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熙盛世的精神异类

2020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苏富比祭出了最引人注目的展品——《康熙南巡图》(第六卷)。

这一卷于120年前庚子事变后散逸各地,还被分割为七段,分别在两位收藏者手中,苏富比这次集齐七段,百年之后合璧,在此完整呈现了它的原貌。

1689年,康熙第二次南巡后,请知名画家王翬带领约一千名画工,历时六年创作了《南巡图》,其中第六卷描绘的是瓜州至金山至常州府的风光。

此段的江南,有的不是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而是大江大河的雄浑:长江已接近入海口,变得极为辽阔壮观,动人心魄,触动康熙御笔书下“江天一览”四字。在这卷南巡图描绘的城市部分,人流熙攘,一派繁华景象。

图中人物绝大多数为男性,基本上都戴着清人的帽饰,穿着斜襟盘扣长袍,是标准的清装。

但如若仔细看,却会发现几个“异类”:有人穿着交领右衽(交领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并向右掩,将右襟掩覆于内,形成一个小写的y字形)的汉式服装。

最左一人即是穿着交领右衽的“异类”

城市中,周街满大人里的又一“异类”

之所以是异类,是因为这样的服装,严格说在清初是违法的。

意在讴歌康熙盛世的南巡图怎么可以容忍前朝明代的衣冠出现呢?

清初满人入关,迁都北京后,为强使人民臣服,不久就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也即要求汉人男性剃去头发,废弃从先秦以来汉人男性束发的传统,而只留后脑勺的一部分,并系成金钱鼠尾一般的小辫子,还禁止汉人穿着传统的汉服,而汉服中最有代表性的即是有交领右衽元素的服饰。

清军南下时,在江南遭到顽强抵抗,进而催发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剃发易服令在江南的推行也同样遇到极大的阻力,又引发一系列血腥镇压。

但违令者死,亦有人自愿赴死。

文震亨,明末江南著名的文人雅士,文征明曾孙,长诗文绘画,善园林设计,着有传世的《长物志》,坐拥一座精巧的园林“药圃”(也即今天苏州城内的“艺圃”,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可以不问世事,在自己的一方都市山林中纵情风月,但1645年,清军攻占苏州后推行剃发令,文拒从,这位看似柔弱的文人毅然投入阳澄湖自尽,被家人救起后再绝食六日而亡。

艺圃小巧玲珑,简洁舒朗,是明式园林的代表

这道法令对南方人民尤为严厉,当时流传着“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等疯狂的口号。但仍有不少人如文震亨一样舍身求义,甚至公开抵抗,并持续多年。

剃发令下后,常州府江阴县民杀了县令,起兵反清,以“头可断、发绝不可剃”的口号对抗清朝“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由典史陈明遇、阎应元领导军民抵抗,死守城池八十一日,杀死清兵数万人。顺治二年八月二十日,江阴城破,清兵大屠杀三日。

当然亦不乏降清者,

明东江军将领尚可喜被封为平南王

这是他身穿清代王服的画像

光是剃发已经造成血流成河,强迫全民改穿满人服饰这一命令,在乡野地区也极难推行,以致后来剃发易服执行松动。

当时即传有“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等说法,推行最为严厉的对象是成年男性,对于女性、小童、死人和化外之人(僧、道)则有不同程度的豁免。

这是明人身穿皇帝赏赐的蟒服画像,

宽衣博带,与清装迥异

出自《故宫博物院文物珍藏全集:明清肖像画》

从现存明清间画迹分析,居官有职的,虽补服翎顶,一切具备,但妇女野老和平民工农的普通服装,却和明代尤多类同处,并无显著区别,死后殉葬,更多沿用旧礼。

与《康熙南巡图》成画时间相差不远的《康熙耕织图》(初印于1696年),其中描绘的农家衣着也还近似江南明末装束,惟男子头上多露顶椎髻,用明式网巾和瓜皮帽的不多,但并没有曳长辫,妇女衣着的变化就更少了。

