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子兵法】的初步探微
【孙子兵法】的初步探微

     自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出的文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权谋首次明确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以来,科学的说,关于《孙子兵法》的篇数早已非常明确,因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权谋首次明确记载《吴孙子兵法》,并位列兵权谋之首,但是自汉书记载以来,八十二篇神秘失踪,只留下了十三篇,所以给后世关于《孙子兵法》的具体篇数,具体内容的真伪一直争议持续至今,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兵圣孙武所著兵书绝不止于十三篇,在十三篇之外应该还著有相当数量的’‘论政论兵之文’是历代多数学者的共识,许多学者也辑录了一些关于孙武的一些论兵佚文如‘吴孙问对’等,尤其值得我们学术界十分重视和高度关注的是一九七二年,在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就包括孙武论兵的许多佚文,如‘四变’‘地形二’更能够引起国内外学术震惊。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出的文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兵权谋首次明确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在西安发现,一石击起千层浪,真伪争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以至于诉诸法律,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是属于学术范畴,所以真伪争议仍在持续。 但是我们应该相信,流言止于智者、事实胜于一切雄辩因为经我们将银雀山汉墓竹简与张藏本《孙武兵法》内容相科学对比,发现张藏本《孙武兵法》其中的许多内容竟能够恰如其分的填补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大量残缺、并能够科学理顺被当年整理小组严重颠置的次序,这在当今历史条件下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完成的,因为这只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若离开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填补大量的残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目前一些学者总是责难我们公布的内容太少其实,已公布其中十八篇原文、及九篇韩信序次语,就算是我们只公布了其中一篇,只要发现能够恰如其分的填补银雀山竹简的大量残缺、科学理顺被当年银雀山竹简整理小组严重颠置的次序,就足以说明其自身学术价值。早在一九九六年九月十八日‘人民日报’分别在海外版和科、教、文、卫版刊登了记者孟西安的文章‘散佚民间两千年《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在西安发现,在文章中特别指出’使人感觉到惊喜的是《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的学术真伪得到了考古发掘的 验证,一九七二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中出土了四千九百七十四枚竹简中,其中误以为是《孙膑兵法》‘五度九夺篇’的残简仅有一百五十六字,经与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对照,实系其中‘卷五、第三十九篇’‘九夺’且全文保留完整,填补了汉墓竹简漏缺的一百二十四字,加上楚王韩信的批注三十六字[注;该篇韩信序次语实为二百余字,当年报道的有误]使这一种大考古的缺憾得以弥补,当年‘收藏杂志’杨才玉在文章中所写的《孙武兵法 》八十二篇共十四万一千七百零九字有误,《孙武兵法》八十二篇正文约六万余字、韩信序次语约四万余字、东汉阴长生所考证的《孙武兵法考行语》约三万余字共计篇共十四万一千七百零九字。经与银雀山竹简相比较,当年整理小组所误编入‘孙子下编’、‘孙膑兵法’、‘佚书从残大部分应归属《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值得注意的是,银雀山竹简许多篇篇名与当年韩信序次语是所参考的’齐安城简‘篇名惊人的相似,如在银雀山竹简‘孙子兵法’‘火攻篇’原篇名只留下火字和残存的左耳,从残存的左耳来分析,不大象‘攻’在张藏本《孙武兵法》卷八、第六十四篇‘火攻篇’韩信序次语时韩信指出齐安城简曰‘火队’再者丛银雀山竹简仅残存的左耳来看应为‘火队’。
      俗话说;木不钻不透、话不说难明,在学术方面,我们从来就不怕争,哪怕是争上一万年,可惜的是,张藏本系列古兵书由于我们研究会条件的限制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我心在流泪、吾心在滴血,敢问,虎兕出于匣、龟玉毁欲椟中、是谁之悲哀?
