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标视域下,教师要实现五个转变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将开启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更新育人理念,建立大概念教学内容的关联,转变育人方式,从而促进教育真实地发生。新课标的落地,需要教师做出改变。教师要从“教”向“育”转变,从教“知识”到探索“实践活动”模块,为学生搭建新的学习场域。需要教师拥有新理念、新思维和新视野。站在前沿,看教育;站在教育,看学生;站在学生立场,寻找新路径。

教师改变,教育才会改变;教育改变,学生才会改变;学生改变,未来才会改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钟启泉教授说:“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改变是新课标落地的依托。新课标落地需要教师的专业素养,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教师是课程研发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是学校长足发展的内驱力,是学校教育变革的关键。教师改变,从课程到课堂到教学才会发生真实的变化,才会让课程和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学校要更新教师的观念,通过多种路径培养“旨向未来发展”的教师团队,才能让每个教师的价值看得见,成为新课标实施的推动者、践行者和实施者,与未来教育融合,为学生学习变革和学校发展提供不竭之力。

一、新课标视域下教师要有教育“大”情怀


新课标背景下,需要教师群体改变。教育的育人功能是通过课堂承载,通过教师传递和实现。第一,教师要改变,就要给他们梦想,看到新课标背景下课程、教学、评价变革背后的价值,有新的教育梦想才会为人生赋能,才会主动做出改变;第二要给他们成长,通过多维培训、工作坊、教学沙龙、项目研究、专题研讨、实践活动探究等多种渠道促进教师成长,有成长才会不断超越过去;第三要给他们未来,让他们看见改变之后的教育前景和未来,看见改变之后学生新的学习样态,有未来才会实现每个教师的价值,从“心”与“新”出发,真正做出改变,教师改变,教育才会改变,才会培养适合未来发展的人才。

新课标实施对于教师是新的挑战,要培植教师共同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梦想,形成教师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未来美好的教育愿景而做出改变。从而使全体教师主动变“我愿”到“我能”,在改变中提升专业素养,强专业以打造自己独特的教育品牌,与团队携手共行,彼此滋养,在“为何做”“一起做”“做起来”“做出来”中不断“唤醒”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成长为新课标背景下的“新”教师,成就教育和学生的精彩。

二、新课标视域下教师要有学习力


教师改变,需要提高学习力。学习力会让改变真实发生。教师不止于当下,不畏惧将来。学习力是勇敢地接受新观念,重新审视课程、课堂、教学和学生,寻找到新的育人方式,真正实现实践育人,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审视当下,有很多教师工作至今,教学理念不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从未做出过改变。首先,是主观不愿意做出改变,一层不变套用惯式会轻松,教师没有职业规划,没有教师素养考核,没有对现有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评价体系和标准,所以变与不变皆不影响做教师;其次,不知道如何改变,所以循规守矩,缺乏学习氛围和团队工作环境,随波逐流中教学不成体系;最后是害怕改变,改变会经历阵痛,阵痛会给教师带来教育教学不适感,这需要毅力。尤其是对一些体制内教师,懈怠情绪和固有工作模式固定了思维模式,本应该是职业的读书人,却很少有人读书学习,教师缺乏主动学习力。但是,新课标视域下,教师改变,需要重新进行深度学习,才会迎来新的转机,找到教学突破口。

在为教师做培训和研讨的时候深有感受,很多教师对“课程标准”不太了解。多年以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一些偏远地区,甚至在全校或者整个地区只推行一种教学方法。在各类教学竞赛以及研讨活动中如果不用同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授课便没有比赛成绩或者视为比赛无效。也有一些教师,通过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方式提高学业成绩。没有基于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更没有高阶思维的培养。所以,对于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要想最短的时间内被认知、理解、通透运用,唯一的渠道就是教师深度学习。面对新事物,教师的学习力显得尤为重要。深入学习,才会真切体会到新课标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哪些新变化,才会保证育人方向正确,切实落实核心素养。

三、课标视域下教师要有思考力


面对新课标,教师仅有学习力是不够的,教师需要真正思考。教育不仅仅需要承接,更多的是需要思考。因此学习的意义,不是复制,不是传声,更重要的是启发,有了思考才会有启发,有了启发,才会出发,出发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才会抵达,才会与美好的教育相遇。

有了思考,未来教育的样子一定会改变,变得让学生喜欢课堂,学会学习。有了思考,未来的教育,学生一定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不再是独木桥。而一定是百花齐放,各自美丽。在新的育人模式下,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真正地实现差异性公平。在动手、操作、实践以及情境中遇到更好的自己。

四、新课标视域下教师要有研究力


新课标的落实,需要学校通过多种路径潜心打造有研究力的教师队伍,通过课程研发、教学研究、评价研究、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课题研究提升教育理念、打造理念先进的教师团队。与新课标精神契合,教师提升研究力,才会在教育的领地深耕,才会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髓。学校要通过专题研究、学科教研、全域教研等研究模式,让教师通过学习,引发思考,通过研讨,主动进行深入研究。

(一)新课标背景下全域教研。充分发挥教研的重要作用,科研部门、教学部门联合组织开展旨向新课标精神的全域教研,通过学科教研、教学专题教研、德育教研等方式促进教师的成长和提升,开展旨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和活动体系,实现课程育人和活动育人。

(二)新课标背景下学科小专题研究。鼓励教师通过教学、教研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通过申请新课标学科小专题分解新课标落地难度,从而带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思考,在研究中实验,从而寻找到实施新课标精神的路径,用课题研究辐射教师成长。培养教师的研究力、思考力、思维力、影响力。

五、新课标视域下教师要有执行力


向教育致敬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把它创造出来,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有执行力。想永远是问题,做才有答案。面对新课标带给学校教育教学的新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具有执行力。教师真正的改变,需要做起来,动起来,有面对新事物的准确判断和行动的果决,才能给学生和教育看得见的恰当地支持,教育的样态才会发生改变,才会实现思维的行走,才会真的有教育的“未来可期。”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一定是“一群人”对“一件事”的共同追求,理想境界,不问西东。赋能教师,赋能团队,赋能教育,最终惠及更多的孩子!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赋能,是通过对人的看见,人的理解,让每个人的潜能在新的社会观念、新的环境机制、新的文化氛围、新的学习方式中得到激发和释放。这迫切需要教师做出改变,教师学习,学生受益;教师思考,助力教育;教师研究,教育创新;教师执行,教育改变。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做出改变,教师改变才会让种种美好的愿景最终实现。教师改变,需要寻找行走的勇气,改变的力量,最终遇见新教育的春天。

所以,提高教育质量,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需要改变育人模式,实现课程育人,活动育人,激发学生的潜能,我们需要基于儿童立场的视角重新调整方向,真正的价值动起来才够得着,静下来才看得见。新课标视域下,教师改变,教育一定会变,学生最好的未来一定在来的路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2综合教研组工作总结
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音乐教研活动计划
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的内容与形式_师乐汇_中国幼儿教师网
校本教研工作实施方案
新时期教研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