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窦鸿年家事略述

作者:王明义 刘瑞林

清末民初,庄、马、窦、戴四大家族在邳县名闻遐迩,仅戴圩乡就有窦、戴两家。窦家以窦鸿年为掌门人,戴家以戴王思怙(人称二寡妇)为主持者,两家在戴圩、泇口、徐塘、邳城几个乡影响颇大,若以财产和势力来论,窦家实为四大家之首。

地广财丰

窦鸿年(1861年生)的高祖父窦良秀,生于康熙四十九年,死于乾隆三十四年,良秀一生“服田力穑,俭约治家,以致饶裕、积粟盈仓……家始丰。”

窦氏祖居山西沁水,自明末迁入邳县,迁居合沟乡窦老庄、郇楼、前后朱家、郯城、涝沟一带。其始,土地不多。清咸丰八年,其祖人趁洪涝肆虐,盗匪蜂起之机,购买运河邵姓地主土地百余顷,并于寨墩筑圩,作收租立脚之处。窦鸿年与伯父分居后迁居涝沟,后因其婚后连生二女皆夭折,疑为宅凶所致,故又迁入寨墩,斥巨资建“三院九井”一整套房舍,邻人称为“窦家大院”(即现在的寨墩粮库)。后来,又以购戴圩、楚埠、耿埠、新场等地一百二十顷,又买炮车土地约二十顷,其家业扩大。光绪中期,兵连祸结,天灾不断,民不聊生,窦家又趁机置董坝、李场、曲坊、高渡口、杜家、马家、泇口的大小土山、车夫山的黄场、郭湾等村庄原土地一百五十顷。至清末,窦家以寨墩为圆心,向四周边扩展占地约四百顷,当时已算是“大户”了,当地有窦家“撑船量地”之说,经鲁南乃到新沂的大部分土地全部集中在窦氏手中。传说:当时,清朝皇帝要给窦家竖“千顷牌”,被窦鸿年耗资买通关系而婉拒之。为何窦家不愿挂“千顷牌”呢?因为只要挂上“千顷牌”,你就是当时的“大户”,除了高额纳税、交粮之外,国家若遇天灾人祸或兴建较大工程,或爆发战争,这些“大户”就必须倾囊而出,毫无理由地出钱,出人,出力,出粮,无代价地提供给当朝,这样,就会令他倾家荡产,所以窦鸿年一直不挂“千顷牌”。

窦家的先人靠“服田力穑,俭约治家”,“家始丰”,当然也少不了几代人靠剥削的手段,靠长工、短工等佃户为其发家聚财。渐渐地,窦家已支派繁衍,各立门户五十家之多,其中拥巨资者“驷马高车”,“田连阡陌”,次者,也“丰衣足食、冻馁无忧,优游以享田园之乐。”(窦鸿年著《高王考述》)当然,窦鸿年一支属于拥巨资者。

地多,粮多,财产多,财大方能气粗,本大方能利宽,窦鸿年拥有千顷地,就能打出万石粮。其间有多少种地户寄于窦家篱下,一代乃至几代人为窦家出力流汗!他们长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黄土地上拼命,为了糊口,更养肥了窦氏家族!

窦家收地租,分两个阶段:其始,不论年成好坏,窦家和佃户各得其半,也就是说,亩产百斤,二者各得五十;后来,按土地肥瘠不同分为一、二、三等,按等级收租,头等土地每亩交小麦二斗七升,二等土地每亩交二斗五升,三等的交二斗三升(每斗为四十斤)以此计算,窦鸿年家每年可收租达四百余万斤!

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经营有方的窦氏家族,在拥有巨资的情况下,开始经营手工业、工商业。

窦家先后在官湖、涝沟两地,以“水隆”字号做起了酿酒、榨油等手工业,后又以“客隆”字号发行“门票”,再后来,在官湖、窑湾、台儿庄分别以“隆盛远”、“茶盛”、“野通”等字号经营百货商品,批发兼零售。因其财力雄厚,经商诚信,窦家发出的“门票”信誉极高,南北客商携带银元做生意,来往不便,都先用银元兑换成“门票”,(十元折九元五角)窦家“门票”可流入上海、南京、河北等广大地区。

窦家的地越种越多,商铺越开越大,生意越做越红火,便滚雪球似地“发”了起来。民国初年,时局动乱,邳县多地的匪首看窦家地广财丰便“眼红”起来,他们聚集在一起向窦家多次“借款”,实际是硬讹,有借无还,窦鸿年因惧匪保命,欲外出避难;又加上当时邳州知县李时亮因贪污救灾物资,被窦鸿年告发,李被免职,后奉军南下时,窦鸿年闻知李时亮在奉军中任要职,奉军正要入邳,窦鸿年因怕李报复,便携带家人“逃难”,由依宿去济宁转青岛至上海。其妻在《墓志铭》中写道:“甲子以来,兵戈滋扰,邳当要冲,乃与窦君携家避上海。”

