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司马昭杀死曹髦后,被忠臣们责骂,他是如何善后平息众怒的?

司马昭是史上第一个敢当街弑杀皇帝的臣子,不过他有胆子干却没胆子认,为平息众怒,居然把责任全都推到别人身上。

封建历史上,当皇帝其实也是一门比较危险的职业,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想取而代之的臣子给杀掉。

不过,虽说确实有不少皇帝死在臣子手里,但唯独魏帝曹髦,却是第一个被当街弑杀的皇帝。

下令弑杀曹髦,正是司马家族的第三个掌门人司马昭,而司马昭也通过此举,开创了一个当街弑君的先河。

那么,司马昭在杀了曹髦之后,又是如何应对群臣的指责呢?

简单来说,就是甩锅、推责任和找替死鬼,顺手又借此事除掉了几个自己的对手。

司马昭之所以要杀曹髦,还得从高平陵之变说起。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去世,年仅八岁的皇太子曹芳继位,由于曹芳年幼,因此朝政则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扶持。

刚开始,曹爽和司马懿相处的还算愉快,但没过多久,曹爽便想独断专权,因此,便开始大肆提拔自己人,试图架空司马懿。

经过曹爽的一系列操作,他的目的得以实现,当时朝中担任重要职位的人,均是出自他的门下,并且,各种政策的颁布,也不再征求司马懿的意见。

这样一来,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就变得颇有些尴尬起来。

不过,一向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显然也不是吃干饭的,面对曹爽的咄咄逼人,他先是以退为进,用装病告假的方式迷惑曹爽,让其对自己放下戒心。

之后,趁着魏帝曹芳带着曹爽三兄弟前去高平陵祭拜的机会,司马懿发动事变,一举击败了曹爽。

这次事变,便是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的结果,是曹爽一党均被处死,而司马懿则借此机会,消除了绝大部分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

由此,曹氏宗室力量在朝堂上日渐薄弱,而司马一族则完全掌控了权力。

高平陵事件发生两年后,也就是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其子司马师接替了司马懿,继续在篡夺曹魏政权的道路上努力,为了进一步掌控权力,司马师在公元254年,废除了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按辈分来讲,曹髦是曹丕的孙子,他的父亲是东海王曹霖,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看,曹髦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继承帝位的。

只不过,原本想立彭城王曹据(曹操儿子,曹冲弟弟)的司马懿,架不住郭太后(曹丕皇后)的坚持,再加上立曹据确实不合礼法,因此就折中选立的曹髦为帝。

按照司马师的设想,不管是立谁,那都只是一个傀儡而已,真正当家做主的还得是司马家族。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曹髦继位之初,司马师完全掌控了朝中大权,同时,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也在朝中担任要职,总之当时的曹魏朝堂,依旧被司马氏所控制。

在这种情况下,曹髦自然不愿意当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但问题是司马氏权势很大,他即便是满怀抱负,但也无济于事。

而在公元255年,曹髦遇到了一个天大的好机会。

这个机会,是司马家族的掌门人司马师意外病逝,他的病逝,对于曹髦来说,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夺权机会。

因此,曹髦先下令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镇守许昌,以此来困住司马昭按兵不动,同时安排尚书傅嘏“率六军还京师”,试图用此办法来将大权夺回到自己手中。

但可惜的是,司马昭识破了曹髦的计谋,他并没有听从曹髦的安排,而是火速率兵返回京师,如此一来,曹髦的计划便彻底落空。

最终,曹髦无奈之下,只得封司马昭为大将军,至此,朝中大权依旧落入了司马家族的手中。

这次计划的失败,是曹髦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而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得被迫接受司马昭控制朝局的现实,由此,心情也越发郁闷。

郁闷之下,曹髦准备博一把大的。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曹髦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当下司马昭势大,若是想压制他难度实在太高,倒不如擒贼先擒王,直接杀了司马昭来的痛快。

