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吴川淮||赤子之心 一片衷情 ——读雒忱《百年炉火》

       赤子之心 一片衷情

      ——读雒忱《百年炉火》

                   吴川淮

家族史、地域史与个人的命运沉浮的历史都可以说具备了史诗性作品的一个基本品质。与宏大历史叙述作为对比的是个人所叙述的家族与地域的历史,更是一种亲切的带有深沉回顾的心灵史。在我们阅读的习惯中,总是期待着能够有史诗一样的作品问世,有宽敞的大视域,有大喜大悲的人生。而不知不觉的,个人叙述的历史场景的小说正在不断地出现,并让我们对历史与文学的认知更加地丰富立体。 

在中国的每一片热土里都有一片历史蜿蜒的悲壮正剧,一群人、一个家族的历史的记录是对整个大历史的补充,它们充满了特殊地域的文化意味与文化品质,它们既是风风火火的地域史,更是中国的“百年孤独”,是《白鹿原》的故事的延续……   

雒忱的长篇小说《百年炉火》就是描述了一个世纪发生在渭北陈炉的故事,它呈示了百年间的动荡与生存、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以文学的形式撰写的地域史。它更直接形象地把特殊地域在时代大背景之下的翻腾起伏进行了几近全景式的描绘,是一部不可多得关于一个地域历史叙述的心灵秘史。它证实了在中国大地上,每一片土地都曾经是或者是正在演绎、变化着的热土,故事惊心动魄,人物翻云覆雨。这本书储备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同官县志》的现代文学版。如作者自己所言:“这是一部浓缩的历史,一部截取了一个短暂的断面透视和提取上千年的历史。截面里有故事,有在那个特殊年代人们审视自己的生存背景寻找各自的支持力量,从而为自己的理想憧憬而努力的历程。”   

我对铜川陈炉还算是比较熟悉的,去了几十次,但我对那一块神奇的土地上的历史可谓一知半解,只能在一些清末、民初的瓷器上,在《铜川市志》简短概括的叙述里依稀看到过去的影子。雒忱这部书的家族与族群的故事,还原了百年之间陈炉的历史,以群像的方式定格还原了历史,让我再一次体验了过去岁月的莫测与深邃,并对陈炉有了一种更为感性的认知。  

雒忱以没有野心的倾情叙述,一种担当的情怀,接近了一部“史诗”的创作。他是怀着一种虔诚的心态,一种俯仰的写作,完成对于自己先辈们的纪念。现在人们对于尺寸很“厚”的书都有一种阅读的畏惧感,这本书却没有这种感觉。由于对地域的熟悉我倒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又一次领略了历史演绎的“陌生”,更对陈炉这个地域发生了更为浓郁的兴致。可以说,这部书整个的叙述都是很顺畅的,作者在倾诉,不可遏制地在倾诉,他要把陈炉百年的“心史”告诉你,告诉你曾经发生的一切和这一切的来由。  

一个地域的历史就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一个国家历史的侧面,人物是被时代的“大势”所携裹的。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中沉沦飞扬。在对待历史的观念上,作者还是保持了很正统的一面。我们在阅读中迫切地感受到作者强烈的倾诉欲望,他是为他的家族乃至那一个过去的历史作传,他自觉地担当了这样的一种使命,要让过去的历史在自己的文字间复活,这是一种持久的冲动,也是多年沉潜于心不写不足以畅怀的夙愿。整部小说包含着强烈的、悲壮的、悲剧性的蕴藉,在倾诉之中完成了对陈炉百年历史的梳理与结局。

家族的传奇性是这本书一大特色。  

“哪里有空间,哪里就有存在。”《百年炉火》在时空跨度的叙述里,将空间的存在与时代的节奏融为一体,在一片特殊的地域里演绎了那里的风风火火。雒忱的叙述结构里,有一个别人所没有的地域的文化地图与家族谱系,雒氏家族,梁氏家族、牟氏家族所互相缠绕的人物谱系,而中心人物是雒武。全书的结构按照历史的节序发展,窑炉生产体系的建立、衰落与重复,革命的爆发,新中国建立后的重新构架。百年画了一个大圈,几代人的命运来自土地和这片特殊的延绵相传的“炉火”。  

雒武的死是全书的一个结,也是作者的一个结。雒武从出生到死亡,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结构,肩负着某种使命。但他的死很突然很残酷很悲壮,全书一开始就叙述到了他的死,预先在叙述中告诉了主人公的结局。雒武是作者心目里理想人物,是一个家族生机与悲壮的象征。  

雒武的死是本书的一个大篇章,也是全书的高峰,雒武一死,全书就进入了另外的一个叙事过程。雒武和牟青云代表了一个时代。雒武之死让人想到了莫言的《檀香刑》,悲壮的死演示了人内心的恶!演示特殊地域中的一种莫测!