      关于张藏本《孙武兵法》与银雀山竹简是否同一体系,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张藏本只要发现能够恰如其分的填补银雀山竹简的大量残缺、科学理顺被当年银雀山竹简整理小组严重颠置的次序,另外;两者无论是丛音韵、语法、行文、措辞、布局、结构来分析有惊人的相似,这绝非巧合所能解释,据楚王韩信序次语分析;齐安城简、秦宫鹛邬简均为缩立简,大谬大误也,信不参不考也。也就是说;齐安城简应该就是银雀山竹简的类同本,换句话说;银雀山竹简即使当年发掘保留完整,也不过是缩立简而已,当然;齐安城简虽然仅是缩立简,但无论怎麽说;还是保留了相当一部分《孙武兵法》八十二篇的许多内容,令人非常痛心的是,由于当年发掘的失误,竹简残缺的非常严重,许多内容前后次序已无从可知,其学术价值已大大折扣,再说我们所看到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只不过是当年留候张良奉汉高祖的之名在孙弛当年缩立简的基础上再次删节调整的修订本,笔者从目前所看到张藏本孙弛当年缩写《孙子兵法》原貌上看;张藏本行文措辞更古朴、布局结构更严谨,论述内容更丰富,我从所见到的《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书理说明上获悉;张公联甲老先生这样记载,因‘孙子兵法’十三篇之内容全部散落于八十二篇之中,故韩信不序、版固不录,是有道理的,总之;无论是孙弛当年所缩写的还是传世本比之八十二篇,‘孙子兵法’显得过于简略,许多问题根本就没有论述明白、阐释透彻,楚王韩信在序次语中道出了玄机,他在序次 ‘卷八’第六十四篇‘火攻’时着重指出;此篇三简名,齐安城简曰“火队”,秦宫邬简曰“五火”,景林简曰“火攻”。前后参之,左右究之,信以为“火攻”益之,故定名《火攻》。三简异而一之,皆有所之。今取其长,车子集善而重定之。孙子十三篇,亦立此篇,简名“火攻”。引观两者,信以为去其法而立大则,神贯终始,正则要法,此《孙子》之长也;尽其法而圆大则,法则终始,至神至精,此《孙武》之妙也。一言一蔽之曰:本立不一而同也。‘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孙子兵法’立大要、贯终始,《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则是尽其法而圆大则,八十二篇论述的透彻、阐释的精辟,如在传世本‘孙子兵法’‘计篇’;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关于这一句,让我们看一看‘孙子兵法’十一家注;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张预曰:以恩信道义抚众,则三军一心,乐为其用。《易》曰:“说以犯难,民忘其死”。
  (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曹操曰: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
  李签曰:危,亡也。以道理众,人自化之,得其同用,何亡之有!
  杜牧曰:道者,仁义也。李斯间兵于荀卿,答曰:“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轻为之死。”复对赵孝成王论兵曰:“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令与上下同意,死生同致,不畏惧于危疑也。
  陈* 注同杜牧。
  盂氏曰:一作“人不疑”,谓始终无二志也;一作“人不危”。道,谓道之以政令,齐之以礼教,故能化服士民,与上下同心也。故用兵之妙,以权术为道。大道废而有法,法废而有权,权废而有势,势废而有术,术废而有数,大道沦替,人情讹伪,非以权数而取之,则不得其欲也。故其权术之道,使民上下同进趋,共爱憎,一利害,敌人心归于德,得人之力,无私之至也。故百万之众,其心如一,可与俱同死力动,而不至危亡也。臣之于君,下之于上,若于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与上同意,死生同致,不畏惧丁危疑。
  贾林曰:将能以道为心,与人同利共患,则士卒服、自然心与上者同也。使士卒怀我如父母,视敌如仇* 者,非道不能也。黄石公云:“得道者昌,失道者亡。”
  杜佑曰:谓导之以政令,齐之以礼教也。危者,疑也;上有仁施,下能致命也。故与处存亡之难,不畏倾危之败。若晋阳之围,沉灶产蛙,人无叛疑心矣。
  梅尧臣曰:危,戾也,主有道,则政教行;人心同,则危戾去。故王安与安,主危与危。
  王哲曰:道,谓主有道,能得民心也。夫得民之心者,所以得死力也;得死力者,所以济患难也。《易》曰:“悦以犯难,民忘其死。”如是,则安畏危难之事乎?
