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合阳县百良镇莘村民生水利百年发展史略

莘村民生水利百年发展史略

/董刚

旧时民生用水概况

合阳地区,属典型的旱塬地貌,十年九旱。明清以来,已成规律,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三百年内计有三次以上惨不忍闻之惊天旱灾,造成的损失极其惨重。史载明末大旱,损失尤烈,饿殍便地,村无鸡鸣。

清代经康乾盛世数代发展,至咸丰、同治年间,莘村人口已发展至万人之多。当时莘村由于居交通要道,又属晋陕渡口货物集散之地,所以经济繁荣,商铺林立,行旅者众而服务业尤为发达。

当时万人聚居莘村,形成 “士地贵如金,宅基似天价”的局面。八组一宅基地居住了八户人家,九组马哲斌老宅不足三分的面积,竟住有九户人家之多。据老人传,连楼上都建有灶台做饭,后人观之,痕迹明显,无不瞠目,可见当时人数之多!

然而光绪三年大旱,哀鸿遍野,惨绝人寰,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像。有幼童先天还在,隔日便不见踪迹,邻人至其家,发现小儿一条腿尚在,可见人饿极了,这样丧失人人伦之事也做出了,令人闻之痛心不已!光绪三年过后,莘村近万人口仅余五百余口,杨姓梅姓几乎绝迹,余者迁走,不知所终。夏姓人口损失惨重,余户迁至本县杨家庄。

民国十八年又遇大旱,但时间不长,仅为一料未收,也几酿成大祸,因此水在莘村人民乃至整个合阳人民心中成为历史之痛。必须解决用水问题,成为人们的共识,牢牢扎根于心中。解放前历朝历代,政府领导不力,民间自为,乞雨之风盛行,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神灵。直至今日,民间依然传闻:每逢天旱,往镇村之宝,也就是两对石狮子的口中吐唾沫,便可天降大雨。两对石狮子原为莘村关帝庙之物,现位于镇中心小学大门以西二组坡口。

莘村旧时每逢天旱,群众便组织乞雨队伍,赴梁山之峰武帝山求雨。当时民间组织严密,首先选岀书僮,必须是龙或蛇的属相才有资格,斋戒沐浴,不食荤肉,素食净身。求雨途中三步一叩首,口唱乞雨歌,歌曰:麦未收,秋未安,池里无水井旱干,男女老少哭皇天,求天父,三尺甘霖降下来!

就这样,三步一叩首,九步一回头,数十里路,三天方能至武帝山。沿途段庄、西同鞮等村民众热情极高,提供食宿,以素食招待,不然这么远的路程是难以克服的。至武帝山停留数日,祈求神灵降得甘霖。返回时村中派人前往迎接,极为庄重热闹,鞭炮齐鸣,锣鼓喧天。途经村庄村民挡至村中,锣鼓迎接,茶水招待,目的是拖延时间,使在其处停留的时间尽量延长,相传这样就挡住了雨势,使他们也能分享雨量。这些活动当代人自然明白,并无科学道理,属于封建迷信,但旧时政府不力,民间以此稳定人心,也是不无道理。

关于求雨,上世纪三十年代还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民间武装械斗。当时天旱,民间传:白家洼之外有一小村,今已不存,村前有一稍门,属砖洞式建筑,上有数间楼,属民国初民间防匪之用,上供龙王神像。当时东乡民间传此楼挡住雨头,每逢天旱下雨,万水至此便被挡回。因而天旱时,山中有雨,塬上滴水下。东乡村民前去要求拆毁,人家自然不答应,谈判未果,塬上仗着人多势众,准备强行拆毁。人家虽村小,但人心齐,准备充分,并购得步枪数支,以备防卫。当日天刚亮,东乡三汲、李家庄、陌西、南北尹庄、东西宫城各村丁壮集结于莘村,浩浩荡荡岀发西征,沿途段庄、西同鞮等各村丁壮亦加入队伍,有人手持大刀长矛以壮行,端的人多势众,浩气冲天,大有灭此朝食之势。

