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家晔:父亲的梨场

全文长约 15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分钟

父亲的梨场

文/李家晔

世道有言,喜悦与幸福会让人一时满足,但绝不会长久;喜悦、欢快之事,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不留痕迹;苦难,则是磨炼一个人心智与行为最深刻的方式,所以才有多难兴邦、苦难持家一说,越王勾践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我常常想,一个人在少年时期经历的曲折与动荡,可能会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中,时常回想,并伴随一生。

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少年时有一年父亲带领全家搬迁隔壁陕江县承包梨场,这经历从此就心心念念,一直放不下,时隔20年、30年,一直想回去走走,看看那个成长一年的地方。

从第一次见到那个地方,到2022年春重逢已有37年;而如果以离开算,则是时隔36年重回那个地方,来一场少年的追梦之旅在路上,就心情急迫地想:那个破旧的小土屋还存在吗?父亲承包的那片梨场还有梨树吗?当年自己亲手种植的几株树是否长成参天大树?

只是近乡情怯,不敢胡思乱猜,很快就要到那个地方,等着谜底揭开……

1985年春,农历新年刚过,父亲母亲就带着我们兄弟两个,背着大包小包,提着各种器具去赶汽车,要从一个叫泥田的地方,坐到邻县峡江一个叫金滩的山场,去那边承包一片梨树,发展新的营生。

那年我已经7岁半,是一个大孩子,所有事都能记得,却还没上一年级,如果顺利的话,1985年的夏天我就可以上一年级。弟弟去的时候还差2个月满3岁,正是蹒跚走路、懵懵懂懂的时候,如果能记事,也是有限的。

去的那天,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坐上汽车,一路是坑坑洼洼,很颠簸。我用手试去汽车玻璃上的水气,看向窗外,雾雨濛濛,笼盖着茫茫田野和丘陵,路两边樟树很有规律地排列着,一排排划过,这是我在车上的最初印象。

汽车七捌八弯,我刻意地记着每一个弯道,每一个可能记住的村庄,这为我后来查找地图提供了清晰的记忆。估摸着坐了一个多小时,过了一个桥,到了一个叫金滩的地方停车,我们一家四人下来,左转走上一条大马路,来到这个叫金滩的镇上,后来我查地图才知道,这里叫金江乡,金滩村是乡镇所在地,还不是我家承包梨场的目的地。

父母在镇上合作社买了锅碗瓢盆一类的生活用具,我倚靠在合作社的木板门上,看到买了一个双红喜的瓷盆,这个瓷盆后来一直服务了我家十多年。

买完生活用品,母亲撑着桐油伞牵着我们,父亲挑着满担的行李,踩着泥泞的道路,继续前行。在四五里的路程中,我时刻在熟记道路,计算里程,这是我常去外婆家学会有本领,这为我后来地理学得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一个村子(后来得知叫石峰村),张姓的村长笑声爽朗,热情地接待我们一家,应当是安排我家吃了一顿中午饭,我记不清了。印象中,村长家很富,因为他的手上戴了一块表,那个年代能戴表真是百里挑一。当地田多,有一种特殊的经济作物——烟叶,很多地方在种,所以当地人比较富裕。他们的烟叫“金叶”,难怪小时候经常看到父亲抽“金叶”。

峡江县金江乡石峰村土房位置图(圆圈处)

下午,从石峰村转过一个山角,走了一里路,我们终于到达终点——那是一个土石屋,房檐低矮,门框很小,只有一房一室,我们住正房,里面用木板隔了一个房间,隔壁偏室住着一户浙江人。

第二天,看到山上的梨场只有四五亩,并不大,树龄有五六年,光秃秃的,不知道今年能不能结满果子。这个土房和这片梨场,就是石峰村的山地,我父亲之前就来过这里,与村长混熟了,谈下这个事情,就把全家大小迁过来。

那时改革开放刚过几年,每家每户分了地,可以自种自给,但家里只有三亩水田,除了种水稻没有别的营生,只能混口饭吃,没有其他经济收入,又到了我上学的年龄,生活很是拮据。许是想改变一下,许是想通过承包梨场增加点收入,于是举家来到了这里。

后来我问父亲为什么来这承包梨场,父亲也说不上所以然,既不会管理梨树,也不知道去哪里卖梨,这一季梨子,即便结满了恐怕也卖不出几个钱。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父亲来这承包梨场就是一个幌子。

梨场满地是草,不翻土也不施肥,更谈不上修树、剪枝、嫁接一类,想要收获梨子恐怕很难办的。跟村长打好招呼,父母在下面种了两块水田,垦了很多荒地种菜、种红薯,吃喝是不愁,但收入绝对没有增加。唯一的一个好处就是,在这山脚下,可以自由地呼吸空气,没有多余的邻居与闲言碎语,我们可以在梨场里任性撒野,生活怡然自得。

刚到一个新地方,所有的生活都得重新开始。父亲应当是从老家挑来了一些米,到这还得买村长的米;菜可以马上种,还有山笋、野菜一类;当地野味不少,也可以买农户家的腊肉,吃食确实不愁。

特别说一下,门前不远有一条小江,小江上有一座独木桥,我过去挺顺溜,不担心掉下去。江里时常可以捕点小鱼,也能改善下生活。我们今年去时,没经过独木桥,看到那边正在搭架子,要修建水泥桥。

我父亲是一位篾匠,山里竹子多,随便砍,不要钱,多年前就在这附近几个村做,混熟了,到这里来住,可以一边种田一边做,相当于在家附近帮人家做篾具,以补贴家用。

我们住下后第一件事,父亲不是去问如何种梨,而是去村长家借牛,把下面两块田耕了,培育稻种,赶紧育秧。母亲则在房前屋后忙开来,垦出好几块地种菜。我则拿着旧篾刀,带着弟弟去山上砍柴、捡柴,烧火的料就有了。

