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成就“王者”的超卓智慧 (经典珍藏版)

成就“王者”的超卓智慧

中国兵法商业解读:一个军事学者眼中的商业世界

作者:张文波(本博编辑整理)

第一部分:不战而屈人之兵。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孙子兵法》⊙孙武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历史印证了战争安定天下的事实。历代兵法名家都将兵法作为制止流血、斗争的方法来安定天下。据《史记》记载,庞涓和孙膑一同学习兵法,但是他们的老师却没有将高深的兵法传给庞涓。为什么给孙膑开小灶?这涉及到中国兵法的本源――非善者以为之。没有以安定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胸怀,是没有资格学习最高境界的兵法的。

  没有真正先天下之忧为忧的精神,无法了解中国兵法的至高境界――牺牲。所谓牺牲,不是让别人牺牲,而自己躲在后面。用兵之道,难在牺牲,这是难以避免的。在更多的时候,往往要有意识的去牺牲。而作为统兵谋局者,如果对于牺牲无动于衷,不致力于避免牺牲,舍小救大,最终是注定要失败的。兵法战略强调慎用战争,因为战争充满了不可测因素。再者说,战争消耗极大,所以自古有: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之说。

  中国兵法强调――善谋天下,先胜后战。

  这里的善谋,指的是擅长以谋略取胜。孙子兵法第一篇就强调使用计谋来谋划,而不像商业中的许多人那样恃勇斗狠:看到人家在挣钱,就不顾一切的去做,等到真正运营起来,才发现此一时,彼一时,没有永远的蓝海。还有一些人,依靠着不管是自已的,还是依靠特权借来的的资金、规模等优势,去打价格战、服务战等。这种损人不利已的打法,也许最终失败的是自己。中国兵法特别强调,许多资源是不可再生的,需要在详细的谋划下使用。

中国兵法强调从整体上来考虑:即从全局的角度来衡量局部的得失。

  楚汉争霸,就是典型案例:为什么百战百胜的楚霸王项羽,只输了一次就彻底失败了;而刘邦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却最终得天下?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千条万条,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项羽没有全局观念。项羽的百战百胜,是从局部来看的。而刘邦的最终一战定江山,却是从全局来决战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刘邦只是在与项羽的战斗中失利,而对于其它人则赢多输少;而项羽则是从战术的角度来定输赢,而忽略从全局的输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项羽是被刘邦从全局上逐步蚕食掉的,而项羽却最终没有醒悟过来。

  说到先胜后战,可能有许多人不了解。已经胜利了,还打什么仗?这不是没事找事嘛。其实,这里说的先胜后战,是在具有了作战胜负的绝对优势以后,才进行作战。而不是通常的,管它三七二十一,先打了再说。先到了战场上再寻找优势。

  战争中,许多因素是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的。而先胜,就是谋求改变这些因素,使这些因素成为于我方有利的战略优势。最终,具有了决定性的优势的时候,可以说作战已经不是最关键的因素了。因为这时,胜利已然在手中,是十拿九稳的(有点略微夸张)。到了这个时候,不但可以绝对优势用作战的手段征服对手,还可以通过谈判,不战而胜。这就是中国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正意思。

  中国兵法中,不提倡穷兵窦武,并不是因为惧怕战争,而是强调打造战略优势,寻求先胜后战的至高境界。我们前面说过,作战是不可避免的手段,也是必需的。但是,作战的风险及负面因素也很大,因此要谨慎使用。从实际来说,通过坚苦作战而取得的胜利,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这样的作战斩获少,牺牲大,远远不及“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先胜后战。

第二部分:天时、地利、人和

【兵法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孙子兵法》⊙孙武

  中国人谈论兵法,都有一个极大的误区,即往往从极高的层次去看待战略问题。首先,这是由于缺少实践的缘故,没有真正经历战场的生灵涂碳,是无法真正的了解兵法的丰富内涵的。在古代,善于用兵的军事家很多,而著书立说的却极少。就是著书立说的,也必然是文采高绝之士,如孙子,吴子等。后来的学者既没有实践中体悟中国兵法的机缘,又流于华丽的词藻中,沉迷于想当然的理论当中。即使是研究真实的历史案例,也误信胜者不实记录,没有真实从对垒双方的实际环境中思考,而导致失之偏颇,随波逐流,没有精辟见解。

