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标背景下区域推进劳动课程的路径探析
userphoto

2022.07.16 内蒙古

关注

引用本文请注明:

包蔼黎.新课标背景下区域推进劳动课程的路径探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2(13):14-21.

推进新增设的劳动课程的有效落地实施是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研训机构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职责。本文尝试从区域整体推进的角度探寻适切的劳动课程构建与实施路径,通过融合式、项目化、特色化三类课程的构建,助推劳动课程校本化实施;整合人力资源、统筹社会资源、建立共享培育基地,实现劳动课程资源整合、形成育人合力;建立制度共商、抱团共研、能力共育机制,保障区域劳动教育整体推进。

2022年4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明确了劳动课程作为独立的、国家必修课程的存在。推进新增设的劳动课程的有效落地实施是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研训机构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职责。然而在当下的学校教育场域中,由于之前学校的劳动教育多以散点式的非正式课程形态而广泛存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缺乏学理支撑和评价标准,育人效果难以保障。同时,受观念禁锢、视野局限、资源限制等因素影响,学校劳动课程在实施中往往存在资源统整不够、推进流程不畅、组织实施随意等问题。为有效地落实国家对劳动课程开设的要求,整体推动区域劳动课程构建与实施的有效性,本文尝试从区域整体推进的角度,通过课程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创建等,探寻适切的区域劳动课程构建与实施路径。

一、三课驱动,助推劳动课程校本化实施

受城乡差异、文化观念、教育水平、劳动形态偏好等影响,劳动课程的实施呈现出明显的校际差异。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研训机构有必要在课程规范管理与监督、资源建设以及机制建立、专业引领等方面指导学校多样态地对劳动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实现课程育人成效的最大化。

(一)构建“融合式劳动”课程,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

区域应引导学校劳动课程的实施及在常态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融合,体现智力含量、德性因素、审美眼光与体育精神,发挥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桥梁作用。“融合式劳动”课程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以学科课程为基点,围绕学科课程的各个内容版块寻找劳动教育的融合点,将学科教学目标与劳动教育目标相结合,实现学科素养与劳动素养培养路径的有机融合。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可以将“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理解人民币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的教学目标,与劳动教育目标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在商场购物过程中体会钱币的兑换过程,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培养其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钱币计算、找补的基本技能,养成诚信、节俭的劳动品质。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习作课《我学会了   》时,可以让家长在筹备年夜饭的过程中,指导孩子学会并完成一道菜品的完整制作,让孩子在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同时,了解菜品所蕴含的地方文化,并从生物学角度阐释食品的健康搭配,体味一日三餐的不易,养成节俭、感恩、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同时再把过程写成作文。在教学九年级化学实验课《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可以结合将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教学目标做一些延伸设计,让学生初步了解一般家庭清洁的项目内容及流程,着重掌握厨房清洁、厕所清洁、衣物清洁的传统方法以及实用小妙招,如用碳酸饮料清洗马桶、洋葱切面擦拭玻璃、香蕉皮擦皮鞋、橘子皮清洗草席上的螨虫等;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开拓创新,养成定期参与家庭清洁的劳动习惯和讲究卫生、勤劳节俭的良好品质。

二是以独立的劳动课程为基点,探寻学科素养在其中的连接点和生长点,充实劳动教育内容,提升劳动教育价值。例如,在彩灯制作、剪纸刻绘、竹藤编织、年画绘制、纺染织绣等民间工艺劳动中,在提高学生的基础劳动技艺和水平,增强其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自信心的同时,还可结合美术学科的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素养培养,提升课程的育人实效。

(二)构建“项目化劳动”课程,形成基于主题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路径

《新课标》明确指出,劳动项目是“体现课程实践性特征,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实施载体”。学校在设计劳动项目时,可深度挖掘、拓展乡土化、校本化劳动课程主题,用结构化、序列化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体现“项目化劳动”课程在创造社会价值、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个人价值上的独特性,并确保学校整体课程的连贯性、多样性、创新性。以中学豆瓣制作课程为例,可按照“豆瓣制作—销售推广—文化输出”的思路,对原有课程进行资源和路径的拓展,进行劳动项目实施流程设计:一是初步掌握豆瓣发酵的基本技艺和豆瓣酱的味型特点,动手完成霉豆瓣和豆瓣酱的制作,并用自制豆瓣做一道家常菜。二是学习现代商业劳动、电子商务的运作机制,了解将企业文化、阳光晒场、自动化包装线、豆瓣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验基地等串联形成的“观光+体验+购物”三位一体的带货模式。三是融合豆瓣发展历史、川渝菜文化和地方人民劳动品格等元素,形成独特的豆瓣文化品牌表达,借助国际体育赛事食品指定供应商、公共交通传媒广告、食品文化博览会等渠道宣传推广豆瓣文化,提升其品牌形象和知名度,感知劳动在改变地方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面貌方面的重要意义。

