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攻心术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从古至今的历史,可以知道: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在。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如一。事物的变化虽然无穷无尽,但是各自都有自己的归宿,是有章可循的: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弛,或者紧张。
如果某人能被他人赞为“牛人”,可知,此人绝非等闲之辈。他定有他高于常人之处。人生在世,谁不想赚大钱,博功名?但生命有限,能否在有生之年,实现理想,就要看个人造化了。
这话听上去似乎有些听天由命的味道,其实不然。有句话说得好:事在人为嘛!无论是想当官儿,还是想发财,手里没有点非常手段,恐怕走到哪里都要碰壁。所谓非常手段,不可歪解为坑、蒙、拐、骗、偷等下三滥的行为,就像鬼谷子所说,为人处世懂点阴阳之术、刚柔之道,并加以适当运用,就算达不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地步,却也可以扬名立万,闯出名号,抑或在自己的圈子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自古以来,官场险恶、人心黑暗,没有几把刷子想在官场上混出一片天地,实属不易。唐玄宗时期的大奸臣李林甫,他的阴险狡诈使得他在我国古代奸臣排行榜上位居前列,他这辈子虽然作恶无数,但也没少享受高官厚禄。要说当官,他绝对是个成功者。为何他能把官做到那么大?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深通阴阳之术之人。所以,每次遇到敌手或处于危险之境时,他都会大力施展他的阴阳之术,从而扳倒死敌,并能全身而退。虽然他的阴险狡诈历来受人诟病,但不可否认,他的为官处世之道,却大可以供我们学习一二。
唐朝对选拔官员有着严格的规定,凡是科举得中之人,都要经过吏部的考选,才能最终坐上官位。李林甫时为吏部侍郎,手里掌握着选考官吏的大权。对于手里的这点权力,他一点也没有浪费,在此期间,没少利用这点权力巴结权贵给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按规定,吏部每年都要考选官吏,然后放榜公布。一次放榜前,玄宗之弟宁王派人交给李林甫十个名字,聪明的李林甫知道宁王是想让他对这些人委以官职。李林甫扫了眼名单,面带难色说:“王爷您一下子开出十个人来,这事很棘手!”
不等宁王开口,他立马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说:“您把这件事交给我,这是抬举我,王爷您是皇家,为皇家办事,小人哪能怕担责任呢?”此话一出,宁王简直如沐春风。
李林甫又接着说:“王爷,朝廷法纪我们是要坚决维护的,如果我把这十个人都全弄上来,恐怕会影响不好,不如这样,请您允许我从中挑出一个人来,当众驳回,这样也可以堵住别人的嘴。至于这个人,来日方长,有的是机会。”宁王一听,此话颇有道理,立马点头答应了。
出榜那天,李林甫站在众人面前,一本正经地说:“某人为了想做官,竟然暗地里托宁王说情,这是败坏朝廷法度的行为,绝不能容忍!所以我要取消此人的资格。”众人一听,不禁议论:“李林甫连宁王的面子都不给,真是个清明之人啊。”
此事很快就传到了玄宗的耳朵里,他龙颜大悦:“朝中竟有如此清明之人,一定要加以重用。”从这件事以后,李林甫便给玄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政治资本李林甫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得到了。
深通阴阳之术还可以产生一箭双雕的效果。说起一箭双雕,玩得最出色的恐怕就非明朝内阁大学士张居正莫属了。
由于明神宗是一个只有十岁的孩子,所以朝廷大权一直由太监冯保、内阁大学士高拱和张居正三人掌管。若论智谋,此三人中,张居正居首位。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张居正,虽然位极人臣,但也常有左右为难的时候。很多时候,为了实施自己的施政纲领,他必须要将劲敌除掉。很明显,所有能跟张居正作对的人,也必非等闲之辈,想要将这些人除掉,如果没有点手腕儿是无法办到的。
张居正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他想尽办法和冯保套近乎,整日与他称兄道弟。冯保身为太监,一直以来都受人压制,见张居正把自己当兄弟,高兴得不得了,便把张居正视为知己,凡事都会找张居正商议。
张居正就这样让冯保站到了自己这边,随后,他又开始策划下一步。一次,他派人假扮成太监,在神宗上朝的路上埋伏,装作要刺杀他,结果被擒。负责审讯刺客的便是冯保,可他审讯了几次都问不出一个字,于是他只好向张居正求教。
张居正装模作样地说:“此人既然假扮成太监模样,很明显,他的主人是想嫁祸于你,你仔细想想,谁跟你有过节呢?”冯保想了想,脱口而出:“高拱!”一直以来,高拱都很瞧不起冯保,处处给他难堪,冯保想这高拱一定是想置自己于死地,于是就继续审问。
他对刺客说:“我知道是高拱派你来的,只要你把高拱招出来,我就饶你不死,还会给你个官儿当。”刺客一听,二话没说,立马承认了。神宗听说后大怒,一气之下让高拱告老还乡了。
