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时代的奋斗者】铁木尔布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践行者

“人到底为什么而活?”59岁的铁木尔布和经常会站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想着这样的问题,他这一生谦逊温和、好学勤奋、坚毅刻苦,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在了抢救、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上,一本本民间民俗谚语集、民间故事集、民俗文化全书……这些书里记载了他27年踏遍内蒙古各地采访收集遗落在民间的故事经历,也回答了开头的那个问题——“为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发扬而活,为了自己的信念、使命和责任而活。”

“情根深种”源于幼时

1960年,铁木尔布和出生于阿右旗巴音温都日苏木巴音博日格嘎查的一户牧民家中,在没有手机、电脑、电视且广播信号微弱的年代,听父辈讲故事是铁木尔布和最喜欢的时光。

广袤的戈壁滩一望无际,亲朋好友家相距数十公里,走亲访友往往一走便是一整天,每每家里来人时,铁木尔布和就兴奋起来,彷佛来客头顶上顶着“我带来了新故事”的光辉。“民间故事和谚语都是经老一辈的人口头相传下来,大人们见面先问候家中情况,然后开始互相讲故事。听大人们讲述故事,这是我童年最快乐的事情。”铁木尔布和说。

牧区繁杂的牧活让人疲累,每天晚饭过后是难得的休闲时间,老人盘腿坐于炕上用自制的按摩棍敲打着后背放松紧张的肌肉,此时,孩子们便兴奋地围在老人周围依样学样地盘腿而坐,吵闹着让老人讲故事给他们听,铁木尔布和是听得最专心的那一个。“民俗故事是将历史、民俗、信仰融入其中,向倾听的人传达了正义和无畏等一系列美好的品质,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就是儿时听故事中逐渐形成的,这也是我后来走上文化路的前期铺垫。”铁木尔布和说。

二千万字背后的故事

成年后,铁木尔布和从事过多份工作,文艺骨干、部队军人、单位职工,他不断变换着身份,但不变的是对民俗文化的热爱。“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有了质的变化,网络、手机、电脑、电视等新兴事物及承载设备应用而生,人们闲暇时上瘾般抱着电子设备不放,既无亲情交流也无集体文娱活动,讲故事、猜谜语、唱民歌等传统习俗渐渐消失消退,年轻的孩子们已经鲜有人听故事了,蒙古族传统文化习俗也日益被简化甚至忽略。”铁木尔布和说。

对此,铁木尔布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2年,他决心先从即将失传的民间谚语和民间故事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工作入手,将民族文化一点一点捡拾起来。深思熟虑后,铁木尔布和花费了几年的积蓄购置了一台“212”吉普车,每当朝九晚五的工作结束后,他便拿着笔记本风尘仆仆地开车疾驰在戈壁滩上,挨家串户采访老一辈的人,听故事、录民歌。有时,他一走便是上百公里;有时,他一听便是一整夜。

白天的工作已经让铁木尔布和应接不暇,晚上,他又开始整理收集到的故事和谚语。2002年,一本由铁木尔布和整理编撰的20万字的《蒙古族谚语》出版,书中按照用途和内容以蒙古文元音顺序编排,将民间谚语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记录。

“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忘记、不可丢失。”抱着这样的信念,铁木尔布和常年走在采访、整理民间故事和谚语的路上。他不仅采访和记录了阿拉善的民俗故事,还前往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采访、记录、整理,先后编撰了《蒙古族民间故事集》《内蒙古民间故事全书》《蒙古族谚语集阿拉善右旗卷》《阿拉善和硕特蒙古简史》等9部个人专著及40部主编和参与的书籍,共计2000万字。其中,《内蒙古民间故事全书》以图片、前言、后记的形式,记录了内蒙古11个盟市46个旗县(市、区)的民间故事,完整介绍了各地的方言、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符号等地方特色文化,将那些沉没于现代文化大海的民族文化遗产记录在册。《内蒙古民间故事全书》中的《阿拉善右旗卷》汉语版本获得了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因推动蒙古语言文字发展、保护和研究蒙古语言有功,铁木尔布和也获得了“乌兰夫蒙古语言文字奖”。

“这条路,我走对了,口头相传的文化必须要白纸黑字的记录下来,我庆幸我选对了路,未来我还要坚持下去。”铁木尔布和说。

“未来,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如今,铁木尔布和已走过人生的一半,他为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不断奔波在收集、采访和写作的路上,他不敢停留在任何一个时间节点,他说:“我现在59岁了,值得高兴的是我即将退休,将会有更多自由的时间来支配。”

他告诉记者,内蒙古现有12个盟市,约有蒙古族人口400余万,其中学习使用母语和文字的人员约有200万人左右。他从多方考证了解到内蒙古102个旗县(市区)中,仍然学习使用母语和文字的旗县,只有30个左右(不超过35个)。从内蒙古教育出版社了解到,一年级蒙古语文教材的印刷数从1992年的6.8万册锐减到2002年的2.1万册左右。近年来,该数据一直徘徊在2万册左右。

这让铁木尔布和感到焦虑和惋惜,他说:“退休是我创业的开始,我想用我的余生走遍各地、走进学校,将保护民族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传播推广,让人们将这件事重视起来。我将我所编撰的书籍捐赠给学校,希望年轻人翻阅和了解民俗文化的时候永不忘记民族传统,希望好的习俗可以保留和保持,永永远远地保持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传说故事民俗文化
#民间故事 #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S牛!农谚分享#民间谚语节气 #农业谚语 #立秋 #民俗文化 #二十四节气
“走马故事”的现代再现
掌阅盖州观天下│宗海丽: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俗语、谚语(民俗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