窦鸿年离邳时,即变卖家产、土地、家具、古玩书籍,将所得钱币交由管家周家训、朱元鼎、董思汉等人送至上海交于窦鸿年,供其日用开支。

抗日战争爆发后,窦家的土地所剩无几,财产当卖殆尽,往日威严,令人望而生畏的三院九井的窦家大院,仅剩下座座空房,往日的气势荡然无存了。

解放后,窦家的“三院九井”的几十家瓦房变成了国家的粮库,这也算是窦家地主对国家的“贡献”吧!现在粮库已撤,一片瓦房租给个体户开板厂、做厂房,不久的将来,窦家的佃户的后代可能将在这三院九井的废址上盖起一座座三、五层的楼房或别墅,佃户后人变成了这儿的主人!真是沧桑巨变啊。

官高势重

窦氏家族的几代人在百年中,为官者甚多,官高势大者甚多,下至乡镇,上至当朝三品,其官高势重之气势同样是庄、马、戴三家所不及的。

窦鸿年的高祖父窦良秀一生务农,“致饶裕……家始丰”,曾祖父照四英年早逝“事迹无考”。祖父象彝(字念亭)步入官场,官至候补员外郎,诰封奉直太夫,晋赠资政大夫;大伯父窦元浑,附贡生,诰封奉直大夫员外郎,二伯父窦元清,拔贡生,文林郎内阁中书,鸿年之父窦元灏,举人,刑部员外郎,保用知府,赠中议大夫,死后追封太仆寺卿,赏云骑尉世职;鸿年:拔贡生,内阁中书,任湖北襄阳知府,官三品;鸿年之长子毓鼎,拔贡生,修选主事,长孙海滢曾任上海税务局厂员,次长孙海澜,中央大学毕业,“国大代表”,出席“国大”……窦氏族百年内为官者甚多,实为当地罕见矣!下表可一目了然:

窦氏家族,世代为官绝大部分都能忠君报国,当国难当头时,能舍家为国、舍生取义。

咸丰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时捻军进邳地,鸿年之父元灏说:“贼势如此,必将及我。毁家纾难,捍卫桑梓,即所以报国也!”其二伯父元清极力赞同其弟之主张:“遂以团练自任,捐资募勇,出粟筑圩……先后会合郯、邳、宿三州邑五十余圩练勇筑堤防守。

咸丰十一年,捻军于郯、邳之交攻大滩圩,大滩圩乞援,此时有人言“贼众不可往也,”元清奋然说“同盟而不赴,非信也;有难而不急,非义也!”毅然召子弟率团出击,“闻难先驱、义无反顾!”(元灏《墓志铭》)后战败被杀,同行的两侄儿鸿谟、鸿书亦被捻军所杀。

为彰死国之功,咸丰帝降旨于元灏死之地建专祠;同治帝追赠官职,列入清史馆存。解放前夕,窦家的亲房后代全部变卖家产逃往上海,所经营的百年家业付之东流,窦家的官势威严销声匿迹、荡然无存了,整个寨墩,现仅有一房姓窦的,还不是窦鸿年的后人!

善行善举

窦氏家族在邳北素有“善人”之称,时至今日,寨墩、戴圩及周边的老人,只要提起窦鸿年家族,仍称之为“窦善人”。

窦氏家族的善行善举,可上溯至鸿年之高祖,也就说从窦良秀始,几代人接连不断行事善,做好事从不间断。

《邳州鲁志人物传》载:乾隆二十八年,大饥,官府发帑赈济,饥民持帑向窦家购粮,窦家仆役于粮中掺以瓦砾、沙石售之,良秀叹曰:“民病如此,而公察及锱铢乎?”严令不得于粮中掺假,饥民闻之大悦。又载:“淮徐间,至今窦氏粜粮之斗大于市场升许,良秀之教也”。是时,善人之名便广为流传。

其祖父象彝五岁丧父,其母抚之,他遵从其父良秀行为斥巨资建义塾,在庄亲庄邻遇丧葬嫁娶困窘而求象彝者,象彝皆推食解囊相助,施棺助殡,病则斥资以药,婚嫁者则赠于钱币……象彝《墓表》中载:“置义田千余亩,廪其谷,赡鳏寡孤独、助丧葬婚嫁娶……至此,窦氏善行善举已超过三世,清道光皇帝亲赐象彝《乐善好施》匾额以示嘉奖。

鸿年之父元灏也效仿其先人积德行善,(鸿年《墓志铭》)载:君善承先志……凡宗族乡党之有求助于君或干以事者,慷慨应之,鲜有难色,皆如愿以偿,邳之人无不重君者。“(鸿年《墓志铭》)”。

鸿年之母也效其先人及丈夫之善行,同样是好事做尽,终生行善之人。

据金壇冯煦为鸿年之母所写的《传》中载:“倘有急难告者,胥满其意而去,夏之日,施茶若药物,冬之日,施粥若絮衣,岁以为常。丁酉、戊戌,邳海饥,再输千金赈之。复出藏谷千斛以贷邻党……并抚饥婴百数十,以厮养妇乳以哺之……”每至春荒,附近村民挖野菜送给太太尝鲜,鸿年之母也送给些粗粮以度饥荒。

