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史鉴:劣币驱逐良币的危害

第十七篇第18章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朱:赤心木,松柏之属。从木,一在其中。指示字,读作zhū或shú,最早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朱”字,就是一棵树木的树干中间,加一个短横,代表红色的树心。由此巧妙地表达出“朱”字的本义: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木,属松柏。

也有一说,“朱”字是“株”字的本字,本义是“树干”,而“赤心木”是引申义。徐锴曰:“木之为物,含阳于内,南方之火所自藏也。”

朱由赤心木引申泛指大红色,如《山海·西荒经》:“盖山之国有树,赤皮,名朱木。”

朱又引申指朱砂,用作动词指染成大红色,又引申指朱色的物品等。

朱儒,短小之称。《左传·襄四年》:“臧武仲败于邾。国人歌之曰:'朱儒,朱儒,使我败于邾。’”或作“侏儒”。

朱又指姓,《统谱》:“颛顼之后封邾,后为楚灭,子孙去邑为朱。”望出吴郡。

郑:古字是“奠”,其造字本义是置酒于几表示祭祀,由于祭奠是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郑重其事地对待,因此“郑”又有“认真严肃”“态度庄严”之义。

上古时执掌酿酒业的人,就是祭祀仪式的主持者,地位很高,其所在的氏族深以此职事为荣,所以当地人就以“奠”为名而称“奠氏族”。族人聚居之地就是“奠地”。

商王武丁之子子奠负责管理祭奠用酒,因功被封于古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的奠地,即郑地,建立郑国,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人迁子姓郑人到渭水上游,约在今陕西宝鸡附近。

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封其弟姬友(郑桓公)于郑地(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建立郑国。

西周灭亡后,郑桓公迁都于虢郐之间,即今河南新郑。战国初年,郑国被韩国灭亡。子孙以国为姓,使得世上有了姬姓郑氏。

有一种起源于春秋战国时郑国的民间音乐,也被称为“郑”。后来,“郑”常被用来与所谓“雅乐”对举,指与雅乐相背的音乐。如《惟皇诫德赋》:“改华服以就紫,变雅音而入郑。”

覆:覂(fěng车马翻倒)也,一曰盖也。从襾(yà覆盖),复声,本义是翻转。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沐则心覆,心覆图反。”《荀子·王制》:“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引申有颠覆、灭亡、覆盖等意义。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覆也指保护、庇护,如《诗·大雅·生民》:“诞置之寒冰,鸟覆翼之。”

覆也指回报、答复。如:覆音(回音);覆信(回信);覆函(回信)。

覆也指败,如《中庸》:“倾者覆之。”

覆也通“复”,指还、返回,如《易·乾卦》:“终日乾乾,反覆道也。”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我讨厌紫色挤兑朱色,讨厌靡靡之音挤兑雅乐,讨厌用伶牙俐齿祸害国家的人”。

朱色是五种正色当中的赤色,紫色是黑色加赤色混在一起的颜色,属于间色,不是正色。

紫色给人看起来可能更美,很容易让人喜欢这种颜色,把朱色给冷落了。这里比喻以邪夺正。孔子并没有说不能使用紫色,他也没说他不喜欢紫色。

很多人会牵强附会地说当时的国君不再穿朱色服装了,开始穿紫色衣服了,所以孔子很生气,这是很可笑的。

郑声不等于“郑风”,《诗经》中的“郑风”并没有什么不好,孔子反对的是使人消沉的靡靡之音,他曾说:“放郑声,远佞人!”

