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词45首鉴赏
石州慢 贺铸

薄雨收寒,斜照弄晴,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东风销尽龙沙雪。犹记出关来,恰而今时节。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本首是一首伤别词,是宋词中最早以“石州慢”为词牌的作品,又称“石州引”、“柳色黄”,属商调。商者,伤也,词调与所抒之情正相吻合。以景衬情,比喻言愁。词作感情沉郁,笔势手法变化多样。
上阕主要以北国初春景色来衬托思乡之情。首先概括出冬去春来的依稀氛围。“薄雨”、“斜照”给人些许暖意,特别是“弄”字给人万物复苏的感觉,但“空阔”一词将北国边地一切春归伊始的气象变得淡然了。“长亭”以下具体描述客乡春景,紧承“空阔”,写柳色微黄,才显淡淡春色,整装归乡的人已经急不可耐地折下一枝柳条。古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先”暗示出游子思归心切,不等春天完全来到就要离开此地。思归未归,于是写远看所见。只见远处苍茫的暮气笼罩着一片春水,傍晚的天幕下一队大雁披着夕阳的霞辉归来了。这里将人与雁相比,更写出归思难禁。“东风销尽龙沙雪”一句将所有的景物都纳入特殊的地域环境边塞中,并给前文的景色描述以特定的征人视角,交代了所见所感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下阕回忆当年的离别场景。“将发”与“犹记”紧密连接,引出当年春光依旧里的饯别场面。雕梁画栋的酒楼里酒香扑鼻,美貌的歌女唱着伤感的歌曲。“轻”字写出诗人当年不知人间悲欢离合之苦的年轻幼稚,暗示如今深刻的悔恨。特别是一年又一年之后,音信断绝的孤寂更加深了这种悔意。由“轻别”而思,而悔,而愁。离愁日积月累地加重,诗人不禁以设问领起加以强调。“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共”字写出愁苦是两心相知的,并非我一人所有;“新”字是谓愁苦不断之意。再巧借李商隐的诗句以比喻加以形容,用未展芭蕉、丁香花蕾比作郁结于心的愁思,于形象生动之中写尽相思的愁苦不堪。词到此,一切好像皆已道尽,但作者又补上末两句。“两”字与“共有”相呼应。天各一方,两心相悦,音信全无,无数愁苦,对景难排,再美的风光在诗人眼前也是愁情一片。茫然之境,足以使人为之伤感。
本词上阕淡远空阔,下阕浓丽热烈。笔势由现今而过去,再由过去而眼前,末了展望未来,“愁情”的意脉流畅连贯。关里关外,一种愁情;天地“方寸”之间,多有照应。结构精巧,善于炼字亦为其特色。


望湘人 贺铸

厌莺声到枕,花气动帘,醉魂愁梦相半。被惜余薰,带惊剩眼。几许伤春春晚。泪竹痕鲜,佩兰香老,湘天浓暖。记小江风月佳时,屡约非烟游伴。须信鸾弦易断,奈云和再鼓,曲终人远。认罗袜无踪,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蘋洲畔。尽目临皋飞观。不解寄、一字相思,幸有归来双燕。

本词是感春怀人之作,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各有侧重又情景交融,将怀人之思表达得深婉曲折。首先突兀而来的“厌”字强调了人物的心烦意乱。醒听鸟语,卧闻花香,本是十分惬意爽心的事,但诗人却心生厌恶。花气何以能“动帘”?表明是人物十分愁烦时的心理感受。所以他整日饮酒,不知魂之所在,梦亦生愁,这也是形容人的极度愁烦。每到此时却偏偏感受到锦衾的暖香,引起诗人对往昔的记忆,更添烦乱,以致自己日渐消瘦,腰带又多余了几个孔眼。“几许”句是对前面抒情的概括,并点出“伤春”主题,也流露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无奈之感。词句再由情到景,写竹布满“泪痕”,写兰“香老”,以形容自己相思之情的深挚、悲伤的浓重,若物有情,亦会被打动。正是“湘天浓暖”之时,怎能不追忆往昔呢?想当初我们有多少相伴共游的欢乐啊?如今却只能是触景伤情。
下阕忆昔直接抒情,并收情入景。由于思念而不得相见,所以说是“须信鸾弦易断”,两人从此音信全无。弦断能够再续,但佳人已远去,已杳无踪迹,这萧萧琴声里的相思幽怨她不曾得知。相会遥遥无期,那悠悠弦鸣里寄寓着几多无奈和伤感。“认罗袜”以下写人物登临所见:“旧处弄波清浅。青翰棹舣,白蘋洲畔”。开满白色蕨花的江洲旁清波缭绕,小舟任意飘荡停靠。风光依旧,往昔游玩幽会的情景历历可见,惟独不见她的踪迹。登临本为望远寄情,未想到却愁情更浓,于是心生怨艾:远行的人竟不寄回一字锦书!不过“幸有归来双燕”,燕子也许会带来她的一丝消息吧。从篇首的“厌莺”到结尾的“幸燕”,作者的情感看似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其实燕双至与人孤单形成的强烈对照,更突出了人物内心深沉的悲哀。本首词正如李攀龙所说:“词虽婉丽,意实辗转不尽,诵之隐隐如奏清庙朱弦,一唱三叹”(《草堂诗馀隽》)。


水龙吟 晁补之

次韵林圣予《惜春》
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圆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这首词作于晚年屡遭贬谪之后,副题为“次韵林圣予《惜春》”,林圣予其人不详,其《惜春》词今已不传。晁作所咏,当为惜春抒怀。
上阕首先就带入强烈的感情中。描述了一幅有别于春和景明的春归景象。随着风雨的急剧来去,春天也行色匆匆转瞬流逝。“问春”一语,是不解,“何苦”一词,更是埋怨责问。“幽葩”三句,意为小园低槛边的清幽花朵还未来得及壅土培苗,以极为婉妙之笔补写春去匆匆。前面大笔挥洒,本处幽深细致,两相对照,更觉春归匆匆之可叹惋。“吹尽”三句,呼应前面风雨如驰的描述,是作者面对送春归去的无奈景象安慰自己的议论,却在惜春之余另翻新意。惜春是词中常见主题,但通常多为惋惜繁红吹尽,此处却通过比较春天的两种典型形象——柳绿与花红,肯定柳绿占春的很久,暗示繁红易落,不足可惜,将开篇时的强烈惜春怨春情绪暗中消解。“算春”几句,紧承前面绿柳长在之意,更将自己惜春之情略加自嘲,进一步使词作情绪归于旷达平静。一个“算”字,与前面“问”字遥遥相对,前面感情强烈,冲口而出,此处则情理兼有,心中转思。
下阕紧接写人之春愁。“春恨”一句,无奈中溶入超脱之意,以春恨的普遍存在而将心中无限怨怅情绪淡化。“忍轻辜”两句,言春恨如此难以逃避,哪能因为春恨就轻易辜负了美酒芳醪呢?以酒解忧,古已有之,此处表面是说不要辜负美酒,其实仍是借美酒来解除春恨,获得自我的平衡和慰藉。正话反说,文意曲折,更添许多味道。“那知”三句,通过自然界桃花自开自落只为结子,而非春去伤怀凋零消瘦的描述,进一步消解春恨。但越是试图消解春恨,越是见出春恨的无所不在。而这些春恨,都是因为人们自身心有所感,见春神伤。“世上”三句,承前“愁只是、人间有”,将人间之愁精练点出。因为世上功名的老大无成,抱负难成,因为自己的渐入晚年,时日无多,故见春归而生感慨,实在是自伤身世。时至于此,难以排解,但诗人以樽前美酒,世上相知将重重愁恨一笔撇开,堪称顿挫自如而又余味深长。



洞仙歌 晁补之

泗州中秋作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虽然有“东坡中秋词一出,余词尽废”一说,但后来者仍然有不少咏中秋的作品出现。身为苏门四学士的作者之所作的本首中秋词就是其中一首。此词作于徽宗大观四年(1110)中秋,系作者绝笔之作。时诗人在泗州(今安徽泗县)任知州。
在词的上阕中,作者描述了一个亦实亦虚,明丽虚远的世界。“青烟”两句,使月亮出现得极富动感而又如梦如幻。在淡淡的袅袅青烟中,明月像一面金光潋滟的镜子飞将出来,出现在澄碧似海的朗朗夜空之中。“永夜”句以下,转写地上,却将天上景象与地上风光浑融交织,似此似彼。“桂影”一词兼写月中丹桂阴影洒于庭院和庭院中桂树阴影洒地的场景,使人产生如在月宫丹桂参差的幻境,让人觉得迷离恍惚,为下文“蓝桥路近”作一铺垫。“露凉时”几句,在迷离深夜中插入寒蝉鸣声,越发将寂寞的深夜衬托得寂静异常。而寒蝉的鸣声在夜深人静之时又引起多少感物伤人之情。一句“神京远”,将屡遭贬谪、仕途坎坷的哀叹隐隐道出。可诗人并不停留在这些沉浮荣辱,抱负理想所带来的内心隐痛,而是紧承前面所写如梦如幻的境界,转出“惟有蓝桥路近”,使人世哀伤淡出,而转入离尘仙游的奇妙幻觉之中。
下阕转写厅堂中赏月。“水晶”三句,将地上景象描述得如同仙境。闪闪发光的水晶帘高卷着,雅沽清淡的云母屏风敞开着,冷月清辉与佳人脂粉浑然交映。水晶、云母、冷浸、淡脂粉等等意象,使人不辨人间天上,而又与明月清辉浑然一体。“待都将”以下,以月下之人的想象愿望将天上美景纳入人间,从而使人间有如天上,地上之人陶然忘尘。将明月银辉、流彩朝霞想象得有如美酒,可以尽倾于酒杯之中,一直饮到天亮,不是飘飘欲仙之人,想象不出如此情形。“更携取”一句,酒酣兴豪,直欲登楼而承庾亮之遗风,在咏谑畅饮中达到飘然出世、潇洒随意之境界。用典精当,含义丰富。“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如此结句,紧承登楼而好像已经身在天上,从月宫俯视人间,月光泻玉,大地千里,一片澄明晶莹,素洁清澈。作者内心也超凡涤尘,达到一片空明。本词虽情感淡然,但意象清朗,境界阔大,气格高旷,堪与苏轼中秋词媲美。



瑞龙吟 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惟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事与孤鸿去,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本词是诗人被贬为地方官,十年后又被召还京时所作。故地重游,人事沧桑。诗人用隐喻手法,借写重访章台,“桃花人面”之悲,抒发其怀旧追昔的抑郁的政治情怀。此词共三叠。上叠写作者初游故地的所见所感。“章台路”点明地点是京城烟花巷陌之处。接着写季节是梅落桃开、燕子复归的春天。“还见”二字说明此地此景亦如当年所见,独不见当年之人在何处?蕴涵着物是人非之感。“愔愔”几句,进一步抒发这种感慨。睹物思人,旧日燕子尚知归巢,人却不知何在,更有人事变迁之叹。
中叠因景及情,因物及人,追忆当年“个人”(那人、情人),音容笑貌:“痴小”是娇小,“乍窥门户”是指从门户偷看,显得十分可爱。紧接着描述她打扮入时,满面春风,笑语盈盈的样子。
以上两叠为忆旧,一写今日之景,二写昔日之人,一实一虚,给人以“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感。下叠是伤今,将怀旧之景写得缠绵婉转。“前度刘郎重到”五句,借典写重访“坊陌”,虽然歌舞依旧,但身价远不如旧日秋娘,暗示旧情人不得相见的伤感。记起当年两人吟笺赋笔、名园共饮、东城闲步的种种美好情景,“知谁伴”乃叹如今却不知谁在陪她?写出无限难堪和今昔强烈对比。“事与孤鸿去”骤然一转,点出“探春尽是,伤离意绪”的怀旧感伤主题。“官柳”下写归途中凄迷春景,照应“章台路”,烘托其探春不遇的断肠情怀。结句以景烘情,含蕴尤其深厚。沈义父云:“结句须要放开,合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烘情最好,如清真之‘断肠院落,一帘风絮’。”本词借景抒情。刘禹锡、杜牧都因参加政治改革而被遭贬。作者用他们的典故,正是为了抒发自己的不幸和感慨。