动了杀机之后,曹髦先安排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人,在陵云台开始暗中布置甲士,计划在陵云台动手。

陵云台是什么地方呢?据记载,是当时洛阳皇宫里的一座高层建筑,皇帝有时候会在这里召见大臣。

而曹髦所安排的两个人,即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这二人一个是掌管部分禁军的主官,另一个则是传达皇帝旨意的太监。

也就是说,曹髦的大致计划,是让传达旨意的黄门从官焦伯,去将司马昭“诓”至陵云台,然后利用仆射李昭安排好的甲士,一举将司马昭击杀。

从理论上来讲,曹髦的这个计划还算完美,但理论终归是理论,事实上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因为司马昭根本就没来。

按《魏氏春秋》上的记载,是因为计划起事那天,刚好赶上下雨,因此司马昭就将进宫的日期往后推了,但这大概率是托词,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有人向司马昭通风报信。

毕竟,当时整个朝堂上下,都遍布了司马昭的耳目,曹髦这么大的动作,不可能不被人知道。

甚至还有一种可能,仆射李昭和黄门从官焦伯,说不定都是司马昭的暗桩,要是真的如此,那曹髦失败也是必然的。

计划失败之后,曹髦很生气,同时他也意识到局势已经失控,毕竟自己想杀司马昭的心思,已经被放到了台面上,如果他再不做点什么,那么自己就有性命之忧。

于是,他召见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和散骑常侍王业这三人。

为什么要召见这三人呢?很简单,因为这三人在当时,属于是朝堂上的老臣、重臣,他们的意见,往往能代表百官的立场。

因此,曹髦召见他们,其实既是做最后的试探,试探他们的立场,同时也是在下达最后的通牒,他想看看,这满朝文武,还有多少是忠于曹魏的。

所以,曹髦当着这三人的面,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话。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资治通鉴》

这话说的,已经是相当直白了,不过,三位朝中重臣的反应,却让曹髦的心跌入谷底,并越发绝望起来。

王沈和王业沉默不语,而一向忠于曹魏的王经则开始规劝曹髦。

王经的话也很直接,他认为,司马家族掌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当前朝中上下均被司马昭掌控,而如今宫廷不仅宿卫空缺、兵力弱小,拿什么去和司马昭拼呢?

言下之意,就是认为曹髦这种想法不切实际,说白了就是送死,甚至还会惹怒司马昭。

看到王经等人的反应,曹髦不仅绝望还更加愤怒,当即他将讨伐司马昭的黄绢诏书扔在地上,厉声说道,他意已决,纵然是死,也要诛杀司马昭。

随后,曹髦负气进内宫,向郭太后禀报之后,便带着身边的侍卫,怒气冲冲的出宫直奔司马昭的府邸。

史书上没有记载曹髦具体带了多少侍卫,《三国演义》中说的是有三百人,但按当时的情况来讲,曹髦身边是没有这么多人的,毕竟三百人也不算是个小数目,这么多人,哪里能骗过司马昭的眼线埋伏在宫中呢?

所以,当时曹髦身边,往多了说,也不过几十人而已。

而在曹髦动身的同时,王沈和王业连跑带颠的前去禀报司马昭,期间他俩想拉着王经一起去,但王经选择了拒绝。

之后,怒气冲冲的曹髦,先是遇到了司马昭的弟弟,也就是屯骑校尉司马伷及其部众,虽说司马伷带的人不少,但曹髦毫不畏惧,反而站在高处厉声呵斥司马伷。

一番呵斥之下,居然将司马伷吓得连连后退,而他的部众则纷纷逃散,由此可见,有时候气势还真的能压倒敌人。

随后,中护军贾充带兵赶到,与曹髦展开了战斗,期间曹髦带头拼杀,接连砍杀多名贾充的部下,一时间气势如虹。

而眼看贾充一方就要溃败之际,太子舍人成济询问贾允该怎么办?贾允的一句话,结束了曹髦的性命。

“司马公畜养汝等,正为今日。今日之事,无所问也!”---《资治通鉴》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司马家一直真金白银地养着你们,如今司马昭大人有难,该是你们报效的时候了,至于怎么报效,你看着办吧。