本文的郑声比喻贪图享乐,腐败奢侈的社会风气。

孔子多次提到他讨厌巧言令色之人,他们都是祸害国家、民族的人,他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安国批注曰:“利口之人,多言少实,苟能说媚时君,倾覆国家!”本文的“利口”实指那些欺下罔上,无耻谄媚的为政者。

孔子厌恶的这三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真善美不为人重视,假恶丑占了上风,贪图享乐,金钱崇拜等邪恶现象早已充斥着各个领域。

邪和正,往往有时候很难分辩,我们一定要防微杜渐,明辨是非,不要受邪恶势力的侵袭,严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个规矩。

传统中医也是引用这个原理:人体内存在正邪两股气。如果正气占上风,压住邪气,我们就表现为健康;反之,如果邪气占上风,人就会生病。

因而中医治病就是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扶助培养正气,抑制祛除邪气,从而使疾病减轻并痊愈。扶正与祛邪,手段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应该结合起来使用,这样效果会更好。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充满正气、是非分明的社会,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扶正祛邪”,让正气尽可能的强大,让邪气没有机会表现出来。

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大开,欧洲商人大量输入鸦片,一时间白银疯狂外流, “银贵钱贱”的现象出现在当时的国内市场,铜钱相对白银大幅贬值,这一状况持续了30年。

到19世纪八十年代,欧洲列强建立起金本位制,白银不再具有直接的货币功能,于是银价大跌,国际市场上的白银大量流入银价较高的中国,一时间中国的白银保有量大增,这时的白银又相对铜钱大幅度贬值。

铜钱购买力的提高引起了拥有铸币权的地方政府的注意,他们决定从铜钱上狠狠地捞上一笔。

地方政府大量铸造含铜量低的铜币,这种货币看上去没有什么不同,但含铜量明显低于等面值铜币,是金属货币时代的标准“劣币”。

铸造完这些劣币后,地方政府大举收购市场上的“良币”,用劣币支付收购费用。

老百姓自然不傻,他们于是将成色良好的铜币,即良币屯在了家里,而将劣币用于流通。

久而久之,市场中流通的劣币越来越多而良币越来越少,便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市场中劣币的泛滥造成货币信誉丧失,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百姓的血汗钱被劣币的剪刀差收割,生活日益困顿。

由于铜币信誉的破产,银元的地位反而得到了提高,官方规定使用的铜币影响力日益下降,这不但影响了晚晴中国社会经济的稳定,更大大冲击了早已经风雨飘摇的清政府的统治。

利用国家权力,借助金融剪刀差收割民众的做法最终只会自食恶果。

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不但会导致通货膨胀以及流通不便,最终造成交易减少,甚至退回到物物交换的状态,会极大地冲击市场秩序,百害而无一利。

欧洲也发生过劣币驱逐良币现象,19世纪的欧洲货币以银币为主,有些人会把银币的边缘刮掉一点,而刮掉的那些碎银屑可以拿来重铸,这样一来,相当于,他手中的银币就多了出来。

这个现象一旦盛行起来,你刮一次,我刮一次,最后一枚银币就变成了劣迹斑斑的“劣币”。

人们自然不会把“良币”拿去流通,所以市面上充斥着劣币。

大物理学家牛顿在铸币局当局长的时候,他对这个现象非常头痛,于是,牛顿给硬币设计了锯齿状的边缘,同时,财政局也下令不准流通缺边的硬币,这样一来,算是控制住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其实,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遍及各个领域,孔子曾说他有“三恶”:“恶紫夺朱”、“郑声乱雅”、“利口覆邦”。

紫色、郑声、利口都是邪恶的,但它们又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和侵略性,一不留神,它们会把“正义”驱逐。

每个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所以就有会用“利口”迷惑领导,最终得到重用,而那些真正有真才实学、忠诚实干的人却被排挤。

有些劣质产品由于有好的宣传营销,好的包装,反而充斥着市场,而真正的好产品却被埋没了。

自媒体大爆发之后,很多没什么写作能力的人,靠炒作包装、利用骇人听闻的标题吸引大量粉丝后,靠抄袭、洗稿、伪原创的手段赚取流量,而真正能写作的却被冷落了。

有人利用现代人的浮躁心里,写一些非常肤浅幼稚,漏洞百出,甚至误人子弟的教材却能大行其道,而真正研究学问的人写出的教材却无人问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422期】音频学《论语·阳货篇第18章》“恶紫夺朱”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个性特征?
论语启示录419:守好本分别过头
《阳货篇》17.17——17.18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百、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恶紫之夺朱也|《论语》没有那么难
丁未大清银币壹圆 铜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