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忆那些退役的农具

立秋时节我来到乌拉特前旗的公田村,这个农耕文化博物馆里那些熟悉的农具和手工作坊用具,使我又感觉到了尘封岁月里人间烟火的热度和温暖。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农具和生活用具的文章,介绍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土默川和河套平原常用的农具,这篇算是姊妹篇吧,介绍一些已经罕见的农具和工具。

先说夯实房基用的夯石,我们土默川农村称它为“鹅”,有的地方叫夯石或夯砣,用来夯实房基用的。这个大石墩子有二百多斤重,用两根木棒将石条夹住固定,用粗铁丝将两根木棒箍紧了。打夯时四个精壮后生各持木棒一端,喊着号子高高地抬起“鹅”来,用力砸在平整好的房基。“嗨呀嗨呀!盖新房呀!”“新房好啊!赛华堂啊!”“盖好房啊!引凤凰啊!”……一个既稳重又嘴巧的后生喊着号子,在有节奏的号子声中,“鹅”被举起来又落下,房基的轮廓被夯得非常分明,再夯时要用浮土填平整了。

每当谁家要起房盖屋了,小孩子们就会跑去看热闹,闺女媳妇们也围拢成一圈。围观的人多了,后生们来劲了,号子喊得更加嘹亮,“鹅”在后生们的抬举中上下翻飞。与其说夯房基是耗体力的劳动,到不如说是一场赌力气的表演和比赛,在闺女们含情脉脉赞许的眼神中,后生们的力气是用不完的。这四个人累了,又换上四个攒好力气的后生,中午多吃主人的几个糕就是了。

土默川和河套平原都是黄河灌区,地下水位高,打好基础盖房子是农民一生中的大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盖的都是土坯房,所以一定要把房的地基夯实了,夯地基有时得一整天,得有耐心房子才能稳定。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村的人种植枸杞攒一点钱就盖房子,谁家盖好了房子才能吸引的媒人们上门给介绍媳妇儿。那个时候人们也没多少钱,盖房子往往是外面一层砖装门面,里面砌得还是土坯,土默川的农民管这种房子叫“里软外硬”。房基还是用老办法夯出来的,我们村是一个两千人的大村,八十年代初有那么几年掀起了盖房热,听到抬“鹅”喊号子的声音,看到人家盖房娶媳妇,心里真还挺羡慕的。后来,人们挖沟用石头垒地基,或用混凝土分层填筑,灌上砂浆用振动棒捣实,盖房子都用这种“水摇沙”的办法,夯房基的“鹅”就弃而不用了。

在公田村的农耕文化博物馆里,我还看到一个做粉条用的漏勺,好多人不知这是干啥用的了。做粉条用的漏勺是用瓢葫芦剖成两瓣做的,我太熟悉这个工具了,我叫它“漏瓢”。小的时候父亲是生产队里粉坊的“粉大师傅”,把粉面加明矾和好后,父亲就把和好的粉面揪到漏瓢里一团,一手端好用瓢葫芦做的漏瓢,一手半握拳拿捏好力度猛捣漏瓢的沿,成形的粉条就漏到锅里,锅这边的助手把粉条捞出去晾晒。葫芦漏瓢有好多个,下边的漏眼有大有小、有方有圆、有宽有细,可以漏出不同形状的粉条。漏细粉时,父亲把漏瓢举过头顶来捣,细长的粉条在锅里一过水,就变成了半透明的粉条丝。有一年我见到父亲在粉坊里做漏瓢,用刀刻出长方型、圆型等不同的漏眼。后来,我也见过村里人们简易做粉条的办法,就是用饸饹床子压制,远不如粉坊漏的粉条筋道。

栽橛好多年轻人根本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大人用栽橛做扫帚。小的时候扫院子经常用扫帚,每家人家都有两三把扫帚,这是用芨芨草做的,我们那里的农村叫织芨,这种生长在荒滩上的草在北方分布很广,托克托县就有名为织芨梁和织芨壕的村子。芨芨草最适合用来做扫帚,干了的芨芨草茎秆坚硬而有韧性,不易折断。栽橛是把硬木头削成一头粗一头细,细的这头又尖又滑。箍扫帚的时候把芨芨草去掉枯叶整理干净,把草根部整理齐塞进铁圈里,粗细不同的铁圈可以箍制大小不同的扫帚,用手把一绺一绺的芨芨草往铁圈里插,直到芨芨草严实到插不进去为止。这时用栽橛尖细的一头插入铁圈内芨芨草的尾部,然后握住把栽橛粗的一头在大石块儿上用力墩。铁圈内芨芨草挤出空隙再插入芨芨草,用铁锤把栽橛敲出,反复敲打。最后修剪整齐芨芨草箍上两三道线圈,装上扫帚柄,一把扫帚就做成了。小的时候父亲栽扫帚时,我就在一旁蹲着看,觉得父亲的本事真大。

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钗子、耙子、木锹、碌碡等熟悉的农具,这些简陋的农具帮助人们种出并收获了神圣的五谷。我也看到了毛毛匠用的弹弓,皮匠用的割刀,还有那个老油坊里搬出来的大油梁;我还看到了鼓风的风箱、端饭的条盘……有了这些农业生产和生活工具,庄稼人炕上的吃喝才能有滋有味,身上穿的才能贴身合体,房顶上的炊烟才会绵绵不绝,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在乡村延续了一代又一代。原来这至简的生活才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这俭朴的生活对大自然的索取克制到了极致,身边的一丝一缕羊毛和布头,屋边的芨芨和作物秸秆,都能经过这些工具由废变宝。

会用这些农具和生活用具的先辈们已成远行客,村庄上的生活着他们的后代们,延续着袅袅的炊烟和绵绵的香火。我突然觉得生活在村庄里的先辈们是那们心灵手巧,他们好像匠人一样用各种工具调制着生活的味道,编织着生活的每一个链条。看着这些作为陈列品的工具,那些逝去的场景又活灵活现在眼前,村庄里曾经生活过不少熟悉各种工艺的匠人,刻画雕缕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和真实。(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农具琐记之20扫帚
我爱芨芨草
每日笔记(3月30日):身边植物志(四)芨芨草
粉条是这样做的……
向芨芨草道歉
传统手工漏粉方式是怎么制作粉条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