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恩师王磊教授

我的恩师王磊教授

    人的一生中都会经历很多老师,但真正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却屈指可数,王磊老师便是对我人生产生深远影响的老师之一。在他的身上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更汲取了人格的力量。

进大学时我有幸通过考试进入了由王磊老师创办的人文素质实验班,当时便听说王老师是学校最孚声望的大师级教授,在校园里提起王老师,无不满怀敬仰的,我为自己能在这个人文素质实验班学习而倍感自豪,但同时也有一点点担心,害怕自己成绩不好,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或许是因为太崇敬王老师了,刚开始和王老师接触时我颇有些拘谨,但是看到王老师和蔼的笑容,听到他风趣的讲话后这种距离感顿时就消失了。王老师为了我们人文素质实验班真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邀请学校最好的老师为我们上课,开设了创新思维、人格美学、体悟人生等课程,每个周末还邀请全国各地的著名学者或作家为我们开讲座,甚至带着我们和97级两个实验班的学生到陕西师大和西北大学访学。那个时候总是感到很自豪,感到我们人文素质实验班的同学是学校里的贵族,我们在学习上享受到的待遇甚至比很多大学的研究生都要好(这是我后来读研的真切感受)。但在自豪的同时,也感觉一定要珍惜这样难得的好条件认真学习,得拿出些真学问来,才不辜负王老师一片心血。于是,我每天认真上课,独立思考,经常练笔,丝毫不敢懈怠。

我本来是一个性格内向而略带孤僻的人,在进入人文素质实验班后开始意识到这是人性的缺陷,我必须改变自己这种性格。但是改成什么样的性格,怎样去改变自己,心里都没底。直到王老师给我们讲授人格美学的时候,我才明白,什么样的人格才是健全的人格,于是我努力按照王老师的教导去重新塑造自己,学会自信、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通过努力不断超越自己。等我向身边的人敞开心扉时,我收获到了真诚的友谊。等到大学毕业地时候我已经彻底告别了那个内向而孤僻的自己。在工作中也曾遇到过一些挫折,但是我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来面对。

还记得我们有一个叫“人文之家”的小阅览室,最初只有几百本图书,基本都是王老师的私人藏书,虽然数目不多,但都是精品。我在这个小阅览室里做了三年的管理员,专门负责实验班同学借阅登记,其中有两年我就住在这个小阅览室里面,上课吃饭之外,我就以这些书为伴,这两年多的时间也是我到今天读书最多,效果最好的两年。为了更好地向其它同学介绍这些书,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基本把这些书读了一遍,不知不觉间似乎也学到了一点知识,但这些在当时是浑然不觉的。到很多年后我在外省的一所大学里读研究生时,才发现如果我英语能过关的话,中文系很多专业的硕士我不用复习都能考上。有些已经研究生毕业的读专业方面的书甚至不及我读研之前读得多。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更深刻地感受到王老师办人文素质实验班的意义和价值。

读大学的时候,特别钦佩王老师的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老师上课时广征博引,古今中外,无所不晓,又特别强调创造性思维,推理严密,且言必己出。但对王老师的学术思想了解并不具体,直到毕业前受老师之托,整理老师此前发表的主要论文编成《雪泥鸿爪集》时才得以较为系统的了解老师的学术思想。当时就感觉王老师对问题的思考之深刻,视野之独到,观点之新奇,言人所未言,言人所不敢言,真是大师风范。特别是他早期的很多论文是发表在文革刚结束不久,国内学术思想还未开放之时,发表这样的文章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的。比如他刊登在《辽宁大学学报》《人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这篇文章发表于刚刚解冻的1979年,在那个年代,敢于去谈论敏感的人性问题是需要很大的学术勇气的。在这些论文当中,我清晰地感觉到老师“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但我却从未思考过王老师在中国学术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这一问题,直到我在读研时看到一本介绍中国近百年学术史的书时,才约略了解一些,在这本不厚的书中,介绍了近百年我国学术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王老师的大名赫然在列,原因正在于在那样一个桎梏已经成为习惯的时代,王老师敢于第一个站出来谈人性,肯定人性,并引发了关于人性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文革”后学术界思想解放的序幕,就凭这一点,王老师就足以名载史册。但王老师在学术上的探究并未停留在这一问题上,在别人开始大讨论人性的问题的时候,王老师把研究的触角从文艺学延伸到了美学、伦理学。写出了一系列影响一个时代的重要作品,比如王老师与人合著的《主体的沉沦与觉醒》、《中国伦理生活大趋势》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