应天长 周邦彦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台遍满春色。正是夜堂无月,沉沉暗寒食。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本词是一首怀人之作。调取名《应天长》,南宋陈元龙注于调名下引《老子》“天长地久”及《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语,盖是。本词是诗人在寒食节时所写。
上阕写“闭门愁寂”的情景。起笔三句描述寒食节白天的情景。春风送来温暖,早上到处弥漫的浓雾,预示着是一个好天气,“弄”字用了拟人手法,显得活泼有朝气;池塘水绿草青,到处充满了生机勃勃,一切都春意盎然。接下来两句,笔锋一转点明此词写作时间,正是寒食节晚上,没有月光的照耀,到处是阴沉沉的。“沉沉”既是夜色写照,也是诗人心情写照。起笔三句与此两句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反衬出寒食节昏暗冷清的情景,暗示了诗人愁绪满怀的孤寂心情,定下了本词基调。“梁间燕”三句写燕子已归来,站在梁上好像在笑我闭门不出,孤寂愁苦。“闭门愁寂”是上阕主旨,不直接抒写,却从燕子之眼反观,更突出孤寂与苦闷之沉重。结尾两句写乱花飞过,到处充满了花香,本来很美,但又写落花满地,到处一片狼藉,则又让人生悲。闻香见残花,不禁想起伊人,为下阕作了铺垫。
下阕怀人。睹景生情,起头三句记起当年寒食节和伊人在郊外不期相遇的美好情景,同时与今年寒食节形影相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今日之孤寂愁苦。以下写故地重游情景。“又见”两句写再一次见到汉宫传烛、飞烟散入五侯宅的景象,暗示了物事人非的沉重感叹。“青青草”四句写如今春草繁茂,当年旧路已被迷失在萋萋芳草中,明知人事已异,我还是携酒以游、仔细搜寻,想找回初识之地的一点踪迹。只见远处市桥边柳树旁的一户人家,那是我和伊人旧时相识的地方。今昔对比,物事人非。景物依旧,人却不知何在的无限伤感,“细寻前迹”的结果是更加勾起怀人思念。
时空错综交织与意脉的变化莫测,是本词的重大特色。



瑞鹤仙 周邦彦

悄郊原带郭,行路永、客去车尘漠漠。斜阳映山落,敛馀红,犹恋孤城栏角。凌波步弱,过短亭、何用素约。有流莺劝我,重解绣鞍,缓引春酌。不记归时早暮,上马谁扶,醒眠朱阁。惊飙动幕,扶残醉,绕红药。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任流光过却,犹喜洞天自乐。

作者写这首词时,正提举南京鸿庆宫,但所管辖的均是无用之人,仕途并不得意。本词述写郊原送客后所遇所感,同时寄寓了身世之慨。
上阕写当日送客归去的场景:傍晚,城郭郊外的原野上静静的,有一条漫漫长路通向远方,客人已乘车离去,车后扬起漫天的飞尘。“悄”字既是描绘环境,同时也暗示客去后诗人心里空落。“斜阳”句借写斜阳恋孤城,抒发孤寂不舍的感情。“馀红”指落日余辉。在此,作者用移情的手法,写斜阳眷念孤城楼上的一角栏杆,不忍收敛其光影。“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意在景中,实际上表达自己犹恋离人的惜别之情。“凌波”至上阕末,笔锋转而写人,写诗人送客归来在短亭与一歌伎意外相遇,因此她劝其解鞍下马,再饮几杯。诗人虽有和歌伎意外相逢的喜悦,但仍沉浸在客去后的别离情绪中,而且相逢又意味着终究还是要离别,所以表面写饮酒行乐以消烦愁,实事上只能借酒浇愁愁更愁。
下阕写次日酒醒后的场景。前三句刻画昨晚短亭酣饮以至于大醉而归,如今只是隐约记得,连谁扶我上马都不知道的迷茫心理。接着三句写一阵东风吹动帘幕,也吹走了几分醉意,扶着残醉到西园游赏大好春光。但西园已是落红满地,春将归去,用“东风何事又恶”反问,露出强烈的惜春之情,同时又寄寓了年华易逝、不愿虚度的感叹。结尾两句宕开去,写这一切既然不是自己能把握住的,不如抛开一切烦恼,求自得之乐。“洞天”是道家理想的福地,在此暗示了诗人政治理想的不得意、意欲隐逸的思想。
本词结构谨严缜密,周济赞其为“结构精奇,金针度尽”(《宋四家词选》)。



浪淘沙慢 周邦彦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惟是轻别。翠樽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这首词主要写的是离别相思(思妇思念情人)之情。
首叠回忆当初离别时的情景。起笔三句点明了别离的时间、地点和景色。“晓阴”、“霜凋”、“雾隐”等表明时间是在秋天一个雾气浓密的早晨;地点是在“城堞”边。这三句描写了一幅浓雾弥漫、岸草凋谢的萧瑟景象,渲染了一种低沉抑郁的气氛,暗示了送行双方的心情。“南陌”两句写妇人正为征人饯别,“帐饮乍阕”表明分手的时刻马上就要来临。接着两句写折柳送别。“柳”“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成为我国古典诗词中一个固定意象,表达送行者不愿与离人分别、希望对方能留下来的心愿。“红泪”、“玉手”用典,言其不忍分别的悲伤之深切。这两句生动地描述了送行者不忍分别的心情和神态。结尾两句转入现在,叙写离别后的情况。离人远离后,不知到了那里,长时间音信全无,引发思妇无限的相思之情。
第二叠主要写思妇别后的思念之情。登高眺望,惟见“地远天阔”,离人行迹杳渺难寻,说不出有多么想念和多么伤感,只能用“情切”二字直呼心声。接着两句写思妇因思念情人到了夜深还不能入睡,想到行人正在“露冷风清无人处”的凄凉环境中,不禁悲伤泣涕。不直接写思妇流泪,而用“耿耿寒漏咽”来比喻,更能衬托出思妇情感的深切,更能见出其悲伤之凄婉动人。“嗟万事”两句感叹旧事难忘,特别是当初“轻别”尤其难忘,同时又流露出一种追悔,不该轻易分离。结尾两句以杯酒未尽、待归来重饮,希望断云能留住西天的残月作比,表达自己希望行人归来的信念,同时反衬思念之切!此叠的特色在于把思妇对行人的思念之情集中放在一个晚上,便于作充足的描述,同时又含有“夜夜”如此之意。
第三叠转到现在,写思妇的种种怨恨。前三句用了“解连环”和“韩寿偷香”的典故,写思妇思念远方的情人弄得香清玉减仍不见其归来,不由得发出怨言,要与他斩断情丝。“怨歌”句写她用歌声也无法排解心中的郁闷。连用五个比喻,形象描述了离别之苦对思妇的无情折磨,怨恨深重,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转而恨春,发出“恨春去、不与人期”的怨言。结句用雪比梨花,描述了一幅凄清哀寂的画面,更烘托出那种万般无奈的愁怨。正如陈廷焯所言:“歌至曲终,觉万鸿哀鸣,天地变色”(《白雨斋词话》)。
本词的特色在于善用典古,善于选取极富感情色彩的词语,以景语写情语,极力铺排环境,烘托气氛。



满庭芳 周邦彦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年年,如社燕,漂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哲宗元祜八年到绍圣三年(1093-1096),诗人任溧水(今属江苏省)县令。本词即是他在溧水任职期间所作。主要抒写他宦浮州县,飘零不遇、哀乐无端的失意之情。
上阕写景。前三句写夏日景物,极具巧思。化用了唐人的诗句,写小黄莺在和暖的春风中长大,梅子因有充足的雨水滋润长得又肥又大,正午阳光直射,树影显得清晰圆正,可见树的葱茏茂密。写出了江南初夏多雨的气候特点和清幽的景色。“地卑山近”二句写了梅雨时节多雨而且潮湿的环境气候,衣服容易生霉,常需熏烤,暗示梅雨气候让人心烦意乱。“人静”二句融情入景,以乌鸢之乐反衬自己的烦愁。《宋四家词选》评此二句:“体物入微,夹入上下文中,似褒实贬,神味最远。”最后三句把自己的处境与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境况类比,寄寓了怀才不遇的失意感叹。
下阕感叹飘零苦况。开头四句,以春来秋去的燕子自比,写自己行踪的漂泊无定,也即是宦途的不如意。“年年”二字表示长期如此,令人万分惆怅,万分伤感。“且莫思”至句末,写其愁闷心情之难以排解。既然是如此的不如意,何不放下功名事业这些身外之事,开怀畅饮,及时行乐呢?但充满丝竹管弦的盛宴,不但不能排遣江南倦客的愁绪,反而倍增伤感。愁思不已,只有一醉方休,借睡眠忘记一切烦恼,把万念俱灰的颓唐之语写得极含蓄,令人击节赞赏。
本词含蓄蕴藉,寄慨遥深。化用了杜甫、刘禹锡、杜牧诸人诗句,隐括入律,浑然天成。许昂震认为本词,“通首疏快,实开南宋诸公之先声”(《词综偶评》)。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指出,“乌鸢虽乐,社燕自苦;九江之船,卒未尝泛。此中有多少说不出处,或是依人之苦,或有患失之心,但说得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藉。”



夜游宫 周邦彦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沉沉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本词通过对秋开的景色的描述抒发思家怀人之情感。
上阕写伫立凝望。前两句写秋景。“叶下”即“叶落”,暗示了季节是秋天;“斜阳”点明已近傍晚,也渲染了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悲凉基调;“卷轻浪、沉沉千里”写苍茫壮阔的江面,暗示了人面对这种渺茫的江水时,只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孤独。实是写人眼中之景,暗示了人的存在。用“叶下”、“斜阳”、“沉沉”等词渲染了一种萧条凄清的氛围。“桥上酸风射眸子”点出了人站在小桥上。“酸”字一是指风冷,另一层则指人伫望久了,寒风吹来,两眼会发酸。“射”字形象写出寒风之刺骨,令人难以忍受。在这样难耐的环境中,本人却“立多时”而不离去,为什么呢?显然傍晚灯火市的普通夜景是不值得他久立伫望的,悬念顿起。
下阕由屋外转写屋内。“古屋”两句写主人公回到屋里,还在发呆,站在寒窗下,怔怔的听着井边梧桐叶飞坠落下的声音。在古典诗词中,梧桐意象是凄清、孤寂等晦暗悲凉情境的象征。如温庭筠《更漏子》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里写主人公伫立听桐叶飞坠,实际上暗示了他那种愁绪满怀无可排泄,寂寞冷清的孤独处境。在如此寒冷难捱的秋夜,却“不恋单衾再三起”,难以入眠,不知为何?下阕到此句,都是写景色,层层铺垫(渲染了氛围),悬念迭起,让人疑虑重重。周济赞此为“此亦是层层加倍写法”(《宋四家词选》)。到结尾两句“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才道出原委,使人豁然开朗,原来却是因为恋人寄来一封令人肝肠寸断的信啊。不直写“断肠”,化为“萧娘”意,离愁更浓。结句点明主旨,却又点到为止,回味深长。善于制造悬念是本词一大特点。此外,诗人善于在时间的推移中通过写景来反映主人公的行踪,悬念叠起,层层铺垫,直到结句,才道破底蕴。