一路各村商议,准备偷袭,到达时已是深夜,途经该村打麦场,每人拔麦草一抱,准备放火烧之。后续队伍尚在数里之外,单是前锋竟将打麦场中麦草拔光,可见人数之多。还未顾上放火,惊动楼上之人,对方数杆快枪一齐开火。民间当时武器数刀矛,土枪便是先进武器,步枪时称 “快枪”,人们见快枪畏之如虎,一听枪响,立即作鸟兽散,回头便跑,冲动后面之人,受惊而抱头鼠窜。来时人多势众,豪气满怀,返时灰心丧气,败兴而归。

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缺水所致。

五十年代修建五八库

解放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又发生三年抗美援朝之战争。在这样的时局之下,毛主席还不忘人民的水利事业,发起了治理黄河、淮河等千年无法解决的水患,先后修筑三门峡水库、官厅水库等一系列大型工程,使千年水患旱灾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而百良地区人民更是热烈响应号召,热切希望改变水之形势,改变旱灾之患。

一九五七年,当时的同家庄公社(辖百良、王家洼、杨家庄、同家庄四乡之地)副社长王超包队莘村大队,莘村大队包括岳庄、李家河、南北阿场、段家庄等村(曾有一段为莘村管区)。莘村大队支部书记为李家河人李彦玲,其人河南口音较浓;后改由百良赵相武为支书,莘村人董能召,南阿场人王绪卯为副支书,莘村马绪考、程恩弟,段家庄段五祥为正副大队长。王超径与诸位村干相商走访村中老农,又带人实地考察,遂毅然决定从现知堡水库上游之水源(此处水量充足,其地又高出莘村许多)引水至北阿场对面福寿山,利用倒虹吸原理引水上原。

王超是位作风硬朗的老干部,原则性很强,有干劲有魄力,工作雷厉风行,令行禁止,时人称其 “风硬”。一经动员,群众热度很高,解决水的问题,又岂能不热情?当时各方技术力量缺乏,只能依靠群众自行解决,勘察、测量、定线皆为群众土法上马,后经验收完全合格。莘村大队各村人民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毛主席老人家说的那句话: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劳动量是惊人的,但当时群众热情高,干劲大,土方工程很快完成。该处工程石上作业较多,主要依靠几名青年复员军人,毕竟他们接触过炸药,专搞爆破,开山取石打炮眼,号为“青年突击队”。土石作业工程完成后,验收时也是完全合格。后来原上人下河磨面、砍柴等,均借道当时开挖的渠道(约两米多宽)走捷径,较为方便。四组马坤章老人的窑场承做直径二十多分的瓦筒,为倒虹吸管道,己做成很多堆积在场,后来末用,大部被村民拿到自己家中用作流水之水眼,也有村民用作花坛,直至今日好多家中亦还存有。

后来经县水利局报水利厅研究院审定,认为瓦筒承压不够,需订购钢管方可。当时钢材奇缺,订作迁延费时,代价也是一村财力难以承受的,只得忍痛下马。后虽有人讥之以劳民伤财,但人民群众对水之渴求,当时干部认真敢于负责之精神,人民群众爆发之冲天干劲,以及激发出来的创造精神,均是前所未有之罕见,值得肯定。而且这也为后来的工程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培养了大批施工人才,后来修筑五八渠、五八库等工程莘村人便是主力。莘村的罗振武老人,在五八库施工人员中颇有声望,还有五组的马兴锐等人,亦在红旗库修建中很是有名。

七十年代农田建设中测量土地,大多出自四组的马方伯老人、七组的马得科两人之手,他们土洋结合,质量合格,为村民所信服。还有十组程乾生老同志,有地质学校的专业基础,为人聪颖敏达,热情认真,初期参与农田测量,起到了很好的修正作用,后以民工身份参与李家河南坡堪察定线工作,其所学发挥地淋漓尽致,贡献甚大。李家河南坡山势陡峭险峻,当时工路局技术力量有限,难以完成堪察定线任务,程乾生发挥专业技能,以民工身份却对堪察定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时人猜想,各地待修工程较多,完工后其必被抽调为工路局员工,但完工后仍回村中务农,未见有分毫之奖励,然而本人亦未见有怨言。后来任教于百良乡中(学校在莘村),还算尽展其才,这是后话,今一笔记之。

