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诗的用字美(二)

论诗的用字美(二)

(2006-12-12 06:06:26)
分类: 诗美学论集
    东西南北,本是及几个平平常常的方位名词,但一经诗人过手,置于诗里,它们就会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大放光彩,各呈异趣,表现出种种微妙的情韵,在描绘形象和表情达意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修辞作用。因此,我们对诗歌作品中“东西南北”的不同用法,加以归纳,作些探索,或可摸索出某些艺术美的轨迹来。
  东西南北之于诗,其具体用法颇多。大而言之,可统括为两大类:即实指和虚指。
  实指  即实打实地表方向,东就是东,西就是西,不假修饰,不事雕琢。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本是写诗人的实际生活的,因此这生活环境中的“东篱”和“南山”,也都是实际的,自然的。李清照《醉花阴》中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东篱”、“西风”,都是指特定环境中的具体事物,缺一或换一,都会使意境失色。此外,象王勃的“北山烟雾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苍苍”;“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杜甫的“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崔钰的“楼上北风斜卷席,湖中西日倒衔山”;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等等,其中的“东西南北”均系实指。
  这类实指用法,不仅是纯客观地表达方位或事物,有时还能巧妙地充当诗歌作品中的“向导”,或者由于诗人调配得体,而构成画面的明暗疏朗。著名乐府诗《陌上桑》起句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日出东南方,正值美好的晨光,作者抓住太阳这个美好的事物,使读者的视线循着阳光的踪迹,自然地落到女主人公的楼阁,然后,作品开始了对罗敷的介绍和描写。这里的“东南”,不就成了读者的“向导”了么?又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诚然,这两句是双关语,描写一个女子的复杂心情。但从表面上看,它是写了眼前景:东边晴朗朗,西边雨蒙蒙,这样构成的画面就富于变化,且有立体感。进而有东边的“有晴”和西边的“无晴”,隐托出女子“有情”还是“无情”的乍喜情态。显然,这里的“东”和“西”,实际上是使情景交融的契机。
  作为实指的“东西南北”,有时在诗中还可以用来结构作品,成为升华意境的线索,或者感情的生发点,引起人们更为悠远的联想。比如苏轼有一首《登常山绝顶广丽亭》云:“西望穆棱关,东望琅琊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登高可以远望,远望可以抒怀。诗人正是通过“西望”、“东望”、“南望”、“北望”,由空间的苍茫无际,而引起“人生如朝露,白发日夜催”的深沉感叹。汉朝张衡的名诗《四愁》诗,分为四章,各章结构相同,且采用民歌重章叠咏的手法,都冠之以方位词:“侧身东望涕沾翰”,“侧身南望涕沾襟”,“侧身西望涕盏裳”,“侧身北望涕沾巾”。诗人是从“东、南、西、北”的远望中,抒发了他的“烦劳”、“烦伤”、“烦纡”、“烦惋”;我们也是从东张西望之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时忧世之情的。很清楚,这里的“东西南北”,起到结构作品和诱发读者联想的作用。
  虚指  和实指相对,指对“东西南北”的种种活用。对于这类用法,我们在理解时,不能囿于字面所表示的方位,而应究其特定的含义。正象我们常说的“走南闯北”、“说东道西”一样,不能坐实理解其中的“东西”、“南北”当然,所谓虚指,亦非无所指.具体说来,又可分为特指和概指两种。
  特指,往往是只用一两个方位词,而表示某种特定的事物或对象。这是一种举一端而表局部的方法。典型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中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诗里的“东北”,指今天的陕北一带,即安史之乱后杜甫入蜀前的飘零之地。安史乱后,杜甫由长安逃至鄜州,欲往灵武,又被俘长安,复由长安窜归凤翔;长安克复后,贬官华州。后弃官,经秦州、同谷入蜀,故曰“支离东北风尘际”。下句的“西南”,是指现在的四川一带。杜甫入蜀后,居留成都,流离梓州、阆州,后又由成都至云安、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所以,这里用“东北”和“西南”来指代杜甫不同时期的流落之地,是恰到好处的。试想,如果换之以具体的地理名词,那显然是无法囊括的。