解语花 上元 周邦彦

风销绛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惟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和年代,周济《宋四家词选》谓是“在荆南作”,“当与《齐天乐》同时”;近人陈思《清真居士年谱》则以此词为周邦彦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时作,时在徽宗政和五年(1115)。均无确实。本词是诗人晚年在外地任职时所作。词的内容是描述上元节的状况,同时抚今追昔,感叹流年,自伤身世。
上阕写眼前元宵之景。起笔三句写灯火。前两句先抑,写通明的红烛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莲花灯好像被清露沾湿了,灯火像要熄灭,“花市光相射”骤然扬起,暗示元宵的灯火是随消随点、始终灯火通明的。“桂华”两句转写月。如水的月光洒在屋顶瓦上,薄云消散,惹得嫦娥也想下来观看元宵的灯火。这两句不仅写了月光的皎洁,还写出了它的姿容绝代,色相兼备(桂华一词含有桂子飘香之意)。接着写游人。“衣裳”两句突出刻画了赏灯的娇美动人的年轻女子形象。一“看”字暗示了诗人已是迟暮,只能旁观,无力亲与的伤感,自然转入对年少冶游的回忆。结尾三句实写了元宵节热闹的场景气氛。上阕既写了天上的月光与仙女,又写了人间的灯火与美女,分不清是天上,还是人间,巧妙地描述了元宵的欢乐景象。
下阕则由眼前之景回忆和联想当年汴京元宵旧事。用“因念”二字领起,过渡自然,前三句回忆当年元宵节当天,夜禁开放,千门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人们嬉笑游玩的热闹气氛。“钿车”三句描写青年男女的忘情追逐,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这是作者回忆的重点,也是引起作者感伤的关键。接着转入嗟叹身世:年年元宵都是一样热闹非凡,可惜物是人非,岁月不等人,旧日豪情早已一去不返,流露出人世沧桑的惆怅。结尾三句写诗人无复往日纵情歌舞的闲情逸致,只有提前乘车归去,极写了今昔心理的强烈对比、万念俱灰的痛楚心情。本词构思巧妙,措辞精粹。



花犯 周邦彦

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露痕轻缀,疑净洗铅华,无限佳丽。去年胜赏曾孤倚,冰盘同燕喜。更可惜、雪中高树,香篝熏素被。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相将见、脆丸荐酒,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但梦想、一枝潇洒,黄昏斜照水。

本首咏梅词,托物寓意,借用梅感叹自己宦迹无常和落寞情怀。
上阕前六句写眼前所见之梅:前三句写低矮的粉墙下盛开的梅花风情依旧;后三句写花瓣上还留着露水的痕迹,洗净铅华,显得淡雅素净,依旧美丽。梅犹是旧风情,而人则离合无常。“去年”五句回忆独自雪中赏梅的情景。“孤”、“同”字写出自己的孤独,惟有与梅相伴的情景。“香篝熏素被”,更显梅花香洁。
下阕前六句又回到今年,匆匆相逢,只见梅花愁悴不堪,正在纷纷飘落于青苔上。“恨”、“依依愁悴”实是诗人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感受溶入到花中,用了拟人手法。而自己无法留住飘落的梅花,只能眼望着它的落下,表达了诗人对花的惜别之情和那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将相见”二句是设想梅子将熟时,诗人正泛舟空江烟浪里,一边以梅子荐酒,一边离开这个地方。结尾两句化用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句意,设想梦是寻梅的情景,想起梅花的倩影,心境更加苍凉。
本词跨越时空界线,将现在、过去和未来巧妙地结合在一块,处处写梅,处处又都有诗人的背影,情景相生。本词的写作特点,正如陈洵《海绡说词》所评:“起七字极沉着,已将三年情事,一起摄起。‘旧风味’从去年虚提。‘露痕’三句,复为‘照眼’作周旋。然后‘去年’逆入,‘今年’平出,‘相将’倒提,‘梦想’逆挽,圆美不难,难在浑劲。”黄蓼园(《蓼园词选》亦云:“总是见宦迹无常,情怀落寞耳。忽借梅花以写,意超而思永。言梅犹是旧风情,而人则离合无常;去年与梅花共安冷淡,今年梅花正开而人欲远别,梅像含愁悴之意而飞坠;梅子将圆,而人在空江中,时梦想梅影而已”。



六丑 蔷薇谢后作 周邦彦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本首长调汲古阁本题为“蔷薇谢后作”。由写谢后的蔷薇,抒发伤春惜花之情,兼寓身世之感。上阕描述蔷薇谢后。开头先点出旅客的闲愁,感叹滞留他乡,光阴流逝,不胜寂寞惆怅之情。此两句虽与蔷薇花谢没有太大的关系,却在伤春惜人的基调上统摄全词。“愿春”三句一语一转,翻出“愿春暂留”、“流春不住”、“春去无迹”三层意思,被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评为“千回百折,千锤百炼”,点出伤春惜人的主题。下面才写花谢景象。以“为问花何在”发问,接着以美人比喻落花,写花在备受摧残后凋落殆尽。花残是暮春的征象,作者敏感地捕捉到这一典型形象加以细腻的刻画。“为问”句也问得多情,暗示了作者在夜来风雨声中辗转难眠的惜花心情。“钗钿”三句进一步追寻落花踪迹。结尾三句以问答的形式,通过写蜂蝶犹恋落花之有情,反衬无人哀怜谢后蔷薇之无情,借花言人,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
下阕真正写了惆怅之感。开头四句叙述东园悼花:暮春绿叶茂密,已没有了花,更没有了赏花的人。作者踯躅于蔷薇花丛下,独自叹息。“长条”三句借枝条的恋人写出对人的依恋,脱尽残红的柔条牵住人的衣襟,像要倾诉离别之情。此句被袁行霈先生断为“全词的警策”。在这时,作者发现枝头尚有一朵憔悴的残花,于是摘下来插在头巾上,可见作者对花之爱惜。可由于花太小,毕竟不如一朵鲜花插戴在美人钗边摇曳多姿。这里写人惜花,与上面花恋人相应,情感显得缠绵悱恻,词文也辗转多姿。结尾五句化用“红叶题诗”的故事,劝落红不要随流水俱去,因为断红上恐有相思字,若飘进大海,岂能让情人看见?极尽对谢后蔷薇的凭吊之情,深刻揭示伤春怀人的主题。此阕含蓄委婉,精深华妙。《蓼园词选》评曰:“自叹年老远宦,意境落寞;借花起兴,以下是花、是自己,比兴无端;指与物化,奇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极而天工生矣!结处意致尤缠绵无已。”周济《宋四家词选》指出下阕的立意特征说:“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本篇紧密扣住谢后的蔷薇花,层层转折,前后照应,一气贯注:善于铺叙,结构谨严;善于描摹,曲尽微妙。



兰陵王 柳 周邦彦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这首慢词是诗人的名作之一。这首词借咏柳抒写诗人的离别愁恨。
第一叠以柳起兴,抒发感情。第一层专写柳,“柳阴直”表明柳树多且齐整,照应“隋堤”,暗示了时间和地点。“柳”“留”谐音,柳丝弄碧,描述了柳丝色彩和柳枝娇媚,丝丝缕缕满含惜别之情。隋堤上拂水飘动的垂柳,见过无数次送行离别(暗含倦客之恨),从而引出“京华倦客”的情怀。“登临”二句是第二层,是一篇之主。写诗人厌倦久居京城、思念故乡、欲归不得的惆怅凄凉心情。“长亭路”三句是第三层,用频繁折柳,频频送客,既写出了惜柳之情,又感叹了人世间离别之多。
第二叠追寻当年离别时的状况。“闲寻”四句指船开后,回忆起当年在清明寒食节前,在离别的筵席上,在哀愁的琴瑟中饮酒作别的凄苦情形。“催”字便有岁月匆匆之感。后四句以虚写实。因眷恋旧情,对“一箭风快”反而愁苦。转眼之间,回望已相隔数驿站,送行者已远在天北。以夸张想象之辞,抒发了离别时无限惆怅与凄婉的伤痛之感。
第三叠正面抒写别后离恨。“凄恻,恨堆积”一开始便感叹了深重的愁苦。船缓缓地远去,“津堠”已恢复宁静,看到了天边春色中的冉冉斜阳,更容易引起人的迟暮之哀的感叹。用“无极”表述“春”,给人以无限苍茫的时空感,引人遐思。梁启超赞:“‘斜阳’七字,绮丽中带悲壮,全首精神振起”(《艺蘅馆词选》)。“念月榭”二句回忆旧时旖旎情景,如今却好梦难再,不胜凄恻悲凉。以“沉思前事,像梦里,泪暗滴”作结,倍增迷茫之致,而轻微悠长。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论说:“遥遥挽合,妙在才欲说破,便自咽住,其味正自无穷。”
本词在南宋初就广为流传,当时谓之“渭城三叠”。本篇章法井然,结构严谨,三叠情景交融,虚实相应,层次分明,艺术上很有特色。格调典雅,音律流美,造句工巧,充分显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



西河 金陵怀古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另一题为“金陵怀古”,怀古即是本篇中心。
首叠以“佳丽地”为发端,赞叹了故国山河之雄伟壮丽。“佳丽地”三字点明地点,并表明金陵是一个历史上令人羡慕的地方,把它推上很高的地位。“南朝”句进入怀古,描述如今还有谁记得金陵昔日的繁华盛世呢?接着四句描述眼前所见景物:苍莽的群山,清清的江水围绕着昔日的都城,夹峙的山峰好像妇女头上的髻鬟,汹涌的怒涛扑打着寂寞的空城。有几艘船正扬帆驶向遥远的天边。句句写景,暗用刘禹锡《石头城》诗意,实已见出了今昔强烈对比,抒发了对历史兴亡的无限苍凉之感。
第二叠承上,进一步描述了历史遗迹。“断崖”两句写莫愁系艇的古树还横倒在陡峭的山崖上。当年万人争睹,如今断崖倒树,触目荒凉。接着写所有一切都是空余陈迹。孤寂的城垒已长满了葱茏的树木,在雾气笼罩里,只能看见一半。深夜的月光越过女墙洒在滔滔不止的秦淮河上。昔日繁华与今日之荒凉形成鲜明对比,面对滔滔东去的江水,苍凉之情油然而生。“伤心”二字点明了诗人情绪。
第三叠转写眼前近景,由此抒发兴亡之感。起笔故作疑问,眼前酒旗飘摇、戏鼓喧闹的地方是哪里呢?接着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意,回答或许是与王谢比邻的乌衣巷吧。接着选取燕子意象,进行了详细节的描写:燕子不知朝代更迭,但已从王谢豪门大族堂前迁入邻里的寻常巷陌了,但它们也懂盛衰兴亡,在斜阳里相互呢喃着诉说兴亡之感。本是诗人抒发兴亡之叹,借燕子口说来,更增添无限苍凉悲壮之情,沧桑怀古之意。
本首怀古词的特点在于通篇写景,把一切情语完全溶于景语当中。全篇意象浑成,疏密相间,尤善化用前人诗句,如同己出。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谓“读此词,可见词中三昧”。



蝶恋花 周邦彦

月皎惊乌栖不定,更漏将残,轳辘牵金井。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楼上阑干横斗柄,露寒人远鸡相应。