高拱一倒,张居正便开始策划第三步了。他找到刺客,让其翻供。神宗听说后,便亲自审问。刺客说:“之前的供词是那个负责审问的太监让我说的。”说完,便指着站在一旁的冯保说:“就是他!”神宗信以为真,心中生厌,从此把冯保打入了“冷宫”。
张居正这招玩得可真是漂亮,不动声色之中,劲敌已除。从此,再也没有人对他的施政纲领指手画脚了。从这点上来说,张居正可谓是牛到家了。
牛人除了深通阴阳之术外,还深谙刚柔之道。为人处世,亦刚亦柔,分寸得当,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如果用手轻轻抓一把水,水就会乖乖地屈服,但如果用力过大的话,水就会从指缝中流走。在世间之物中,水便是亦刚亦柔的物质。我们为人处世,如果如水一般,就会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掌握了主动权,则一切皆可掌握。
三国时期,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任命蒋琬为丞相,掌管国政;后又任命费祎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唯独没有为杨仪升官加爵,杨仪自认战功赫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受到此等待遇,心里很不舒服。一次,他和好友费祎喝酒,酒醉微醺之际,大发牢骚。谁知这费祎为人不地道,很快就上报给了后主,后主听后勃然大怒,想要杀了杨仪以泄心中之怒,后被人劝阻,才改了主意。杨仪吓得一连几天,寝食难安。
这个杨仪便是一个不懂刚柔之道之人。诸葛亮在世时,之所以任命他为大将军,就是因为他看中了杨仪有为将之才,事实上杨仪也没辜负诸葛亮的期望,他屡次率军冲锋,攻城陷地,可谓战功赫赫。冲锋杀敌,讲究的是刚道,杨仪一点也不缺。但一个过于刚的人,往往缺乏柔性。能够和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讲究的是柔道。杨仪心中有怨,便不管不顾,逢人便说,可见,他的柔韧度不够。他还因此差点送了性命。
为人处世,讲的就是一个“度”字,太柔无力,太刚易折。需要“柔”的时候,要柔,这样才能以柔克刚;需要“刚”时,也一定要刚,否则就会陷于被动。
曹操便是一个刚中带柔、柔中藏刚之人。他为了捞取政治资本,故意迎汉献帝到许昌,为了网罗天下英豪,他抑制住自己的喜好,而任其所长,从而使得身边每一个人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于他自己而言,便是如虎添翼,于他的国家而言,便是国运日昌。最终,三国之中,笑到最后的是他。无疑,曹操是个牛人,亦柔亦刚中,他牢牢地把握着局势的发展。于是,他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或阴或阳,或柔或刚,这是所有牛人制胜的法宝,他们不仅清楚自己,还清楚外界,任何一种局面都在他们心中清晰可见。所以他们有大局观,知道自己何时进,何时退,只要一切尽在掌握中,他们就可以一“牛”到底。
二、随其嗜欲,以见其志——你是读人用人的高手吗

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
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与不肖、智慧与愚蠢、勇敢与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前进,也可以后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得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所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透彻,计谋有与自己不同的,也有与自己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且区别对待,还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这个世界上,牛人有很多。自古以来,不论是为官的还是经商的,在这两个领域里叱咤风云、风光无限的人的名号,直到现在还在被人竞相传颂。为官的如张居正、曾国藩、李鸿章等,经商的如陶朱公、伍秉鉴、沈万三等。这些人的名字各个如雷贯耳,每当提起这些人,人们的心情便只能用羡慕嫉妒恨来形容。不知道有多少人曾有过这样的非分之想:倘若我是他们的后代……其实有这种想法乃人之常情,身为俗世一凡人,没钱活不了,没权混不好。大多数人嘴里念叨着“神马都是浮云”,脑袋里想的却是如何把钱多赚点,把官儿做大点。
有这么一个人,他这辈子绝对是没白活,要说他的寿命也只有62岁,相比那位活了139岁的姜太公,可谓是小巫见大巫,不过他在这62年里所做的事和所取得的成就,却足够雷人。生意,他做了,而且还赚大了;官儿,他也当了,而且还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此人名为胡光墉,又名胡雪岩。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红顶商人,他的财富在当时可谓富可敌国。
他曾帮助左宗棠购买军火,光“银行”就在全国开了二十多处。如此豪迈的大手笔,岂是现在的富豪们所能比的?
