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格:校风就是学校集体潜意识行为的总和——再谈怎样做一所有文化的学校?/中国教育名家思想库

文:林格

做一所有文化的学校,除了建立自己的“话语系统”,第二件事情就是“形成校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校风是学校文化的总概括。

校风,本质就是一系列集体潜意识行为的总和,校风一旦形成,具有心理感染、群体言行规范、聚合力三种作用,从而形成一种文化,使得每一个成员不知不觉中被卷入。

校风是无形的精神力量,可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迸发出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在这种环境中养成的行为习惯使人终生难忘,将成为这个学校里每一个成员人生的财富,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繁荣和发展。

我所研究、参与建设的40多所学校的校风,有一个共性,就是校风一定会写在校长、教师、学生的脸上,走出校门,在人群中一下子就能识别出来,这种内化于心的精神气质、行为习惯,学生毕业后,也将带走,影响他们一辈子。

这对于任何一所学校,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很多校长都是此中高手,而我的认识有限,我乱谈几点,看看有没有一些参考价值。

01

不妨先重新认识一下:什么是行为?

(1)人的行为模式

人的行为从方向上可分为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从行为方式上可分为定型行为和非定型行为。

非定型性行为指的是人的非习惯性动作,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采取什么行动,主要靠意识支配,这种意识不是简单的训练产生的,而是靠长期的培养,靠道德的积累。

定型性行为指的是习惯动作,要靠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养成。虽然看来是行为的习惯,但它却是完善人格不可缺少的,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

(2)人的行为水平

人的行为有四个层次。

最低层次是被动性行为。它需要靠外部的强制力量。这是因为此时的道德认识还不充分,道德情感还不稳固,还没有形成道德意志。如老师在场就遵守纪律,老师不在场就不遵守纪律。

第二个层次是自发性行为。通过接受教育,对习惯培养的重要性有了基本的认识,并能自发地根据情境要求去做,但由于自控能力差,兴趣、情绪变化大,因此行为具有随意性和情境性,行为习惯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完全到位,反复性大,往往是不稳定的。这时不但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还需要一定的外部提醒和监督。

第三个层次是自觉性行为。它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靠内部的自我监督。此时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并有一定的道德意志,能够进行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不需要外部监督,但仍然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

最高层次是自动行为。既不需要外部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时遵守的纪律不是被迫的,而是自然的、自动的行动——习惯。

(3)校风所要求的,是集体潜意识作用下的行为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的重大发现,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进化进程中的集体经验,“一个人出生后将要进入的那个世界的形式,作为一种心灵的虚像,已经先天的被他具备了。这种心灵的虚像和与之对应的客观事物融为一体”,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所有人普遍共有的,且内容基本相同,因此它的内容到处都能找到,是人类精神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部分,对个体的思想行为和创造力起制约作用。

举一个例子,比如深山里的寺庙,由于其中的香火、参天大树、僧侣身上的袈裟、法器、端庄伟岸的佛像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寺庙形成一种场,无论你是不是佛教徒,只要你走进去,所有的行为、语言,都将被卷入到一种集体潜意识中,见了蒲团,你估计也有跪下去的“念”。

校风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实质就是集体潜意识作用下的行为,它既体现出学校人格,也体现出来几千年以来潜在中国人血管里早已具备的某种能量。

个体行为一定是服膺于集体潜意识行为的,这就要求我们回到中国文化母体,在几千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出来那些行为规范的“基因”,加以强调、放大、扩充、实践,逐渐固化为一所学校的校风,人在这种校风里,所有的言行都会被卷入,他一旦脱离或者违背,会觉得不舒服,然后自觉调整,与集体潜意识所要求的行为规范达成一致,他就又舒服了。

02

 塑造集体潜意识行为的三大定律

(1)模仿定律

《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就是模仿。

模仿,是学习的根本,因为模仿是行动,不是空谈,是照着去做。儒家的修齐治平,一切在于修身,只要我做好自己,别人自然会模仿我,从一家模仿,到一国模仿,到全天下都模仿,这就是王天下。

做校长、教师、家长的,万事只在率先垂范,我做到了,孩子自然跟上,这就是影响力。我如果没做到呢,上梁不正下梁歪,肯定天下大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孩子不听我的,一定是我的表率还不够。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对模仿进行了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社会行为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1、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几何级数律: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3、先外后内律: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这模仿三原则的前两则,其实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学原理。

形成校风,就是定位、塑造一系列与办学理念一致的集体潜意识行为,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模仿,有人先打个样,然后大家照着做、接着做,日日不断之功,落实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校风就渐渐形成了。

(2)条件反射定律

在19世纪末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致力于神经系统如何支配行为的工作,他通过研究狗产生唾液的种种方式揭示了一些学习行为的本质。