寨墩、戴圩一带称“窦善人”多指窦鸿年,鸿年本人善行善举特多。据寨墩村老人回忆:鸿年迁入寨墩后,每逢荒年,不少富户粜粮多以斗、石计数,唯鸿年念饥民手中拮据,卖粮至升、合(ɡě)对邻人,佃户另加优惠将合加至整升付给。当然,鸿年置义田,办义学,设义仓,行义事,举不胜举。

其妻董氏在窦氏家族的熏陶下,善事不断,特别是赈灾、育婴等事亦十分感人。

……

窦氏几代人善行善事是其共性,从多方面、多角度行善积德则是另一个特点。他们大致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扶贫济困,做善事好事的:

一、置义田,设义仓。为窦鸿年祖父之创举,专设千亩田地,为义田。将这千亩田地打下的粮食专设仓库,专门待到灾荒之年或青黄不接之时开仓放粮,救济穷人。至鸿年时,已无此专项收入,但每到荒年或青黄不接之时,窦家就有十几个或三四十个老弱病残者或揭不开锅者在窦家就餐,去留随便。

二、助贫济困,解衣推食。窦鸿年迁居寨墩后,每年冬天他都要给佃户发放棉衣几百件;除夕时发年饭一天,按年龄大小,每人可得两三个大馒头。

据记载:光绪三十二年腊月,看相的、算命的、“开山耍刀的”、“吹嗡的”、“背席篓子的”、“敲梆子的”、“唱花相的”等形形色色的乞讨者,云集窦家大院,恳求窦家施恩行善,鸿年总是有求必应。窦家设有家庭医生和药房,无钱看病的,窦鸿年即免费看病,免费赐药。帮助穷人办理婚嫁丧葬之事,或给钱给物或送粮食或施棺助殡;若发现“路毙”之人,无人认葬者,鸿年则给秫秸两个,白苘一把,让仆人予以掩埋。

三、办义学。窦氏家塾为象彝生前定规,死后建成。鸿年迁寨墩后,将家塾改建为义塾,拆除了菩萨庙,经三次改建,终建成东、西、北三幢15间学堂。

聘请邳城西惠家的惠克森、山东郯城新村的张××等人来任教师,使寨墩、楚埠、耿埠、新场等村的几十名学童入学读书,免收学费、杂费、代办费,教师的工资、生活费全由窦家出资,民国后,学堂改名为“育英初级小学”。

四、收养弃婴、饥婴。鸿年的母亲、妻子都有行善积德、收养弃婴的佳事。荒年、饥岁,不少难民生下儿女后养不起,便弃之“官林”或路旁,还有些确实无力养育的便将二三岁的待哺的儿女卖讨之。窦家婆媳二人便将这些弃婴饥婴收留之,买养之,她们顾用奶妈或妇女喂养这些孤儿苦女,养育成人后,或留在窦家当仆役,或转赠亲友,或归还其亲生父母。粗略统计,将超过百余名!如有一名叫“王老厨”的弃婴,不知其生父母和姓名,窦家将其养成人后留在窦家专司厨务,窦家为他娶妻生子,一子为窦家看管林地(墓地),一子为窦家管宗祠,其孙王兆现、王兆中、王兆法、王兆明四人中,有三人为窦家作奴役;其曾孙九人中,有王景连、王景志、王景青、王景惠四人供窦家役使,王家四代妇女也多为窦家仆妇,他(她)们对窦家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时人称王老厨一家几代人为窦氏“家生子”。

在窦鸿年妻董氏的《墓志铭》中就有赈灾育弃婴之记载。

诚然,窦氏家族家大业大,繁衍数代,历时百余年,树大林大,什么鸟都有,大家族、旺门户的族人中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难免有些不轨者,与家风相别者,甚至还有倒行逆施,作恶多端者。如鸿年之长孙海滢,人称“四小鬼”,1947年,他和反动军队三十八旅的闫副官到处反攻倒算,痛打佃户,有的被打得皮开肉绽,有的被逼得背井离乡;上海解放前夕,逃往台湾。窦海澜(鸿年次孙)于四七年夏由上海来邳,卖地数百亩,贿选“国大”代表,造假选票数千张,解放后被判刑,死于青海农场。

……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星转斗移,时过境迁,颇具影响的窦氏家族在清末民初的一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确实有过一些亮点,也有过一定的影响,然而,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善善恶恶,渐渐地被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事,也只可以作为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有时也能激起一小朵浪花,勾起人们对往事的怀念,对窦氏家族几乎淡忘的记忆。

孰功,孰过?孰善,孰恶?任凭后人议之,评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邳北“大善人”窦鸿年事迹述略
牟氏庄园史实写真[上篇]
啼笑皆非的神卦
历史回眸:那年花开月正圆背后的故事
财主的伪善
18岁守寡,42岁去世,看真实历史中的陕西第一女首富周莹如何成就辉煌人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