本词又题为“早行”,是早起送别之写。描述一对恋人秋日清晨离别时凄婉缠绵的情景。黄蓼园在《蓼园词选》言其:“首一阕言未行前,闻乌惊漏残、辘轳响而惊醒泪落。次阕言别时情况凄楚,玉人远而惟鸡相应,更觉凄婉矣。”
上阕所写的环境是室内,写将别未别之前的情景。前两句写明月惊动着乌鸦使它睡不安详,残夜将尽,井边已传来辘轳汲水的声音。“月皎”到“更漏将残”有一个时间推移的过程,皎月惊乌,更漏声,辘轳汲水声都是送行之人所见所闻,暗示了他在离别前夜睡不着。“唤起”二句写离人情意,抓住“清炯炯”、“红绵冷”两个细节,“清炯炯”实为不愿离别而彻夜不睡的情态。“红绵冷”表明泪落的时间长久,泪水流了很多。此两句笔触细腻,神态宛然。王世贞《艺苑卮言》中评论,“其形容睡起之妙,真能动人。”上阕从室外写到室内,通过时间推移和细节描述等,揭示人物缠绵悱恻,依依惜别之情。
下阕写离别时的景观。“执手”三句写别时悲苦难堪。“执手相看泪眼”不忍分别,“霜风”寒冷,“鬓影”憔悴,一句之中包含无限离别愁绪。“去意徊徨”写难舍难分、不愿离去;“别语愁难听”写痛切之甚,连说了什么离别的话都不知道,与柳永《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以“无语”写断肠之痛有异曲同工之妙。“楼上”两句直转急收,写别后孤独寂寞的情态。时间已推移到晚上。写离人远去后,送行之人还登楼远眺,一直到晚上北斗星都已升起,露气寒冷逼人也不愿离去,然而人影已不在,惟有鸡声与他相应,凄婉之情可见。
这首词虽很短,却描述出了别前、别时和别后的不同情形。要篇首尾呼应,脉络清晰,层次分明,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清秋早行送别图,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本首词牌本名《清商怨》,源于古乐府。欧阳修曾以此曲填词,首句为“关河愁思望处满”,诗人取“关河”二字,名为《关河令》,隐寓羁旅思家之情。
上阕写日间情景,起笔两句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氛围,定下了本词孤冷的基调。秋天天气大部分是阴沉沉的,即使偶有放晴也已到了黄昏的时候,因此秋天里院子是凄清寒冷的。秋天给人感觉本来就是萧条的,诗人还用了阴、暝、凄、冷等色彩灰暗的词语,更加突出秋天那种晦暗容易引人愁思的环境氛围,实是写诗人心情少有开心。三四两句写人的活动,一个“伫”字写出了主人公思家之切,长时间站立在凄冷的院子中,虽然寒风侵袭,却不愿回屋,为的是等待大雁捎来亲人的消息,怎奈“云深无雁影”?抒发思家不得归的忧愁,落寞孤独的心情表露无遗。
下阕写夜间情景,漫漫长夜最能引起人的孤独感。夜已深,人已散,到处寂静万分,只有一盏孤灯和它照在墙壁上的影子寂寞相伴。灯尚如此,人何以堪?寂寞孤独之情可想而知,只有借酒浇愁,让自己醉眠以忘记内心的愁绪。然而最痛苦的莫过于愁思太深,才半夜就已酒醒了,愁上加愁,我将如何度过这漫漫秋夜啊?用一疑问句作结,羁旅孤栖的愁思更深一层,让人回味不已。
本词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上阕明处写景,暗里抒情,下阕写夜间情景,明里抒情。



临江仙 晁冲之

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别来不寄一行书,寻常相见了,犹道不如初。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这首词为怀念京城旧游,感怀仕途之作,作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上阕忆旧。起句直接点明回忆,而隐含无数怅惘情绪。晁冲之与其兄补之、咏之,以及苏轼、苏门四学士中的黄庭坚、秦观、张耒等友情甚笃,早年意气风发经常同游宴饮,无限欢娱。后因党争中遭新党嫉恨,他们多次被贬,四落他乡。此时天涯相隔,只能回忆昔日欢娱之时饮酒唱和的状况,同道相知的友情。“年年”一词,极写欢聚之频,“多少”,见出怀想之中无限留恋感慨。“别来”一句,辞意顿折,写“西池”欢宴之故友一旦遭贬后,连书信都没有一封。虽只是以客观冷静之笔叙写了一个事实,却暗含很多多人世风味。昔日意气相投,别后却无片言只语,其中原由,令人悬想感叹。当时旧党被逐,个个忧谗惧祸,哪里还敢联系?即使再有相逢之时,也是各自忧心顾忌,见面只会寻常平淡,哪里还能有当初宴饮西池时的欢娱豪畅呢?词虽平淡,却巧妙而深曲地传达出经过残酷党争、倾轧和迫害之后的复杂心态,可谓言约而义丰。
下阕于无可奈何之中,安排今晚的梦境。“安稳”一词,与其说是诗人所拥枕衾的描述,不如说是经历了严酷党争变幻的作者希望求得安稳一觉的表现。“月明好渡江湖”化用前人江湖意象,表达了诗人厌倦仕途,希望隐居的情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此处作者化用其意,描绘了一幅月明飞渡江湖的梦境,加一“好”字,流露出作者退隐江湖的欣喜之情。而处身于仕途,身不由己,只能飞来遥想,设想梦中与友人同隐江湖,语气平静略带欢畅,实则含泪空想。结尾三句,悬想梦中与故人相见后情景。同道至交天涯相隔,一旦相见,自然很想相询别来景况。但此处却言“休问”,不是不关心,而是关切之至,却不须相询。常情推测,友人状况也当潦倒不堪,问时只不过徒增怅惘罢了。诗人此意,以春天消逝后落花必然备受风雨摧残喻同道友明的潦倒零落,含蓄蕴藉,充满痛后自醒的人生彻悟。
本词看像无情,却淡语深致,独标一格。



惜分飞 毛滂

富阳僧舍作别语赠妓琼芳
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此恨平分取,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雨残云无意绪,寂寞朝朝暮暮。今夜山深处,断魂分付潮回去。

本词主要是抒写离情别绪,作于哲宗元祜间,当时毛滂为杭州法曹。据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十六记载,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毛滂为法曹掾,与歌伎琼芳相好,三年任满辞职,途经富阳僧舍作《惜分飞》词以赠琼芳。
上阕追述离别时光。“泪湿”两句,化用白居易《长恨歌》“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诗意,将离别时琼芳泪眼迷离,如花瓣带露的凄美形象描述了出来,让人既见琼芳之美,更见琼芳之多情。“愁到眉峰碧聚”,写琼芳愁上眉头的情态。“碧”字形容其色泽之浓,“聚”字状写其眉头紧锁之状。“此恨平分取”,像是被送者安慰伤心欲绝的人儿。更是被送者心中也有同样的伤心离恨。此话一出,自己之伤心再难抑制,千言万语,再没有其他的话了,只剩下对着满面泪痕、愁眉紧锁的情人痴痴地看着。令人想到柳永《雨霖铃》词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句。“空相觑”一语,将情人生离死别,难分难舍而又无可奈何之状写得入木三分。
下阕写别后相思之苦。从下阕来看,上阕所写离别情景,当是追忆往事,而非写实。“断雨残云”既写景,又写情。雨丝零乱,残云纷飞,烘托了诗人的心境:而“云”“雨”又暗寓着曾有过的云雨缱绻,今日一别,各种欢情顿时如断雨残云般消散。“无意绪”三字将回忆往事引发的百无聊赖的情绪表现出来。“寂寞”一句,写别后况味:朝朝暮暮,日复一日,只有孤独寂寞相伴了。一个叠词的使用,将了无意绪推到了无以复加。“今夜”二句,写作者夜宿青山深处突发奇想:吩咐江潮将我的离魂带回去,陪伴与我同样相思不寐的琼芳。将相思离情表现得深挚奇绝。本词写给一位风尘知己,却情深语挚,凄婉感人。



贺新郎 叶梦得

睡起流莺语,掩苍苔房栊向晚,乱红无数。吹尽残花无人见,惟有垂杨自舞。渐暖霭、初回轻暑。宝扇重寻明月影,暗尘侵、上有乘鸾女。惊旧恨,遽如许。江南梦断横江渚。浪粘天、葡萄涨绿,半空烟雨。无限楼前沧波意,谁采蘋花寄取?但怅望、兰舟容与。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鸿、目断千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本首词是诗人早年所作的一首婉约词,主要借暮春景色抒发怅恨失意的无限相思、青春虚掷的无限感慨。写景清新明快,词风婉丽,但抒情深婉,情深意长。
上阕重点写静景以表达相恋情深之意。起句以婉转莺语、片片苍苔、点点落红来烘托午睡后傍晚时分的清幽宁静,包含对春光已尽的惋惜。“吹尽”再写花自飘零柳自舞,让人倍觉幽静中的凄清、孤独。“渐暖霭”点明季节变化带来初夏的暑气,于是寻出尘封已久的团如明月的“宝扇”,其上仙女隐约的姿容引起了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恋。“暗”写出这段感情在诗人心中潜藏已久,但不经意的回想引出的“旧恨”依然如此强烈,令人惊异。作者步步深入地写出人物的情深意笃。下阕紧承深情回想,以想象展示“旧恨”引出的心底波澜。起句即点明往日温情已不复存在。“粘”、“涨”极言江上碧浪连天、一片烟雨空濛浩淼,实则是抒发怅恨难遣之情。“横江渚”这无法跨越的阻碍使诗人由己及人,想象对方凭谁采取蘋花以寄相思呢?她也依然心怀旧情,有深情难寄之苦吧。又由人及己,写我也只能怅叹舟船阻隔不通。相思至极,只能目送飞鸿,阻断千山。“目断”刻画出诗人凝神远眺万水千山的神情,以此来说明他对佳人的无尽思念。结尾二句,诗人深悔少年时虚度光阴,再次点出如今自己的孤苦处境。没有人会为我吟唱《金缕衣》以示劝诫和安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由想象牵引的抒情笔致几经跳跃变化,最终回到现实与开篇相合,使结构圆融完整。



虞美人 叶梦得

雨后同斡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本首别离词无论写暮春景色还是抒离别愁情绪都有别具一格,写别离春景不觉凄然,抒离愁别绪不见凄伤,叶词的简淡雄杰之风可见一斑。
上阕写早晨所见的暮春景象。题后的小序提示诗人在庭院花下与友人饮酒叙别所见。“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暮春时节雨打风吹花飘零的自然景象总要出现在作者笔底,可是诗人却有意颠倒自然界中的主客关系,不说风雨吹打落花,反而说落花在风前飞舞,又送走了一场春雨,这样就减弱了离别的悲凉气氛。“晓来”句写花已凋零的景象,用“残”字略微点出离别之愁。“惟有游丝,千丈袅晴空”中的“惟有”二字又暗示出人物的孤独感。“游丝千丈”是移情于景的夸张手法,形容别离之愁的深长,但同时“袅晴空”所写的柳丝在晴空下飞舞的景象又给人欢欣之感。总之诗人以景物描述渲染出的离别愁绪,不是凄伤不堪的愁苦悲哀。
下阕记饮酒话别。“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这是写殷殷话别的场面。“殷勤”、“携手”、“更尽”写出话别者情感的深厚真切,表现友人们离别时虽有深情留恋,但也不缺乏豪爽豁达,这是诗人别离词的独特之处。“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敛蛾眉”是描述美人因别离而生愁。朋友离别,感伤难免,诗人是借劝慰美人的话来安慰朋友。“我亦多情”这一直言之笔,与上阕“游丝千丈”的夸张写景相呼应,突出我的多愁善感,也有离别虽然令人感伤,但又不得不如此的意思。结尾一句,诗人写出了自己伤别之中的冷静豁达,显示出不同于一般别离词的地方。



喜迁莺 晓行 刘一止

晓光催角,听宿鸟未惊,邻鸡先觉。迤逦烟村,马嘶人起,残月尚穿林薄。泪痕带霜微凝,酒力冲寒犹弱。叹倦客,悄不禁重染,风尘京洛。追念人别后,心事万重,难觅孤鸿托。翠幌娇深,曲屏香暖,争念岁寒漂泊。怨月恨花烦恼,不是不曾经着。者情味、望一成消减,新来还恶。

