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篇摸索篇

意识的秘密

第一篇 摸索篇

第二章 霓虹灯字牌

(一)我爱“牛角尖”

小时候虽然对大脑和思维着迷之至,但是我根本就没有办法找到出路,无论如何我都无法想象出我的大脑究竟是如何运作的,最多只能想出有一个什么小人呆在我的大脑里在不停地倒腾。当然我绝对不会相信真的有这么一个小人呆在我的大脑里在帮我倒腾思维,可是当时我又没有办法想出其它的方式。

物理课上老师说眼睛就象凸透镜,光线在视网膜上的成像是倒立的,是大脑将这个倒立的影像再倒过来理解。于是我追问老师大脑是如何将这个倒立影像再倒立过来的,老师对我很不耐烦的心情你应该可以理解。

小时候我有很多的问题,例如:为什么作文写得生动形象就是好?为什么要团结同学?为什么要孝顺?为什么不能顺性?等等等等。然而,无论是父亲还是老师都给不了我觉得满意的答案,时不时还会给父亲和老师造成尴尬和恼怒。那时老师没少向我父亲投诉我爱“钻牛角尖”,父亲为此也没少责问我,但我知道自己没有办法不“钻牛角尖”,可能这一生都无法放弃“钻牛角尖”的爱好,于是只能在某一天对父亲说:“你就让我把牛角尖钻穿吧”。

我清晰地记得父亲失望的眼神,虽然有点歉意,但我又能怎么做呢?我感觉自己真的无能为力。现在回想,小时候的经历对我确实很重要,原来我从小就是一个立志要钻穿牛角尖的人,并且我很早就发现我的问题父亲和老师都帮不了我,我只能自己一个人默默地摸索,静静地做一只爱动脑筋不说话的井蛙。

(二)“庆祝春节”

某年除夕,我在家门外放焰火,望着腾空而起闪烁变幻的焰火,我有些感慨,我觉得人的思维就像这焰火一样变幻莫测,转瞬即逝。

不经意转头,忽然间看见远处有一张“霓虹灯字牌”,“庆祝春节”四个大字孤独地在小镇的黑夜里不停地闪烁,显得格外地亮眼。我突然灵机一动,感觉不对,人有记忆,人的思维不应该像焰火,而更应该像这“霓虹灯字牌”上的四个汉字,通电时点亮,断电时湮灭,但是它在那,它并没有消逝。

“霓虹灯字牌”上若有“庆祝春节”这四个汉字的排列结构,那么当电流流经时,我们就能看见“庆祝春节”这四个汉字;即使电流未流经时,这四个汉字的排列结构仍然在那,并未消失;“霓虹灯字牌”上若没有这四个汉字的排列结构,不管有没有电流流经,我们都无法在“霓虹灯字牌”上看见这四个汉字。我隐隐约约地感觉我们大脑的意识活动可能与“霓虹灯字牌”上“庆祝春节”这四个汉字被点亮的状况有着某些相通的地方。

我当时真的没想到“霓虹灯字牌”后来会成为我意识模型的雏形,灵机只是一瞬间,但是对我的影响无边无际,或许对人类也是。

(二)初生时的记忆

据说父母在我一岁时就离异了,幼年时我根本记不起母亲的模样,但我却很渴望记起母亲的模样,我想你应该能够理解这种渴望。我应该在出生那天就看见了母亲的模样,可为什么我却硬是记不起母亲的模样呢?不是说第一印象最深刻吗?为什么我对自己初生时的第一印象却根本就没有记忆呢?我很好奇为什么我最初的人生记忆是禾堂上的那截胶片,而不是母亲的模样?我初生时的记忆去哪了?

我确实早就忘了到底是从哪一天开始我有了大脑内部结构是一个由脑神经元细胞联结而成的“神经网络”的印象,也早就忘了这个印象我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但这不重要了,当今技术手段早已揭示大脑内部有近千亿个神经元,通过近百万亿个突触联结在一起,我自幼对于大脑“神经网络”的印象似乎也没什么不对。这个“神经网络”的印象对当时的我而言真是太重要了,因为它是我理解大脑的最初物质结构框架。

受“霓虹灯字牌”的影响,我产生了一个无根无据但却构成核心基础的猜想,我猜记忆会不会就是联结了的且固定了的“神经网络”?