六十年代再修五八库

一九六七年,县上决定五八库上马,集九个公社之力,全劳会战,后增至十多个公社。莘村历来是各个工程之主力,群众热情高,自编歌词用《绣荷包》曲调工作之余唱之,听者无不震奋,歌词曰:公社战斗员,抗旱开山齐向前,高家圪唠扎大营,要把渠修成。而且莘村农民技术人才多,单抽调至水库指挥部的施工人员达十多人。莘村大队初期上劳二百余人,带工为副主任程恩弟老人,时已六十多岁,其认真负责的精神,确实难得,当年的施工人员直至今日也是印象深刻。

修建五八库上万人上马,食宿成大问题。人们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方法,今人视之为奇迹。莘村二百余人,住在北苗坡之西的偏僻沟坡,只有一户人家,叫做天井院,是利用沟坡岩势下挖一深壕院落,三面挖窑洞住人,一面挖门洞至平地,为进出门道。封闭门道,四面均高岩,人居极安全,原是住户为了避狼虫之害所建。大队人马安扎这点地方不过杯水车薪,根本难以解决,但难不倒当时的群众,利用当地岩势,坡地等,挖掘窑洞。沟中不缺柴草,割来大量茅草放之窑洞点燃烘烤,扫净灰铺之干草,铺盖一展,安然睡之,冬暖夏凉,一直至数年工程结束一直居之。当时有些人尽显群众之才智,窑洞挖掘过程预留高台二尺余,以睡觉之用,谓之炕。炕前下挖谓之脚下,站人行走极方便。窑前利用岩势,预挖小型炉灶,用小铁锅熬稀饭炒菜、热馍均可,极为方便。每到夜间,沟中到处灯火隐现,笛声、胡琴声、歌声不断,人们不觉得艰苦,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为当年建设的精神基础,今人遥思,亦感振奋。

五八库由于选址较好,淸理库基较顺利,随后进入填坝工程。当时上劳较多,上万人的工地,组织工作尤为重要,群众之中施工人员组织有序,协调得法,数十处取土工点同时开挖,数百辆架子同时上坝,从半沟至沟下分四五层同时施工,道路如知蛛网一般密布繁复,错落有致,车辆人员众多而有序施工,群众施工人员之水平可见一班。

其间多次开展会战,莘村数百民工一直为主力,作用不小。一次会战,接连数日连续奋战,大多数施工人员晚上休息方感浑身汗水己湿透衣服。当时属严冬,棉衣也被汗水湿透,晚上睡觉不敢脱衣,坐于窑洞草铺被窝中,吹牛聊天,开心时哄堂大笑,直至靠体温暖干衣服才敢睡觉,不然第二天起来,湿衣难以穿上身。可见当时劳动强度之高,群众干劲之大。但人们并不觉苦,这是因为,当年的革命乐观精神无处不在。

后其他公社民工尽撤,受益公社同家庄、百良集二社之力,数年苦战方修成水库,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五八库开闸放水,效果立显。天旱之年,各村池塘皆蓄水以备牲口饮用,农田栽红薯种烤烟,皆有开用,部分农户用水桶灌之架子车拉入家中水窖中为平时生活用水,初步解决缺水之难!但五八库库容有限,根本承担不起两社数万亩地的浇灌任务,百良人民对水的需求,仅为奢望,如別无其他办法,还是解决不了 “干旱”二字!

六二年水淹莘村的惨痛教训

其时,莘村干部响应党的号召,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完成渠系配套,为建成高质量的水平田,大干苦干,常抓不懈,成绩显著。