本首以别离之苦为主题的“晓行词”受古人赞赏,多是因为“‘宿鸟’以下七句,句句真切,觉晓行情景,宛在目前”(许昂霄《词综偶评》)。首先看上阕描述的“晓行图”。开篇是以声绘晓色。在晨光微露之时,响起号角声声,栖息的鸟儿未被惊醒,附近的公鸡却已经啼鸣报晓了。“催”、“未”暗示出这是人嫌冷、鸟觉早的晨起。“鸟未惊”而“鸡先觉”,是说鸡敏于听觉而鸟敏于视觉。鸟儿栖息林中,天色还早的黯淡光线更不会被它们所察觉到,这样就写出了残夜未尽天光朦胧的特点。接下是以所见写晨起。远处炊烟笼罩的村落里,草木丛生的地带,还有未落的月亮的残辉。马嘶鸣着,远行的人们整装待发。“泪痕”句从绘声绘色的全景描述转为亲人话别的场面特写。脸上的泪水被寒霜所凝固,送行的薄酒无法抵挡清晓的寒冷,却使别离者更感离别的悲凉。离情的浓重由酒力“犹弱”侧面写出,手法别致。结语也成为顺势带出的感叹,厌倦羁旅行役的人们简直承受不了京都风尘的重染,依然要早起而前往,其酸楚和无奈已自在言外。
下阕写追思。分离后的万端思绪由“追念”领起,由于它无法让家人知道,所以“翠幌”几句,是抒情主人公在“难觅孤鸿托”之后对家中情景的细致想象。翠幕、曲折的屏风、香炉暖烟等具体陈设及对方思念的情状都一一写出,目的是想借此以排解相思之痛。这手法也与“酒力”句相同,都是从远处落墨抒写离愁。常年在外,见花对月的烦恼经历过无数。本来坚强的“我”借久经离别以自慰,希望相思之情减弱一分,未想它却更加厉害。这是极言相思难抑。回首本篇,始觉“追念”一词不仅领起下阕,而且总领本词。苦苦思念之中也追忆了往昔别离情景,句句真切。



点绛唇 汪藻

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

本篇是借景抒情的小令。诗人借霜天月夜图抒发了厌恶官场、乐于归隐的清峻高洁之志。
上阕笔墨中描述了一幅江寒、山静、梅瘦的霜天月夜图。开篇两句写远而静的夜景。“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一弯新月如玉镰悬空,星月交辉,把夜空装扮得很美丽。远山静静地矗立着,起伏的山峰好像把正在下沉的北斗星衔在口中一样。江水在夜幕下流淌得更加悄无声息了,夜好像更冷了。“衔”字极为生动准确,将静景写活了。以下内容由室外的星月江山之景写到室内的“起来搔首”之人。深夜无眠的人必是心事重重者。他凭窗而坐所见到的是斜映在窗上的清瘦的梅影。这句“梅影横窗瘦”一是以梅花点明残冬早春时节,二是作者以“梅瘦”自喻愁情满怀、品格高洁,为下文抒发归隐之志作好垫铺。
下阕以“好个霜天”作为上阕写景的收剑,又为下文引发抒情。“霜天”好在它正是推杯换盏的时候。“梅影横窗瘦”也可以成为酒宴助兴的美景,但诗人却“闲却传杯手”。他远离官场宴会,酒兴全无。其中原委好像一个悬念耐人寻味,紧接着又用“君知否”对之加以强调,最后才告知是“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归隐的兴趣像酒一样浓烈。“乱鸦啼”暗喻得志小人的聒噪。这是本词惟一写声音的句子。这聒噪声在星沉月明之时会显得更加刺耳。可诗人对之的反应是“搔首”、“闲却”,如梅影傲霜般默默无语。这里“无声”与“有声”相对,取得了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因为“归兴浓于酒”,表明了诗人远离官场倾轧的决心。本篇作品写法含蓄,深有寄托,有感而发。上阕集中写静景,间以“起来搔首”的动作,为抒情张本。下阕着重抒情,却间以乱鸦啼叫之景,与上阕形成呼应对比,使词作在整一中求变化,具有有艺术表达的效果。



转调二郎神 徐伸

闷来弹鹊,又搅碎、一帘花影。漫试著春衫,还思纤手,熏彻金猊烬冷。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嗟旧日沈腰,如今潘鬓,怎堪临镜?重省,别时泪湿,罗衣犹凝。料为我厌厌,日高慵起,长托春酲未醒。雁足不来,马蹄难驻,门掩一庭芳景。空伫立,尽日阑干倚遍,昼长人静。

相传作者有一侍妾,“为正室不容逐去”,于是作本词以怀念其爱妾。本词以感情真挚而闻名天下。词的上阕首无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首三句是说自从侍妾被迫离去后,作者日夜相思而忧闷不乐。只有喜鹊不知趣,啾啾不停,作者遂迁怒于喜鹊。但弹走了喜鹊,却又反而搅碎了一帘花影,触景生情,徒增伤悲。“漫试著春衫”三句讲作者漫不经心地随意试穿春衣,联想到爱妾那双温柔纤嫩的双手曾经给自己缝衣,联想到她曾点燃熏过的香炉,如今早已因无人而生出灰尘。这句词加强了前句人去楼空的凄清与孤独感。“动是愁端如何向,但怪得新来多病”两句意谓作者动不动就引起忧愁,却又不知该如何,不明白自己为何近来多病。末三句“嗟旧日沈腰,如今潘鬓,怎堪临镜?”言“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意:叹息本来就很瘦弱的自己,如今又添白发,更感到自己变老了,对着镜子不敢看。作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笼罩四周的相思之苦,挥之不去。
本词的下阕再从对方的角度来写。以“重省”两字开头,想象自己的爱妾正在同样地思念着自己。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回忆当初分别时,爱妾难割难舍,泪溅罗衣,想必至今还能看到泪的痕迹。“料为我厌厌”三句是讲爱妾想来会日夜思我,终日无精打采,不肯早点起床,整天以酒消磨时日和心中的哀愁,然后托故春饮醉酒不醒。“雁足不来”三句是说她终日期待着能得到“我”的消息,却始终等不来鸿雁的来信,终日期待着能再见到“我”的音容,却始终看不到“我”的身影出现在门前。庭院里一派春日佳景,她却把门户关闭,尽情描述出人空憔悴的凄楚情景。末三句是想象爱妾百无聊赖地倚着庭院中的栏杆,空空地等待,自伤自怜。只觉得白昼太长,庭院内外冷清,寂寞无耐。本句已成词中名句,流传千年。
本词抒情婉曲,笔法细腻。上下两片互相辉映,扩大了词的感情容量。两片之间以换头“重省”二字作为过渡,境界变化而意脉相连。作者善于捕捉典型的场景和心理感受,这种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深感动人。



菩萨蛮 陈克

赤栏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

本首词反映王公贵族奢华生活所作。
上阕描述了花街柳巷繁华绮丽的美景。起句交代了地点是漆了朱红栏杆的小桥尽头那条充满香味的笔直的街道。桥栏染赤,暗示了桥的华美;街曰“香”,不言明是花香、脂粉香或其他,更加耐人寻味,显得含蓄典雅;街道的笔直,暗示了它的繁华。第二句写了环境:街的两旁长满了碧绿的杨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摆,显得娇媚无力。柳可笼街,足见其多;柳既“细”且“娇”,极尽其婀娜多姿、妩媚动人的神韵。小桥、香街、垂柳,描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环境。“金碧”句写街边建筑。“金碧”显示了它的华美壮观,色浓;“青”字形容天空晴朗,色淡。用一“上”字将二者联系起来,显示了建筑物的高大雄伟。末句刻画了具体人家:“晴”说明了天气很好,艳丽芬芳的花在春光照耀下更加动人,把窗帘也映红了,渲染了环境,烘托了气氛。此句既是对上句的衬托,也是对“香街”的照应,既写了一种气氛,同时又暗示了金碧辉煌的楼中的旖旎温柔。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的描写为下阕作了一个过渡。
下阕刻画了贵族公子寻欢作乐前后狂妄骄横的丑态。“黄衫”点明了狎妓者的身份。“飞”字表达马速之快,从侧面反衬出狎妓者情急若渴的情态。“日日青楼下”,点明了他们长期过着腐朽糜烂生活。“醉眼不逢人”写其花天酒地后,醉眼朦胧,骑着白马,旁若无人地横冲直撞。“不逢人”实际上是目中无人,形象地刻画了这些王孙公子的骄横无理。结句含蕴尤其深厚,黄衫白马飞驰过后,身后扬起的尘土中还夹杂着阵阵香气。“午”字点明时间,“香”照应“香街”与“花晴”,“吹”字又暗含有王孙公子骑马急驰扬起暗尘的嚣张。花香本是非常美好的事物,然而这里的“香”除指花香外,还暗指青楼女子的脂粉香与体香,未免有点龌龊,与暗尘结合在一起,美丑并列,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不言自明地点出了王孙公子招摇骄横、令人厌恶的形象。此首词的一大特点在于成功地运用了“赤”、“金”、“青”、“红”等表色彩的词语。写景摹状,细腻生动,很能体现陈词“格韵绝高”、“婉雅闲丽”的特点。



菩萨蛮 陈克

绿芜墙绕青苔院,中庭日淡芭蕉卷。蝴蝶上阶飞,烘帘自在垂。玉钩双语燕,宝甃杨花转。几处簸钱声,绿窗春睡轻。

本词写春景春情,历来颇受赞赏。上阕着得写景。起句借用白居易《陵园妾》成句,写小园的幽深。院是长满“青苔”之院,四周是长满“绿芜”的墙,已给人一种清幽静寂之感。再用一“绕”字将小园同外界隔绝开来,更觉得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深幽。接着写庭景。“中庭日淡”,点明时间已近午。“淡”字形象写出春日的光线不似夏天那样耀眼,为后文描写“春睡”张本。庭中芭蕉叶微卷,此两句暗示了是早春天气。三四两句写了蝴蝶与烘帘两个意象。台阶上面蝴蝶在翩翩起舞,给庭院陡增了无限生机,暗示了台阶上无人;晴日烘照的帘幕自然地闲垂着,暗示了主人在睡午觉。这两句动静结合,进一步反映了小园的幽静。写帘“自在垂”,“以见其不闻不见之无穷也”(《谭评词辨》),不需著意,幽趣自现。
下阕前两句继续写景。紧承上阕,起句从帘外写到帘内,玉钩上有两只燕子在窃窃私语,写燕子呢喃之声反衬帘中人春睡之熟和庭院之静。接着写井边杨花在随着微风轻轻飘落,“转”字极尽杨花飘落之状。上阕至此皆是写春景,通过声与色的描述,动静结合,写庭院的静幽,蓄势已足。结尾两句,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写人。远处少女们簸钱戏耍的声音,不断传人帘内还睡眼朦胧的闺妇。“绿窗春睡轻”由晏几道《更漏子》“绿窗春睡浓”化来,“睡”下着一“轻”字,使全词俱灵,将闺妇似醒非醒、迷离朦胧、闲适自得的意态刻画得具体形象,境界焕然一新。故前人读这二句,赞赏不已,谓之“殊觉其香茜”(《词林纪事》卷十引卢申语)。本词写景动静结合,将幽深寂静的庭院美景描述得逼真细腻。本词洋溢着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



鹧鸪天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本首《鹧鸪词》体现了周词妙语天成、清丽婉曲的风格。上下阕今昔对比,照应繁富,时空转换灵活多变,意境凄清疏淡,抒情却回环婉妙。
上阕直接从西楼秋夜的一点残灯写起。“欲尽时”点明在这夜深人静时分。“乍凉秋气满屏帏”的“满”与“欲尽时”的“尽”相对应,更能写出主人公夜静灯残孤枕难眠秋凉人心的真实感受。开篇两句描述了居所的客观环境,又渲染了人物的主观心境,两者合一。空间由室内推移至室外,“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这是化用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夜雨点点滴滴声不断,秋雨声声更增添了心头的凉意、别离的伤痛。因此,作者方点出“别离”相思的主题,也补充交代了秋凉似水的真正原因,为下阕内容的过渡蓄势。
下阕从忆昔起笔,重在抒发愁恨别离。“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想想当年,两人在宝琴的伴奏下,在拨炉焚香的温馨里轻声同唱《鹧鸪词》,心情多么欢畅甜美。《鹧鸪词》表达爱恋之意的歌曲,鹧鸪双飞双栖,故以之相喻。重温往日旧梦本是为了驱逐秋夜寒凉,慰藉心头孤寂,不料“如今风雨西楼夜”,笔锋一转,时空瞬间转换,才回想起往日的欢聚,又被拉回到冷酷的现实中,同时又将“那时”的聚首欢娱与“如今”的形单影只加以强烈的对比,使人不得不怅叹往日的欢情已逝,往昔的“清歌”也只能成为心头余音袅袅的回响了。“不听清歌也泪垂”,自别后,处在这满耳是雨打残叶的秋声的西楼秋夜,不用听那《鹧鸪词》的歌曲,也多少回黯然神伤,泪如下雨。



