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怎么解决边疆军粮供给?为什么说边疆戍卒是西北拓荒者?

西北边疆地处干旱区,自然环境恶劣。如何解决古代大批的边疆戍卒吃饭,这是最重要的问题。古代在边疆推进屯田,就是利用士兵在西北荒漠垦殖,自己种田养活自己,就可解决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从两汉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以至两宋,各代都推行边疆屯田。

汉朝时期,葱岭一带已留下屯垦戍卒的足迹,公元前105年,一批汉军护送担负和亲使命的细君公主嫁乌孙王到西域,后来在伊犁河谷留置屯田。公元前60年,调遣屯垦戍卒奔赴西域开疆扩土。河西走廊、河套地区、陇西等地成为屯田重点区域,其中河西四郡、金城、朔方、五原的人口主要由汉人构成。

古代边疆屯垦戍卒带着当时先进的农具、种子和耕牛,举家安扎在自然环境恶劣、军事冲突不断的边塞,成为汉人西北边疆拓荒的先驱。这些来自中原的汉人一手拿着武器执行军事任务,一手握住锄头播种,防守边陲的同时耕耘一方沃土,用辛勤的劳作改变了西北边疆的面貌。他们都是中原地区拥有丰富耕作经验的庄稼户,可以熟练地在边塞推行农业活动。经过中原汉人在边疆的农业开发,汉唐时期西北地区的农区范围不断扩大,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南部农区构成了西北干旱区连绵不断的农业经济体,和草原畜牧经济互为补充,加速了西北边疆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唐时期边疆屯垦再次兴起,全国有屯田992屯,各道合计为1 039屯。西北是屯田的主要地区,陇右、河西有326屯,关内道有240屯,合计566屯,占全国屯田半数以上。经过屯田兵卒及家属的艰苦开垦,屯田成为西北边疆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满足戍边人员自身生存所需之余,一定程度上可以向边塞城池提供有限的生活物资,传播中原先进的种植技术,在历史上,形成以边塞重镇为重心,经济活力向西北全域辐射的局面,带动西北整体经济发展。

史书对封建王朝屯田制度的记载很丰富,但对这些屯田军民的描述并不多,他们在边疆戍守、垦殖的日子过得如何呢?他们在环境恶劣的西北经受了怎样的磨难呢?中国古代伟大的唐诗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屯垦者生活的珍贵资料,唐代著名诗人戴叔伦创作了一首传世之作《屯田词》,描写屯垦者一年的辛劳,从开春时节一家老小艰难耕作,到隆冬天寒地冻的肃杀,字里行间刻画出屯垦劳动者的绝望生活。

屯田词

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

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锄不得。

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馀枯茎。
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

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

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
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

这是一首边塞纪实诗篇,真实讲述了西北屯垦的场景。第一句交代出事情发生在西北戈壁滩,耕种条件艰苦,遍地布满沙砾。第二句描写劳动者在春耕时充满希望,欢欢喜喜地播下种子。值得注意是诗中特别写到,有老人和孩子参加耕种,说明屯垦量很大,青壮年劳力不够用;应该是遇到了旱灾年份,土地干燥,在麦苗生长的节气却无法下锄,种下的秧苗没有熟,又闹了蝗灾,田地新长出的青苗都被布天盖地的蝗虫吃掉,地头只留下干瘪的一片桔茎,人们处于饥饿之中。 后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诗人真实表达了边疆上的驻屯人的艰辛生活,在灾荒、饥饿和被人无情驱使的困境挣扎,他们流泪仰望南天,有家而不能归,驻屯人的那种无奈、绝望在荒芜的土地上弥漫。

古代屯田的推广是西北治理的重要环节,在制度层面支撑整个中古时期西北边疆的开发。关于古代西北边疆屯田的性质、功过等相关问题,学者们各有所见,观点并不一致,涉及到西北干旱区历史上生态环境的内容,问题更为复杂。但有一点儿是永远载入史册的,汉人以劳动者的身份迁入边疆地区从事经济活动,成为中原王朝或边疆民族政权统治下的从事劳动的社会基本成员,从踏入边疆就自觉地成为边疆民族的普通成员。戍边兵卒作为西迁汉人在任何时候都没有享受丝毫特权待遇,他们从来不是边疆土地征服者,他们永远是西北大地的开拓者、守护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末杀胡
五胡乱华与民族融合
闯关东为何需要“闯”
中国历史概述(一百〇二上)——元朝(五上)
游牧民族转型农耕,元朝初年的农业生产秩序是如何得到恢复的?
汉朝时期河西养马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