他不是富二代,为什么能富得流油?他亦不是官二代,为什么能戴上顶戴花翎?其实,这一切都跟他的为人处世有关。他爹虽然没钱,但并不代表他不会赚钱,他爹虽然不是官儿,但不代表他不能混个官儿给胡家光宗耀祖。想为官,就要深谙官经,想经商,就要精通商经。官场学问之大,众所周知,然在商言商,不问政场失得,也不是成功的生意人。
在这两个方面,胡雪岩真可谓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鬼谷子说得好:随其嗜欲,以见其志。如此深奥的话,放牛出身的胡雪岩未必能懂,但这也并不代表他不会用。这句话的通俗版便是:要做到投其所好,对症下药。唯有如此,才可以把人围住,把钱抓住。
且看胡雪岩是如何给自己找靠山,继而一路青云的吧。
胡雪岩有一个名叫小翠的红颜知己,既然被他引为红颜,此女必然深受胡雪岩宠爱。不过,就像是让老鼠放弃眼前的奶酪一样,胡雪岩在非常之时,也不得不把心爱的女人拱手相让。如此一番忍痛割爱,胡雪岩必是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要拉拢一个叫何桂清的官员。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胡雪岩带着小翠踏上了苏州之旅,结果小翠就再也没能回去。
原来,当时官场之中盛传浙江巡抚黄宗汉即将他调。虽然无凭无据,但传得多了,人们也就信以为真了。其中最担心黄宗汉调动的就是王有龄。因为王有龄此时正在黄宗汉手下任职。这个黄宗汉是个出了名的小人,他见钱眼开,贪得无厌,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胡雪岩牛的地方就在这儿,他看准了黄宗汉贪财这点,便展开了一系列的“金钱攻势”,他和王有龄合起伙儿来“烧钱”,这哪是视金子如性命的黄宗汉所能抵挡得住的!于是,黄宗汉很快就被拉下水了。
既然拿人钱财,就得替人消灾。黄宗汉向王有龄保证,只要在他的任期内,王有龄的所有亏空,都不会有任何破绽。
而如今黄宗汉即将调任,倘若继任者是一个素无渊源、陌不相识的官员,可想而知,王有龄的麻烦就大了。这是胡雪岩不想看到的,因为这王有龄正是胡雪岩在浙江官场的靠山,王有龄所捐出的财政亏空,多半都是因为胡雪岩的生意造成的。于是,心明眼亮的胡雪岩决定要先下手为强。他打算找一个熟人来接替黄宗汉当浙江巡抚。想来想去,便想到江苏省学政何桂清。
这个何桂清是王有龄老家门房之子,与王家素有渊源。后来他参加科举,与黄宗汉为同榜同年。又因为与王有龄是总角之交,从各方面来看,让他接替黄宗汉是最合适的。
当时何桂清正在苏州任职。于是,胡雪岩便受王有龄之命前去会见何桂清,说服他争取浙江巡抚的职位。胡雪岩此行是带着小翠一同前往的,胡雪岩怎么也没有料到这个何桂清竟然一眼就看上了小翠。
一向精明的胡雪岩怎会看不出这点事儿?见何桂清对小翠十分有意,胡雪岩真是心如刀绞。但转念一想,这可是事关自己和王有龄前途的大事,如果不把这何桂清安排妥帖了,日后何桂清真的当上了浙江巡抚,与他交情不深,他也自然不会处处给自己行方便。一番仔细思量之后,胡雪岩最终决定将小翠送予何桂清。
胡雪岩牛就牛在这里,他深通和官场之人的结交之道,善于读人看人,继而根据对方的嗜好,对症下药。他的这番做法无疑是给何桂清铺了一张大网,只等何桂清跳进来,一旦何桂清顺利“落网”,他们就成了一根绳上的蚂蚱。何桂清的短处被胡雪岩死死地握在手里,就等于被他按住了死穴,日后必会有一分力使一分力,有三分力,不敢用二分力。
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即使是心爱的女人也不含糊送予他人,要的就是这个魄力,这样的魄力又岂是庸常之人所能比的?