《耕织图》线描画

出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雍正十二美人图之一,除头饰发型外,人物的衣着与明末汉女装束几乎无异

可以说由于汉人的顽强抵抗,在清初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民间都的衣着都呈现满汉共存的现象,清政府也慢慢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以今之视昔,清初汉人为保存自己的发式与衣冠所作出的自我牺牲和血的反抗,难免令人让人费解。改朝换代不过是历史常态,江山易主,跟谁姓都好,不变的仍是那两亩薄田和亘古不变的纳粮纳税,为身外之物拼上性命,价值何在?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在古时,衣冠绝不仅是衣冠而已,而是华夏文明不可剥离的元素。


政治

这首先是极为重要的政治制度,衣冠的不同直接体现了社会阶级、权力、地位的不同。历朝历代建国,都会颁布相关的制度,规定各色人等可穿的衣服,可用的面料、颜色、纹饰等等。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在位凡31年,平均每两年就会颁布一道服饰令,建立严格的服饰规范,这样做不仅是要将社会等级以服装这种外在可见的方式体现出来,令众人各居其位,也是要在汉人被蒙古人统治近一百年后,开创新的风尚和精神面貌。

朱元璋为皇帝、百官都巨细靡遗地规定了冕服、常服、朝服、祭服、常服、赐服等等的样式,甚至连衣服的长度都精确到寸:“文官白领至裔,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

身穿祭服的明代百官侍奉于皇极殿(今太和殿)外

出自《故宫博物院文物珍藏全集:明清肖像画》之《徐显卿宦迹图册》

不仅如此,服饰令还无远弗届地涉及庶人,明太祖根据老百姓的职业规定他们的着装规范。

例如,农户可“衣绸、纱、绢、布”(当然穿不穿得起是另一个问题),但如果农户家里但凡有一人从商,“亦不得衣绸纱”。

重农抑商的政策可说溢于于“衣”表。

身穿朝服的皇帝与百官,

不同官阶的官服颜色、纹饰均不同

出处同上

据说明代成年男子佩戴的网巾、六合一统帽(六片材料拼成,清代瓜皮帽前身)、儒生的四方平定巾也都是朱元璋下令推行的,这令天下一统的渴望从头到脚地体现出来。

明代的衣冠又都传至属国李氏朝鲜,奠定了李朝的衣冠基础。(Ps:近年来开始有国产古装剧组用心考究地制作服饰,却被指像古装韩剧,实在是颠倒源流。)

明代巾帽,包含“瓜皮帽”、

儒生的四方平定巾

出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文明

衣冠不仅与政治紧密牵连,也是文明的重要载体。

交领右衽这一汉族服饰的核心元素早在商代已经出现。安阳出土的玉人已经能清楚地辨别出这一特征。

安阳出土商代贵族玉人(右),

已可以清楚看出交领右衽的特征

出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目前可考的文明社会最古老的服装之所以是交领,大概是因为这是最简单的服装形式。

试想小时候在家里扮古人,不是拿起一块床单披上,在胸前左右一掩就完成了吗?

但这样的简单特征后来却被赋予重大的意义:右衽与以右为贵的传统联系起来,甚至成了区分华夷的标准,孔子曾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如果不是管仲尊王攘夷,我们就会沦为蛮夷那样穿左衽的衣服,披头散发)。

交领右衽又随着中国文化在东亚的传播,也成了日韩传统服装的核心特征之一。

日本电影《日日是好日》剧照,

此为悼亡的和服


审美

衣袂飘飘,“吴带当风”一词说的是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其人物衣褶飘举,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审美的形象。这也得益于传统的汉服的制作方法。

汉族传统务农,不像渔猎、游牧民族需要衣服紧密贴身方便活动,因此在制作上使用平面剪裁,将宽大的布幅直接缝制在一起,隐藏了人体真实的体量和曲线,形成了独有的东方穿衣审美。

孔府旧藏明代蟒袍,平面剪裁令其可以完全铺平

何谓平面剪裁?

