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抚动作


压抑。这是佛洛依德提出的第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是指当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主动将自己的痛苦记忆、情感冲动排斥到意识之外,从而保持外部的平静。压抑往往会有两种结果,要么爆发,要么彻底死亡

以压抑为主要防御机制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常都遭遇过长期被压迫,在多次的训练强化下,他们会渐渐习惯于被不公平对待,甚至为了让内心平静,合理化被压迫。

如果一个人总是逆来顺受,那就可以断定她的心理防御机制为压抑。

否认。否认是指个体把所有发生的痛苦和不愉快有目的的忘记,否认它们的存在,从而避免心理上的失衡。

这种现象在成年人和小孩中发生的频次差不多,但神奇的是人们常常难以辨认成年人的否认,却一眼就能看透小孩子的否认。

因为成年人因为经历多,所以否认的技巧更加高超吧。

如果否认的防御机制成为一个人的主要心理状态,那么此人将会成长非常慢。因为他无法从已经发生的事件中吸取教训。

社会群体往往也不喜欢这类心理防御机制的人,这类人往往让他人没有安全感。

曲解。把看到的客观事实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从而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都会有意无意的曲解,少有人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观。但过度的曲解会导致人在参与社会活动时产生极端行为。

有些时候曲解是我们个人能避免的,保持客观视角我们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有些时候曲解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你让一个反应迟钝、知识匮乏的农民看《色戒》,他必然看不到人性、博弈,他能看到的只有色情。

退化。退化是指人在遭遇挫折时放弃成年人的理智方法,直接使用早期的幼稚方法回避现实。

成年人吵架时发生的大吼大叫、摔东西、肢体暴力,其实就是一定程度的退行,通过这种方式回避事情没有按照自己预期发展的愤怒。

此外,人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转移、理想化、合理化、投射、内射、反向作用、同一化、隔离、升华幽默。

一个人所具有的防御机制不是单一的,通常是多种防御机制并存,内部根据不同的情景决定启动那种防御机制。

但每个人都会有一种使用的最多的防御机制,而那种防御机制就潜藏在一个人最明显的性格倾向中。

因为那意味着在他过去的生命中某一种情景最常出现,这种防御机制经常被启动。但无所谓好坏,不同类型的人都有他们存活的方式。

只要不扰乱社会秩序,通常我们并不会将其上升到精神疾病的层面。

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哪种防御机制占主导的人,如果你的防御机制能够与社会和谐共处,有与社会同流合污的能力,那么就不会被认为是异类、被边缘化,从而被视为心理健康的人。

(一)停滞性冻结反应

停滞性冻结反应源自意外的刺激,是吃惊的表现。停滞类冻结反应的出现,说明刺激是在当事人所没有想到的意外情况下出现的,在停止身体动作的那一瞬间,其实脑子里开足马力在思考对策,有可能是混乱的思考,也有可能是情急之下有妙招的思考,但无论如何,很忙。对方收到足够的信息刺激时,绝对会产生冻结反应。当然某些训练会把冻结反应降低,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发现某种征兆。这种惊讶如果持续时间太长,那么很有可能是当事人故意而为之:通过装模作样的惊讶争取时间以思考接下来的行为,通过装模作样的惊讶来蒙混过关,等等。当然也有人会通过延续冻结反应时间,以证明“自己并没有被冻结”,并保持风度。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对方,只要出现以下这些方面的一项或者几项,就可以明确他是否进入冻结状态:眼睑放大,虹膜张开,瞳孔微缩;由下颚带动嘴部张开,出现急促吸气;肢体运动出现骤然停滞;发出短促、简单、单音节居多的疑问语气词。