一个人读研究生学的是文艺学专业,带研究生教的是美学专业,为社会所广泛了解的身份又是著名的伦理学家,研究的方向遍及文、史、哲三大块,这就是我最崇拜的王磊老师。在当下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方向的博导、硕导数以千计,但通读过《马恩全集》的人能有几个?王老师不但通读了,而且还编成《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一书。这本书曾经以复印本的形式被各大学图书馆收藏,是伦理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书,可是就这样一本书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都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出版,直到近年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老师的学术思想研究总是超前的,王老师也为他超前的学术思想付出了代价,甚至在一段时间里不能上讲台,不能发文章,正如过早萌发的新芽总是容易受到严寒的戕害一样,但王老师的学术思想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即使在那样一个受压制的时代,王老师仍没有放弃信念和研究,并迎来了一个学术思想更开放的时代,这种坚毅和执着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无论是美学,还是伦理学,最关注的问题始终是人,人的素质决定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决定了人的生命质量,中国很多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讲都有赖于教育,只有每一个个体素质提高了,人格健全了,我们的社会才会健康。王老师在90年代后期,将主要精力放到了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方面。我现在想,王老师大概把我们看成了希望的种子,希望通过我们把他的教育理念传播到四方吧,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王老师身体力行地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地发展,是在做一项百年树人的世纪工程。

由于实在太崇拜王磊老师了,大学要毕业时,我还想继续留在老师身边学习,便报考了王老师的研究生,只可惜没考上。离开学校后,心里总是惦念着王老师,在工作和学习中有一点小的收获或遭遇挫折时,总是第一个想到找王老师倾诉。2004年,我一边是考上了研究生,一边是找到了一份待遇很不错的工作,在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时,我就拨通王老师的电话,请他帮我指点。学位论文选题时我也打电话给王老师,听取他的意见,读研毕业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打电话想听听他的建议。毕业10年了,但是还常会和老师联系,老师每有新作出版也会寄给我,每年都会通几次电话,感觉他就像一个慈爱的父亲,站在我的身后,鼓励着我,支持着我。

有时候心里总这样想,王老师对我这么好,我拿什么报答他老人家呢,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东西能报答得了师恩呢?换一个角度,我现在也当老师,我会希望我的学生用什么来报答自己呢,好像也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只要学生过得好,老师就欣慰了。我想王老师大概也是这样想的,作为王老师的学生,在学术上我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王老师的高度,而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把王老师对我们的爱和教育理念传递下去,多培养出一些文化素养高,人格健全的学生,这大概也正是王老师所期望看到的。

吴锋,1978年出生,陕西山阳人,美学硕士,本科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文学爱好者,现供职于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曾出版过《图解诗经》、《诗经之美》等著作。

征 稿 启 事

一、征稿主题:

主题不限,自由书写。

二、征稿要求:

(一)体裁不限:诗歌、散文、小说皆可。

(二)现代诗:20行及以上。

(三)小说:3000-5000字。

(四)散文:字数1000-2000字。

(五)来稿文档一律采用word电子稿形式。

(六)投稿文档格式:标题黑体小三,正文宋体小四,行距固定值22磅,首行缩进两字符,题目与正文空1行。

(七)在文章末尾,请注明相关基本信息,包括“作者简介(130字以内)、微信号”等,同时请附加一张生活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在学科交叉中走向思域融通——从我的学术讲座谈起
我的恩师和我
难忘恩师之:王有洲
欢迎来到我的岐黄小屋
《曾繁仁学术文集》:以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美学话语
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及其他》读书心得及学习方法分享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