不同之人,特点不同,有人贤良、有人不肖,有人聪明、有人愚蠢,有人勇敢、有人怯懦,有人重情重义、有人薄情寡义。和不同的人相处,就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对爱钱的人,就用钱财打点;对爱权之人,可以许以官职;对狂妄之人,就适时打压;对谦逊之人,务必敬重。唯有根据他们自身的特点进行驾驭,才能将对方玩弄于股掌之间,进而达到我们的目的。
孔雀开屏的时候,难看的屁股定会暴露无遗,人也莫不如此。
三、阖而取之,阖而去之——攻破别人心理,你才能纵横千里

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各方面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责。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如果你没有一双火眼金睛、一颗慎思善谋之心的话,就不要对那些“牛人”常怀嫉妒之心。一双火眼金睛有多重要?它可以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从而去深刻地透析别人的心理;一颗慎思善谋的心有多重要?它能够让你把所有人都了解清楚,考虑周全,进而趁势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些大名鼎鼎的“牛人”也许性格秉性不同,也许所处行业不同,但他们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深通“阖而取之,阖而去之”的高手。他们清楚地知道,要开放,就要考虑周详;要封闭,就必须严守机密。
所以,为了侦察出对方的真实意图,他们会想尽办法让对方开放;而为了坚定对方的诚心,他们也会绞尽脑汁让对方封闭。当对方的实力和计谋暴露无遗时,就可以从中探测出他们在各方面的程度和数量。只有真正地了解对方,才能够抓住他的软肋,然后逐一破之,最终把胜利握在自己手中。
《三国志》有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意思就是说用兵的原则,从心理上瓦解敌人,使对手投降是上策,强攻城池是下策;以攻心战为目标才是上策,以武力取胜却是下策。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一个深通“阖而取之,阖而去之”的牛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说到善于布局,精于用兵之人,诸葛亮位列前三,当之无愧。然而,他还有一招更厉害的,那就是他善于抓住敌人的弱点,进而拉拢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这话用在诸葛亮身上十分贴切。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去世,诸葛亮授命辅佐后主刘禅,主政蜀国。此时,地处南方的一些小部落听说了刘备去世的消息后,开始蠢蠢欲动。在这些部落中,一个名叫孟获的首领率先向蜀国发难了。
当时,诸葛亮正在筹划他的北伐计划,他担心自己如果率军进军中原的话,孟获会在背后袭击,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
精明的诸葛亮在军队还未出发前,就已经想好了对策。他认为对付孟获,就必须做到“阖而取之,阖而去之”,其实也就是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
于是诸葛亮率军出发了,当他到达战区时,发现孟获在当地极有声望,很受百姓爱戴。于是计上心来,向全军下发了“活捉孟获”的命令。
随后,他命王平等人分三路夹击孟获大军。结果,本就实力偏弱的孟获不敌对手,很快被蜀军活捉了。当他被押解到诸葛亮营帐之时,他预料到自己必将身首异处。谁知,诸葛亮不但没下令将他处死,还亲手为他松了绑,甚至亲自带他去军营里参观。
孟获是个有心之人,他借此机会把蜀军阵势都记在了脑子里,便对诸葛亮说:“之前我不知你军虚实,如今,我看过之后,也不过如此,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定将你拿下。”诸葛亮一听,哈哈大笑道:“好,我就给你一次机会,你现在回去,待一切准备就绪,就来与我决战!”