  真实的历史中,胜者也是逐步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因此,如何在强敌环伺的竞争中,以有限的资源杀出一条血路,最终成为王者?这就是真正的残酷的现实的问题,要解开这个谜团,就要从善分而治入手,去重温绝代兵法大家的超卓智慧。

《三国演义》中始终强调一个概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地利和人和背后隐藏的深层次意义,那就是战略细分。真正深入中国文化,特别是兵法思想,则会发现:相对与绝对这个基本思想将贯穿始终。而以兵法来寻求资源的最高效率,则不能忽视这个基本的问题。

  战略细分,就是中国兵法中推动相对与绝对进行转化的众妙之门。我们以朱元璋取天下的策略来说,看看是什么样的策略支持了他最后统一中国。在攻下南京以后,朱元璋首先面对的是:北方的元帝国军队正与刘福通的红巾军激烈厮杀,处于战略对峙之中。而西南、南方则是由各起义军,割剧自立,拥兵自重。在江南的几股最大的军事势力中,除了朱元璋,陈友谅占据了湖北、安徽的大部分和江西的一小部分。而张士诚则控制了江苏、浙江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除去以上几人以外,还有方国珍、陈友定和明玉珍等几股较小的势力。这样,朱元璋要消灭这些对手,则显然其实力不占据优势,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劣势。

  但是,朱元璋和它的文臣武将们,没有放弃。通过以下一系列的战略细分,逐一消灭了所有对手,将绝对劣势变为相对优势,再由相对优势变为绝对优势。

第一步,当时的元帝国军队仍然具有一定实力,与朱元璋的力量相比,仍然有优势。这样,朱元璋首先利用实力来分,将其分为元帝国军队与起义势力。

第二步,再以地缘划分,分为有直接利益冲突与非直接利益冲突。这样,就只剩下陈友谅与张士诚了,而这时的朱元璋对这两股势力,仍然没有绝对优势。

第三步,于是,再将这两股力量分开。这时,与其中的任何一个,就都基备了对峙的力量。这样,就利用分割,变劣势为优势了。

  我们前面说的天时、地利和人和,其深层次内涵就是分而治之。上面主要以朱元璋的例子说明了细分,细分之后接着就是治之了。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分而治之,通过细分,将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优势来。通过逐个完成细分领域的目标,最终发展壮大,一步步走向成功。

  分而治之,这是中国兵法里面最具有现实意义的策略。不了解它,就无法解读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中,璀璨夺目的战争史,就无法超越有限的客观条件之上,成为兵法大家。

  现在来侧重说说“分”的依据。要分就必须要具有分的标准,然后依此标准来分,那么“分”的标准是什么呢?其实,任何能够使事物形成差异的因素都可以形成“分”的标准,这没有具体的限定。比如,可以依人的消费习惯;也可以依地理范围;还可以依技术积累等等。自然,天时、地利与人和也是一种“分”的依据,并且在古代中国的军事史中,应用最为广泛。

  分而治之的这个过程,还有一个具有主动意义的内涵:既通过分而治之,使我们由劣势变为优势,将竞争对手或最终目标,由优势变为劣势。

  孙膑说:善于用兵的人,无论敌军多么强大,人数多么众多,都能巧妙的使其分散兵力,使其受到攻击时首尾不能相救,互相之间无法联络。所以,无论敌人如何强大,也可以通过分而治之,将其消灭。

第三部分:奇正

【兵法原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孙子兵法》⊙孙武

  在欣赏国画的时候,人们常常专注于构图的简约和精彩的细节,却忽略其中的深厚内涵。中国画非常讲究留白,为什么留白?这是个很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中国文化非常重视两个概念,即含蓄隐藏与天人合一。强调含蓄是因为,画家在挥墨的时候,更为强调画外之意。在作画时则是引而不发,让欣赏者去思索,去体现其画外蕴藏的真正意思;留白,不仅表示含蓄,也是让画中表现的精神超越无限的表现。而提倡天人合一,则是希望欣赏者抽离现象看本质,从更为宏大的“天下”的概念来思索。