没过几天,父亲还从老乡家捉回来2只小猪仔,放在猪圈里养起来,勤劳的母亲又开始扒猪草,煮熟了喂养小猪。一切都说明,这里的生活跟我们原先家里没什么两样,只是换了一个地方生活而已,那些梨树,该开花开花,该结果结果,该打药时没打药,顺其自然,还有我们不懂种梨,能不能收梨,其实不重要……

正常的生活开始,先是度过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转眼到夏天,我们收到自家种的第一季新米,吃起来是格外香,还打了点糯米,可以用油炒糯米饭吃。房前的菜地,有吃不完的白菜、青菜、辣椒、茄子、豆角、大蒜、萝卜、南瓜、冬瓜等。

山清水秀,周围到处是绿油油的,小猪仔半年就长得很大。夏天,我时常去江里趟水摸鱼(那时候我还没学会游泳),去山里砍柴,去挖竹笋,玩得最多的就是跟弟弟去爬梨树,在树林子里打“枪”战。没事时,就挖坑种树,给它们浇水,希望将来这些树能长成参天大树。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一年的光景很快就过去。我们除了收获2季稻谷,养了2头猪,牛是借用的没有养,梨树根本就没管他们死活,吃了几个丑梨,并没有增加额外收入。也许是我已经超过了上学年龄,8岁还没上学,所以不能再继续在这住下去了,父母还要带我回老家上学。这样,到农历年底,我们承包了一年梨场后,又打道回府。

到现在,已经离开那个土屋36年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老家成长,直到考上大学,在北京参加工作。随着年岁的增长,每年回家都计划着再去这个少年住过一年的地方看看,每次总是不能如愿。今年因为重修家谱,借了辆车在周边跑,与弟弟一起,实现了梦想,专程去峡江金江乡石峰村看一看。

路还是那条路,只是铺了水泥和柏油,好走多了,不再巅破,山路仍然有上下起伏。从我们镇到金滩村,开车大概就走了半个小时,时间上节约一半多,还在那个桥的位置左转,眼前的金滩村一点印象都找不到了,到处都是洋房和新农村。去石峰村的路一直没有变,我已经在地图上温习了十多遍,不如亲自走一趟。来到村子后,见不到人,还能看到村长家的老房子、礼堂和门口的池塘,村后两个高耸的山峰像两个金刚一样护卫着。

我和弟弟停好车,沿着山路走过去,山角一转,眼前是一大片金黄的油菜花,在农历新年前就开放了,真早。这片油菜地里,一定包含当年父母种的两块田,以前是水田,现在变成旱田了。周边开了很多菜园子,围了篱笆,一重又一重。

我们迫不及待去找那个土房子,还有那些梨树?还在吗,在吗?都已经摆在眼前了,就等最后露面……

树太多,走过几片菜园,看到几块砖和墙角,坏了,房子应当倒了,这么多年,土房子倒了很正常。我们不禁有些失望,前面还有路,继续扒开树木和竹子前行。随后见到一块油菜地,这应当就是当年我母亲开垦的菜园……

“看,哥,那房子还在!”我顺着弟弟指的方向,抬眼一望,一栋黄色的土墙房露出一角,接着看到全貌:还有破烂的屋顶,瓦楞木都撬着指向天。

还好,土房子不倒,整体还在,我们快速来到那个狭小的正门边,看到地上掉了好多瓦,浙江人住的偏房墙顶有塌陷,屋顶瓦片快掉光了;我们的主房掉得少,有檐墙已经漏水进来了。屋里长满了杂树与蒿草,真是荒废了。

我们里里外外转了两圈,已经没法走,周边长满了杂树和小竹子,房前屋后已没有路,全都被树与竹占了。来到猪圈那边,弟弟还记得自己曾爬墙时翻倒在猪圈里,这是他的唯一记忆。

然后,再去追寻那片梨场,已经不存了,全都被各种树占满了,哪还是什么梨树?离开36年,如果继续种梨树,估计梨子梨孙都换几茬了。后门那块大草地,我们种的那些树呢?确实长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树,整个场子已经满了,已经无法辨认哪棵是自己种的了。

退出房子,物在,人已非,这个土房子不知道换了几茬主人,在后面36个风雨岁月中,它依然未倒,真是一个奇迹。

的确是三生有幸,我们坚守了36年的希望。看到房子未倒,心里很安慰。真是没有白来这里。

恋恋不舍地离去,想起当年我们隔壁的浙江人,一对年轻夫妻,生了个女孩,还带着一个老娘与哑巴妹妹。据说是逃难,在这住了不少年。他们不像我家,一来就种田,他们除了菜园什么都不种,不知道主食吃什么。

那个哑巴女孩,估摸有十五六岁,一直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姐姐形象。她有着圆圆的脸庞,时刻微笑着,笑起来有酒窝,嘴里啊啊的,就是说不出话来。哑巴姐姐心灵手巧,她教会了我打稻草十字结:四根稻草相互穿插,一层一层结上去,能织出一个粗壮又美丽的结。后来我每次看到中国节,就想到了哑巴姐姐。她把这个技术传给了我,我始终未忘——借此文怀念那个记忆中最美的哑巴姐姐。

父亲的梨场,像是一场梦,我一直沉浸在梦中。等梦醒来,我都超过了父亲当年承包梨场的年龄。这真的叫岁月如梭,却在我的笔下弹指而过…… 00

李家晔:江西省吉水县人,人民出版社原教育出版中心编辑,现在京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又到鸭梨上市时
梨花怒放香如雪
深山梨花
大兴赵村:千树万树梨花开
梨花风起正清明
韩宗滨| 村口那棵梨树(小小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