  杜甫还有一首《夏日忆李白》,颔联云:“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大意是说,春天来了,渭北的花木有披拂着春风,欣欣向荣。我迎着东风站在这里,翘企着东方居止的好友:想你在江东日暮时,遥望着日没桑榆,云霞结彩,也会眷恋在渭北的千里故人吧。这里的“渭北”和“江东”,也均系特指。“渭北”即杜甫所在地——长安;“江东”即李白所在地——东吴。辽时有一首《辽天祚国人谚》的民歌,是讽刺当时辽国政府的一些昏庸腐朽的官员的。诗的前两句云:“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其中的“南面”,是特指宰相,因为当时宰相的衙门在南面,“北面”是特指枢密使,因为当时枢密使的衙门在北面,这样用方位指代人物,显得含蓄隐约而又情趣间出,这类特指用法,在古诗中很多。如文天祥《扬子江》中句:“臣心一片磁石针,不指南方不肯休。”这里的“南方”,指当时的南宋王朝。辛弃疾《清平乐》中句:“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这里的“塞北”,指淮河以北金国占领区;“江南”,指作者游历过的吴楚各地。陆游《示儿》中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里的“北”,也系指淮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亦即中原。苏轼《江城子》中句:“西北望,射天狼。”这里的“西北”,指当时与宋朝为敌的夏国。元代的赵孟頫《岳鄂王墓》中句:“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这里的“南渡”,指逃至临安(今杭州)。黄山谷《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中句:“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这里的“北”、“南”指是非、曲直、真假。陆游《钗头凤》中句:“东风恶,欢情薄。”这里的“东风”,指拆散美好婚姻的封建势力。还有借“东风”指春风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如唐于濆的“东风气力尽”(《戍卒伤春》),苏轼的“东风知我欲山行”(《新城道中》),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青玉案》)等等,同一个“东”字,各自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焕发光彩。
  在虚指一类中作为“概指”的“东西南北”,其用法更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
  ⒈用“东西”概指。刘禹锡《竹枝词九首》第六首中云:“懊恨人心不如石,少时东去复西来。”这是批判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之徒的,说盘石屹立不动,人心却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这里的“东”和“西”,显系虚指,是概括人心易变。又如龚自珍的“东云露一鳞,西云露一爪。”(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十五首》之十五)“鳞”、“爪”,极其零碎。因为清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故作者不能畅所欲言,只能采取东一句西一句的方式的方式,说点改革的心里话。这里的“东”、“西”,是概括只言片语。另外,晏殊《寓意》诗中的“峡云无迹任西东”,是借“西东”概指四面八方,来去无踪。李纲《灵隐寺》中的“宦游漂泊西复东”,是借“西”、“东”概指到处漂泊,曾觌《柳梢青》中的“古寺东西,楼台上下,烟雾冥蒙”,是借“东西”来总括杭州湖山四处烟雾弥漫的情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也是借“东”、“西”来泛指四周的寂静,说名人们都沉浸在绝妙的琵琶声中。
  ⒉用“南北”概指。杜甫的《客至》首句云:“舍南舍北皆春水”,是说自己的住舍周围到处是一派春色。句中的“南”、“北”,显系概括四方;我们当然不能理解为“舍东舍西没有春光了。”与此相似的还有宋代方岳的《农谣》中句:“村南村北鹁鸪啼”;苏轼《浣溪沙》中句:“村南村北响缲车”;等等,北宋程颢《题淮南寺》中的“南去北来休便休”,说,我南来北往,四处奔波,今日到此得一休息场所,就休息休息。句中的“南”、“北”,也是概指东西南北。还如汉代民歌《战城南》中句:“战城南,死郭北。”也是举“南”、“北”二端来总括一场激烈的战争在广阔的战场上发生。
  ⒊用“东西南”概指。有时为了表达某种特殊感情,诗人还往往只取三个方位,而故意略去一个方位,但也能起到一定的概括作用,且别有一番情趣。有一首流传甚广的古代民歌:“东边一棵树,西边一棵树,南边一棵树,树,树,树,挽不住郎舟住。”在此,作者借“东、西、南”三方来概括树之多,然而树再多,也“挽不住郎舟住”。我们切不可认为,北边没有树,或许郎君乘舟从北而走了。若此,则实为诗之门外汉。又,白居易《溪中早春》中云:“南山雪未尽,阴岭留残白。西涧冰已消,春溜含新碧。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拆。”这里的“南山”、“西涧”、“东风”,若单个看,它们是具体的,各有所指,但作者却是借它们来概括地传达溪中早春消息的。其实,诗人也是写了“北”的,“阴岭”不就是朝北的山岭么?可是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点“北”。这就显得灵活而不呆板。另外,也有用“西南北”作概括的。明代汤焕写过一首七律云:
  
    回岗夹水塔入云,
  西当落日千峦分。
  黄金界宽树影尽,
  白鹤巢老枝撑焚。
  南高黛色晚逾重,
  北山苍霭光晴曛。
  飞筇更觅上夫望,
  人间气象俱氤氲。
  
    诗中写了“西”、“南”、“北”三方的景色,为何不写“东”方呢?原来题目是《雷锋夕照》。西湖净慈寺对面有一夕照山,雷峰塔原就筑在山上,每当夕阳西下,塔影憧憧,彩云缭绕,煞是迷人。故名“雷锋夕照”。诗中抓住了“西”、“南”、“北”,而略去“东”,不但能够概括出雷锋夕照的绚丽气象,而且不悖地理形势——因为山的“东”部是作者视线无法企及的。