莘村历任干部重视农田基础建设有其历史原因。一九六二年,那是一个星期天,学生均放假回家,当天小学六年级毕业班正赴百良初中校参加中考,突发暴雨,电闪雷鸣,大雨如注,直下了四十余分钟方停。学生考试结束回家,百良街道惨不忍睹,多家商店进水,墙倒门歪,无人员伤亡,还算幸运。道路积水数尺,学生顺着路边胡同沿上勉强回家,方知莘村更惨。一组场边一棵合抱大枣树被雷电击中,顿时烧干。一组二组有稍门,均停放大车,大水将大车直冲至池塘岸边,而西村明池边放有大石狮子一尊,干斤石狮也被大水冲至街口乐道处,方被台阶阻挡停住,可见水量之大。三组小池岸边数间瓦房被水冲倒,房屋木料皆卷入池中,大队综合厂的门房被冲走。三组数家,八组大巷多家进水遭淹。由于水量过大,水头过处,冲倒了坛庙东门洞,上有三间大房,平日此处有一班学生上课。坛庙东门洞建有数百年历史,属莘村八景之一,被水冲垮,百年古迹毁于一旦,诚为可惜。令人后怕的是上边那一班学生,星期天学生放假回家,如在平时,学生在校上课,遭此大雨后果不堪设想!   

此次大雨损失惨重,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雨量巨大,百年不遇;二是莘村数千亩土地、合义村大部、百良村大部之水均流经莘村;三是莘村土地向称 “大平小不平”,合作化时农户小片土地归合作社,单干时力单无力平整,归大集体仅数年还来不及大平整,水土流失严重,数千亩土地水流全部灌入村中,是此次水灾的主要原因。干群达成共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杜绝水土流失是关键所在,必须常抓不懈,长期苦干,方能奏效!

六二年水淹莘村之惨痛记忆犹新,因此马绪考、董虎奇、程相乾(会计董西国)几届领导,着重抓修筑地堰因埂,增高边陇,培士增厚,群众誉为 “四角昨”,地有了唇,对防止水士流失,效果显著。七十年代初,青年队长三组马福太,首开先河,请专业人员测量定线,修筑水平水地,当时有些老农颇有看法,言:修地三年穷,挖填这么大,不减产才怪呢!果然当年挖方部分,庄稼长势较差,应了老人之言。第二年适逢五八库试水,分给百良一股水,三组有此水地,遂即浇了一水,当年玉米长势喜人,产量倍于旱地。此事颇有影响,村领导果断抓住此次机遇,发动农田基建高潮。

适逢农业学大寨高潮,社员热度高,干部决心大,每年冬季农闲,即掀高潮。一九七五年冬较寒,早晨地结冰盖较厚,难以修建,遂转入夜战,夜间反比早晨温度高,各组百盏马灯照明,夜战修地,连续多日。可见当时群众之热情,干部之得力。苦干多年,终于平整土地五千余亩,其中高水准之水浇地三千亩,农业之基础大为改观。全村修筑大小田埂近万条,缘塝埝二千余条,渠系配套初步可浇水进地。这个时候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只要解决水源问题,全村即可增加水浇地数千亩,群情震奋,翘首以盼。

六七十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莘村干部带领群众搞农田水利建设,成绩巨大。一组路南二百亩水浇地,二组村西当年属旱地,修建后亦属高质量水浇地,面积在三百亩之上,三组村西南之水浇地亦有数百亩之多!五八库通水后效果显著,产量喜人。一组董振兴、段德法、董民兴,二组董占升、董乾昇、董省瑞、董维义,三组马福太、马增瑞、王长儿、马长海等为当时的队长。

四组马振乾,五组马创学,两人为人低调少言,但作风扎实,计划性强,四组村西数百亩水地,面积大,质量高,埝规正,属高质量丰产田,五组至合义之地属典型的抯水地,就是一头高,一头低,水土流失严重,竟也修成高水准水地,可见二人当年工作之扎实。六组由于属全村地最差的,水土流失严重,水地较少,修地工程较艰巨,尤其缘塝埝工程巨大,但干部群众干劲不减,还取得较大成绩,改变了水土流失之患。六组当时的几位队长是马文哲、马拴广、马安郎、马根生、罗百万等人。

