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终结三国的名将——王濬

一、三分归一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有诗曰:“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这写的是西晋名将王濬以楼船顺江东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的故事。

王濬(206~286年),也作王濬,《宋书》又作王璿(王璇),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灵宝)人。据《晋书·列传十二》记载,王濬出身于世代二千石的官吏之家(除注明外,史料均取自《晋书》)。

王濬图

按汉制,两千石为月俸百二十斛,郡太守俸为两千石,所以两千石又作为郡守的代称,王家可算是高级官吏世家。王濬不但家世显赫,而且“博涉坟典,美姿貌”。按照晋代讲求世家和颜值的标准来看,王濬可算是名副其实的高富帅。

但王濬这人却有点特立独行,史书称其“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王濬对此却不以为意,“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濬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濬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这就有点刘备楼桑村乘车盖的意味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年少有大志。

按照魏晋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的选官制度,出身世家的王濬成年后被辟为河东从事。按《汉旧仪》,从事为州刺史、郡守的僚属。王濬在此位上,“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这又有点曹操任洛阳北部尉设五色棒的雷厉果敢。

王濬在此不但有了政治历练,还收获了爱情。王濬的岳父是曹魏能臣、有“酒鬼”之称的徐邈。史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濬告母,邈遂妻之。”这又有点魏晋名士的风流气度。

三国蜀汉亡后,王濬任巴郡太守。巴郡靠近东吴边境,百姓受兵役之苦,生了男孩不养。“濬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此举表现出王濬极大的政治才干。晋泰始八年(272年),王濬转任广汉太守,纳主簿李毅之议,发兵讨灭枉杀益州刺史皇甫晏的牙门张弘等,后迁益州刺史。因治边有方,西南少数民族多来归附,拜右卫将军,任大司农。

至此,王濬可以说军政才能俱得显现。

而真正让王濬大放异彩的,是他一生最大的贵人——西晋开国元勋羊祜。羊祜深识王濬之能,曾评价王濬“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在王濬被拜为右卫将军、任大司农时,一心想灭吴一统疆土的羊祜密上表晋武帝司马炎,要求留任王濬,以备攻吴,于是司马炎重拜王濬为益州刺史。

晋武帝计划讨伐吴国,命王濬在益州督造战船。据史料记载,王濬造船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巨,自古未有。船之大,“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船之多,削下的碎木片浮满江面,“蔽江而下”,但即使这样,下游的吴国还是没有警惕起来。

王濬攻吴战船

多年的准备之后,经过朝堂上战与不战的争辩,晋咸宁五年(279年)十一月,晋武帝发兵20万,分六路进攻吴国。次年(晋太康元年)正月,王濬率军自成都顺流东下。

东吴末帝孙皓虽然荒淫无度,但东吴并非一点防备没有,其在西陵峡为沿江而下的晋军准备了两道“大餐”:一道是铁索横江横着拦,一道是水底铁锥竖着扎,以图拦截战船。《晋书·列传十二》有云:“吴人于江险碛要害之处,并以铁锁横截之,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

对此,早就获知情报的王濬胸有成竹。史载:“濬乃作大筏数十,亦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铁锥,锥辄著筏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于是,王濬的部队兵不血刃,无坚不摧,轻舟直过万重山,直捣三山矶。奉命率舟师万人阻击的吴游击将军张象望旗而降。“皓闻濬军旌旗器甲,属天满江,威势甚盛,莫不破胆。用光禄薛莹、中书令胡冲计,送降文于濬……”

至此,战乱纷纷的三国终归一统。

二、二王争功

在晋攻灭吴的战争中,晋军兵分六路,分别由琅琊王司马伷、安东将军王浑、豫州刺史王戎、平南将军胡奋、镇南大将军杜预、益州刺史王濬率领,由王浑、杜预、王濬三部为主攻,其余三部为侧应。

晋灭吴进攻路线

这其中,杜预驻军襄阳附近,在长江中游;王浑驻军扬州附近,在长江下游。而且,“初,诏书使濬下建平,受杜预节度;至秣陵,受王浑节度”。杜预很开明,“濬至西陵,预与之书曰:'足下既摧其西藩,便当径取秣陵,讨累世之逋寇,释吴人于涂炭。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王濬于是飞流直下。但王浑却不这样想,“及濬将至秣陵,王浑遣信要令暂过论事”。王濬也有个性,“濬举帆直指,报曰:'风利,不得泊也。’”意思就是风太大,船停不住,于是继续乘风顺流直指吴都建业(历代又称建康、金陵、应天等)。

