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顿国考略

顿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周王朝在汉淮地区(指汉水以北、淮水中上游地区)分封的姬姓国。按照周代的封建官制,“王者之制禄者,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礼记.王制》)。顿国国君在史料中被称作“顿子”显示顿为第四等的小国。顿国爵低国卑,疆狭民寡,文献记载简而少,考古资料又非常有限,窥其全貌尚需时日。本文综合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对顿国的有关问题予以论述,以期解开顿国之谜。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周王朝建立后,面对在殷商王朝废墟上建立的国家,为加强王室权力,巩固其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蕃屏周”,也就是将同姓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以达到拱卫王室的目的。同时异姓贵族中的功臣谋士、先王圣贤后裔、殷商王族及其他臣服归顺的方国贵族也受到分封。《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曰:“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春秋左传·定公四年》曰:“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屏周。”如,西周陈国开国之君陈胡公妫满就是虞舜后裔,顿国开国之君乃为武王的同姓贵族。

汉淮地区历来为上古民族杂居交错之地,况且又为商王朝统治的旧地,为震慑商民旧族,周王朝便在这里分封了顿、沈、项、息、番、蔡、道、蒋曾、唐等诸多姬姓小国,便其成为镇守周朝南疆的屏障。周初分封的这些诸侯小国,面积都不大。《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于里。”顿为子爵,其封地方圆不过62.5平方公里左右。

顿国在哪里?清人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云:“顿国本在县北三十里,顿子迫于陈,南奔楚,自顿南徙,故曰南顿。”此处的“县”是应指今商水县。这段记载不仅指明了顿国的初封地、迁居地,而且也指明了顿国中发展的两个阶段。《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标示顿国的地望有两处:一在今商水县境内;一在项城市境内。体现一个诸侯国的考古学“表征”是什么?是都城。找到顿国的都城,也就找到了顿国。周口市、商水县文物部门在今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找到了顿国故城城址。经过勘探调査表明,顿国故城呈正方形,城墙用夯土筑成,边长500米,面积达25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壕沟护绕。故城内出土有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构件如筒瓦、板瓦、云纹瓦当和生活用具陶圜底罐,以及楚国流行货币蚁鼻钱等。故城外发现有西周、春秋、战国及汉代墓葬。顿国故城西汉时置博阳县,东汉时称乐家,三国时衰落。该故城的发现,证实今商水县平店乡李岗村附近方圆地区为顿国疆域范围。这个顿国后来人们也习惯上将其称为北顿,以与后来的南顿相区别。顿国故城附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古溵水自西北经故城北侧向东南平缓而流,适于人们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西周时期,周王朝王室尚强,诸侯国无论大小、同姓或异姓,基本上都能相安无事。这个时期顿国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顿国北临陈国,陈国故城位于今淮阳县城;东接项、沈,项国故城在今沈丘县城(槐店镇)西赵古台村附近一带;沈国初都今沈丘老城镇,后南迁,疆域在今沈丘南部、平舆一带;西、南与蔡国接壤。到了西周末年,王权衰微。春秋时期,诸侯开始争霸,以大兼小,以强并弱,战争频繁。顿国作为国卑势弱的小国,夹在逐鹿中原的大国诸侯之间,对大国或依或违,时即时离,摇摆不定,惶惶不可终日。陈为大国,顿为小国,顿依陈,陈也需要顿国作为屏障,春秋早期,两国关系密切。1975年秋至198商水县练集乡朱集村出土一批周代青铜器,有鼎、簋、簠、车马器等,鼎全部散佚,仅存4件西周晚期铜簋、3件春秋早期“原仲”簠,皆有铭文。其中“原仲”簠长28.3厘米,宽21.5厘米,通高18厘米,器身分别饰交叠式兽体卷曲纹和变体鸟兽纹,盖内铸有铭文“惟正月初吉丁亥,原仲作沦仲妫嫁媵簠,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用之”。周口市博物馆也藏有1件“原仲”簠,与前者同大同铭,是原周口市从商水县文化馆分家时所得,故此件文物亦与上述3件“原仲”簠同出。这4件“原仲”簠是陈国大夫原仲为次女所作的陪嫁器物,它们为研究陈、顿两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春秋·庄公二十七年》:“秋,公子友如陈,葬原仲。””原仲,春秋时期陈国大夫,死于公元前667年。“原仲”簠的时代应早于此年。朱集距顿国故城仅10公里,这一带应为顿国疆域。这些器物怎么会埋葬到顿国的贵族墓葬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陈国大夫原仲与顿国贵族联姻。由此说明,当时顿国与陈国一度保持着睦邻友好关系。

