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氏考碑:专家讲碑刻《大唐元氏县令庞君清德之碑》

专家讲碑刻

《大唐元氏县令庞君清德之碑》

作者:王栋

(临沂大学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讲师,

北京师范大学倪文东教授访问学者)

庞君清德碑于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刻立,青石材质,碑首有蛟龙盘绕。篆额居中,内容为“大唐元氏县令庞君清德之碑”,分三行,计12字。碑文隶书,共22行,每行51字,邵混之撰文,蔡有邻书丹。国家图书馆藏有旧拓,拓片高2.44米,宽1.21米。该碑文献记载较少,在《县志.民国志》有照片和碑文。

蔡有邻是唐代著名书法家,生卒年详。窦臮《述书赋》中记载:“蔡有邻,济阳人,善八分,本拙弱,至天宝间遂至精妙,相、卫中多奇迹。”在欧阳修的《六一题跋》中也有记载。从窦臮的记载来看,蔡有邻在唐代是以“八分”(即隶书)显名。他与韩择木、史惟则、李潮四人以写“八分”而显名于唐代,有“唐隶四家”之称。

结合现有文献著录来看,蔡有邻的隶书作品记载不多,这与唐代隶书发展相对滞后有一定关系。该碑的出现,对于蔡有邻及唐代隶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该碑与同时期李隆基《石台孝经》对比来看,更具清雅、瘦劲、飘逸和温润的特点。从该碑的笔法、取势等技法方面分析较之汉代隶书碑刻来看,有三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值得注意。

一、 保留篆法

篆书在向隶书演变的过程中,有“合并笔画”和“改曲为直”两个方法非常重要。这两个方法在“隶变”过程中,有效的的减省了繁琐的笔画和提供了书写的便捷。在该碑中“再”字下部分两个横画的处理上,即采用了篆书的书写方式,左右分开书写,并且采用对称性的构型方式,加强了字的对称性。再如“行”字左右两部分,左侧双人旁随着“隶变”的实现,独立成为一个部首使用。但在该碑中,左右部首变为对称式,取其稳重、宽博的态势。其他如“明”“七”、“玄”“夏”“求”“乔”等字,都有这种处理方式体现。

二、部首移位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中指出:“汉字的构形的最大特点是它要根据所表达的意义来构形,因此,汉子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这一点可以明确汉字字形基于形、义等因素反映出来,其中的异体字就是较为明显的用法。在汉字书法艺术中,对汉字的构形采取部分部件的移位则是“偏旁相同但配置方式不同”运用的体现。该碑中“誓”字的用法就是这样,将原来的上下结构变为左右结构,拆分“折”字,将提手旁单独独立,成为一个部首,而“斤”字旁与“言”字旁组合一体。这样的字形处理,把字的均衡方正体势打破,而达到空灵、险绝的效果。再如“我”“仪”“家”等字,虽不如“誓”字这样明显,但部分突出、挪移的做法,也是取类似效果而做。

三、突出一笔

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实用要求推动了汉字的简化及形体撇画处理。突出某一笔画的书写,加强笔意之间的连贯性,提高字形的审美效果是必要的。这种方法一般采用对夸张笔画的长度、粗细和形态进行变化,达到书者对审美变化的需求。该碑中“丿”的处理最为突出。如“名”“我”“兮”“多”等字的,在“丿”使用上,明显加长其长度,收笔处强调最后挑钩写法,在视觉上有泰山压顶之势。

唐代隶书的字势、笔法等特殊处理现象,源于唐代书法在成熟时期对汉代隶书的理性探索的刻意应用。这种应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回归探索,成就了唐代隶书的特殊体貌和艺术风格,也在隶书的发展上阻碍了技法的发展和创新。

看完《庞君清德碑》后,对唐代隶书非常赞叹与仰慕。

元氏碑刻考察学习,对汉唐碑刻书法的艺术成就有了新的认识,也开阔了个人的眼界,提高了认知和审美能力。在元氏得以见到了《封龙山之颂》《白石神君碑》《祀三公山碑》《三公山神碑》《三公之碑》和《庞君清德碑》的拓片。

这些拓片的保存,弥补了石刻因损毁而带来的研究不便。固然有“纸寿千年,金石不灭”的论断,但现实的情形不得不说“纸寿千年可流传,金石不灭亦可毁”。因此,拓片的保存对于碑刻书法艺术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非篆非隶的祀三公山碑,对清朝文人黄易的碑刻鉴藏有深远影响
东汉隶书《封龙山颂》
只因看了一眼东汉碑刻,振憾我一整年!这就是《封龙山碑》的隶书颂歌
汉碑中的一枝奇葩《祀三公山碑》
清初拓-東漢《封龙山颂》及述評
照民书法日课:临汉隶书《元氏封龙山之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