等到孙皓向王濬献上降书,王濬得了灭吴首功,王浑不干了,“浑耻而且忿,乃表濬违诏不受节度,诬罪状之”。于是有司查证,王濬上书自辩,这官司一直打到晋武帝司马炎面前。

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就不由不让人想起当年钟会、邓艾攻灭蜀汉时的“二士争功”。好在司马炎与司马昭相比还算明事理。于是晋帝和稀泥、打太极,诏曰:“伐国事重,宜令有一。前诏使将军受安东将军浑节度,浑思谋深重,案甲以待将军。云何径前,不从浑命,违制昧利,甚失大义。将军功勋,简在朕心。当率由诏书,崇成王法,而于事终恃功肆意,朕将何以令天下?”算是有抚有打。

但王浑还没完,继续上告王濬“得吴宝物”,王濬不得不又上辩。王濬到京觐见司马炎时,王浑在京城的党羽又告他擅自烧了孙皓的船,奏请把王濬“付廷尉椎”。这其中,有王浑被夺了首功的不忿,更有趋炎附势者的煽风点火。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王浑的儿子王济,娶了司马炎的女儿常山公主,王浑与司马炎是“亲家翁”。

王濬于是又上表自辩。而王濬到京,自以为功大却被王浑父子和豪强所抑,每次朝见司马炎都要陈说一番自己的征伐劳苦及被冤屈的情状,说到激动处,愤愤而别,把皇帝都晾到了一边。

司马炎在此事上,倒是显示了开国君主的英明,一直对双方予以安抚,封王濬为襄阳县侯,食邑万户,王濬的儿子王彝被封为杨乡亭侯,食邑千五百户。后王濬更官拜镇国大将军,加散骑常侍,官至龙骧将军,直至升为抚军大将军(王浑则由京兆侯晋封京兆公)。

此后,王濬受益州护军范通的“尽美”之说,不理政事,穷奢极欲。这又不由不让人想起古时名臣自污以求保的悲剧。

晋太康六年(286年),王濬卒,享年80岁,谥曰武。

三、位列武庙

历代对王濬的评价,多持正面态度。

同时期的何攀评价其曰:“濬性在忠烈,受命必果,宜重其位号。”(《华阳国志·卷十一》)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桓温评价:“故抚军王濬历职内外,任兼文武,料敌制胜,明勇独断,义存社稷之利,不顾专辄之罪。”(《晋书·列传十二》)唐太宗李世民评价:“马隆西伐,王濬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晋书·帝纪三》)

后世即使认为未“尽美”者,也多不否认王濬平吴之功。

三分归晋

当年范通劝王濬时说:“卿功则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尽善也。”(《晋书·列传十二》)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评价:“命将出师,主于克敌,苟能克敌,虽贪可赏;若其败绩,虽廉可诛。是以汉之李广利、陈汤,晋之王濬,隋之韩擒虎,皆负罪谴,人主以其有功,咸受封赏。”(《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五》)以名将评名将,可谓切中肯綮。晚清官员、文史学家李慈铭评价:“若羊祜之厚重,杜预之练习,刘毅之劲直,王濬之武锐……皆庸中佼佼,足称晋世第一流者,盖二十人尽之矣。”(《越缦堂读书记》)就中列晋世一流者二十人,有王濬而无王浑,王濬睹此,可瞑目矣。

唐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抚军大将军襄阳侯王濬”。及至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濬。在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王濬亦位列其中。

而历代对王濬一生功绩描写最出名的,依然是刘禹锡那首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志补注 诸史然疑
卷二百三十九 ◎职官部三十七
王濬(西晋时期名将,参与灭吴战役,官至镇军大将军,享年80岁)
古今64名将之一、西晋抚远大将军襄阳侯王俊
 【 全晋文 】  卷一百十八
《资治通鉴》487:关于慕容农的反叛,值得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