楚是西周末年崛起于江淮地区的一个芈姓方国,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自春秋初年起楚国就一直虎视中原,力求北上图霸。顿国惧楚国之强,后来背陈转向楚国。陈国于是大兵压境,遂使顿子失国,顿子逃奔到楚国避难。具体何年陈国逐顿,不详。公元前637年秋,因为陈国在归顺楚国的同时又暗中勾结宋国,楚王接受顿子的求援,遂派大将成得臣率兵攻打陈国。楚军在占领了焦、夷两地后,并在顿地修筑新城后才回国。《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秋,楚成得臣帅师伐陈,讨其贰于宋也。取焦、夷,城顿而还。”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把陈国包围,护送顿子返回新建的都邑,帮助其重振国邦。《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遂围陈,纳顿于于顿。”这个都邑就是今项城市南顿故城,该故城位于今项城市西南顿镇,面积约50万平方米,比顿国故城大一倍,尚存一段夯土北城墙,东西长217米,残高7米,顶部宽约5米,夯层厚18~30厘米,圜底窝较浅。城内散存大量板瓦、筒瓦和饰粗细绳纹的陶片。故城内外发现有周代和汉代墓葬。《汉书·地理志》汝南郡南顿县,班固原注云:“顿子国,姬姓。”颜师古注引应劭云:“顿,姬姓国,迫于陈.后南徙,故号南顿。”《世本·氏姓篇》:“顿氏,出顿子国……以国为氏。”《春秋》杜预注:顿,国名,姬姓,即今项城稍西南之南顿故城。《水经·颍水注》:“[颍水]又东南过南顿县北,隐水从西来流注之。隐于乐嘉县人颍,不至于顿。顿,故顿子国也,周之同姓。”《项城县志》载,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大石桥碑记》:“南顿之名久矣。环其地者为谷水,发于台陵岗,上通黄、沙诸河,下达淮、泗入江,为扬、豫往东巨津,而南顿适当冲要。”《括地志》和历代《项城县志》均有记载。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光武庙碑文:“循谷河而北为南顿,故顿子国也,谷水分汝水而得名。……南顿在昔一都会也。北枕太昊之墟,左依颛顼之国,耿、亳在指顾下,古帝王多出其间。”光武庙就位于南顿故城北侧。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萧公庙桥碑记》:“南顿,顿子国也,星分角亢,地接羲陵,顿正是其险,谷水当其冲,自昔称为形胜地。”

顿国作为楚国的附庸,公元前569年夏天,楚国人进攻陈国的同时,命顿国伺陈国有间隙攻打它,为此陈国人包围了顿国。《春秋左传.襄公四年》:“楚人使顿间陈而侵伐之,故陈人围顿。”在后来春秋时期的争霸中,陈、顿、沈、蔡等诸侯国都慑服于强楚,并多次随其征伐他国。公元前538年,这些诸侯国随楚攻伐吴国。《春秋左传.昭公四年》云:“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秋七月,楚子、祭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淮夷伐吴,”公元前537年再次攻伐吴国。《左传·昭公五年》云:“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公元前519年7月吴军深人楚地在鸡父(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南)大败包括陈、顿在内的楚国联军。《左传·昭公二十三年》:“秋七月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对这次交兵记载比较详细:“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己,是以来。……顿与许、蔡疾楚政……’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陈、顿等国不甘于做楚国的附庸,前506年,跟随鲁国共同攻伐楚国,试图谋求独立。《春秋左传·定公四年》云:“三月,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子、郑伯、许男、曹伯、莒子、邾子、顿子、胡子、媵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经过这次侵伐楚国,仍然未能摆脱作为楚国附庸的地位,不得不继续任由楚国驱使。公元前496年2月,顿国的国君准备事奉晋国,于是便背叛了楚国,并和陈国断绝了友好关系。楚便在陈国的邦助下发兵灭掉了顿国,使其纳人了楚国版图。《左传·定公十四年》载:“二月辛已,楚公子结,陈公孙佗帅师灭顿,以顿子牂归。”二月辛已即夏历二月二十三日。《左传·定公十四年》载:“顿子牂欲事晋,背楚而绝陈好。二月,楚灭顿,灭胡。”顿国自此沦为楚地。战国末年,顿国地域并入秦国。

综上所述,顿国从公元前1046年建立,经历了比较稳定的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开始,在陈、楚、鲁、晋等大国争霸中原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到公元前496终为强楚所火,或失或续,存在了550年左右。顿国的历史大体分为两个阶段,以顿子自楚返回新都今南顿故城为界。顿国的存续见证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段历史风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历史,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淮上古国——顿国,先投陈国被打一顿,后抱楚国打一顿,不负国名
古代在周口建都的十个国家详解
李治中:商水出土的原仲簠与《诗经•东门之枌》
诸侯国:白国
中国历朝方国政权 三
《老子研究》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