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施茶文化的渊源
userphoto

2022.07.11 河北

关注

茶园生态化建设模式,涵盖茶叶品种、栽培、土壤、生物、植保、肥料等领域。秉承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性生态伦理学思想,为复兴茶产业而努力。

施茶,意为施舍茶水,亦称送茶,即免费提供茶水,属于慈善性质。据《中国茶叶大辞典》解释:“江浙民间施舍茶水的慈善活动,旧时多流行于江浙两省城镇及乡村的夏收季节。”此解释明确了施茶为慈善义举,但将施茶局限于江浙地区,且未厘清施茶源流。

中国是世界上茶的原产地,栽植茶树、饮用茗茶历史悠久,上等茗茶为历朝统治阶层必备饮品。陆羽《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可见茶在唐代大兴。

唐代饮茶习俗大致经历了由南及北的传播,《封氏闻见录》记载“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期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其茶“自江淮而来”,城市“多开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饮茶在唐代中期已成为社会风尚,多在都市流行,但此时饮茶属于商业经营,尚无慈善性质,多为社会上层人士的休闲生活、观景吟诗、品论时局,尚未普遍进入民间生活。唐代除饮茶普及以外,受统治者对寺院扶持,唐朝佛教文化亦极兴盛,这为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从现有文献来看,大多记载施茶源于寺庙,其原因有:

一是佛教禅宗崇尚“农禅并重”,禅茶则是其重要体现,有“茶禅一味”之说,故而禅兴而茶兴。禅宗寺院多建于环境优美之山峰,适宜茶树的栽种,因此寺院普遍种茶,历代寺院名茶辈出,故“名山出名寺,名寺有名茶”,二者相互影响。

二是寺院倡导饮茶并成为日常制度。陆羽在《茶经》中就有僧人嗜茶的记载,南朝刘宋时期和尚法瑶“年垂悬车,饭所饮茶”。饮茶逐渐成为禅寺的日常制度,成了僧众们的生活内容,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饮茶礼仪,寺院的各项茶事也运作起来。如闽北的佛门寺院普遍种茶,为加强茶事的管理,寺院设有“种茶僧、护茶僧、管茶僧、制茶僧、茶头、施茶僧”,各司其职。凡有香客来,均由施茶僧负责惠施茶水。

三是佛教教义的深入影响。从佛教教义看,施舍众僧一直是佛家的本义之一,且历史时期中国南方地区产茶区较多,茶类众多,饮茶盛行。佛门关怀和饮茶习俗结合一起,便逐步形成了施茶。寺庙为方便信徒进庙拜佛,便在寺庙附近的桥廊或寺门口设茶亭,烹茗煮茶,广施佛恩。

可见施茶最早源于寺院,但源于何时,仍缺乏定论。据浙江《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志》载:唐末文德元年(888),唐僖宗敕封大德“黄檗祖师”,建造千顷佛寺,成为浙皖远近香客朝佛圣地,于山路上“建亭施茶”,沿途铺设几十里石板山道直通千顷寺,前来寺院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常伴客人啜茗观景。这说明在唐末就逐渐开始建亭施茶。另据记载,在五代之际,江西婺源有一位姓方的阿婆,为人善良,在浙赣边界的浙岭设摊,“为过往行人施茶,经年不辍”。结合饮茶在唐中期才成为风尚,故推测施茶产生在唐末五代之际。

五代宋元之际,北方社会长期动荡,战事频仍不绝,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社会较为安定,佛事更为兴盛,山间寺院林立。施茶在南方普遍开始,且经历了从寺院到民间的过渡,这是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过程。浙江海盐金粟寺为江南三大古刹之一,始建于东吴赤乌年间,宋开宝二年(969),吴越王赐名为“施茶院”。这是“施茶”一词在文献中的较早记载,有学者考证赐名之缘由为吴越王钱镠曾受寺院施茶之恩,故赐名施茶院以体现佛家恩惠、关怀众生。

(安根团队摘自马建堂:“施茶”文化源流及其社会功能)

安根团队,20余位各领域农业专家,提供成熟的土壤恢复集成方案、生态修复集成方案、农残解决集成方案和生态农业社会化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茶禅一味,禅茶一味,表面看是一样但却另有玄机
古刹茶香
寺院中的茶文化
茶文化与佛教有什么关系
去庙里烧香的最佳时间是几点,你知道吗?
不懂佛教的你知道怎样逛寺庙吗?最全的寺院布局知识都写在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