首先,我猜记忆并非在人出生时就已经形成。虽然人刚出生时大脑中近千亿个神经元已经生成,但是我猜近百万亿个突触可能还未完全生成,或者可能还未处于联结状态,或者虽然已经处于联结状态但还未被反应激活。可以把人出生时大脑的状态理解为“霓虹灯字牌”上电路尚未联结的初始状态,还是一张白纸的状态。

其次,我还猜记忆可能既与突触联结相关又与突触之间神经递质相关,很可能是突触联结与神经递质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霓虹灯字牌”中不仅霓虹灯联结而成“庆祝春节”四个汉字的排列结构,并且联结电路的电流强弱以及霓虹灯本身的颜色,都是组成这个“霓虹灯字牌”不可或缺的构件。

最后,我猜记忆是人出生后在不断地感知和思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在感知和思索的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神经信号,这些神经信号促使突触传导神经递质并反应激活神经网络,而突触联结又可能存在“用进废退”的机制,有些突触联结在感知和思索的过程中经常用到,因而突触联结更加强壮,更加坚固,有些突触不常用到或根本就没用到,因而突触联结就被“修剪”了,就彻底消失了。

图1-2-01

据说上图左边是一只刚出生小猫的脑神经网络,右边是这只猫长大后相同部分的脑神经网络。这张图是网络浏览时发现的,我也不知道真假,但是似乎能印证我的猜想:大脑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将不用或不常用的神经突触“修剪”,经常用到的神经突触会变得更加直接和更加强壮,从而得以保留下来。

有人认为“人类记不住三岁之前的记忆”是因为与三岁之前记忆有关的突触被大脑“修剪”了,所以我们记不住三岁之前的记忆。我的理解完全相反,我认为被“修剪”的突触很可能与三岁之前的记忆完全无关,那些没有被“修剪”的突触才是三岁之前的记忆,它们是在三岁之前大脑受神经信号刺激作用而形成的神经网络结构,只是我们在形成这些记忆结构的时候还没有其它记忆结构能够为它们标注时间和过程,但可能就是这些记忆结构构成了我们认识能力,是我们以后产生新的记忆的根据地,没有这个根据地我们可能还是会像婴儿一样啥也不知道。

据说小孩若是在幼年时没有掌握语言能力,长大后很可能就会永远地丧失语言能力。例如狼孩,十几岁重回人类社会之后往往会感到学习语言的艰难,我猜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年幼时在大脑里没有形成关于语言的基础记忆结构,以致于他们长大后大脑神经网络的基础联结已经固定,即使再天天接受语言刺激,大脑神经网络形成全新的联结也是非常地困难,所以他就可能再也无法具备使用语言的能力。

近年我看到过一个视频,说一个三岁时眼睛被损伤的人,到四十几岁时通过治疗恢复了眼睛功能,但是他仍然无法看清眼前的场景,即使平时走路也必须依赖导盲犬才行。我想这完全印证了“人类看见不是眼睛看见,而是大脑看见”,虽然眼睛功能恢复了,但我猜大脑里的神经网络结构一定是没有形成与视觉有关的联结,或者是那些曾经与视觉有关的联结由于长期不用而被“修剪”了,因而他即使眼睛没问题也还是无法看见。决定他能不能看清外界场景的生理基础不是眼睛的机能,而是大脑内部的突触联结。

我猜自己记不住母亲的模样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关于母亲模样的“神经网络结构”还没有联结完成,关于母亲模样的记忆结构还没有形成和固定,无论后来我如何去回忆,我都无法想起我没有的记忆。就像“霓虹灯字牌”上得形成了“庆祝春节”这四个汉字的固定结构,要是没有这些固定结构,即使有电流流过,“霓虹灯字牌”上无论如何也呈现不出“庆祝春节”这四个汉字。