孟获一回到军营,就开始着手备战,打算偷袭蜀军。可诸葛亮是何许人也!他早就猜透了孟获的心思,于是埋伏好军队待其前来。结果,孟获又被活捉了。诸葛亮见他还是不服,又把他放了。就这样,诸葛亮活捉了孟获七次,可孟获却每次都以失误为由拒不认输。
当孟获被第七次活捉时,他以为这次肯定必死无疑了,结果诸葛亮还是把他放了。孟获大为感动,声泪俱下地说:“丞相对我七擒七纵,可算是仁至义尽了,这次我心服口服,以后绝不会再跟你作对了。”
他不仅答应诸葛亮不再有反心,而且还出面说服其他部落放弃反抗,鉴于孟获的声望,这些部落也都同意了。自此南中地区又天下太平了。
没过多久,诸葛亮就率军北伐了,不过他在离开时,并没有在南中地区增设一兵一卒、一官一府,一切事务都由他们自己决定。有人担心会出变故,便对诸葛亮说:“如今我们刚平定了南中地区,此时正是安插朝廷官员的大好时机,你怎么却让他们自己管理呢?以后他们翅膀硬了,还会起反叛之心的!”
诸葛亮不以为然,说:“这里的生活条件远差于中原,如今粮食短缺,又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我若留兵在此,他们如何生活呢?况且,留守官吏很容易就会与当地民众起冲突,现在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汉人和少数民族互不干涉,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南中地区的部落不再兴风作浪了,诸葛亮没了后顾之忧,从此就可以专心谋划北伐事宜了。
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就在这里。他本可以在第一次活捉孟获时,就将其除掉,但他没这么做,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将孟获放归。其实诸葛亮的目的很明确,他是想要从心理上彻底征服孟获。他的“七擒七纵”之举就是在向孟获传达他希望与各部落和平共处的愿望,从而从心理上感化他,令其不再生反叛之心。可以说,南中地区的俯首称臣远不如安定更让诸葛亮放心。只要以孟获为首的部落不再生事,扰乱蜀国安定,蜀国就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北伐上。
无疑,诸葛亮以“阖而取之,阖而去之”之策成功地拉拢了以孟获为首的南中部落,为蜀国赢得了安宁的局面。
当今社会的人们,虽然不曾体会古代战场上的风云变幻,却都品尝过人心险恶、尔虞我诈的辛酸。与人打交道,没有点手段和谋略,好处绝不会不偏不倚就落在你的手上,有时即便是已经到手的东西,也会被人抢走。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只有抓住对方的心理,进而将其攻破,才会让自己占据主动。
诸葛亮可以一牛千百年,我们不需要,我们只需要在这个不怎么容易混的社会里,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就可以了。
四、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怎样做到水母一样收放自如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鄢。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些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协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作“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称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这话怎么理解呢?
在鬼谷子看来,所谓“阳”,就是说些像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等这些表示好处、利益的话,叫“始”。为何叫“始”呢?“言善以始其事”,也就是说这些好的方面的话,是为了能够开始一件事情。而说些像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这些表示坏处、危害的话,则是“阴”说,叫“终”,为何叫“终”呢?“言恶以终其谋”,意思是,说这些坏的方面的话,目的在于结束一件事。人天性是趋利避害的,想要说服某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去做某件事的话,劝说之人就必须向其陈说利害,理由充分,而且还要讲究策略。
“阴阳其和,终始其义”,这话是说阴阳交合,贯穿事物的终始。所谓终始指的是一个圆环,是环转往复的。这里的“终”是“成”的意思。“成”是生成的成。始是生,终是成。成不是终止,它只是下一个循环的开始。
“言恶以终其谋”,便是“言恶以成其谋”,它与“言善以始其事”说的是一回事。意思是说,我们在谋划一件事时,可行或不可行,要充分论证和分析事物阴阳两方面的因素,既要“言善”,讲有利的一面,也要“言恶”,讲不利的一面,这样才能既“始其事”又“成其谋”。
所谓“阴阳其和”是指事物的原状来说的。事物原本的状态,是阴阳一体的“混沌”状态。所以,我们在劝说别人时,首先要分清什么是阴,什么是阳。
历史上把“阴阳其和,终始其义”之策,运用得最圆熟的人,就要属春秋时期的烛之武了。
僖公三十年九月,晋文公和秦穆公想要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背地里和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文公听到消息后,急得团团转。就在此时,一个大夫对他说:“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险之中,如果您派烛之武出使秦国的话,他一定能说服秦穆公撤军。”郑文公一听,不禁大喜,立马同意了。
很快,他就把烛之武召进了大殿。结果,烛之武一见到郑文公就百般推辞道:“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是什么也不能干了。”郑文公知道烛之武是在为一直不受重用而抱怨,便说:“我之前没有重用您,现在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才来求您,是我的不对。但现在郑国已经危在旦夕了,郑国若是灭亡了,您也会受到牵连啊!”于是,烛之武就答应了。
