件不同, 目标不同。 经过不同的 道路, 未来就在迷雾的那一
[问题]
分)
辛”改为“艰辛”。
病句: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吸食大麻和可卡因可以探求“我是谁”的问题。
改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借助吸食大麻和可卡因的方式来探求 “我是谁” 的问题。 18.请指出该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参考答案】文章围绕“寻找”话题,提出“寻找就是人生”“寻找是需要付出 一定的代价的” “寻找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等观点,但是论证不充分,全文基本 都是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反复陈述“寻找”,缺乏丰富的事例,导致观点缺乏 说服力, 建议举出通过寻找获得成功的相关事例、 名言警句等, 以增加文章说服 力。在论证“寻找,还是成功的必经之路”这一分论点时,举了奥巴马吸毒去探 寻“我是谁”这一问题的事例,例子不恰当,建议更换事例。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 3小题,第 19题 20分,第 20题 20分,第 21题 25分,共 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 19~21题。
《边界望乡》原文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①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 ③ 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④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1979.6.3后记:1979年 3
马洲之边界, 当时轻雾氤氲, 而耳边正响起数十 吧。
游客眺望内陆的旅游点。 山踯躅, 与杜鹃鸟同名。 ③鹧鸪,
作者简介
洛夫,1928年生,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20世纪 40年代去了台湾,有诗集 《灵河》《石室之死亡》《众荷喧哗》《因为风的缘故》《月光房子》《漂木》 等,诗论集《诗人之镜》《洛夫诗论选集》,译著有《雨果传》。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 的歌吟” , 本单元精读课文为 《河床》 (昌耀) ; 略读课文为 《金黄的稻束》 (郑 敏)、《地之子》(李广田)、《半棵树》(牛汉)、《边界望乡》(洛夫)。 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诗歌不单是借景抒情, 而且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 联想和思索, 表达具 有思想含量的诗意,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在
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蕴涵的哲思, 体会诗的意象与诗人的沉思之间的关 系,并感受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诗”与“思”的融合:本单元几首诗注重发挥形象的力量,把炽烈的情绪和抽 象的观念密切结合,使“思想知觉化”说理时不致枯燥,抒情时不致显露,写景 时不止于静态。把诗歌的“肉”和“骨”恰当地结合起来,使读者透过意象浮想 连篇,进而体悟诗歌深刻的思想,隽永的情味。这些诗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 掘。只要我们围绕每首诗的题目,寻找相关的话语,形象,便能很好地理解诗人 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通过新奇的意象激发想象:本单元的诗歌都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 的情感, 通过气氛的渲染, 构成一幅幅想象的图景。 他们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 注意运用比喻, 象征激发联想与想象, 把思想寄托于活 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中。 只要悉心体会, 就能
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在语言方面, 洛夫以魔术般的 语言,
语言模式, 从而获得新奇而陌生的 美学效果。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 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探索作品的丰富意 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 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 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 料)。(20分)
【参考答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写作背景,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
过程与方法:通过赏读结合、 多形式朗读和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 体会洛夫魔术 般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确立依据:
(1)教学目标的设立要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从知 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 的提高。针对“诗歌与散文”系列的选修课提出“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 动, 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努力提高审 美能力”设计教学目标。所以在本课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坚 持以读为主的教学方法。
怀乡、 想象、
惆怅而黯然神伤的故国情怀。
的方法, 体味洛夫作品中独特的 意蕴。
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
【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领会洛夫诗歌奇特意象及丰富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中有一个永恒的主题, 它如夜空中的明星一样闪耀看久远而长新的光辉, 它 如敲击在人们心头的鼓点一样震颤着人们的心灵, 它就是乡愁。 从古到今有多少 漂泊在外或远离祖国母亲的游子在千年不衰地吟咏着它, 当我们抬头共望同一轮 明月时,我想他们的心情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诗人洛 夫的《边界望乡》,共同体味一下他的愁思。
二、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请学生说说初读本诗的感受。
此诗为诗人 1979年访问香港时所作, 当时诗人赴台已整整 30年, 当他应邀访港, 从望远镜中隐约望见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 “昔我往矣”,风华正 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诗人的心境是很沉痛的。
2.感知诗歌内容
《边界望乡》是台湾诗人洛夫 1979年访港时写的一首怀乡抒情诗,贯穿全诗的 是诗人惆怅的故国情怀,令国人特别是海外游子黯然神伤。
登山——望乡——怀乡——想象——夙愿难偿
三、品味意象
1.找出诗歌中诗人表达乡愁的三个意象是什么?(杜鹃、白鹭、鹧鸪)
2.我们学过的古典诗歌中与这些意象有关的诗句分别有哪些?体会这些意象蕴 涵的情感。
诗人在这里借白鹭来 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 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沸腾、摧肝裂肺、肝肠寸断的情感。通过这三个意象,诗作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 一起,既抒发了诗人的乡愁情绪,又增加了这种情怀的历史纵深感。
4.朗读体会情感。
四、巩固拓展
课下思考:《边界望乡》与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蓉的《乡愁》同是表达思乡 之情的,但三首诗在意象的选用、主题的表达等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16“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 冷?”可见诗人的“望乡”之情并不为同行者所理解,诗人的这种乡愁体验有没 有普遍性?
【参考答案】活动形式:小组讨论形式
一、引入
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全诗情感波澜被一浪一浪推到高潮,渴望 的热切和失望的疼痛,这时,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冷,还是/不 冷”,这里的“你”是谁?是否理解作者的情感?
二、学生结合资料小组讨论
三、小组派代表交流
余先生问洛夫:比、冲突,更强化彼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守正”之道
对南仓中学四节语文课的一点想法
基于“理解”的语文课堂教学——听宋怡慧老师的《小城连作》一课有感
学习古诗词的步骤和方法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思考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现代诗歌的教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