保卫家园与内部各系列的残酷斗争构成了全书独特的场景,每一次厮杀都是为了某一群人的利益,雒武和牟青云是整个镇上的强权人物,也注定了某种悲剧般的命运。  

无独有偶,美国学者罗威廉考察了湖北麻城七个世纪的暴力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更加庞杂的集体记忆宝库,……如宗族宿仇、土匪袭击以及叛乱期间的血腥行为。……看起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就了一种全面而持久的暴力性地方文化。”这种暴力性的文化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自然地繁衍能力,小说里写到,就是过了几十年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参加过革命的雒志远被当众拉开伤口看腿上有没有电台。长时间的持久的暴力性地方文化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演绎得非常的充分,而人性的复杂在牟青云身上就有体现。雒武最终到底是被谁所害,书中始终没有交代,成为了一个谜!梅瑞卿收敛了自己男人破碎的尸骨,用针线一针一针缝合,让人看了惊天动地。  

雒武与牟青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在那种社会状态的一种特有的组合,他们两人之间呈现了共生共灭的“主体间性”,互为支撑,更显现了特殊地域空间的强人生态。族群的和谐与族群间的争斗,不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根本利益之间的竞争,是内心的较劲。作者对强人死去后的社会的描述也是很深刻的,人们由习惯于强人到强人离去后不习惯到习惯。生活的状态是在不断地新形势下进行的,生存与生活的主体,人的适应性与反叛性奇异地结合着。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形容一代人的故事说:“第一次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则是闹剧。”悲剧与闹剧组成了历史的正剧。  

整部小说,像一个电影大片的推进,其画面与人物的生动,历历眼前。生活生产的繁衍生机,和平祥和的维持与人的自私狭隘的内斗,雒武的母亲在悲惨遭遇及历经奇异艰难归来对雒氏父子心理影响,都使其具备了现代小说的一些品质。  

作者对于上一代充满了一种敬重般的情愫,把地域间不同势力的多元博弈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也把不同人的心理对事件的反应写得很微妙,仅小镇之间的互相称谓作者都介绍得甚是详当。书中马效常先生的那句话:“亲亲乡情放下了,人活着还有什么精神。”说得多么尖刻!   

《百年炉火》写出了一个地域百年之间复杂的社会情态,陈炉镇何尝不是白鹿原,不是商州。一个外国的历史学家说,你挖掘的材料越多,还原的碎片越多,对象本身会变得难以捉摸。文学把历史联脉在了一起,当然来自想象的追叙,历史本身就是传奇,人性所能演绎下的传奇。

这本书,有作者放任性情的地方,有非常细腻的地方,有拉扯太多的地方,像磊叠在陈炉山上的罐罐墙,高高低低,铺沿开来。在历史间行走,人物风景变幻,地域没有变,感情没有变,时间就是风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共产党宣言》)只有历史,袅袅炊烟,星火点点……   

这本书分为了两个大的章节,第一章节以雒武为中心,到第二个章节基本是对陈炉百年历史人物的梳理。他实际上把写几本书的容量放进了一本书里。前半部以雒武为中心,基本以雒武和梅瑞卿的视角来写,后半部用梁泾渭、梁思云的叙述,完成了一体。从语言叙述的结构看,前半部是小说建制,后半部则更像报告文学。前半部因为雒武的死,整个是悲壮的;后半部是分叉流动的,整个是广阔的。小说内容的开合分散是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的,我曾问过陈忠实一个问题,《白鹿原》为什么后半部给人感觉节奏太快了,他说,生活发生变化了,时代进度太快,我也不能不快。  

前半部雒忱最为用劲,如果说写得最好是中间到雒武死的前后。其余都是对一个陈炉的大铺陈,无论对以后人物的描述,都是一个大陈炉的铺叙。故事的情节性是一个主干,形式上采取的是把不同的叙述方式的相互转换,即传奇性与文学性的结合,细腻的情感世界与纪实性的追叙风格融为一体。时代的颜色虽然变了,但陈炉的底色犹在。这部小说具备了一种张力,用时间过滤了一切的浮沉,让世界回归到重新的宁静。  