如果拿出一件合格的汉服或传统的和服平铺在桌上,会发现它的每一个部分都可以完全铺平于桌面上。这与西方服饰的立体剪裁截然不同,后者要体现出人体的维度、曲线,这也是为什么衬衫难以完全铺平,领、袖、肩膀部位始终会有凸出。

衣冠有如此之分量,历史也有它的温度。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起首要求该书的读者需具备一系列的信念,当中便有对本国已往历史的温情与敬意,更不会以站在历史制高点的眼光看待古人。

清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亦对中国近代疆域的奠定,民族的融合等有不可置疑的贡献。

但若设身处地以明人的视角看待明清易代,当一支陌生的关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推行文化镇压,明人所感到的,必然是亡国灭种的悲痛。张岱、钱谦益、八大山人、孔尚任等一大批清初文人和他们的作品都浸淫在这种悲痛之中。

明王朝被推翻已是定局,但对于故国和其文明的忠诚尚可通过坚守自己的衣冠体现,因此上至士大夫,下至百姓仍不断有人为了这两样身外物而就义。

但历史是吊诡的,清人没有通过强力消除的汉人衣装,却渐渐在清中后期销声匿迹,早前保持明末风格不变的女装更是自愿满化,汉人衣装的的传承可说是被汉人有自己遗失了。

晚清汉族富贵人家女性装束,着裙,与旗人有别,

但与明末清初已经大相径庭

香港著名画家董培新先生,曾以金庸十五部小说情节为题材绘制水墨画,得到金庸首肯,极富盛名,其中大部分已成为收藏品。

但对于绘制古代人物的外形,他坦言:中国有严重的传统缺失,甚至没有人知道古人真正的穿着,从内衣到外套究竟是怎样的?全靠自己根据极有限的资料揣测、摸索……

服饰是文明的载体,可从中窥见中国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俗、哲学、伦理等等诸多风云变迁之轨迹。服饰的丧失是文明的丧失。

中国必须有一本自己的服饰史。

1964年,从文学创作转至历史研究的沈从文已经六十二岁,他接到周总理的指示,中国历史博物馆要编写一部中国古代服装史,以作国礼赠送外宾。

沈从文做历史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看得起”,甚至“迷信”文物。老人用五个月选出两百多幅图片,并配上二十万字的说明文字,在1964年4月底,通过层层审定,书稿终于完成,但书没能按时出版,待到它正式问世已是十七年后的事。

1969年,六十七岁的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的五七干校,仍然不忘古代服饰研究。他凭记忆将书中应当增补的图案一一写出。他还对几近空白的二十多个专题做了分类研究。

1972年,沈从文因病获准回京治疗,狭小房间的墻上地上椅子上堆满了书籍文稿。从干校回到北京,他要回了未出版的书稿,用了一年多时间,将日积月累的成果填补进去。

历经波折,1981年,第一部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的专著终于在香港出版,引起不小轰动,他为这个结果等待了十七年,也工作了十七年。沈从文对自己的褒奖很简单,他只做了一个合格的公民。

沈从文(中)与香港商务印书馆初版的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一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就是中华民族喜怒哀乐的历史。

从文明肇兴的上古与先秦,至成熟的唐宋,再到开启近世的明清,这部书以900幅图片、30万字,撰述多发明创见,言前人所未言,提出了诸多新问题,新见解。

它不但对文史研究、考古断代、古典文学注释、古代生活的观察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有助于工艺美术、服饰、发型等设计者复原古代装束,汲取灵感。

时隔近四十年,香港商务印书馆本次以八开再版本书,布面精装,用心设计,再现画册应有的视觉体验,是绝佳的收藏版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服
为什么《康熙南巡图卷》中存在大量未剃发且着汉族服饰的平民?
汉服--华夏美丽的民族服饰
为什么元朝不足百年亡,而清朝却延续近三百年?
为什么要对汉人剃发易服?
服饰简史——明史——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