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诗的天籁美

论诗的天籁美

(2006-12-09 06:37:00)
分类: 诗美学论集
    “诗有天籁最妙。”①这是清代袁枚《随园诗话》里的一句话。
     天籁,本指自然界的音响,这里指诗歌的不事雕琢而呈现出的一种天然真色之美。古人说:“天籁
者,声之最先者也。在物发于天,在人根于性......儿童歌笑,任天而动,自然合节,故其情为真情。”就是说,这种天籁之美,象从儿童的心里留出的欢歌笑语一样淳朴率真,天然凑泊,似露珠一般晶莹,溪水一般自然,可见,诗有“天籁”,应属上乘之作。
    袁枚曾赞美伊似村的《偶成》一诗具有天籁之妙。诗云:“娇儿呼阿爷,树上捉蝴蝶。老眼看分明,
霜粘一黄叶。”②诗中捕捉了一个极富生活情趣的画面:庭院里,初冬的一天,阿爷正在逗小孙儿玩耍,忽然,孙儿小手指着树上,连声地叫着阿爷,要个他捉住那只蝴蝶。老爷爷急忙抬眼望去:哟,那哪是蝴蝶呢,那是一片轻轻摇动的黄叶,因上面打着浓霜,乍一看,可不就像只蝴蝶么?小还不懂冬天是不会有蝴蝶的,因此见到带霜的黄叶而误为蝴蝶,这是童心的好奇和幼稚,是自然的。因怜子情至,老爷爷这时竟也“糊涂”了,真的要去给孙子捉蝴蝶;可是待他看清那是“霜粘一黄叶”后,他可能也哑然失笑了,笑孙子的天真,笑自己的“糊涂”。可是这“糊涂”也正是阿爷“童心”的再现,这也是自然的,毫无修饰的。你看,一切都是真真切切,自自然然的,正好题目谓之《偶成》,说明作者写这首诗也是很自然的,正是“情有不容己,语有不自知。天籁与人籁,感召而成诗。”③
    袁枚还评说到桐城一个叫张若驹的一首《五月九日舟中偶成》:“水窗晴掩日光高,河上风寒正涨潮
。忽忽梦回忆家事,女儿生日是今朝。”袁枚说“此诗是真天籁”,是极平淡,却又以为深长。并比较说,“然把‘女’字,换成‘男’字,便不成诗,此中消息,口不能言。”④看来,袁枚对诗之天籁美是颇有研究的。
    不久前,在1983年第3期《诗刊》上读到雷思奇的组诗《山乡的歌》,觉得诗中也表现着一种浓郁的
天籁之美,很动人。作者用透着稚气与童心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农村生活画面,情感朴实,语言鲜活,意趣横生。比如,用“一根火柴,点出满屋的欢乐”,来写清贫而温暖的农家生活;用“花被窝里,搂着一个香甜的梦”,来写小女儿的安睡;用“听庄稼唱那支绿色的歌,看高粱悄悄地伸着懒腰,笑山风哄着小草睡觉”和“轻松地打一阵水漂;或躺在草丛里,用草帽盖着我的憨笑”,来写放牧的悠然惬意,这些都是活脱的,真切的,具有“天籁美”的魅力。
    因此我们说,诗有天籁真色之美,应是诗人努力追求的艺术之高标。
    然而,何以达到这种“天籁”之妙境呢?古人云:“虽云天籁,亦须从人功求之,人功未极,则天籁
亦无因而至。”⑤(袁枚《随园诗话》)这里的“人功”,即作诗的功力。就是说,诗的天然真色之美,作者并不是自自然然、毫不费力地信手而得的;它需要诗人有坚实的艺术功力,且须付出艰苦的劳动。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思业集》)。
    因为诗的“天籁”,并不是浅显直露,平白浮泛,而是平中有奇,拙中藏巧,淡中见浓的。它好象一
泓秋水,一眼甘泉。目之与接,神情气爽;口以尝之,沁人心脾。袁枚称有天籁美的诗是用意精深,下语平淡,说“非精深不能超超独先,非平淡不能人人理解”,并进而言之,“求其精深是一半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功夫”⑥(《随园诗话》)。我以为,诗的内涵“精深”,取决于诗人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而语言的“平淡”则取决于诗人锤炼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说到底,诗的天籁美,是诗人刻意苦练的结果,即所谓“从人功求之”。但这种“炼”不是往奇丽华贵处炼,不是往艰深晦涩处炼;而是往平易自然处炼,往朴素质实处炼。炼到什么程度呢?清末刘熙载说:“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⑦(《艺概·词曲论》)就是炼到好象没有“炼”一样,炼到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境界,方臻于“天籁”之美。
    白居易的诗向来是以通俗自然著称于世的,但他也是“从人功求之”的。他的“老妪解诗”的故事,
早已经成为诗坛佳话。周元公云:“白香山诗似平易,间观所存余稿,涂改甚多,竟有终篇不留一字者。”(《随园诗话》)可见白氏“炼”诗之良苦。另外,古来有许多呈天籁美的诗,也都是诗人千锤百炼之所得。比如宋代虞似良一首《横溪堂春晓》诗:“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东风尽染三千倾,白鹭飞来无处停。”这首咏春诗中描绘了农人插秧的生动情景:雨霏霏,雾蒙蒙,农民们正忙着插秧,一会儿,田野一片碧绿。东风懂得天时季节,按照人们的意愿,吹来了,吹绿了大地。这时,几只白鹭从天外飞来,又于碧绿之中点缀些白色。这真是一幅天然绝妙的插秧图。乍看好像诗人漫不经心,涉笔成趣。而实则不然。你看那个“趁”字,多么巧妙地传出了农人争抢时间的急切心情啊!而那个“染”字,感情色彩多浓!他为何不用“吹”、“拂”、或如王安石一样用“绿”呢?还有那“青”、“白”颜色的调配,等等,都是颇费了一番匠心和功夫的。
    诗贵自然。你追求诗的天籁美吗?那你就从“人功”上多下些工夫吧!
注释:
①②③见《随园诗话》下,第689、723页,版本同前。
④⑤⑥见《随园诗话》上,第279-280页、149、271页。
⑦见《艺概》第121页,版本同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随园诗话》
清 袁枚《随园诗话》简介
【新提醒】发表帖子
学诗如练武,诗贵“性灵”,忘韵和用典不易,品读《随园诗话》
《随园诗话》全鉴 (2018年10月整理)
《苔》这首诗为什么会沉寂几百年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