踏莎行 周紫芝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本首是一首别情词,上阕写分手时的难以割舍,下阕写分手后的愁情无限。开篇首先从情入手,直接以两个比喻写别离时的心态:“情似游丝,人如飞絮”,并以“飞絮”点出季节。“游丝”既写出情感缠绵的特征,又以其轻细极言两人承受的离情已到极点,人物心中的离愁深重由此可见一斑。“飞絮”形容人漂泊不定的踪迹,也暗示人生的聚散无常。如果两句比喻是概括地融情人景,“泪珠阁定”句则是别离情态的特写定格,写景由动到静。泪珠盈满眼眶,两人默默无语,空白相对。“定”有长久停留的意思,说明悲哀深重。“空”写出两情不忍分离,但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下句紧扣“空”字又将镜头推远,写“一溪烟柳万丝垂”的空明澄澈之景。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作者想借万条垂拂的柳丝将远去的兰舟拴住。这想象不乏天真,然而即景生情中却包含着无尽的失望和惆怅。
下阕写游子远去之后送行者的凄凉情怀。先写所见:“雁过斜阳,草迷烟渚”。“斜阳”点出特定的时间,暗示游子离去之后,送行者驻足岸边的时间很长。傍晚的夕阳里大雁呜叫着远去,不知究竟去到何方;苍茫的暮色里青草的凄迷使江上洲渚一片黯淡,不知雁落何方。这担忧其实是对游子今夜在何处的牵挂。景色由“烟柳万丝”的开阔明朗一变而为凄清苍凉,情景交融地衬托出送别者不堪离愁的心境。同时这寓情于景的一笔使后面“如今已是愁无数”的直接抒情来得更自然、真切、深沉。送行者被苍茫的愁思所困,愁情难遣已极,所以明天的事只能暂且不管,今夜漫漫长夜如何捱过已够让人心烦了。本词结构精妙。不仅写景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而且寓情于景,情与景在上下阕中也各有不同的错综安排,先由情到景,再由景到情。过渡时由景来连接,收尾时侧重抒情,由写愁“无数”的广到写愁“无法”的深,变化多端,妙不可言。



宴山亭 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本词一题为“北行见杏花”,当宋徽宗父子为金人所俘掳途中,诗人触景生情,感时伤怀所写。作品凄婉哀怨,充分传达出抒情主人公作为一国之君不幸沦为囚徒的痛苦。古人多将本词与南唐后主李煜的那些幽恨凄绝的作品相较并论。作品中“天遥地远”和“和梦也新来不做”的句子所抒发的愁绪与后主“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的感慨一脉相承,古称绝句。
上阕即景生情,抒写杏花的盛开和凋零。开头以两个恰切的譬喻状写杏花冷艳的色彩质感。“冰绡”、“胭脂”与“轻叠”、“淡著”搭配,传神描述出杏花的特别之美。第二句以拟人手法,写出杏花的美丽程度:“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杏花的神韵、气质生动凸现。通常喻人美貌,曰“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此处以“羞杀蕊珠宫女”状来写杏花之美,别致奇艳。作品构思的奇艳之处在接下来的两个句子得以实现。第三句,诗人情绪转变,从对杏花的赞叹一变而为对杏花命运的哀叹:本身已极易凋零,再加上“无情风雨”的击打与摧残。自然而然地,作者融情于景,达到物我无间的抒情境界:愁苦、凄凉,既为杏花更为作者自己。上阕末句既是对杏花感情的升华,也是下阕抒发去国之痛的铺垫与过渡。
下阕层层深入抒写离别愁恨。作者不幸离开故国,别怨无数,却无法寄托和传达。燕虽南飞,却不懂人心。身陷囹圄,故国故宫连过去一切美好的离自己已是越来越远——“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直如后主词句所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只剩下梦中思念与怀想,甚至渺茫得“梦也新来不做”,痛得麻木了,这是何等的凄绝哀伤!



烛影摇红 廖世美
题安陆浮云楼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栏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本首词通过春日晚景的描述,抒发离别相思之情。上阕写春日登楼的所望所感。首二句是环境描述。春天季节,薄雾茫茫之中,华丽的浮云楼高耸入云。这里,“云渚”是指云端的意思。三、四句写诗人登高怀远,往事历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想当年杜牧曾到此楼登临,面对眼前的景物,大发感慨,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篇。下面几句紧承上句,隐括杜牧诗句中的用语,诸如:朱栏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等,但词情熨帖,不着痕迹。日暮时分,眼前的景象令人相思惆怅,记得那时与朋友依栏共叙,多么惬意。如今朋友一去无音讯,望断天涯也难有消息。别愁之情,就像那无穷的岸柳、纷纷飘扬的柳絮一样纷乱,萦绕在心头。这几句,情境交融,过去与现在交织,极力渲染出离别愁绪的心情。
下阕写眼前景色。首二句将上阕的回忆收回至眼前,节气催绕着光阴流转。往日楼下的河水,如今不知流向哪里才停?比喻过去的美好时光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断肠何必更残阳”二句精彩地描述出暮春时节、黄昏时分,极目远望的凄迷景色。夕阳西下已令人断肠伤魂,而看见宽阔的原野无边无际,更让人极为伤心,衬托无限怅惘的心情,将前面时过境迁、岁月匆匆的感叹更进一层。“晚霁波声带雨”三句化用韦应物诗“野渡无人舟自横”诗意,是说晚来天气初晴,水波声中好像还带着雨声。江上静悄无声息,只有一条小舟,在野外的渡口处静静地停放着。这句话突出地给人以一种孤独、愁闷的感觉。末三句“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以景抒情,描述出一幅凄凉、旷远的意境:江边远处山峰静立,绿洲延伸至很远很远,烟雾笼罩着参差的柳树。
本词写景融情,古今叠映,工巧自然,意境幽美,词雅情深。特别是本首词化炼前人诗意,熨帖自然,不见痕迹,巧妙适当,使作品增色不少。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为李清照的早年作品,描述少女第一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上阕描述少女荡完秋千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见动。诗人一开始并未写少女荡秋千时的矫健身影和欢乐心情,而是撷取其“蹴罢秋千”以后那一瞬间的镜头。因此少女的全部动作虽已停止,但仍可以想象得出她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飏,像大雁在半空中飞来飞去。次句“慵整”二字用得非常适当,令人想到她下秋千时已经极度疲劳,两手有些麻木,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纤纤手”形容双手的细嫩柔美,同时也暗示出人物的年华和身份。第三句表明时间是在春天的早晨,地点是在花园里。第四句说由于荡秋千时用力,出了一身薄汗,额上还渗出了晶莹的汗珠。三、四两句在写景的同时也烘托了少女娇美的外貌。在花园娇而瘦的花枝上含有颗颗露珠,不正是象征着花季少女“薄汗轻衣透”的形象吗?整个上阕写了少女的“静”态。
下阕描述少女出见来客的动作情态,妙在曲折多变。首句遂来一转折:她荡完秋千,正累得不愿动弹时,突然花园里闯进来一个陌生人,她感到惊诧。二、三句说少女来不及穿上脱在地上的鞋,急忙含羞跑开。脚上仅仅穿着袜子,头上的头发散乱,连金钗也滑落到了地上。这便传神地刻画出了少女匆忙遑遽,来不及整理衣装,急忙回避的情态。诗人并未正面描写这位“不速之客”是谁,但从少女的反应中可以印证,这是一位举止不凡、风度潇洒的翩翩少年。刚才还荡毕秋千,懒得动弹,蓦地来了客,她却弃履掉钗,飞快逃走。她哪来的气力?只因羞于给他瞧见自己松松散散的模样,只因她但愿在他心目中永远端庄大方。“和羞走”一句,把少女此时此刻的内心感情世界和外部动作作了精当的描绘。然而更妙的是结尾两句,诗人以极其精湛的笔墨描出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放胆去见的微妙而又细致的心理。最后,她还是利用尚未走进屋内的机会,伏在门框上以“嗅青梅”的假动作来掩饰自己,以便偷偷地看上那少年几眼。“倚门”已是有所准备和期待,“回首嗅青梅”则描尽了矫饰之态,鼻子在“嗅”眼睛却在“看”。整个下阕都是写“动”,与上阕正好形成了对比。由此可见,上阕的“静”不仅静中见动,同时也是为了衬托下阕的“动”。而下阕的“动”所写的几个动作则层次分明,分别将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多情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本词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寥寥四十一字便刻画出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初恋少女的姣美形象。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本词是一首梦景词。被称为婉约之宗的诗人,在这首词中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李词中少见的浪漫主义名作。
本词全写梦境。但梦境也是现实生活在诗人头脑中的折射。高宗南渡以后,诗人在漂泊中与流民为伍,曾追随高宗的行踪,从海路到温州,再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历尽风涛之险。词中涉及的大海、蓬舟、天帝及诗人本人,都与她的这段真实生活获得的亲身感受有关。
上阕开头便展出了一幅辽阔、空旷的海天相接的壮美图画。
首两句写了天空、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其中嵌入的几个动词,用语非常准确。如“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二字,则将作者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诗人从颠簸的船舱中看望天空,天上的银河好像在转动一般;所谓“千帆舞”,是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颠簸飞舞。这里的“舞”与“转”,有着因果关系,因为船在舞,所以觉得星河在转。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本篇的奇情壮景奠定了基调。
“仿佛”以下三句,写诗人在梦中见到天帝的情景。“梦魂”二字,是本词的关键。诗人在船舱中,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庭,遇见慈祥的天帝,天帝殷勤地问诗人归向何处。诗人未作相应的正面回答。因为当时的现实生活是:她正跟踪于置人民于水火、畏强敌如虎狼、乘船一路奔逃、连自己也不晓得到何处落脚的宋高宗前行。她能正面回答吗?但在梦幻境界中,她却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疾的天帝,与民间的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殷勤”句虽是一句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对未来世界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一般这类词,通常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并自成起结。下阕开头或宕开一笔,或经承上阕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上下阕又相对独立。此词则不同:上下两阕之间,一气呵成,紧密相连。上阕末两句是写天帝的问话,下阕首两句是写作者的答非所问。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没有停顿。“报”字与上阕的“问”字,便是跨越两阕的桥梁。“路长日暮”与“句不惊人”,是诗人的答语,但这个答话一方面是向天帝倾述自己的郁闷,一方面是向读者反映自己的痛苦,同时也包括了诗人上下求索的意念与奋争。旧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般在政治上是不能有所作为的,作者只能写写诗词来表现她的才能,但她又感到“谩有惊人句”。一个“谩”字,流露出她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九万里风鹏正举”句,从方才的对话中略一宕开,然仍未脱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乘船渡海,四周的景象是海天相接。句中引典《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起到烘托,由实到虚,形象壮美,境界恢宏。尾两句写在大鹏振翅高举的时刻作者又爆发出一声大喝:“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可谓尽情尽兴,一往无前。“蓬舟”二字极言乘舟之轻快;“三山”为仙人居住,可望可见而不可去。现在诗人要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送所乘之舟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世所罕见。上阕写天帝询问作者归于何处,这里交待海中仙山为诗人的归宿,前后照应,在疏快放诞中仍保持结构的缜密。
本词把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融人梦境,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不愧为绝妙好词。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诗人以其擅长的白描手法,在她的两首《如梦令》中表现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突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作者形象。尽管本篇没有出现“昨夜雨疏风骤”一阕中“绿肥红瘦”那样清奇的千古名句,仍将读者带到了一个同样美妙绝伦的境界。起句通过平实自然的口吻将一次十分有趣的郊游往事娓娓道来。“溪亭”“日暮”为下句分别点明醉饮的地点和时间。溪亭醉饮之后,连回去的路都不认识了。“沉醉”二字透露了女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同时揭示了女作者豪放倜傥与潇洒超脱的性格。因此可见,这是主人公一次愉悦忘情的游赏。接下来的“兴尽晚回舟”则承上启下,写女作者“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正因为“不知归路”,自然难免驾船误驶入荷花深密之处。“误入”一句,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毫无雕凿痕迹,却将一叶扁舟摇荡于盛放的荷花丛中的美景呈现于读者眼前。我们读着“争渡,争渡”,好像又听见抢渡前进的击桨声。一个酒意未消、有说有笑的游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到正确路径的焦灼心情顿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正是由于“争渡”的猛捷,才会惊起一滩鸥鹭。但见眠宿在沙滩上的欧鹭,扑楞楞拍翅飞起,这又是何等的奇观妙景!本小词,则重于写景,却融情于景。女作者以有限的容量,描述了游赏活动中的几个精彩片断和诗人的一种心情。本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现了李清照早期词用白描法引出新思,取寻常语度人音律的艺术特色。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本首词主要写女作者闺中生活的小词,在锤炼中出天然言语,显示了诗人的创造心力;在韵律中求抑扬顿挫,传情而动听;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传神而有致;在寥寥数语的描摹中,寓深美主题。仅一首六句小令,竟有如此四绝。不愧为词中楷模。词中景语“雨疏风骤”,人语“浓睡残酒”,花语“绿肥红瘦”,这些经过女作者精心挑选的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得益彰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留下了极其鲜明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奇。这一开先河的用语,色泽浓艳,形象逼真,堪称千古绝唱。女作者在用韵上,同样一丝不苟,如“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全词内容曲折而含蓄,可谓句句折,笔笔换,一步一境,叹为奇绝。最值得称道的是词中的问答。“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不过词中主人所问之事只字未言,却于“海棠依旧”的答话中巧妙表达出问语。然而,问得多情,问答得淡漠,不禁冲口而出一句更加深情的“知否,知否”来。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如此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如此恳切。“应是绿肥红瘦”则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此结句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流露了女作者惜春而不伤春的情愫,也表现了她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作于北宋末年。赵明诚入仕之后,常常要离开家乡到外地做官,诗人也就只能一次次与他分离。上阕开篇写作者的慵懒之状。“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香炉已经冷了,睡觉的人辗转反侧,红绫被随之像波浪般起伏;睡不安稳,干脆起来吧。女为悦己者容,然而今日丈夫将要远去,她也无心梳洗打扮,任它妆奁落尘,管它日上窗户,只是慵懒地思念着远方的人。“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点明作者无心梳装是因为害怕与亲人离别,“生怕”二字是极通俗的语言,却极言其苦,情深意长。多少心事到嘴边却又没说出口,不说则已,一说就更加思念远行人。但是不说并不等于不想,正是因为想得太厉害了,才日渐消瘦,并非悲秋,也并非饮酒过多。意在言外,不言自明。这个“瘦”字,把自己身体的瘦癯和内心的愁闷都现出来了。
下阕直抒胸臆,极言相思之苦。“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这几句十分哀怨,作者似乎在自言自语地说:算了吧,纵然把《阳关曲》唱上千万遍,也无法将他留在身边,眼看他渐行渐远,只剩下我独守闺房。情深处,欲语还休。“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写孤独的她终日里倚栏凝望,然而这凝望只能增添更多的烦愁,却又无处诉说,只有流水知道罢了。本词把青春少妇思念远方情人的情态刻画得非常生动。其慵懒之态、想念之情、哀怨之意,尽现笔端。婉转多姿,引人入胜。
本词感情真切直率,用语浅近,绝无浮词丽句,也没用典故,但其文笔细腻委婉处,令人心领神会。陆云龙《词菁》说此词“满纸情至语,岂是口头禅”是对诗人词总体风格的高度概括。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乃作于李清照与其夫赵明诚远离后。本首极富艺术魅力的《一剪梅》,历来为人称道,其间更有数句别出巧思、意象蕴藉的千古绝唱。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飘逸,令人省目”。开头领起本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状室内之物,以开始凋谢的红色荷花和有些发凉的素白竹席,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顿时点染出“已凉天气未寒时”的清秋季节,也烘托出作者的凄凉情怀。此句设色清丽,意味深婉,被词评家称“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接下来的五句写作者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对偶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作者划船出游之事,但着一“独”字却暗示了她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情感。景由情生,情由景发。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然而,月圆人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未有,枉望断天涯。
换头一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不尽展现了花落水流之景,同时也兼比兴,喻青春流逝、光阴难驻,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由此自然过渡到后面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相思之苦、闲愁之深,并由己及人,足见两心之相通、相印。正因人在两处,心罩深愁,“此情无计可消除”。结尾三句中,“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既工巧又明白如话,表现手法十分绝妙,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末二句更与前面同为对偶句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互衬映,相得益彰,称为千古离人相互惦念的名句。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本首词作于北宋末年,那时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作者独守闺房,重阳节思念明诚而写下本词。
上阕言离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一天都是云雾袅绕,真是怀人天气,惹人愁烦;只能眼看着瑞脑香在香炉里一点点燃烧尽烬。此句曲折地写出了作者独处时的无趣、无聊、无奈之感,表现了相思嫌日长的心情。然后又由白昼写到夜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重阳夜,一个人枕着玉枕,睡在纱橱里,半夜就冷醒了。“半夜凉初透”,不尽说明九月的天气转凉,更表现作者内心的凄凉和孤寂。这是作者感到昼长夜凉的原因,因为重阳节快到了,而丈夫却不在自已身边。
下阕回笔写重九这一天黄昏之时,“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作者来到菊园把酒赏花,虽然有暗香环绕,然而没有丈夫陪在身边,香更恼人,花更烦人,良辰美景更愁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作者为情所伤,日渐憔悴,故以人比黄花。秋风卷帘,相思的人儿倚门翘盼,其形容之娇弱、其神韵之妩媚,令人遐想,撩人情思。感觉十分新巧,在结构上又照应了上阕“重阳”节气,浑然一体,回味无穷。本词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少妇形象,历来称为宋词中的名篇佳作。陈廷焯说:“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白雨斋词话》)。许宝善赞此词“幽细凄清,声情双绝”(《自怡轩词选》)。