(三)看书犯困

小时候我和很多人一样,常常一看书就犯困,不一样的是很多人不想看,而我是想看。父亲工厂的工作时间是“三班倒”,因而父亲去上班时就只能把我一个人锁在几平方米的小房间里,我要是不看书还能干嘛?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我想看书却还是一样会犯困?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全身上下都充满着兴趣细胞的我怎么也是一看书就困得不行,眼皮想睁都睁不开?在行动上我懒得要死,但在思维上我是绝对的劳模,就像是“移山”的“愚公”和“填海”的“精卫”。一看书就犯困,这对别人而言根本不是什么问题,对我而言却是个巨大的问题。

想到“霓虹灯字牌”,我猜大脑的运行是不是也像这“霓虹灯字牌”一样,是需要消耗能量的。我猜大脑可能未通电时没有意识,没有思维,通了电时才有意识,才有思维,就像是霓虹灯字牌未通电时“庆祝春节”这四个大字就不会被点亮,我们在黑夜里便看不见这四个大字,通电时霓虹灯字牌上的这四个大字被点亮了,我们才在黑夜里看见了“庆祝春节”这四个大字不停地闪烁。

大脑里的一切意识活动都要消耗能量,看书肯定是大脑的意识活动,当然也要消耗能量。当大脑中的能量不足以支持激活大脑中的“神经网络”时,大脑就会感觉非常犯困,就需要睡觉补充能量。

当时我还隐隐约约地觉得看书很可能是非常消耗大脑能量的意识活动,因为和看电视相比看书明显要累得多,看电视其实看久了也会打哈欠,也会犯困,但是我感觉程度似乎没有看书那么强烈。我猜看电视时我们看到的是直接的影像,它们可以直接地在大脑里形成印象,但是在看书时大脑要先将语言文字转换成各种各样的印象,有些文字很容易转换成印象,有些文字根本没办法转换成印象,这个转换活动可能需要消耗非常多的能量。我觉得这很可能是看书会特别容易犯困的主要原因,要想看书不犯困,大脑的能量储备一定要非常充足才行。

(四)为什么做梦

小时候我经常做梦,对于做梦我充满着好奇。很多人告诉我梦是一种预兆,要我多看看《周公解梦》,但经过很多次的验证,我发现所谓的“吉梦”并不一定“好梦成真”,所谓的“凶梦”也并不一定“在劫难逃”,久而久之,我无法接受梦的预兆说。人类为什么会做梦呢?

“霓虹灯字牌”实际上给了我关于意识的两个基本物件,一个是固定物件——“神经网络”,另一个是流动物件——“脑电流”,我觉得当“脑电流”流经特定的“神经网络”时,可能意识就产生了,这就是我当时对意识最原始、最朴素的胡猜乱想。

基于此,我猜睡眠可能是因为大脑缺电了,需要充电,电充足了人就清醒了;要是电还未充足就醒过来,那人一定会感觉不舒服,可能就还想再睡。做梦很可能是因为大脑充电充得差不多了,虽然人还未清醒,虽然眼睛并未睁开,但是大脑内的脑电流激活了特定的“神经网络”,就像是“霓虹灯字牌”通电被点亮了,于是大脑便有了意识,大脑便产生了印象,大脑把这些“神经网络”被“脑电流”激活的内部反应误以为是自己睁开眼睛正在经历的外部场景,于是梦就产生了。

对于做梦的这个猜想的确需要超凡的想像力。想像大脑中有个小人或者有个什么会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比较容易,因为我们的感官直觉会发现这样的场景。但是想像大脑中的“神经网络”被“脑电流”激活就是我们在做梦,这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我们当前的感知直觉中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场景。

当时用“霓虹灯字牌”解释“为什么做梦”遇到最大的难题在于,梦境的内容很荒诞,而清醒时的大脑思维似乎比较清晰严密,两者看起来并没有共同点。这真的是一个难题,我很长时间想不出可能的答案,被梦所困。

小时候受武侠小说的影响痴迷武功,也学人家打坐入定,但当我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我震惊了。我想入定,但根本就无法入定!我的脑海里有千军万马、排山倒海,有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有桃红柳绿、色彩缤纷,有天上人间、变化万千,并且根本就停不下来!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过我的大脑居然是如此地纷繁复杂、变幻无常,这与梦境有何不同!