  所以,许多人在中国智慧面前往往一知半解,不得其门而入。这是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的特征所致,也使人们常常忽略或误解作者本身的意境。

  兵法中的奇正概念,就是这样的例子。人们常常以为它只是担任守卫与袭击的军事战术,而忽略了其本质的丰富内涵。这里,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去探讨隐藏在这两个字后面的深厚内涵…

基础?※?生存?※?发展

  一般而言,致力于成就事业的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这是中国兵法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因为没有抱负的人,是无法采取正确的行动。但是,许多人就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志大才疏,或是空叹没有展现人生舞台。这就是一个严重的误解,立志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而不是有志向就成功了。如果说,立志是第一步的话,那么从现实着手,则是中国兵法的另一项基本要求。拥有远大理想之后,如何实现这一切。中国兵法,可以说就是主要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方法。

奇-正,这一对概念就集中、具体指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最终出路:

基础与枝叶

  如果把正比作基础,那么奇就是枝叶,可以说:没有正,就没有奇。奇是在正的支持上,才能称之为奇。

  这是从“天下”的战略角度来看待的,这里将正看做是基础实力,将奇看作是军事进攻。连年挥军作战,没有坚实的基础是无法想象的。诸葛亮当年六出祁连山,真正失败的原因,可以说就是没有坚实的基础。以区区蜀国一堣之地,根本没有战胜魏国的战略优势;再加关羽、刘备两次与东误作战失利,到诸葛亮连年用兵,蜀国胜魏已根本无望。

  如果从战略基地的角度来看,则这是主载战争胜负的深层次原因。为什么项羽、黄巢、李自成之流,虽然能问鼎江山,却终失之交臂的原因。我在前面,曾论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中项羽失败的原因,这里其实也是个深层次的原因。项羽、黄巢、李自成在战术上,自然都很不弱,但是问题在于,它们都缺乏战略基地,没有持久支持战争的基础。相反,刘邦、李世民、朱元章等,都在未取得天下时,就致力于战略基地的建设。

  古代战争、现代战争,乃至于商业竞争,没有基础及战略基地是很难想象的。比如,你也许拥有一个可乐的配方,假设这个可乐配方比可口可乐还好。但是,你却没有资本去与可口可乐同台竟争。因为,不要说可口可乐的营销费用,那怕是的生产基地、物流配送的任何一个环节,你都无法匹敌。

〖商业案例评析〗中国保健品品牌沉浮的根本原因

  从我们听说过的保健品牌开始,许多曾经辉煌的品牌都已经不复存在了。究竟这背后是什么原因致使这一切的发生、消亡?

  从三株、沈阳飞龙到巨能钙到等保健品牌,这些品牌基本上都没有深厚的基础。一个比较通用的保健品经营模式就是:用广告概念和强大的营销力量去迅速形成品牌影响力,从而席卷市场机会利润。特别是成为具有影响的品牌之后,却不却强化基础(技术研发、质量管理等),而只关注于广告终端。这样的接连不断的在营销部分的投入,将使品牌逐渐衰落。

  从保健品的经营模式来看,基本上属于流动作战。为什么这样说呢?许多保健品牌的运作思路其实都是一致的,包括其中的人员、管理模式、营销渠道等都是一致的。这样,就使战略雷同,很难形成战略优势,只能进行阶段性生存。

  保健品品牌的经营模式,已经形成高投入、高风险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根本不存在战略基地,甚至连战略优势都没有。只要拉三五个“营销”高手,找一个投资商,包装一个概念就可以赚钱。这样的低的进入门槛,和高投入、高风险的模式,使保健品品牌根本难于长期存活。

  最终,正如我们见到的,保健品品牌一个个如日终天,却又一个个落下去…

生存与发展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是一对辩证的关系。

  如时常所见,商业战略的好坏,不在于其纯粹的学术价值。而是更见于其可行之处,因势、因时、因能力和因人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因而在现实的商业战略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以最优分配来快速发展。

  这里就有一个基本的问题,即不论什么战略、方法,其基本的前提就是生存。只有生存下去,才能有资格去进行发展,去实现战略目标。而商业竞争中,许多所谓“高人”的指导往往缺乏与实际的联系,缺乏积极的现实意义。更有许多不考虑基本的考虑,也就是对于企业的基本的安全的考虑,这样的高招,怕是不要也罢。