念奴娇 李清照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

这是一首抒发闺中寂寞的词,作于南渡之前。上阕写景,展示了作者愁闷的心情。“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庭院里十分冷清,空落,这是独守空房的孤独之感;偏偏逢上连阴天,再加上绵绵小雨,更添寂寥之感;家家户户重门紧锁,了无生趣,使萧条的庭院更加凄清。此三句层层递进,借庭院的萧条写作者的寂寞。“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柳绿了,惹人宠爱;花开了,使人娇惯;眼看寒食节将近,是游春的时令,天公却不作美。尽管如此,作者的心情还是明朗的,她极细腻地写出了一个年轻女性伤春的情怀。虽曰伤春,实则闲愁,倒透出作者活泼可爱的性格来。她用“宠柳娇花”这样清丽的词语来描述春天,使我们得到一种纯美的享受,不仅春美,人也美。王士贞《艺苑卮言》说这四个字“新丽之甚”,黄异《花庵词选》称之“奇峻”。“种种恼人天气”一句,完全是孩子撒娇的口气,这种烦恼让人会心一笑,写出了主人公的顽皮可爱。接下来切入正题:“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闲极无聊,情意难寄,原来是丈夫不在身边,不能与她同赏春光的烂漫。“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不能出门,只好借赋诗饮酒来消遣了。然而,诗成酒醒,还是怅然若失,不是滋味。因为“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原来远行之鸿没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却无法寄托。
下阕由此话头展开来,“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销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青春少妇独守空房,自然慵懒,不想凭栏远眺,怕离人不归。然而锦被凉了,香燃烬了,梦也醒了,作者不得不起床了。“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出来一看:花叶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桐树上新芽绽放。这盎然的春意吸引着她,她已经跃跃欲试,有了游春意了。太阳渐渐升起来,天气到底会不会晴呢?本词清新雅致,抒发闺中情思,虽然处处言愁,极写其娇嗔慵懒之态,却于大家闺秀的闲愁中透出几分妩媚;既写出一位独居少妇的清愁,又表达出她惹人怜爱的率真性情。邹祗谟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远志斋词衷》)。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口,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本首词是诗人晚年寓居杭州时所写。此时宋、金两国已经议和。南宋的首都临安也渐渐繁荣起来。但作者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楚并未减少,所以后期词中常常流露出去国怀乡、思念亡人的寂寞心情。
本词的上阕浓墨重彩描述元宵灯节的景色。“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夕阳如熔化了的金子,光华灿烂;暮云如无缝的璧玉,色彩极其艳丽耀目。这美丽的黄昏时分,正是离人归来时,可是我等的人在哪里呢?“每逢佳节倍思亲”,作者又是孀居独处,怎不怀念死去的丈夫呢?“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但见眼前绿柳如烟,朦朦胧胧,平添了许多春意;然而盛开的春梅却使作者想起了《小梅花》的哀怨笛音。“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虽然元宵天气尚好,但谁敢说不会风云突变呢?这句话看似突兀,实则是有感而发。靖康之难,丈夫病故,不都是事先难料的吗?“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尽管酒朋诗友们以香车宝马邀她出去赏灯散心,她都谢绝了。上阕以乐境写悲情。
下阕交代谢绝的原因:“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虽然谢绝朋友的邀请,但作者的心情却难以平静,她回想起汴京昌盛时节,姑娘们都爱看元宵灯会,那时她与女伴们插金戴翠,装扮得整整齐齐,游得何等尽兴,如今风烛残年,面容憔悴,头发花白,鬟髻蓬松,害怕在这繁华之夜出去让人见笑。作者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盛景不再、往事难追的感伤情怀。“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还不如呆在家里,透过窗帘听他人的欢声笑语。这一句以他人之乐写自己之苦,虽是寻常话语,娓娓道来,却有说不尽的情怀,蕴涵的况味:“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本词通过今昔对比,既是对个人遭遇的感伤,也是对国家盛衰的慨叹,把诗人饱经沧桑后的敏感、孤独、自悲、哀怨等种种心态尽现笔端。既有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处境,也有人乐我悲、老无所归的心境,更有作者经过人生的悲欢离合之后渐趋于平静的无奈心境,一层层细腻地展现出来。出语清淡,用情极苦。
本词在艺术上已经炉火纯青,词风清丽隽永。作者的情绪十分含蓄温婉,通过个人身世际遇的抒写,表达了国家沦丧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长久的精神创伤,十分感人。刘辰翁说:“余自辛亥(1275)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永遇乐·璧月初晴》)。可见这首词蕴涵的爱国精神感人之深,影响很大。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本首是一首代言体的小词,相似戏曲中的一段唱词。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低沉忧郁的旋律,抒发了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从而塑造了处于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环境中的自我形象。不同的是:戏曲唱词比较铺张,本首小词却非常简练;戏曲唱词比较显豁,本首小词却非常含蓄。
此词在艺术刻画上是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剥开。
上阕侧重于外形描述。首句即表现了诗人锤字炼句的功力:“风住”二字,既通俗又凝练,极富暗示性。它告诉我们在此以前曾是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日子,诗人一定被这无情的风雨锁在家中,其心情之苦闷是可想而知的:“尘香”二字,即陆游《卜算子》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意思。它一方面说明季节是在春天,另一方面说明天已放晴,落花已化为尘土。同时,暗中还富寓对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和对自身“流荡无依”的深沉感慨。次句至第四句都是描摹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次句从头发梳妆方面摹写意绪:诗人因金人南侵而几经丧乱,她深爱的丈夫赵明诚已在离乱中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第三句之意境为眼前所见:一年一度的春景以及赵明诚的遗著《金石录》和别的一些文物,使人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睡到风停雨住、日上二竿方才起床,起床之后还懒于梳理头发。古人有“女为悦己者容”之语,一向被视为知己的丈夫已经去世,她还打扮给谁看呢?第四句写眼泪,鲜明而又深刻: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眼泪夺眶而出。出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具有一股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下阕则重写于内心发掘。前三句中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词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很深。前两句承上阕尾句而来,意境却陡然一扬,诗人刚才还在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是春光明媚、游人如织的时节,平日就喜欢游览的她遂起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句中的“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那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在“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调,说明作者出游之兴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二字又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尾两句形容愁之沉重,是在上两句铺足之后来的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收到了有余不尽的艺术效果。在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这种婉曲深幽的手法,为后来的众多戏曲所大量采用。舴艋小船载不动这许许多多的忧愁,这是作者自铸新辞,而且用得自然贴切,不着痕迹。这个比喻是承“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有人评论说:李煜将愁变成水,秦观将愁变成随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到了董解元写《西厢记》,又把愁从船上卸下,驼到马背上去了。这是对诸诗人极中肯的评论。本词语言非常优美,意境异常深远,含有无穷回味和不尽之意,足以使人一唱三叹。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作于南渡之后。靖康之难后,诗人夫妇逃到南方,不久,赵明诚因染疾而死,孤苦无依的诗人辗转于金华、杭州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亡国之痛,丧夫之伤,使这位知识女性完全改变了年轻时那种优雅闲适的生活,她由一位贵族妇女沦落为孤苦伶仃的孀妇。那时她已五十二岁了。本首词所抒发的,就是她后半生饱经忧患的身世之感。
本词的上阕连用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处境,寻觅无所获;冷清是写心情;凄惨是遭遇;戚戚是忧伤已极。营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孤独愁惨的气氛。起势逼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这样的凄惨景况中,又逢着“乍暖还寒”的深秋,自然连身体都难以调养,即使是喝上几杯淡酒,也抵不住从早到晚的寒风?一个“淡”字,非言酒不够浓,而是作者对生活的感喟。就在这时,她抬头望见南飞的大雁,于是想起了自己青年时期安宁温馨的北方生活。那时虽然也有夫妻分别的离愁,但尚有鸿雁可以传书,聊寄相思;而现在大雁如故,人却不在了,作者不禁悲从中生,既有家国之恨,也有个人之愁。
下阕由回忆转到眼前。“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满地将要凋谢的菊花,作者以花写人,感叹自己的处境胜似黄花,正饱受着无情风雨的打击,还有谁前来关爱?“如今有谁堪摘”,丈夫去世,还有谁值得她摘戴鲜花呢!“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个人苦苦煎熬,好不容易盼到天黑,想不到又下起潇潇细雨,点点伤心;而雨打梧桐的凄凉之声,声声催情!国破家亡,更遇惨淡雨夜,作者怎经得这样的伤悲啊!“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句呼号有声,这是作者绝望的悲鸣,是无助的呻吟,哀哀欲绝,让人感到撕心裂肺之痛,催人泪下。彭孙通说此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金粟词话》)。本首词意境凄绝,有着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语言的新奇和清丽已让人匪夷所思,情感的悲凉愁惨亦到极致,然而在表现技巧上作者更是匠心独运,达到了臻于完美的境界。上下阕浑然一体,以家常语,写心中事;以个人情,写家国恨,意蕴深厚。全词无一字提到国家的沦亡,但作者的不幸皆由亡国而引起。全词也没有提丧夫的感伤,然而字里行间溢出的孤独绝望,正是作者丧夫后无依无靠无处诉说的“寻觅”之态。本词更没有写一滴眼泪,却让人感到无比酸楚,悲到尽点,皆是不写之写。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本是一首闺怨词。上阕抒伤春之情。首两句便将一腔愁情尽情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一个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以致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凉情景。次两句在“惜春春去”的矛盾中出现女子的心理活动。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惟一能给她一点慰藉的春花也凋落了。那摧残百花的雨滴只能在女子心中留下几响哀伤的回音。人的青春不就是这样悄悄地逝去的吗?惜春、惜花,也正是惜青春、惜年华的写照。因此,在“惜春春去”的尖锐矛盾中,不是正在酝酿着更为沉郁凄怆的忧愁吗?
下阕叙伤别之情。起句用“倚阑”续写女子的心情悒郁无聊和情绪低落。“倚”字之后缀以“遍”字,把深闺女子百无聊的烦闷苦恼鲜明地渲染了出来;“只是”与“倚遍”相呼应,托出因愁苦而造成的“无情绪”,有力地表明了愁情之深、之重、之无法排解。尾三句以遥问“人何处”领起,一方面点明女子凭阑远望的目的,同时也暗示“柔肠一寸愁千缕”、“只是无情绪”的根本原因是思念远出的丈夫。诗人安排了一个有问无答的布局,却转笔追随着女子的视线去描绘那望不到尽头的天边,然而只看到“连天芳草”,却看不到丈夫的行迹踪影。这凄凉的画面不就是对望眼欲穿的女子的无情回答吗?寂寞、伤春,已使她寸肠生出千缕愁思;望夫不归,她的愁与情又将会是何许深、何许重、何许浓呢?这些自然是在言外了。
本词由寂寞之愁,转到伤春之愁,由伤别之愁,转盼归之愁,层层深入地表现了闺中女子心中愁情沉淀积累的过程。到结句处,感情已积聚到达最高峰,全词也随之达到了高潮。人们称赞这首词“情语并胜,神韵悠然”,实不过誉。