后来我又进一步发现,就算我把书本摆在眼前,但思维可以远在九霄云外,对于眼前书本的内容完全无感,一会儿天、一会儿地,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爹、一会儿娘,一会儿吃饭,一会儿打球,再一会儿又蹦出某个漂亮女生,总之每天的思维都是上串下跳、东奔西跑、乱七八糟,毫无定性,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清晰的思路和严谨的逻辑。这些体验让我总算明白了什么叫做“胡思乱想”,什么叫做“白日做梦”。

我非常确定大脑清醒时的活动状态与做梦时的活动状态并没有什么区别,我猜我们大脑意识的这种散乱状态的根源在于大脑的“神经网络”,这千通万达的“神经网络”让一切都有可能。清醒时由于我们大脑有持续的神经信号输入,所以我们的意识内容或者说大脑反应基本是连贯的,而做梦时的大脑缺乏这种持续的神经信号输入,因而我们的意识内容或者说大脑反应则显得支离破碎、荒诞离奇。

无数次验证后我坚信人类之所以做梦不过是大脑内部的放电激活了“神经网络”而已,事实上动物也和人类一样会做梦,动物做梦的机制与人类应该是一样的。我确信,无论梦境如何地离奇古怪,都不是预兆,也无关吉凶。

(五)“物质反应”猜想

解释梦境是我这一生第一个得意之作。我觉得“霓虹灯字牌”是解释梦境的最佳答案,虽然只不过是个猜想,但当时的思维体验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和勇气;并且我已经验证了几十年,对此坚信不疑,若是错了,那就是我这一生都错了。

经过长期的沉淀,我认为意识是一种“物质反应”。我不信神魔,不信仙妖,不信灵魂,不信命运,不信往世,也不信来生,我认为人只是一种“物”而已,但是是一种有着“特殊结构”的“物”,这个“特殊结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人的大脑。基于“霓虹灯字牌”的思维体验,我相信意识是由大脑中的物质所产生的,但意识不是大脑中物质产生的什么新东西,而只是大脑中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反应。这就是我的“物质反应”猜想,它是意识秘密的基础。我认为自己的“物质反应”猜想是彻底的唯物论,既然意识是“物质反应”,那么没有物质当然就没有物质反应,这意味着意识完全依赖于物质,无物质就无意识。

拿焰火做比喻,焰火不是火药,也不是氧气,而是火药与氧气之间的反应。人的直觉常常会以为焰火是一种什么新的东西,或者什么独立的存在,但在一只井蛙看来,焰火并不是什么新的物质或物质形态,它只是物质反应。当然,焰火又绝对依赖于火药和氧气,没有火药,或者没有氧气,焰火也不可能产生。没有物质,物质反应根本就不可能发生。

拿“霓虹灯字牌”来作比喻,意识不是“霓虹灯”,也不是“电流”,而是“电流”与“霓虹灯”之间的反应,是流动物件“电流”流经固定物件“霓虹灯”时的物质反应。这个反应就是“霓虹灯”被点亮了,意识就是大脑里的“神经网络”被“脑电流”“反应激活”时的主观印象。

理解这个比喻最困难的一点在于需要将“神经网络”与“脑电流”之间的物质反应转换成大脑意识的主观印象,这很困难,需要超凡的想象力。没有任何证据和方法能够论证“反应激活”就是大脑意识,从大脑外部观察我们永远都无法知道大脑内部“反应激活”的主观印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即使将来我能创造出能像人一样思考的机器,我也无法知道这个机器大脑的主观印象究竟是什么样的。

虽然我们永远都无法经历和体验别人大脑里的主观印象,别人的印象内容永远是别人的,我无法感觉得到,我的印象内容也永远是我的,别人也无法感觉得到,我们永远都无法直接经历和体验到别人大脑的印象内容,只是基于自己的经历体验去“相信”,但是由于我们的大脑有着相同的生理构造,所以应该就有相同的感知机制,我“相信”我们的感知方式应该也是一样的。换句话说是这样:我选择“相信”我这种“相信”的方式,因为我“相信”这种“相信”的方式很可能是我们共同的“相信”方式。说的够绕的,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若是没有这种“相信”,我们就没有了交流沟通的基础。

