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治胜 || 庄稼人的喜和忧

——个人麦田劳动纪实

中共白银市委政策研究室 魏治胜

记得以前精准扶贫帮扶的时候我都一直在金滩驻村蹲点过。有收获的是,当天晚上和村民们有幸一起看了感人的甘肃“扶贫”农村扶贫题材体现出了基层党建引领奔小康的电影《腊月的春》,影片主要讲述了在甘肃省“扶贫”行动中,扶贫干部“刘为民”去葛家湾村,千方百计助农增收,帮助葛腊月走上舞台实现唱歌梦想,让其一家改变自身命运,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使我深受感动,当时就感觉对现实生活中党建引领在基层奔小康的印象很是深刻,信心也很足的了。

为了扎实做好精准扶贫蹲点工作,今年6月26号的时候,我就又一次来到了会宁县丁沟乡金滩村看看,周边的天气和环境等似乎略有一些变化。而今年7月份时的天空,骄阳似火,精准扶贫工作也刚刚开始了。在金滩村这个偏僻、贫瘠的小山村,从县城通往金滩村的大巴车慢吞吞的驶在乡间颠簸的小路上,隔窗一路望见务农的庄稼人正挥着镰刀在农田里忙着收庄稼。一阵清风掠过,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脸色黝黑、腰身佝偻的庄稼人起身用挂在脖子上带着污渍的毛巾擦拭着汗水,看着漫山遍野成熟待收的庄稼,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坐在车上,听周围的乘客交谈。其中一个人说,今年会宁天气凉、雨水丰沛,庄稼长势好,丰收在望。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我明白庄稼的收成好意味着农民的苦没有白下。俗话说“仓里有粮、心里不慌”,仓里有粮了、面袋子鼓了、农民心里就有底了。

说笑间,大巴车转眼就开到了金滩村村委会。下了车,拎着简单的行李,推开村委会铁锈斑斑的大门,院里一派静寂。我喊了几声“有人吗”,才看见一个给工程队做饭的大姐从门里探出头说:“村上的干部都回家收庄稼了”。低头一看时间才三点刚过。将行李寄存在大姐那儿,我径直去找上回蹲点认识马世祥老人。到了他家门口才发现大门被“铁将军”把守着。于是转身往回走,突然我回想起上回蹲点时,帮老人在离家不远的地里除过草,眼下正是小麦收割的时间,说不定老人正在地里忙活。想到这,我赶紧向老人田地的方向走去。果不其然,大老远我就看见马世祥背上背着不下五六个用草绳箍着的麦蒹子吃力在田埂山走;他老伴正弯着腰,挥舞着镰刀顺着麦茬麻利的割着麦子,割下的麦子被错落有致的放在脚跟前。看到我来了,二老放下手边的活儿坐在田埂上和我拉几句话,顺带小憩一下。马世祥告诉我,他家今年光小麦种了8亩,还不算胡麻、豌豆、苜蓿、荞麦等农作物。

抽了一根旱烟、稍作休息后,两位老人又开始了紧张的劳动。我也急忙加入到割麦子的行列中。由于长时间的求学和城市生活,我早已对农活有些生疏。滑溜的镰刀柄握在手里像个调皮的孩子,握得靠前随时可能伤手、握得靠后使不上劲,割过的麦茬高的高、低的低。刚开始还能勉强跟上老人,一会的功夫就已被他们甩远远几米。心里着急朝前赶,谁知越着急、越出错,割下的麦子麦头、秸秆混乱的散堆在一起。看着我笨拙的举动,马世祥哈哈大笑,劝我不要着急赶。真像他说的,心里不着急手里的活儿反而越干越顺了。割了近半小时,放下镰刀,直起酸困的腰,擦擦脖子和脸上的汗,粗略估计了一下我还有约20米就可以将“承包”的这一小块麦子割到头了。稍作休息,又弯下腰,我默默的在心里给自己鼓劲,要争取赶天黑帮他们把这块地割完。

就在我和两位老人埋头苦干的时候,谁也没察觉天边不断堆积翻滚的黑云,不用说一场急雨转眼将至。马世祥告诉我,根据经验判断是阵雨。阵雨要是不大一般来得快去的也快,雨滴滴在麦芒上及时就抖落了,地里长得麦子一般不会受灾,但收割好堆起来的麦垛会可能由于苫盖不严导致下面积水造成损失。一边说一边我和两位老人妇急忙将收割好的庄稼简单堆砌,用塑料布细心苫盖好,匆匆忙忙的从田地往家门口的麦场赶。