他的代表作《条件反射:动物高级神经活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在这本书中,巴甫洛夫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定律,归纳起来,就两句话:

1、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

2、刺激信号的能量越强,到达大脑两半球的能量就越多,而条件反射就越大。

在校风形成过程中,给予每一个成员的信号要强,声音要大,字要大,反复强调,不断给予强烈的刺激,不要追求“知道”和“反响”,而是追求“行动反射”,设定条件,得到反射,反响不一定是行动,反射才是行动,这也是王阳明一生成果“知行合一”的科学解释。

(3)正强化定律

正强化,是效率最高的行为塑造方法或者定律。

首先,形成集体潜意识行为,需要训练。训练可以使机体和环境之间形成稳固的条件反射。实践证明,真正的教育不在于说教,而在于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这是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所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集体潜意识行为,也不能养成习惯。

其次,就是需要正强化。比如,自己在某种情境下做了某一件事情,如果获得满意的结果或肯定的答复,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做这件事的可能性就会提高,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一种好的行为习惯,这就是“正强化”。

第三,学校须转变观念,将一切的评价,统一到“正强化定律”上来。在实践中,我尝到了甜头,相对于“负强化”,“正强化”才是符合人性的,是一切事业发展的底线逻辑。

03

把校风形成与养成教育统一起来

校风形成须与养成教育统一起来。

(1)人的行为水平最高水平是习惯

习惯是人的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行为。拿心理学的话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联结。坏习惯是一种藏不住的缺点,别人看得见,自己看不见。因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了的行为,潜意识的表现,并不一定是他自己希望的行为。

叶圣陶先生要求孩子:走路的脚步要放轻,关门的声音要放轻,放东西的声音要轻,为的是不影响别人……叶圣陶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如果一个人的命运是“果”,那么“因”就是习惯,习惯决定了一个人命运。

命运并非偶然,它就藏在人的性格中,而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后天习惯的累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习惯,是存在神经系统内的道德资本,养成了好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而养成了坏习惯,一辈子偿还不了它的债务。

习惯养成的最高境界是形成人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荀子讲,“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

习惯培养,应当是人格化的,而不能是技能化的。人格化习惯具有再生性和迁移性。技能化习惯使人机械,缺乏内心的认同和热情,人格化习惯则内化于心,也有热情。

由此,我们来认识一下习惯培养的六个步骤:

第一步:认识某个习惯的重要性,提出目标。

第二步: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最好是阶梯化。

第三步:树立榜样。

第四步:持之以恒地训练强化。

第五步:对行为进行评估和积极反馈。

第六步:形成风气、文化,转化为集体潜意识。

(2)每个学校都应当有一个养成教育实践体系

新时代立德树人实践体系的抓手就是培养习惯,也就是养成教育,而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志趣,规范行为,强健心体,消除鄙陋铿吝、粗劣顽皮,扶其信心。

养成教育的秘密:在人的心田里种下自主和自律两粒种子,用真情厚意浇灌之,使其迈上自我发现、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自我教育之路。

我们专家组根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结合着我们带领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的连续15年的长期实践,曾归纳提炼了12个习惯,构成了立身、做人、成事三个维度的育人实践体系,这其中的每一个习惯都具有巨大的道德能量和终身价值,在我看来,每一个习惯都可能成为一所学校的校风:

1.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2.耐心听他人说话。

3.微笑待人。

4.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5.端庄厚重,谦卑含容。

6.做事情有目标、有计划。

7.认真写字。

8.每天坚持锻炼身体一小时。

9.慎始善终。

10.在错误中反思。

11.守时守信,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12.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

以上只是举例,每所学校应当严格遵循自己的办学理念以及养成教育的原理、方法、定位、计划、目标、内容、评价等,重新规划、设定自己的一系列有机有效的养成教育实践体系,包括分年级行为习惯体系、分学科思维习惯体系、学校个性化核心习惯等,将校风形成和养成教育统一起来,举一反三,止于至善,让每一个成员的血管里、骨骼里都藏着这种财富,所谓好学校,无非是赋予了孩子们一种终身受益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就是人格化的、高级的、自动化的行为——习惯。

先粗略地讲这些,贻笑大方了。无论是校风形成,还是养成教育,都是一个个性化的重要课题,通常需要先诊断、把脉,因形就势,才能提供一个整体解决方案,实现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价值导向的结合。

林格,著名学者,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内涵改革整体解决方案首席专家,全国养成教育总课题组组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大全
加强标准化寝室管理的尝试
康巴什新区一中校园文化整体构思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德育特色活动——文化渗透
加强校风建设之我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