于是,成济上前举戈刺中曹髦,曹髦跌落车下身亡,年仅19岁。

这便是造成魏帝曹髦之死的“甘露之变”,在该事件中,一心想要夺回政权的曹髦,由于计划接连被内鬼泄露,导致还没开始前就注定了失败,而他的死,也让他成为史上第一个被当街弑杀的皇帝。

那么,发生了杀害皇帝这么大的事情,司马昭在事后为平息众怒,都做了哪些补救措施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司马昭从头到尾也没出面呢?怎么能说曹髦是他杀的呢?

要知道,贾允也好,成济也罢,都是司马昭的部下,也效忠于司马昭,况且,成济杀曹髦,也是为了解司马昭之难。

最重要的是,没有司马昭在背后撑腰,给成济一百个胆,他也不敢这么做。

所以,当街杀害皇帝这个罪名安在司马昭头上,他是丝毫不冤,这一点不管怎么洗,都改变不了他“当街弑君”的事实。

不过,对于当时的司马昭来说,如何堵住悠悠众口,才是第一要务。

曹髦被杀当时,司马昭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司马昭大惊失色,当即痛哭流涕,边哭边说,天下人该如何议论他。

司马昭大惊失色的反应,并不是因为哀痛皇帝之死,正如他的那句“天下其谓我何?”所表达的意思一样,他担心的是自己名声,而不是死了的曹髦。

但就在司马昭寻思如何处理的时候,他的叔叔司马孚又给他出了一个难题。

当时曹髦被杀后,百官无一人敢去为其收尸,任由曹髦的尸体在城门处丢弃,而司马孚在得知后,马上赶到城门,抱着曹髦的尸身嚎啕不止。

并且,他第一个上书,要求捉拿主谋者,并要求将曹髦按照王礼安葬。

这就让司马昭十分为难,也让他准备秘密处理此事的想法破灭,毕竟他再怎么说,也不敢对自己的叔叔下手。

况且,经过司马孚这一闹,他司马昭就算是想低调处理,也不可能实现了。

于是,司马昭干脆顺水推舟,为了稳定住叔叔司马孚,他假模假样的上书郭太后,请求将曹髦按照王礼安葬,这才算是安抚住了司马孚。

之后,司马昭又召集群臣,商讨如何处理曹髦之死一事,期间,他将重臣陈泰拉到僻静处,请他出主意该如何平息事态。

陈泰当时就说,只要司马昭下令斩杀中护军贾充,以儆效尤,才能堵住悠悠众口。

陈泰的意思很简单,毕竟贾允也算是个高级官员,况且当时也是他指使成济动手的,把他杀了,这事儿就算是有个罪魁祸首,也能有个交代了。

这种找个替罪羊的办法,确实是当时最合适的办法了,不过,司马昭却不同意。

他舍不得贾允这个人才,更舍不得让贾允去死,因此,他拒绝了陈泰的提议,并逼着他再想想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对此,陈泰很是无奈,最终建议司马昭,将直接动手杀害曹髦的成济斩首。