(三)构建“特色化劳动”课程,让劳动教育丰富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

劳动课程的实施不能脱离学校整体的育人框架和发展特色。只有当劳动教育“成为学校办学理念实践和育人目标达成的新的支点,有机融合学校整体发展框架,而不至于被视为学校发展的'附加项’甚至被看作'负担’”时,劳动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才不会是无源之水。例如,在一些本身具有红色传统、光荣历史的学校,可以在课程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积淀形成的劳动观念、劳动品格和劳动精神等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高度融合发展的学校,可以借助技术支持,自主研发劳动教育智慧评价系统,开发支持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测评工具,形成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在注重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学校,可突破基础性、浅层化的劳动内容和形式,探索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批判性思考和创新教育的元素,将科技节活动与劳动周、劳动月活动有机结合,将创造性劳动能力的提升作为课程培养目标。

二、三域统整,实现劳动课程资源整合

劳动教育不局限于课堂,不止步于学校。区域要紧密团结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推进人力、场馆、内容等资源的整合应用,形成多方育人合力。

(一)整合人力资源,拓宽区域劳动教育实施主体

单个学校由于资源受限、渠道不畅,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往往局限于学校教师或个别家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因此,从区域层面建立资源充足、来源广泛、动态更新的劳动教育人才资源库就显得尤为必要。区域研训机构可结合当前区域劳动课程实施的整体需要和学校的个别需求,根据劳动课程中涉及的不同劳动场域、劳动形态和行业领域,提出资源库建设的人才需求清单,鼓励各学校积极发动家长、校友和专家资源,充分挖掘可能的潜在资源,进行统一整理并分类建档,通过及时发布资源动态信息,让学校随需随取,协助学校做好资源的管理、对接和协调工作。例如,可从资源库中邀请与学校所开设劳动课程内容相关的民间手工艺者、行业代表、非遗传承人、劳动模范,为学生进行事迹宣讲,开设专题讲座、专业选修课程,提供劳动实践指导或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优秀劳动者,感受劳动的魅力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生也可到这些手工艺者、行业代表工作的真实场所,实地学习考察,体验劳动技艺,感受他们的劳动状态、劳动精神,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职业的价值,强化其对职业生命的体认。

(二)统筹社会资源,盘活区域劳动教育实践场馆

首先,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与当地的高校院所、职业学校、工(农)业博物馆、文化遗址、社区居委会等建立长期合作的劳动教育定点实践基地,联合学校共同开发适宜的场馆课程,丰富学生对劳动的具身体验。例如,在开设有关酿酒技艺学习的劳动课程时,可组织学生参观实践基地——酒坊遗址,观摩原窖法工艺流程,模拟酒酿加工制作工艺,了解源远流长的地方酒文化、酿酒的工艺和技巧,培养他们对地方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其次,区域研训机构可指导学校充分利用校内闲置空间,做好校内劳动教育场域的改造和课程的创新。例如,指导学校通过空间布局调整、功能重置、设备更新、课程重构等方式,将闲置教室改造为“智慧+”劳动教育实作室和成果展示室,配套设计“智慧+”劳动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劳动创新创造能力;将废弃的屋顶花园、操场角落打造成四季果蔬种植园、生物农作物实验田,购置必备的劳动材料和工具,按年级、班级划分责任区、责任田,明确管理职责,增强学生的劳动责任感。最后,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域,合理设计配套的家政服务劳动课程,如“家庭清洁有妙招”“家居美化我动手”“家庭美食我来做”“家庭成员我照顾”等,引导家长主动参与并和教师、学生共同完成家庭劳动教育的实施和评价。

(三)建立共享培育基地,提升区域劳动教育实施效率

为解决区域内部分学校开设劳动课程存在的资源、条件等现实困境,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充分调研、实地论证的基础上,可集结专门的师资、场地和资源,在区内选址成立区域集中式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不同学校、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奠基、补充、提升”为原则,开设“基础+拓展+特色”三类课程,让学生学习木工艺、缝纫技术、烘焙、印染、篆刻、陶艺、Kava创意搭建、三维设计与3D打印、电子百拼、创意掌控板等课程,提升学生的现代劳动技能。在课程实施上,采用轮流走班的方式,在指定时间,要求指定年级的学生来基地完成规定课时的劳动课程学习。在课程评价上,可按照“过程+结果、阶段+总结、单项+综合、量化+质性、纸质+网络”的多维评价方式,利用课堂表现记录表、劳动素养雷达图、课程成绩记载卡、学生学分认定表等工具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学期定时反馈给学校,从而形成完整、高效的区域统一劳动教育共育课程实施体系。