七组之历任干部工作均较扎实。当年的老队长王祥儿,为人脾气倔,性质朴,七组生产较好,牲口壮为全村第一。七零年铁路拉石头任务大,各队年轻人轻车熟路,为完成任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完成任务过程中,难免有偷机取巧之举,但老队长带领几位老农,吆大车,还是铁轮大车,每车三大套,就是一牛驾辕,两牛拉套,从乌泥河石场拉石送至杨家工地,连当时的带工领导也说:老队长人倔,不服老,不寻窍,大车一回回硬拉,任务恐怕完不成了!结果几个老农、老牛笨车硬是按时完成,出乎人们预料。晚上由于有牲口需要照料,严冬时月,寒风刺骨,晚上就歇于人家门前台阶上,其寒冷之状,观者无不动容。其为人踏实质朴之作风,值得一笔记之。其他几位队长各有所长,马得科长于计划;马连科科研当先,成绩显著;马会省有魄力,干劲大;马均保年轻有为。在几位带领下历年平整士地贡献大,尤其莘村走陌西公路边之大片水地埝高端直,地平如镜,因在公路边,过路观之,十分养眼。

八组李发科长期担任队长,任务明确,工作过硬,历年所修水地质量颇高,当时八组的队长还有马耀生、马居民。而九组至岳庄之路边水地,埝高而工程量甚大,全部修为高质量水地。当时几任队长为罗双增、马均祖、罗顺考,以及罗忠干、罗忠学两弟兄。罗顺考为大集体时合阳培训学生,回乡后担任科研站站长,认真科研,成绩显著。担任队长后,作风扎实,干劲十足,科研当先,成绩斐然。分队后更是莘村科研致富之旗帜。十组前后几位队长皆是农田基建之标兵,吕芳斌、程有乾、吕得广、张养生等。程有乾号称铁队长,有干劲,作风硬,能以身作则,苦干实干。十组至尹庄路边数百亩水地皆为高产水地。

十一组队小劳力不足,前后几位队长王养民、张羊生、张双全、田科榜不动声色,却带领群众修好了至西洼路边数百亩水地,成绩很大。十二组土地亦不大好,好多地落差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其下洼以西至九组的东西胡同,多年属水路,每暴雨,水势大,连年修堵收效不大,但干群努力,筑高埝挡水,其埝工程量无异筑坝之巨,继之以修造平整,新增大批水地,成绩惊人。历任队长为吕印生、程田虎、程百乾、吕增民、程同昇、程同兴。

取得如此成绩与一个坚强的大队领导班子分不开。这一届大队班子干的时期较长,直至分队前夕。班子年轻,有活力,朝气蓬勃。支书王乾胜、大队长马金广不足三十岁,副主任张焕龙、马进仓刚三十岁,治安主任马三元二十出头,吕孝增、马芳婵、马永祥(人称“老虎”)二十几岁,张录全、闵春菊、马兴安更是不满二十岁。而副支书王贵珍年龄最大,亦才四十岁。不得不承认,这一届是干事多的班子,称得上是最苦的班子。除了村中大量工作之外,六九年大上铁路拉石运枕木,工作量大,任务艰巨。七零年修铁路砸石头铺路基,七一年三线建设大干文王铁路大坝,日夜突击,苦干百日方完工。七二七三年农业学大寨,大干快上,日夜奋战,忙得难有喘息之机。七四七五,百良水库上马,自己的翻身工程更是责无旁贷,大干苦干两年。大坝刚完工,七六年东王抽黄工程退水埧又上马,任务巨,全村除一名副主任留守村中,其他大小队干部带领群众苦干一冬,方得停息,谓之为最苦班子,名副其实,绝非虚言。

现今时过境迁,一晃数十年,其中王乾胜、王贵珍、马进仓已作古,一大批生产队干部也己去世。马金广、张焕龙已是八十老人,而吕孝增、张录全亦步入老年,身体欠佳。数十年来,大批村干部为党为民做了大量工作,建设社会主义历次大工程中,带领群众大干苦干,尽了一份力,成绩理应给以肯定,向他们致敬!

