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遇事别“甩锅”给儿童心理问题,比这更可怕的是父母的无知

看点近年来,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常有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是否是心理问题?该如何解决?麻省执业临床心理学家、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博士奚小鹿博士认为,孩子内向、不爱与人沟通、产生叛逆……这些都是正常的情感反应。家长应认识到,认识正常的情感反应因人而异,不要拿孩子和其他人来比。那么,如何区分正常的情感反应与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下文中,她向大家分享她的经验和建议。

文丨 奚小鹿 编辑丨李臻

在麻省理工,曾经有位亚裔家长问我说:孩子不喜欢上学、不喜欢做功课,他对此非常担忧,问孩子是否存在什么心理问题,又该如何治疗?

相信有类似疑问的家长不在少数。孩子内向、不爱与人沟通、产生叛逆……在家长看来都是出了问题。但其实说实话,这些都是正常的情感反应。

正常的情感反应是什么呢?

正常的情感反应也包括相关的生理反应。比如孩子在考试、说话或者见陌生人的时候,参加比赛或者是被家长要求表演弹钢琴时产生的紧张感;或者是孩子表露出的情绪:伤心、难过、不安、不开心、生气、沮丧或者是愤怒(哪怕是在大人眼里表达不当的愤怒);也有的时候是孩子消极的情绪、厌恶、回避、消极或者是沉默……这些可以是非常正常的情感反应,看当时的情况所定。

一个人的情感反应,就像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心跳加快,会出汗一样,是一个非常正常且必要的反应。我就对那位亚裔家长说,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每天要面临那么多的问题,来自学校的环境、跟老师同学的关系、来自家长的压力……这些情况引起孩子的敏感跟焦虑,这都是正常的。

正常的情感反应,有时也会受到文化因素影响

比如说在美国人看来有问题的表现,有可能是我们的文化因素造成的正常情感反应。

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顺”。这样就要求我们能够抑制或者是压抑自己的感受;“少年老成”、“喜怒不形于色”。这样就要求我们控制和压抑自己的表达。

所以我们在国外做精神状态检查的时候,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孩子可能在哭诉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脸上挂着一个大大的笑,甚至在很悲痛的时候都会这样的。这对美国人来说是非常不可理解的。但对我们来说,这也许是一种普遍的,较为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表达。

如何看待孩子的情感反应?

Children are not miniature adults.孩子不是微型的、迷你的成年人。这句话让我至今都印象深刻。这是我在做神经心理学博士的时候,一位很著名的神经心理学家反复教学生的一句话,是说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打一个折来看待孩子的能力、表现跟行为,孩子们的感受、认识、表达、管理控制情绪等方面。

认识正常的情感反应也因人而异,家长不要拿孩子和其他人来比。一个孩子跟另个一个孩子,即使是一个家里出来的,都可以是天上地下。对情感,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受,表达处理是由很多的因素造成的,不能比也不要比。

不能因为孩子的表达和表现与其他人的不同,我们就认定他们有问题。有时候家长的过分紧张,反而会使处于正常情感反应中的孩子感到更加紧张或焦虑。

一个孩子的内心,是由多重因素构成的

一个孩子的心理构成是由许多生理原因决定。比方说遗传,父母的性情或气质,是内向还是外向?还是慢热?父母属于焦虑型的?急躁型的?闷在心里的?偏执型的?抑郁型的?悲观型的?还是乐天派?父母自己社会适应的能力,社会关系的情况,好坏,多寡,都是可以遗传的。

孩子的成长养育环境,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内心。家庭关系,比方像父母的婚姻关系。离婚不一定会使孩子的内心出现问题,但如果父母把孩子卷入他们的冲突,把孩子夹在中间当枪使的话,那一定会有问题;还有父母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关系,隔代冲突的程度和处理的程度,也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影响。

对孩子心理构成有很大影响的也包括父母性别角色的意识与处理。在一个家庭当中,爸爸妈妈是男女分工,并且合作,基本平等呢?还是有男尊女卑的现象。或者是父亲把母亲当做是老妈子,母亲把父亲当作是银行。

除了家庭之外,一个孩子的社会环境,是公校是私校?是双语还是国际学校?他们的课外活动是出于兴趣还是被要求?这些对他们的心理构成都会有影响。

如何区分正常的情感反应与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

在什么情况下孩子的内心发育会出现问题?我需要强调一下,这是概论,不是绝对的标准。

所谓的心理现象属于正常的范围之内,孩子自己跟旁人,老师,同学和家长的交流交往,都不需要特别的担心,有什么问题也不防碍生活学习,也会自然好转。

心理问题是属于那种有明确的诱因,会防碍生活起居,学习或者是各种人际关系,但是时间不长,有可能会自然消失,时好时坏,确实应该关注,包括提醒孩子去关注的东西。

等我们谈到心理疾病的时候,这就是属于那种诱因通常不是很明确(也会有明确的情况存在),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症状,而且症状持续不退,有我们所谓的功能性损害,也就是说在很大程度上负面地影响到甚至损害到孩子的发育、生活、学习跟人际关系,这种通常是需要干预,治疗才能改善的。

那么心理现象,问题与疾病的鉴别,大家可以搜索信息,现在的信息十分丰富,因为有互联网,甚至包括各种语言的,各种国家的都有。各种医疗机构,各种政府机构的信息。但一定不要自我的诊断,自我诊断有可能会耽误孩子,不要根据网上的信息,书本上的信息或者是别人怎么怎么说的信息来给孩子下一个诊断。

如果有心理现象,心理问题或者是疾病的问题的话,最好的是请教能够做精神疾病诊断,鉴别的专业人士。

家长需要明白一点:

出现心理问题,绝对不是孩子脆弱不坚强

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中调查发现,有40%的孩子在毕业以前会来进行心理咨询,有的至少一次、有的是多次或者长期的进行心理咨询。我们可以努力减低但是从来不能杜绝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及时关注、理解和动用资源来做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有10%—20%的孩子是患有精神疾病的,这中间有一半的病例是开始于14岁以前,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可以有这方面的问题,很小的孩子可以是感到焦虑,而且在儿童期也可以是有抑郁的。

现在的科研已经表明,甚至婴儿在很小的时候,6个月以前就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焦虑,很多时候,这可以通过直接的心电图就可以看出来。

所以,心理精神感受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少年儿童的心理疾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国家、任何文化、任何社会。科技的发展,生活条件的优越、父母的关注和孩子的优秀,都不能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这点是可以明确的。

心理精神疾病用英语来说叫做“Anequal opportunity attacker”,就是“机会均等的攻击者”,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人所不能幸免。

而且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会被影响到,无论我们做父母的如何的焦虑、如何的自责、我们必须记住的是心理问题和疾病不是一个孩子脆弱、软弱、不坚强,或者是情商低、智力缺陷、能力欠缺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别动不动就说孩子心理有问题,比这更可怕的是父母的无知
孩子经常被吼,出现2种反应,家长要小心,也许心理出现问题了
母应了解的6个家教理念:改变孩子须先改变自己
“高情商”的家长哄孩子,不会说“别哭了”,要学会换种沟通方式
宝强离婚了,如何帮助孩子面对父母的离异?
从小爱哭的孩子不如不爱哭的娃?越长大差距越明显,家长很意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