说时迟那时快,大风裹着零星的雨点从天空落下。到家后,马世祥的老伴赶紧从家里拿了塑料布、叉、笤帚等工具赶往麦场。我和马世祥赶紧将原来摊开的麦蒹迅速的往一起堆放,他的老伴则对放过麦子的“地盘子”进行铲扫。雨点越来越大,终于在大雨来临之前,我们将三个大麦垛都用塑料布苫盖好了。进屋后,才发现我们的衣服都被雨淋透了。

站在玻璃窗前,雨越下越大,我心里想,这场雨也算是场及时雨。好多庄稼人要在收割后的麦田里种秋作物,也就俗话说的“回茬”,要是地表太干是不行的,今天的雨量足以将地表下湿。雨渐渐停了,马世祥去地里看看庄稼受灾情况,他老伴则起身去前院的灶房做饭。

闲来无事,我就帮忙烧火做饭。干燥的包谷秸秆放在灶膛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蓝色的火苗向贪婪的火蛇在灶膛里起舞。一边烧火一边默默的观察老人做饭的细节。只见老人熟练的卷起袖子和面、揉面、炒葱花、炒菜。不一会儿功夫,老人已将和好的面团擀成了一张又大又圆的面帐子。恰时我将水烧开了,老人用菜刀将面帐子切成了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面条投进翻滚的沸水中。

在开饭的时间上,马世祥回来了。我们三人坐在灶房的小土炕上、围着小方桌边吃边说。今晚做的是冬麦灰豆面。大概由于割麦子出力气我早就饿了,端着大瓷碗、咀嚼着劲道的面条、就着土豆丝,我觉得今晚的饭菜比平时城市吃的大鱼大肉都要香。马世祥老人告诉我们,地里的、场上的麦垛都被塑料布的盖的严实,没有被雨淋到。但一提起还有大半长在地里的庄稼,老人不禁着急的唉声叹气。

吃过饭后,马世祥邀请我到正房看电视。刚看没几分钟,我就看见前一会还坐在对面沙发上,嘴里还吊着烟斗和我拉话的马世祥和烧着喝“罐罐茶”的老伴都闭上了眼睛,头靠在沙发的后背上睡着了。均匀的打鼾声、不时的呻吟声此起彼伏,不断传出。毕竟都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白天繁重的体力劳动让老人苦不堪言。我到这里,我轻轻的帮老人取下烟斗、放好茶具、关了电视,掩上大门,走出了院门。

   “要致富,先修路。三分修,七分养。”走在回村委会的路上,呼吸着雨后伴着泥土芳香的清新空气,我的思绪万千。我想,刚刚看到的那一幕是中国成千上万庄稼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马世祥夫妇只是中国大多数留守在农村的庄稼人的缩影。在中国城市化的今天,很多的庄稼人都咬紧了牙关,倾其所有将自己的儿女供出去读书或者送子女走出小山村外出务工。念的学校体面、挣得钱多成了很多庄稼人茶余饭后在村里人前面炫耀的资本,可人后确是家中无青壮年劳动力在田地里超负荷工作的苦累。

    年初春播的时候,对于靠天吃饭的会宁庄稼人来说就是天天盼下雨,发愁要是雨水少了收成就不好。可是收成好了,家中没有青壮年劳动力的庄稼人发愁庄稼要是及时不收回来,可能被灾害天气一扫而光。等庄稼收回来了,又由于丰收,可能导致农产品不值钱,庄稼人又面临着“高产薄收”的危险。庄稼人的生活交织着无尽的喜和忧,不知何时是尽头……


作者简介:

    魏治胜,80后,中共党员,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现今为甘肃省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中共白银市委政策研究室二级主任科员兼任中共白银市委主办的党刊《白银发展》责任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用人的启示
散文精选:麦子黄了
山岩学舍(52期)庄稼人的庄稼经
深山夫妻走30里赶集 买回的物品令人心酸
40℃万亩麦田里全部是七旬以上的老人干农活,幸亏有年轻人帮装车
美文 | 父亲的扁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