如果把“完全主观认识”视为土地的话,那“物质反应”就是我这个“主观观念体系”的第一块基石或者说第一颗种子。这第一块基石或者第一颗种子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这个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最终高度。只不过,这块基石或者这颗种子没有任何感官依据,完全是胡猜瞎想的结果,谁会信呢?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几千年来都无法发现和认识意识的秘密。

(六)“结构反应”和“动质反应”

既然我认为意识是物质反应,是物与物之间的反应,那么这里就应该有两种物质,一种是固定物质“神经网络”,另一种是流动物质“脑电流”。你不要执着于这种分类,它们只是上楼的梯、过河的桥,执着于此,你的思维就会陷入牢笼与枷锁。

为了理解的需要,我在这两种分类的基础上将这个物质反应分割为“结构反应”和“动质反应”。实际上反应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反应不是物质或者物质形态,仅有此物或仅有彼物,反应都不可能发生,人为地分割为“结构反应”和“动质反应”仅仅是为了叙述的需要。

提出“结构反应”是基于我对记忆的猜想。我猜记忆就是联结了的且固定了的“神经网络”,只要有“脑电流”流经这些“神经网络”,记忆就会被激活。或者说记忆是一种结构,是由固定联结的神经网络构成的网络结构,我也称之为“记忆结构”,或者“神经记忆结构”、“神经网络记忆结构”。

记忆结构是如何形成的?我猜“记忆结构是大脑神经网络在与脑电流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记忆结构一开始时很可能是近乎空白的,除了一些类似本能反应的固定联结之外,大多数神经元和突触尚未固定联结;出生后的两三年里,受脑电流的刺激,记忆结构逐渐形成,未联结或未激活的突触就被“修剪”了,可能就是萎缩了;记忆结构形成之后可能又会对脑电流的刺激作用产生不同的影响,有些记忆结构对某类脑电流的激活反应更兴奋了,对另一类脑电流则可能就更抑制了,兴奋的激活反应可能会更有利于形成新的记忆结构,而抑制的激活反应可能会不利于形成新的记忆结构。

从小我对于大脑的结构有着自己奇怪的胡猜瞎想,我猜大脑神经元的数量可能是相对确定的,而神经突触的数量则是相对不确定的;我猜神经突触的生长可能象爬山虎一样是随机的,并无确定的方向和目的,神经突触可以随机地形成联结,要是能被脑电流反应激活,就可能形成记忆,要是没有被脑电流反应激活则可能就被自然修剪了,即使反应激活后但又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仍然可能因为“用进废退”的机制也被修剪了。

换句话说,大脑是个神经网络结构,但可以分为“已被反应激活的”和“未被反应激活的”两部分,已被反应激活的部分就是保存记忆的网络结构,未被反应激活的部分则是大脑可以用来学习和认识的物质基础。

神经网络也好,记忆结构也好,都属于梯和桥。我现在所谓的“结构反应”中的“结构”其实是指整个大脑,包括“已被反应激活的”和“未被反应激活的”两部分,也可以称之为“神经结构”或“神经网络结构”。

“结构反应”是对“物质反应”的细化,是我的主观观念体系的基础性认识,当然也是我创造的独一无二的观念,世人无法理解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提出“动质反应”则是我基于对脑电流的猜想。我猜反应激活记忆需要脑电流,记忆不会永远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记忆的激活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就是“脑电流”流经了大脑内部由神经元突触联结而成的神经网络。

物理课上说电流短路电线会被烧掉,曾经我非常困惑为什么大脑里这千通万达的神经网络怎么没把大脑烧掉。后来我知道了大脑里并不存在什么“脑电流”,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传导都只是在单个神经元细胞内部进行,动作电位无法直接传导给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只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去激发下一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也许能激发,也许不能。并且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传导不是电离子沿神经元方向的纵向运动,实际上只是沿神经元方向的横向跨膜运动,简单说动作电位是波浪式的向前传导,所有的电离子只在神经元细胞膜的内外运动。