到了夜里,郑文公派人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秦穆公。很快,烛之武就见到了秦穆公,他对秦穆公说:“现在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自己气数已尽了。如果灭掉郑国对秦国有好处的话,我也不会来这里拜见您了。您想想,秦国如果越过别的国家而把一个很远的地方当作是自己的边邑,这是该有多么困难啊。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就意味着秦国的力量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是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这样的话,郑国就可以为来往的人,随时提供所需的东西,这对您也没什么坏处吧。而且我听说,您曾经给过晋惠公恩惠,晋惠公也曾答应给您焦、瑕两座城池。可是,他一回到晋国,就开始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如今,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攻打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请您三思啊!”秦穆公一听,觉得烛之武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便和郑国签订了盟约,而且还专门派人去守卫郑国。
这事被晋文公知道了,一个大臣要求率兵攻秦。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撤军吧!”就这样,晋军也撤军了。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退秦军呢?原因就在于,他向秦穆公阐明了利害关系,使得秦穆公知道了出兵伐郑的严重后果。这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劝说别人时,可以从不利的方面进行劝说,让对方知道,如果不听劝说的话,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没有人愿意遭到失败或祸害,所以当他们明白所做之事对自己不利时,必然会放弃自己的主张。
另一个深通“阴阳其和,终始其义”的人,便是齐国的大臣张丑。一次,张丑被送到燕国做人质。后来,齐、燕两国交恶,燕国人想把张丑杀掉泄愤。张丑知道大事不妙,便想逃走,可就在他还没逃出边境时,就被燕国人抓住了。如果换作他人,也许早就吓得浑身发抖了,可张丑却很镇定。
他不慌不忙地对抓他的人说:“你知道燕王为何要杀我吗?”“不知道!”“因为有人向燕王告了密,说我有很多财宝。燕王想把我杀了,将财宝据为己有。但我根本就没有什么财宝,可燕王就是不信。”他又问,“你抓到我,有什么好处吗?”“我可以得到燕王悬赏的一百两银子。”张丑一听,大笑:“你肯定一分都拿不到!如果你把我交给燕王,我就会对燕王说你私吞了我的财宝。燕王听后,一定会暴跳如雷,到时候你就等着跟我一起死吧!”抓他的人一听,胆战心惊,越想越害怕,最后只好把他放了。
张丑为何能说服这个官吏把自己放了呢?因为,他向这个官吏陈明了利害关系。如果他把张丑交给燕王,他确实能得到一百两的赏银,这当然是好处,但这个好处也正是他的坏处。如果张丑说他贪吞了财宝,那燕王定会一气之下,将其处死。这个官吏自然不傻,所以就把张丑放了。
何人能玩转阴阳,做到像水母那样收放自如?当然是那些深通“阴阳其和,终始其义”之人了。就像故事中的烛之武和张丑,他们因为使用了这一策略,所以让自己从被动变成了主动,彻底扭转了局势。懂得“阴阳其和,终始其义”的人,在为人处世时,必然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们会变害为利,变被动为主动,变弱势为强势,宛如水母那样收放自如。
五、捭阖之道,阴阳试之——阳谋与阴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理解。因此,从阳的方面来游说就为人指明崇高的理想,而从阴的方面来游说则向人灌输卑小的目标。以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如果运用这个原则来游说,那么一定开合有度、纵横自如,也就没有不可以去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是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一人一家,可以说服一邦一国,还可以说服整个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的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驾驭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时,阴的方面就会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而显出时,阴的方面就会随之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终点和开端时,阴的方面到了极点就会反归为阳。在“阳”的活跃中道德就会与之相生,在“阴”的安静中,有力相助,自有形势。所以,用“阳”来求得“阴”,尤要用道德来包容;用“阴”来求得“阳”,就要施用力量。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开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也是游说他人的基本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导,是领悟游说以及一切事理的根本途径。
鬼谷子的攻心术其实并不复杂,其根本上是很简单的。
为什么简单呢?