  张预曰:危,疑也。士卒感恩,死生存亡,与上同之,决然无所疑惧
。;而在《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卷一第五篇‘和同’则是这样论述的;‘和阴阳之道,应四时之顺,同赞恪井而纳亩税之工,作聪明之民,不作越刑之举,以马上同意者也,此民之正道也。故知内根其道者,国富而民强。一朝有举,内根和同,上下从事,戮力弗诡。民可与之生,可与之死,而不畏危也。显而易见,‘和同’论述的要丰富的多,历代注家,几乎无一人理解正确,他们认为‘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是对于君主提出的基本要求,而事实呢,并非如此,兵圣孙武在‘和同’篇这一句仅是对于民【即百姓】提出的要求,同时也详细的论述了君主和臣工的要求如;和天地之道,重九畴麟凤,同万民之利而从国亲。聪明之政,不作亡国之举,以为百姓而善益者也,此君之之正道也。和君之之善应,尽臣之之忠节,同民之之利而从事,勤聪明之智,不作贪之举,以为国之而善富者也。此臣之之正道也。
       让我们继续看一看传世本《孙子兵法》与张藏本《孙武兵法》八十二篇存在的共性和特性,这是科学研究学术的最基本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丛比较中找到更多的事实科学依据,如在传世本〈孙子兵法〉‘计篇’只简单的论述了将者;智、信、仁、勇、严,而确未进一步深入论述其具体概念,而在〈孙武兵法〉第四十七篇‘一将篇’论述的非常透彻,如;将者不可不义,不义则不严,不严则军不威,军不威则卒弗死。故义者,兵之首也。将者不可不忠,不忠则韦军,韦军则中不正,中不正则卒相乱。故忠者,兵之心也。将者,不可不仁。不仁,则不克。不克,则军不取。军不取,则将无功。故仁者,兵之腹也。将者不可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军不击。军不击,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将者不可不信。不信,则令不行,令不行,则军不槫(tuan),军不槫,则主无名。故信者,兵之足也。将者,不可不智。不智,则事不明。事不明,则无计。无计则军无决。故智决者,兵之尾也。同时我们还在〈孙武兵法〉第二十四篇‘九用’里发现有类似的论述,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赏;百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孙武又在第五十篇‘将败’篇总结道;寡信者:将者不能料敌之变,信私寡见而弗正者,以无正之见而动者。此寡信者也,必败也。;可以相互参读,兵圣孙武在不同篇里对于将领的基本要求,即使在今天,其许多合理的军事思想仍然栩栩生辉,对于我们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仍不失有着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让我们在比较一下十一家注孙子兵法,对于智、信、仁、勇、严的注解;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李签曰:此五者,为将之德,故师有丈人之称也。杜牧曰:先王之道,以仁为首;兵家者流,用智为先。盖智者,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楚申包胥使于越,越王勾践将伐吴,问战焉。夫战,智力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能知民之极,无以诠度天下之众寡;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也。贾林曰:专任智则贼;偏施仁则懦;固守信则愚;恃勇力则暴;令过严则残。五者兼备,各适其用,则可为将帅。梅尧臣曰:智能发谋,信能赏罚,仁能附众,勇能果断,严能立威。王皙曰:智者,先见而不惑,能谋虑,通权变也;信者,号令一也;仁者,惠抚恻隐,得人心也;勇者,询义不惧,能果毅也;严者,以威严肃众心也。五者相须,缺一不可。故曹公曰,将宜五德备也。何氏曰:非智不可以料敌应机;非信不可以训人率下;非仁不可以附众抚士;非勇不可以决谋合战;非严不可以服强齐众。全此五才,将之体也。张预曰:智不可乱,信不可欺,仁不可吴,勇不可惧,严不可犯。五德皆备,然后可以为大将。我相信流言止于智者、事实胜于一切雄辩,相比之下、优劣长短自出矣。

 

         西安古兵学研究会研究员、副会长戴文于西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武兵法八十二篇辑本注释
中国春秋时期军事家 --- 孙武 《孙子兵法》八十二篇
《孙膑兵法》和《孙子兵法》有什么区别
银雀山汉墓【家族墓葬群】
山东出土“银雀山汉墓竹简”:内含孙子兵法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