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满族传统民居1“马架子”、“窝棚”

 满族传统民居 1“马架子”、“窝棚”

 

民居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现象,能够反映出其民族的文化特质。满族传统民居的样式历经漫长的演变过程,方在清代得以最终形成。透过满族传统民居及人们在民居中进行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满族兼具渔猎、农耕双重的生计方式,好客、重血亲的交往风俗以及具有萨满教特征的传统观念。

 

早期,满族人为了适应游猎生活,创造了一种叫“撮落”的房子,“撮落”是满语,汉语称“马架子”、“窝棚”。冬季住的是半穴式住房,也叫“地窨子”。到了明代才开始定居。马架子是我国东北的一种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在东北,从辽宁到黑龙江,都有很多村落,名字就叫“马架子”。居民搭建的马架子,介乎窝棚和正房之间,也能长期居住。它和土墙茅草房一样,都是土坯砌墙,草苫顶,也有门窗。马架子的形状像一匹趴着的马,它只有南面一面山墙,窗户和门都开在南山墙上,这是昂着的马头,屋脊举架低矮,“马屁股”上搭拉着厚厚的茅草。这些盖在屋顶的茅草,用的也是东北出产的“洋草”。
或是由几根木头简单搭建。从正面看呈三角形,侧面看呈长方形。上面笘草,门开在三角形一面。窝棚 能避风雨的简陋的小屋由于简单易建,冬暖夏凉,使过去东北常见的一种民居建筑。

 



马架子还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黑。它的窗户极小,不少马架子都没有窗户,太阳一偏西,屋里就黑透了;

二是贴地潮气重,屋里的东西很容易发霉,有时还能长出蘑菇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马架子
关东风情,东北民居的生死传奇
满族传统民居—庭院
走进清王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的故乡-今日头条
【每日一题】“吞口屋”
满族民居——东北的“四合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