这个建议,司马昭很满意,于是,司马昭下令,缉拿成济以及其兄长成倅,要以杀害皇帝的罪名,将这二人处死。

要说这成济也真够可怜,曾为了报效司马家族,当街杀了他的国君曹髦,原本以为自己日后就能飞黄腾达了,结果不曾想却等来了这种结果。

因此,成济既憋屈也不服气,他和兄长成倅躲过追捕,光着身子跑到洛阳城的一座房顶上,破口大骂司马昭忘恩负义,一时间围观之人里三层外三层。

而司马昭眼见如此,干脆来了个狠的,他命令士兵放箭,活生生将成济兄弟射成了刺猬。

至此,杀害曹髦的“凶手”算是就地正法了,不过,司马昭为了彻底撇清责任,在接下来又进行了两手安排。

第一手安排,是上书郭太后,说他在听说曹髦对自己不满意后,原本计划是静静等待曹髦对自己的裁决,但又听说曹髦一身甲胄就进内宫见郭太后,他就认为,这是曹髦要谋害太后。

所以他才发兵,但发兵的同时,他曾严令部下,不得接近天子辇车,更不得伤害曹髦的性命。

“乃欲上危皇太后,倾覆宗庙。臣忝当元辅,义在安国,即骆驿申敕,不得迫近舆辇。”---《晋书》

司马昭说的这些,是个人都知道他在胡扯,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若是他想平息事态,还就必须进行这些胡扯,毕竟他要对事情有所交代,比如为什么会出兵,如何约束手下等。

虽说司马昭也知道他的话是鬼话连篇,但必要的程序还是要走的。

之后他又说,曹髦之死,完全是成济的责任,是成济私自闯入兵阵,并对曹髦动手,才造成了曹髦的死亡。

“而济妄入阵间,以致大变...济干国乱纪,罪不容诛。”---《晋书》

这句话的意思就更简单了,一句话,那就是推卸责任,把所有的责任全部甩锅给了成济。

就这么简简单单几句话,司马昭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不说,还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忠心为主、懂分寸知进退的国之栋梁形象,不得不说,这人要是脸皮厚到一定程度,还真的是啥都敢说。

这份上书,其实并不是给郭太后看的,而是给其他大臣和天下人看的,意思就是说,这事的前因后果就是这样,没有其他原因了。

上述是司马昭的第一手安排,而他的第二手安排就极为狠辣。

他威逼郭太后,配合他写下了一份诏书,在该诏书中,郭太后将曹髦描绘成一个性情暴虐、残忍无道的君王,并声称曹髦活着的时候,曾几度想毒害于她,幸得她机警才逃过性命,并且,曹髦还带着刀剑闯进后宫,试图将她斩杀。

总之,这份以郭太后的名义所下的诏书中,曹髦完全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所以,在诏书的结尾,郭太后“宣称”,要以太后的名义,废了曹髦的皇帝之位。

曹髦是不是这样的人就不再赘述了,历史自由公论,而司马昭此举,说白了就是让所有不明真相的人觉得,曹髦是死有余辜。

就这样,司马昭通过前后这一系列安排和操作,将当街弑杀皇帝这件事暂时压了下去。

只不过,在多年之后,东晋的晋明帝司马绍(司马懿玄孙,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在某次召见大臣王导时,就谈起了司马家族的往事,司马绍请王导为他讲述了一遍司马家族的发迹史,于是,王导将司马懿父子如何夺取曹魏政权,以及最终如何篡魏建晋的过程讲了一遍。

当然,也包括司马昭是如何杀害魏帝曹髦这件事的始末。

司马绍听完之后,顿觉羞愧万分,掩面伏坐于床上,半晌,对王导说:““如果像您说的那样,晋朝天下又怎能长久呢!”

“若如公言,祚安得长!”---司马绍

就连司马家族的子孙,都觉得自己的先祖干的事龌龊至极,但司马昭却在当时为自己当街弑君的行为,忙不迭地找替罪羊和推卸责任。

这样的家族,就该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所以,敢干不敢认,就是曹髦死后司马昭的表现,而他为了堵住悠悠众口,先是把责任全部推倒了为他卖命的成济身上,之后又捏造事实,不仅宣称曹髦意图谋害太后,还逼迫郭太后下诏废除曹髦的帝位,总之,司马昭为了把自己摘干净,手段可谓是极其下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官员的人性
郭太后:一个潜藏曹魏政局背后,参与操纵后期大戏的女人
高平陵之变时,曹爽有天子和兵权,为何不敢反击司马懿呢?
【三国046】此人力压司马懿10年,司马懿靠装病才逃过一死,最后一招翻盘
司马懿真是个大奸臣吗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