因为只需要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阴、阳。
在具体的谋划上,于是就分出阴谋和阳谋。有人对阴谋不屑一顾,认为是背后搞小动作,不登大雅之堂,人人痛恨。确实,阴谋是存在很多漏洞的。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需要阳谋登场了!阳谋就是光明正大、顺应趋势的谋略,可以说明明是个硬骨头和圈套,你也照样往里钻。就像一块石头在山顶上推下来,能控制住不往下滚落吗?这就是阳谋。
在实际运用中,只有阴阳结合才能滴水不漏。
齐宣王主政时,齐国十分强大,他一心想称霸四方。一次,他把孟子叫到身边,问道:“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呢?”
孟子不赞同齐宣王的想法,他认为齐宣王此时最应该做的事是关心百姓疾苦,让人们过上富足的日子。可他很清楚齐宣王是个爱听奉承话的国君,倘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肯定会惹怒齐宣王,而遭到驱逐。于是孟子便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问大王一件事,可以吗?”
齐宣王很好奇,问道:“什么事呀?”
孟子说:“我听说,曾有人铸成了一座钟,想杀掉一头牛,来祭钟,您觉得这牛没有犯什么罪就要被杀,很可怜,于是就没杀它。可有此事?”
齐宣王一听,觉得孟子竟然还记得自己这件善事,心里很高兴,便立刻回答说:“是呀!是有这么一回事。”
孟子说:“大王,您真是一个有恻隐之心的君王啊!你心慈仁善,一定可以统一天下,让天下归顺的。”听孟子这么一说,齐宣王更加高兴了,连忙让孟子继续说下去。孟子便接着说:“问题就在于您愿不愿意做了。有人说:‘我力能举起千斤东西,但却举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看得清毫毛,但却看不见满车的柴禾。’您相信这话是真的吗?”
齐宣王大笑:“哈!我怎么能相信这种话呢?”
孟子也跟着笑起来,说道:“这就对啦!如果有人说您能善待一头牛,却不能善待百姓,谁会信呢?这就和不肯举一根羽毛和看不见一车柴禾一个道理。现在,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这是由您不关心他们所导致的,跟您能不能干没关系。所以我说,您能行王道,能统一天下。问题是您不干,不是不能啊!”齐宣王恍然大悟。
正所谓“捭阖之道,阴阳试之”。孟子深谙此理。他想劝齐王放弃称霸之念,但又担心自己的话会惹怒齐宣王,而被驱逐,于是就以奉承作批评的陪衬,向齐宣王讲道理。结果,他不但说服了齐宣王,还保住了自己。
一直以来,孟子都想向齐宣王宣讲施行仁义的主张,但他很清楚,齐宣王一向喜爱音乐、勇武、财物、女色,所以想成功劝说是很难的,非得慢慢地因势利导才行。
一天,孟子去见齐宣王,问:“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么回事吗?”
齐宣王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也承认了,说:“我是说过,但只喜欢一般的流行乐曲,不喜欢古代音乐。”
孟子立马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就应该会很好。无论现在流行的音乐,还是古代的音乐都一样。”
齐宣王本以为孟子会批评自己,没想到他却是来和自己讨论音乐的,兴致立马就来了。他说:“您能给我讲讲这个道理吗?”