  ⒋用“东西南北”概指。这是一种举数端以总整体的方法。用得恰当,它不但不因为“面面俱到”而显得滞板,且能显示出一种特有的表现力,比如著名的《木兰辞》中写木兰积极准备从军的诗句:“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四样东西,当然不一定需要分别跑到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去购买,可是作者这样运用排比的手法,正是为了渲染木兰急于代父从军的心情。故《四溟诗话》卷三云:“若......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①除此,象《古诗源》里所收的一首《夏后铜鼎谣》:“逢逢白云,一南一北,一西一东,九鼎既成,迂于三国”;《诗经·大雅》中《文王有声》里的“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等,也属此类。有的作品还常常把“东西南北”,置于一句之中,其概括力则往往更强。比如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中云:“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是借“东西南北”感叹人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唐代张碧《秋日登岳阳楼望晴》中云:“西南东北竟无际,直疑浸断青天。”是借“西南东北”表现洞庭湖的浩淼广阔、无边无垠的。宋代庭珪《次韵陈君授暮春感怀》中云:“南北东西春总好,杜鹃何苦人归。”是借“南北东西”来抒写天涯处处皆芳草之意的。王安石《勘会贺兰山主》中云:“贺兰山上几株松,南北东西共几峰。”是用“南北东西”来统括贺兰山的四面八方之景的。郑板桥《咏竹》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是借“东西南北”来拟竹子的坚韧不拔的。王实甫《西厢记》中写崔莺莺长亭送别时云:“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是借“南北东西”来比喻离情别绪之长的。可见,“南北东西”的运用,也是“同而不同,不异而异”②(薛雪)的。
  以上所谈,关于南北东西的种种运用,只要诗人运筹巧妙,有时还能形成某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进而产生一定的修辞作用。
  对仗。作为方位词的东西南北,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比如“东”与“西”,“南”与“北”,或“东西”与“南北”,所以,诗人很注意用它们彼此的关系造成对立,即对仗,以致收到“相反相成”的效果。用方位词构成对仗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这是句中自对;“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杜甫),“南北高峰天外笔,东西流水屋头琴”,这是上下对;“韬光古庵嵌山献,北窗直吸余杭县。葛洪小儿风岭低,南屏一片排秋扇”,(郑板桥《韬光》);“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白居易《寄韬光禅师》),这是句中自对兼上下句双对。
  铺陈。上举《木兰辞》中的诗句即用方位词构成的铺陈手法。典型的还有汉代民歌《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诗中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句写“鱼戏莲叶”,每一种情况一个方位,四句相连,算是把鱼戏莲叶,忽东忽西,悠哉悠哉的天趣写尽了。作者极尽铺排,分别把四个方位词置于四句之中,非但不显单调乏味,反而表现出一种跳动的回环曲折之美。再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辞》),“朝日出其东,我常坐西偏;夕阳在其西,我常坐东边;当昼日在上,我在中央焉”,(韩愈《庭木秋》)等,都是巧用方位词而形成的一种铺陈之美。
  比喻。无名氏《古诗·行行重行行》中云:“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指北地所产的马;越鸟,指南方所生的鸟。两句说,北地所产的马依恋北风,南方所生的鸟留恋南枝。比喻不忘故土,暗示物尚如此,何况于人?
  夸张。杜甫《登岳阳楼》云:“吴楚东南柝,乾坤日夜浮。”吴楚地区被洞庭湖分隔,仿佛从东南方割裂出去了,此暗用《淮南子》中句:“天极西北,地陷东南。”这里用来描绘洞庭湖的广大空阔,是极其夸张的。故《金玉诗话》里说:“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反复。宋代吕本中《采桑子》云:“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这里的“南北东西”的反复迭用,是渲染空间的广阔,而和“无别离”相对衬,就益发突出了那种时时处处想“寸步不离”的爱恋之情。
  综上所述,本自平平常常的方位词“东西南北”,在诗歌的源泉中,却表现得如此繁富美丽,多姿多彩。因此,我们对其种种用法作以规律性的探讨和研究,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注释:
①见《四溟诗话》引《历代诗话选编》第1191页。
②见《原诗·一瓢诗话·说诗晬语》第120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江南文脉》诗词篇 16 汉乐府《江南》| 江南清如许
对仗的名词对一一我学写诗(32)
看图识唐诗(558)杜甫·春日忆李白
五言近体诗中,两组名词组成2-3结构,没有谓语的不完全句
任尔东南西北诗/蓬 山
楹联欣赏 方位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