三、三方联动,保障区域劳动教育整体推进

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研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共同参与、共同谋划、联合推进。

(一)制度共商,明确劳动课程的区域标准

即使是同一区域内的中小学校,由于办学基础、生源条件、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学校领导、教师落实劳动课程时,都会在理念、认知、意义赋予、实际操作方面存在较大偏差。首先,作为课程建设、实施的管理和监督部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区域研训机构,对劳动课程建设与实施给出明确导向,共同研制《区域中小学校劳动课程建设方案》,明确区域劳动课程建设的目标、内容、路径和策略,指导学校形成各具特色的劳动课程方案或课程体系。其次,在各个学校基本形成课程方案的基础上,出台《区域中小学校劳动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指导学校根据劳动场域、劳动内容、学段学习特征等,科学整合资源,通过纵向劳动素养的进阶设置和横向劳动主题的模块衔接,完成课程内容的构建,规划设计相应的劳动教育形态和实施方式,适配表现性、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再次,依托《区域中小学校劳动课程评价指标框架》(表1),邀请研训机构、高校、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专家组建督导评估小组,定期开展督导评价,充分发挥区域对劳动课程实施的正向引导和教育质量的总体把控,确保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达到区域标准。《区域中小学校劳动课程评价指标框架》应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价要点等内容,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各项指标权重进行赋分。一级指标及其下的二级指标一般包括:课程设计(理念设计、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实施方式、课堂教学)、课程资源(场馆及文化资源、物化及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课程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方式)。

(二)抱团共研,明晰劳动课程的实施路径

区域可坚持“整体规划、立足问题、基于需要、各有特色”的原则,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由区域研训机构、教育集团和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区、家庭等建立劳动教育研究共同体,以研究赋能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一是按照《新课标》中提到的三类劳动内容(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十个任务群(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的实施要求,结合区域课程实施的整体条件和水平,提出区域内各学段劳动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二是借助劳动教育政策专家、课改专家等资源,加强对教研员、学校管理者在劳动教育政策理论、劳动素养目标要求、劳动项目开发、劳动过程指导、劳动周设计安排等方面的研究指导,共商区域劳动教育的共性问题,共同确定年度研究主题。三是立足区域劳动教育的实施条件和师资状况,由教研员将年度研究主题转化为区域劳动教育的重点选题,和骨干教师一起凝练形成系列研究专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小课题进行专项研究。四是在教研员的统一部署下,各个课题组按照“课题共商—任务分解—课例展示—深度汇谈—策略集成—研修跟进”的工作坊研修路径,形成劳动课程目标解读、内容设计、活动创设、资源选取、教学组织形式及学习方式改进、信息技术融合等一系列实践策略,提升教师对劳动课程的政策理解力、课程阐释力和教学实践力。

(三)能力共育,激发劳动课程的内生动力

Ben-Peretz主张教师要把自身从课本的“奴役”中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材料蕴含的教育潜能。为了更好地发现课程蕴藏的潜能,激发教师对课程素材的个性化阐释,需要加强教师对地方劳动文化的理解,提升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能力,强化教师的劳动素养。学校应尽可能地为教师提供进行劳动教育体验的场所,深化教师对课程蕴含的地方劳动文化的认识,依托教师的地方成长经历、地方生活经验、地方语言和地方情怀,提升其对地方劳动文化的价值认同与理解。区域研训机构要基于教师的学科专业、兴趣特长和学生的能力基础,帮助教师寻求课程实施的合理切入点,整合并加工与之关联的劳动生活经验,充实课程实施的载体和资源。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还要学会不断提升对课程的良好敏感度和感知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意义建构和价值认同,并在课程实施中不断查漏补缺,夯实自身的劳动素养,提升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并创新课程内容的意识和能力。

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 年度课题“区域推进'共生课堂’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FHB180553)、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提升中小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的行动研究”(课题编号:2017-04-92)的研究成果。作者:包蔼黎,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中心主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路径探寻
“双减”下的学校劳动教育:契机、困境与路径
警惕劳动教育与生活的割裂
聊城高新区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路径
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