彻底改变用水困难的局面

八十年代,吕孝增,王军阳相继为支部书记,大抓特色经济,颇有成效。其时多数农户种植烤烟、西瓜、红薯等经济作物,收入可观。旱原地区,以水当先,因此水始终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百良水库已正常供水,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为先,而基础设施的日常维修管理远远未能赶上,渠系多处毁坏,严重影响正常灌漑,重修渠系配套,势在必行。青年村长寇武超,邀请水库技术人员协同对全村渠系合理规划,另行组织群众施工。各组干部决心大,群众热情高,施工进度快,并对道路、渠系合理整修,渠路结合,相辅相成,效果极好,改变了浇地难的问题。今日农户浇地已甚为便捷,当年的水渠已然不见,全换成了暗管,需要浇地,只需向负责人招呼一声,在自家地头打开水管,便可引水入地了。         

莘村自古以来,村民吃水以井为主,不管是东村还是西村,几乎每条巷道都有古井。平常年份,水井供村民使用尚可满足,每逢旱年,便大感不足。半日难得从井中绞上半桶水,时常还是浑水,远远不能满足村民的用水需求。人畜饮用水,当时还有五个池塘。西村炭渣山南的池塘,东村现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的大池塘,马育森家隔壁的小池塘,吕祖民、马普增诊所后的小池塘。东西两个大池塘作为村民洗衣之用或牲畜饮用之水,村中的两个小池主要是水流途经沉淀砖瓦泥沙之用。

村民饮用水主要是西城(今小学操场周围)的明池。明池可能土质有异,其他四个池塘往往会生浮游生物、青蛙幼虫(蝌蚪)等,但明池从来没有。虽收下雨之水,水质却还可以。六十年代大队组织社员重修,七十年代五八库放水必放满备用,当年村民吃水颇为倚重,但容积有限,村中人多,常常月余便用完。以前井干或明池水尽,村民常车拉人担,缺劳之家便孩童两人合抬一桶,从沟中或李家河,取水上原;也有人去合义水库(荆轲庙下的小水库)拉水或者担水,其中艰难,难以形容。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首先由沟北王家洼传来水窖之法,随后便推广普及,带来一次饮水革命,用水得到极大改善。以水泥箍成的水窖便于水的储存。村民收集雨水或水库不定期放水村民桶担入窖,沉淀三五天,便可澄清,取之方便,吃水问题得到改善。但使用之二十年后,弊端己现。窖水安全卫生存在较大问题,水库的水流经巷道,牛羊犬豕排泄之物以及泥沙伴随,污浊不堪,后虽能澄清,还是存在安全隐患。且春季之后窖中常见各种浮游生物,村民便以生石灰倒入窖中来杀菌消毒,有碍人民康,加之近年化学农药滥用,过去没有之顽病时有发生。寇武超同志首开百良先河,利用乡中(百良乡初中,学校在莘村)机井水量较大的优势,安装管道10km,通水800户,为各户接管安装,机井水送入各户农家,改善饮水质量,极大方便了群众用水。改造工程繁复艰难,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表达清楚,但此举方便了群众,有益于群众健康,应一笔记之。

在党的政策引导下,莘村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终于彻底改变了数千年来萦绕在祖祖辈辈人心头的大患,从此不必再靠天吃饭。雨水的多少,已经不是农作物收成的决定性因素。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饮水观念已经开始像城里人一样注重健康。近年在莘村街道的东北角,出现了自动售水机,可以办卡,也可以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直接购买。曾经只是城里人使用的健康用水,已走进莘村普通百姓家。

(本文系笔者父亲董民兴所述,笔者整理而成)

作者简介:

    董刚,陕西合阳百良镇莘村人。2002年毕业于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现为西安市东方中学高中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陕西散文学会会员,渭南作家协会会员,西安高新作协会员,合阳作协理事。在《长江文艺》《延河》《陕西文学》《华文月刊》《西部散文选刊》《文化艺术报》《西安晚报》《教师报》等报纸杂志及《文学陕军》《中国作家网》《中国报道》等文学平台发表小说、散文、评论、诗词歌赋等二百多万字,出版个人文集《一路艰辛是寻常》。


购买《一路艰辛是寻常》,可在京东、淘宝等平台下单,如需签名请扫码加作者微信直接购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十二花田 ‖ 刘春凤 ‖ 《决战沙子坡》之找清甜水修连心路
新农村指导员民情日记二则
【古韵新声】王玉武 | 莘州水库六首
半夜悄悄渡河,炸毁红旗渠——1992年河北省与河南省的漳河水之争
云南大旱致多地缺水 陆良14.8万人靠5口井供水
用卡车往太湖水库边倾倒工业垃圾·台州日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