当我知道“脑电流”的这种传导方式时,我非常地惊奇,这太完美了!电离子是横向传导,神经递质是纵向传导,这种传导方式不仅不会短路,而且还相当地稳定,因为所有的电离子和神经递质并未移动太远,可以说者都是微距移动。

后来我还了解到,整个大脑是浸泡在脑脊液里的,大脑原本就是“缸中之脑”。我猜这些电离子大概就包含在这个脑脊液之中,其实我应该去学习一下大脑的脑脊液的成分,但实在是懒得去学,这些知识对我没有意义。我猜人之所以需要睡觉,很可能只是因为脑脊液中的离子浓度或者离子活性不够支持神经反应了,而大脑在睡眠中进行了脑脊液的更新,从而恢复了离子浓度或离子活性,使得大脑神经反应得以继续。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大脑“充电”吧。

据说电离子大致是钠离子和钾离子,大脑神经元突触传递的神经递质有很多种,大致也分两大类,兴奋递质和抑制递质,我虽不是很认同,但也无法反驳。“动作电位”或者说“钠钾离子”和“神经递质”都不是我的专业,我也不想了解太多,于是我笼统地将它们称为“神经动质”,就是“神经流动物质”或者“神经活动物质”的意思。

所谓“动质反应”就是从神经动质的角度来猜想大脑中的物质反应,当然实际上这个动质反应与结构反应是有机一体的,只是基于方便认识和理解的考虑才作出这种区分。

首先,神经结构和神经动质都发生在大脑内部,与外部世界没有直接关系。例如,我们看见一只茶杯。这只茶杯并未进入到我们的大脑之中,甚至连这只茶杯所反射的光线也没有进入到我们的大脑之中,这些光线只是引发了大脑中的神经动质,然后这些神经动质反应激活了大脑中关于茶杯的神经结构,大脑对这些神经反应的合成印象是“我们看见了一只茶杯”。神经结构与神经动质都是以“完全主观认识”为出发点,最后又以“完全主观认识”为落脚点,这是一个论证闭环,它们能相互论证,但是脱离这个闭环,这些认识无法被证明。

其次,神经结构与神经动质构成一个简单的大脑模型。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千通万达的立体网络神经结构,它浸泡在充满神经动质的液体之中。一个文科生只能想出这么简单的大脑模型,我也只想在这么简单的大脑模型的基础上来解释意识的秘密和观念的形成。

最后,我想表达的观念可能现在还非常难以理解,神经结构的组合是相对有限的,而神经动质的组合则是相对无限的。神经动质组合的无限性意味着大脑有能力对无穷无尽的外部事物作出反应,而神经结构组合的有限性则意味着大脑对无穷无尽的外部事作作出反应的结果是有限制的。例如,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杯的茶杯,我们的大脑能够对各种各样的茶杯作出反应,但是我们最终的反应结果却都是“茶杯”。或者这样说,大脑内部的这种静与动的组合,使得我们的大脑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七)意识是神经动质反应激活神经结构

我对意识最基本的猜想就是“意识是神经动质反应激活神经结构”,这是“物质反应”猜想的进一步具化,也是认识和理解意识秘密的核心基础。虽然这只是我的年少时就有的胡猜瞎想,但是我有着近五十年的思维体验史,对此信心十足,毫无疑义,坚定不移,但你能理解这一点吗?我知道你不能,因为你没有和我类似的思维体验史,而这个思维体验史竟然都是还在猜想中经历的,对于常人而言这根本就不可能。所以说,我要么是个天才,要么就是个神经病!

当然,无论如何,我必须强调,理解这个猜想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意识秘密的核心基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脑越用越灵”有科学依据
人类为什么失去三岁之前的记忆?科学家说出了真相
科学本质的胎教方法
心理定律通俗论之四十七:大脑的悲歌
为什么人类会丧失3岁之前的记忆?原来你的大脑,被“动了手脚”
生理心理学串讲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