汉宫春 李邴

潇洒江梅,向竹梢疏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塞雁,归来曾见开时。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李邴的存词并不多,本首与《木兰花》(美人书字)都堪称上乘之作。特别是本首咏江南春梅的词,以梅飘逸出俗的秀丽刚健喻人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表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颂,寄托了友人离去之后的感伤思念。
上阕开端即展现出春梅形神兼备的清秀刚健之美。她独立江畔,与婷婷直立的修竹为伴,奇崛的枝条旁逸斜出,疏淡飘逸之中自有挺拔劲秀的神韵。然而司春之神却不懂得怜惜,让她饱受“雪压霜欺”。梅花依旧傲霜斗雪,绽放花蕾,这是以自然环境的恶劣衬托出梅花傲然独立、刚强不屈的崇高品格。以下用“无情燕子”和年年归来的“塞雁”等,暗喻人在遭受磨难之时周围人表现出来的不同态度。春燕无情所以不会看到梅花斗雪怒放的情景,“塞雁”忠于友情,恪守信条,所以年年归来探望。“却是有”表明诗人对此的认同态度,并以之自喻,为下阕抒写思念之情打好基础。
下阕起句交代梅生长的环境是山野水边之地,实则是暗喻友人被贬远去。“问玉堂”句依然是以梅写人。豪门贵宅中的梅花屈尊逢迎,满身媚气,怎能与小溪边茅舍疏篱旁的梅花相提并论呢?两相对比突出了江梅的刚直不阿、宁折不弯的气度。梅亦人也,正因友人有如此品格,所以诗人才会有“伤心故人去后”的思念。“冷落新诗”,是说无心做诗。如今做诗的了无兴味,使诗人追忆起昔日赏花吟诗、相互唱和的其乐融融,因此也产生了“分付他谁”、“空自忆”的感叹。感叹只身一人独对江天云月,无人倾诉的孤独;感叹梅花清香如故,风韵不改。“风流不在人知”是赞美梅花的操节自守,这也是诗人用以自励的人生信条。
上阕注要以自然景物象征人文环境,与下阕的纯写自然景观不同。这样就使梅的象征形象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内涵,拓宽了咏梅词的表现领域,丰富了其意蕴。这一独特之处使李邴“《汉宫春》梅词入选最佳”(杨慎《词品》)。



苏武慢 蔡伸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梦魂俱远。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书盈锦轴,恨满金徽,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栏倚遍。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本词着重抒写羁旅行役之中的游子对闺中之人的思念之情。上阕写游子登高远望所见。起句写暮秋的凄凉景象,为本词的抒情奠定了基调。大雁栖息于荒无人烟的沙漠,暮气笼罩着秋水,这是黄昏时的景致;古垒、胡笳暗示出游子客居于战时的边塞之地。“青山隐隐”以下依旧写所见之景。用远山、败叶、乱鸦等景物继续烘托秋的悲凉气氛和客居异乡的悲凉心境,并用“青山隐隐”暗示归乡之意。“楼上黄昏”一句交代了前面所写的景色都是游子黄昏时登高远望所见,突出了人物悲凉心境的真实感人。“片帆千里归程”是说远在天边的孤帆都已归航了,可我至今未归,这就更增添了年迈不得归的凄楚之感。至此羁旅相思的题旨十分明朗,所以有结语里描写的归思迫切之念,将思念之情更推进一层。远望暮空碧云,不知她在何方。现实中不能与她相聚,怎么连做梦也梦不到她?“梦魂俱远”写尽游子思归不得的深切痛楚。
下阕先写游子在思归心情中的追忆。“忆旧游”句集中描述了往昔夫妇共处的美满温馨。朱门深馆里,他们并行于庭院花径,鲜花辉映着她的脸庞,一切都是那么令人怀想。如今天各一方,定是两地相思,一种情愁。从“书盈锦轴”起写游子设想对方的寄情之举。古代称妻寄夫之书信为锦字。妻子写给丈夫的信即便装满书轴,所有的相思之音即便奏满琴弦,也难以抒发相思不得见的幽恨。“两地”句将双方概括起来写,由忆昔回到现实。双方都愁思难遣,大家会共对“一尊芳酒”以酒解愁,会同把“危栏倚遍”,长时间地在高楼徘徊。以酒浇愁愁更愁,所以会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凭仗西风,吹干泪眼”与前句照应,写出游子因相思悲伤已极终不得解脱的情景。本词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寄情景中,抒情步步推进,婉转深沉。



柳梢青 蔡伸

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自是休文,多情多感,不干风月。

本首小词通过本篇所写的暮春之景抒发了深沉的“春愁”。上阕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一幅暮春花鸟图。“数声鶗鴂,可怜又是、春归时节”,先写杜鹃啼血声声,叫声嘹亮凄厉,可惜春天又快要结束了。“可怜”二字写出诗人对春又归去的感叹,流露出他对春光的无限依恋之情。这是以声绘景绘情。
“满院东风,海棠铺绣,梨花飘雪”,是以色绘景。在浩荡的东风吹拂之下,满院片片红艳的海棠花,如同锦绣铺地,千树万树的梨花飘飞,恰似瑞雪迎风舞蹈。
同是写花,既有空间层次的变化(地上空中),又有动景静景的区分,这幅花鸟图愈显得有声有色。作者以鲜明艳丽的色彩来描绘残红飞花的衰败之景,其间自然蕴含着凄美的伤春情绪。
下阕则重景中抒情,情景相生。“丁香露泣残枝”写丁香花已经凋败了。残枝上花带清露,晶莹闪亮。“露泣残枝”将丁香花露拟人化,仿佛她为惋惜自己短暂的花期而悲愁满怀。
即便如此,“算未比、愁肠寸结”,作者由残花泣露的悲愁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这怎么能同自己的人生体验相比呢?作者至此,明确点出了“春愁”的旨意。作者是以幽怨含悲之心聆听杜鹃啼归,观看“海棠铺绣,梨花飘雪”的,所以他也更能从丁香枝头的晨露体味到人生“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而“愁肠百结”。
因此上阕诗人流露出的对明媚春光的依恋亦是他对人生美好年华的依恋,词中的春愁也就不同于其他春愁了。结语诗人用直接说理顺势收拍,以梁朝的沈休文自比,说明他的多愁善感与风花雪月并无多大关系。耐人寻味的结尾,使读者明白诗人悲绪满怀的原因。
本词有景有情,情景相生,抒情之后以说理作结却含蓄有味,也丰富了本词“春愁”的情感内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轼词鉴赏
最好的180首宋词!(1--90)
辛弃疾_词作赏析
初中课内诗歌阅读赏析(选择题)
〖诗词鉴赏〗宋代诗词赏析:《辛弃疾篇》169首<121-140>
张耒的两首赠妓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