  现实的企业运营中,资源是有限的,而机会却是非有限。那么,有限的资源分配成了事关企业发展的致命的关键。一般来看,企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的生存,即是面对现实的问题,争取基本的生存权力;第二部分,就是发展,这是每个企业的必然处境。如前面所说,企业如果生存都不存在了,则所有的战略、未来就都落空了。非但如此,企业要发展,就需要使用资源,这些资源都只能指望着现实的生存来支持。

  因此,生存就成了发展的坚实基础。也可以说,生存就是正,而发展就是奇。只有正的存在,才能形成奇,最终以出奇制胜。自古兵法无不出于此,是企业时时必须面对问题。

  从大的方面来看,生存是事关全局的基础,而发展则是在局部进行的突破。正是分散,奇是集中,这就是它们的基本形态。奇的集中是在正的基础是上进行的,这又是从它们的联系上面来说。诸如,企业涉及的主要部分有:研发、销售、配送、生产、服务、财务等各个环节。对于企业来说,这些所有的部分就是正,这些部分其中任何一环,一旦超过最低生存要求而断裂,则企业就面临破产。所以,从大的方面来看,则必须首先将资源满足这些环节,使其维持基本生存要求。其次,则在具体环节,如生产、营销等环节上,集中资源发展,这也是细分资源以集中突破的方法。

出奇与守正

  从根本上来说,出奇制胜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

  从历代政治经验来看,这是确凿无疑的事。没有谁的江山是专以出奇得来的,但是却有无数人因为出奇将天下失去。许多人认为,刘邦最是出奇而得胜的人,它都是靠运气和别人帮助而已。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只能说没有能够看透其中关键。

  为什么提倡从天下的角度来看待一切,这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仁义”的作用。而是出奇只是一种手段,而天下才是根本。错把出奇当作目的和以出奇取得天下一样,都显得那么令人可笑。

  自古取天下的君主,都致力于以整体为根本,以政治措施为基础,只以出奇,以军事为辅。举例来说,全国有那么多个城市,如果攻打的话,要多长时间,要多少兵力。随便算算,都是一个无法启及的数字,而且还假设对手等着你去打,而不行动。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出奇,只是强调它的特征而已。如同没有守正,出奇只是徒劳;而没有出奇,守正只能束之高阁,难于实现。只是特别针对现实商业中,专擅出奇的弊端,突出强调而正名而已。

  现在谈谈守正的一般方法与措施。究其本源来说,这里谈到的守正已不属于军事的范畴,已经涉及到政治内容,但是却仍然没有超出中国兵法。仍然以朱元璋来说,单纯的军事进攻,一是兵力有限,二是仍然离统一遥遥无期。这时,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为它提出了守正的政治意义与现实作用。积极经营现有的地域,为军事进攻打好基础,提供条件;更为为统一天下,做出正面的努力。当深处兵革之中的百姓,看到这里的太平景象,就会吸引大批百姓归附。而善待降卒、降将,又使它可以避免打许多硬仗。

  我们来比较面对北方强敌,西汉与隋是如何处理的。汉武帝以举国之力,侵几十年,仍然只能将匈奴逐出北疆;而隋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将同样强大的突厥打得迅速削弱,向隋称臣,而这一切还都是在国家不稳,全国尚未统一的情况下取得。这一切,可以说就是出奇与守正的现实比较。

  今天论及的奇正概念,是中国兵法中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层次最广的部分。因此,无法一次论述全面,这一点尚请严谅。 以上的奇正概念的论述,更多的偏向以天下的层次来讨论,而忽略了常见的战略战术讨论。这当然不是忽略,而是有意为之。除去往常的兵法讨论,已关注很多,这里不做详述之外;还有补充大众忽略的部分的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帝王驭人术
楚汉之争,刘邦为什么赢?刘邦有3大优势碾压项羽
韩信跟随刘邦之前,并没有带兵的经历,为什么打仗却那么厉害?
《史记》不简单系列03之被性格打败的项羽
MBTI——ESFJ名人事迹(西楚霸王项羽)
五千年来帝皇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