孟子说:“好的,不过我要先问您一个问题:一个人单独地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脱口而出:“当然跟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啦。”
“既然跟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是快乐的,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是快乐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孟子继续问道。
此时,齐宣王已经完全接受了孟子的心理暗示,说道:“当然是跟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啦。”
孟子见时机已经成熟,便说道:“那么,就让我给您讲讲音乐和娱乐的道理吧。”于是,他便巧妙地把音乐转移到了政治上,“假使国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感到头痛,愁眉苦脸地议论纷纷:‘我们的国王这样爱好音乐,这样快乐,可为什么我们却苦到这般地步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国王只图自己快乐而不同百姓一同快乐的缘故。”
齐宣王听后,不禁大惊,还没等他开口,孟子又继续说道:“假使国王在这儿奏乐,百姓听到了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全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我们的国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怎么能够这样快乐地奏乐呢?’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国王同百姓一同娱乐罢了。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倘若您能同百姓同乐,天下就一定会归服。”听了孟子这一番话,齐宣王简直是心服口服。
还有一次,某大臣进谏齐宣王将明堂拆毁。齐宣王便召来孟子询问道:“先生,您说到底能不能把明堂拆掉呢?”
孟子回道:“明堂乃是尚德而能称霸天下的王者的殿堂,您要想实行王政,当然不能拆了。”
齐宣王问:“我应该怎样去实行王政呢?”
孟子答:“从前,周文王在治理岐周时,只对农民征收很少的税;让为官的人享受世代承袭的俸禄;对于做生意的人,只稽查免征税;允许所有人去江河湖泊捕鱼;只对触犯法律的人施以刑罚,却不株连其家人;而对那些鳏夫、寡妇和失去依靠的老人、孤儿却十分关心。《诗经》有云:‘有钱财的人是可以过得去的,可怜那些无依无靠的孤单者吧。’”
齐宣王听毕,连连点头,道:“此言极是啊!”
孟子问:“您既然认为这是对的,为何不付诸行动呢?”
齐宣王顿了顿,说:“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喜欢钱财,恐怕难以实行王政吧。”
孟子说:“从前,公刘也和您一样,喜爱钱财。《诗经》上写道:‘粮食真多,外有囤,内满仓;还包裹着干粮,装满橐,装满囊。人民团结,国威发扬,箭上弦、弓开张,其他武器也上场,浩浩荡荡向前行。’因此,留在家里的人有积谷,外出打仗的人有干粮,这样才有战斗力。如果大王您喜爱钱财,能和百姓分享的话,实行王政,对您来说有何困难呢?”
齐宣王有些羞愧地说:“我还有个毛病,就是喜爱女人,这可怎么办呢?”
孟子答:“从前太王也喜爱女人,对他的妃子极其宠爱。《诗经》上写道:‘古公亶父清早便跑着马,沿着邠地西边漆水河岸来到岐山之下,他还把他的妻子姜氏女带在身边,也让她去视察住处。’那时,天下所有女人都能找到人家,所有男人都能娶到妻子。您如果喜爱女人,能跟百姓一起,那对于实行王政统一天下,有什么困难呢?”
齐宣王连连称是,无言以对。
孟子是个聪明人,他对齐宣王的心理,了解得一清二楚。他知道劝说君王,说话要格外小心,讲究策略,才能既达到目的,又能保护自己。于是,他便开始运用阴阳转换的捭阖之道,对齐宣王进行循循善诱地劝导。对于齐宣王所问的问题,他从不正面回答,而是大量使用类比的方法,旁征博引,句句在理,一席话将齐宣王说得心服口服、无话可说。
劝说他人其实是个技术活儿。任何人都不希望听到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话,这是人的本性决定的。如果你去劝说你的上司,就应该像孟子那样,阴谋阳谋一起用,在维护对方面子的同时,以理服人。这便是捭阖之道。
历史上,不懂得阴阳试之,捭阖之道的臣子,往往难有好下场。比如祢衡、杨修之辈,这些人在跟君王打交道时,从不会有任何顾忌,只是一味地挥洒自己的狷狂个性,出言不逊、一逞口舌之快。结果触怒了主子,成了刀下鬼。而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不会有杀身之险,但如果说话不讲策略,不注意方式的话,就会处处碰壁,失落异常。与人打交道,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玩点阴谋和阳谋,也许我们的路就会好走很多。
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第一章 捭阖术——玩转阴阳,看穿人性做牛人
免费下载
字体
更多
目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孟子》系列【13】: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中的成语故事11. 顾左右而言他
王顾左右而言他。
国学常识: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由来
武王伐纣
第一章 有人分享的快乐才叫快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