生活出人,生活出作品,生活练就了如此的文字与如此的情态。雒忱由己推人,由地域推历史,由一个人物推及一群人。从梁三、雒秉顺到牟松堂;从雒武到牟青云、梁靖云;从梁泾渭、雒志明到牟琴;甚至包括铁锤,他们虽然性格不一,但都具备了“陈炉人”一种统一的性格——固执,坚守、瓷实、认真、倔强、顽强、忍耐……。地域性的总体性格,构成了地域特殊的魅力。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按照自己的性格逻辑发展的,历史是每个人参与其间的大幕。百年的历史长途之间,这么一群人由封闭走向了开放,由顾己顾群的小农经济走向了滚滚洪流的现代社会,由三纲五常的家族社会走向了荣辱与共的集体社会,由手工作坊走进了革命的洪炉之中。革命改变着陈炉的颜色,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有志者不满足于族群风俗和行为习惯,不去复制几百年间同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时代逼着每一个人参与历史的历程,也不管你头破血流,跨洋过海,但故乡陈炉是牵着人内心的线索,是照射每一个人内心的“炉火”。  

从这本书看出,雒忱对于他的故乡——陈炉的深沉的挚爱与痴情,这是一种长期积淀的激情,它们一直沉埋在他的内心世界,直到今天的一气爆发。赤子之心,一片衷情;文士之雅,诉之成章。《百年炉火》是雒忱对于自己的超越,是他生命创造力和潜在记忆沉淀的爆发,是他对自我使命的一种完成。可以说,对雒忱来讲,三十岁,写不出来,四十岁,写不出来,到了知天命的时候,到了,芝麻开门,故乡透明,柔肠似水,天塌地陷。这部对他来说的也算是起步发轫之作,相信这后十年之中,对家乡田园的不断梳理,陈炉会成为雒忱笔下的类似于“马孔多”和红高粱系列的“高密”,成为文学发生的情境之地,会有更精彩的故事告诉给我们。

     

《百年炉火》作者和内容简介

 雒忱,陕西铜川市陈炉镇人。从事过教育、新闻、政府机关、国企等工作,对历史和历史地理有较多涉足,曾多次深入西藏考察藏传佛教文化,多次考察秦直道。由于工作关系,多年从事企业文化工作,是交通部企业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企业管理成果评价委员会成员。长篇小说《百年炉火》是在百年的历史背景下,探索陈炉陶瓷文化和民生演进,全方位展示先民们努力奋进历史的艰难篇章。小说从1887年的历史性饥荒开始,一直签完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说了东方耀瓷古镇陈炉三代人的故事和历史迁延。故事轮廓真实,记事准确清晰,人物乡土本色,情节铁宕起伏,行业竞争,宗族制衡,社会激流,时代撞击,观念更迭,无不真实反映出陶瓷小镇的历史原貌和嘶哑呼号。经历凄苦复杂的老妇人病重,河西人又组织队伍啸聚劫掠,围绕抗击河西人斗争,各种矛盾激化决裂,终于酿成惨烈的事件。历史的一幕过去,陈炉的第二代人有人奔赴延安,有人投笔从戎远赴缅甸,有人远渡重洋科学救国……。抗战结束,内战开始,所有陈炉的第二代人都在各自的理想和经历中奋斗和期待。一直到上世界八十年代,当第二代人谢幕的时候,第三代人再次肩负起了自己的使命,去完成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事情。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有人倒下,有人挣扎,有人奋进,有人煎熬……历史就是一个个选择和进击的过程,道路、信仰,坚持或者逃避,牺牲或者呼号,都是历史的真实。《百年炉火》是一部接地气的史诗性作品,揭示人性透彻入骨,记录历史真实画面,人生经历与信仰抉择都是年轻一代在历史过程中的个人观点,但都是心向阳光的抉择,都是对历史负责任的行为。他们都注定是历史的主人!他们没有沉寂在历史的云烟深处,都镌刻在小镇历史的天幕上》

                      ---本期编辑 宋筱琦

征稿启事

一、征稿主题:

主题不限,自由书写。

二、征稿要求:

(一)体裁不限:诗歌、散文、小说皆可。

(二)现代诗:20行及以上。

(三)小说:3000-5000字。

(四)散文:字数1000-2000字。

(五)来稿文档一律采用word电子稿形式。

(六)投稿文档格式:标题黑体小三,正文宋体小四,行距固定值22磅,首行缩进两字符,题目与正文空1行。

(七)

(七)在文章末尾,请注明相关基本信息,包括“作者简介(130字以内)、微信号”等,同时请附加一张生活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太极剑全书 武冬
​《岳麓秦简肆》中的襄武、上雒、商、函谷关
洛阳究竟是几朝古都?
聊一聊我眼中的西安与洛阳!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城市(五)
雒珈艺 | 又见兵马俑
融通文脉开新篇写在忻州历史文化丛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