(二)拘谨性冻结反应

而拘谨性冻结反应源自压力或者局促,属于害怕,害怕不好的结果发生。拘谨类冻结反应的出现,说明刺激源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当事人一边收缩身体,一边积极思考,以便减少被伤害的可能性。老板为了表示对几位优秀员工的重视,带他们去一家很不错的饭馆吃饭。席间,大家情绪高昂,觥筹交错。忽然,老板电话响了,接完电话之后,他脸色阴沉了下来,说公司有机密被泄露。于是,气氛马上冷了下来,大家都屏住呼吸不敢说话,空气像凝固了一般。没多久,老板发现了大家的反应,马上挥了挥手,圆场道:“大家继续,小事儿,不会对我们造成什么危害。”几个主管会意后,说了一些调节气氛的场面话,气氛又缓和了下来。这就是拘谨性冻结反应。比如几个员工正在聊天,突然来了一个比较威严的领导,顿时鸦雀无声。除了外界的信息刺激之外,自我意识也会产生冻结反应。比如一个忽然冒出的想法:穿戴整齐下楼后,却忽然觉得自己好像没锁门,就马上愣了一下,再回家看看是否真的如此。“愣一下”就是自发性的短冻结反应。这种情况下的短冻结时间比较长,通常是为了思考。通常来说,冻结反应只是一种过渡的反应,一般不会持续过长时间,比如,当信息源的刺激强度提升,当事人进入冻结反应;而如果继续提升刺激源强度,那么当事人则会打破冻结反应,转而进入其他反应状态以面对刺激源,或喜悦,或恐惧,或悲伤。

2.自己为什么要安慰自己

安慰反应是指人在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对自己进行的一些安慰动作。不舒服包括生理性的不舒服,比如肚子疼、头疼、痒痒或者一不小心被烫到了等等,这些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抚摸、吹气、挠挠这些都是对这些生理性不适刺激的安慰动作。在微反应的研究体系中,更多的不适来自于心理刺激,比如紧张、惶恐、尴尬的时候人也会用手做出各种类似于挠头、摸脸、扇风、玩手指等小动作,用来缓解自己精神上的不适。安慰行为并不专属于人类,例如,猫和狗会舔自己或同类,这就是一种安慰。不同的是,人类的安慰方式很多。这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想到孩子吸吮拇指的动作。其实,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有很多更谨慎、更为社会广泛接受的方法(例如,咀嚼口香糖和咬铅笔等),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安慰行为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种:视觉安慰、听觉安慰、口唇安慰和肌肤安慰。

(一)视觉安慰

当一个人遇到刺激而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比如愧疚、心虚、尴尬或者恐惧时,往往会下意识将眼睛从提问的人或者其他刺激源(如案发现场照片)上移开,转而看其他地方。因为如果继续当一个人遇到刺激而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比如愧疚、心虚、尴尬或者恐惧时,往往会下意识将眼睛从提问的人或者其他刺激源(如案发现场照片)上移开,转而看其他地方。因为如果继续观看负面刺激源的话,会造成负面情绪不断积累,让自己更加难受。即使测试环境中没有美女、钞票这样能让自己心情变好的物体,但只要不再看到那些令人憎恶的东西(包括提问人),也会让自己感觉相对好一些。这就是视觉安慰反应,因为眼神的逃避,实际上是为了安慰自己的心情。视觉安慰反应的逃避没有一定的规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共同之处是把视线从负面刺激源上移开。

(二)听觉安慰

听觉的改善可以安慰人的神经系统、调节心情。当人感到紧张不适时,可能会出现哼歌、吹口哨等行为。黎明或黄昏时分,行走在陌生城市或废弃走廊的人会努力吹口哨,让自己平静下来。有些人甚至会自言自语,目的也是为了缓解当时的压力。有的人感到紧张或心烦意乱时,就会说个不停。有些触觉和听觉安慰方法是可以同时使用的,如用铅笔敲桌子或用手指打节拍等。有时,我们会看到某些处于压力状态下的人不停地打哈欠。其实,哈欠不仅仅是“深呼吸”的一种方式,当我们感到口干时,打哈欠会将压力传递到唾液腺上,这时,嘴巴内外结构的伸张会迫使唾液腺释放出水分,来缓解忧虑造成的口干。这种情况下,人们打哈欠并不是因为没睡好,而是因为有压力。

(三)口唇安慰

在婴儿期,口唇是获取欢乐的主要来源,通过吮吸、咀嚼和吞咽,能够得到很大的满足。由于口唇期反应留在人体神经系统内的痕迹过深,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仍然会有一些口唇期安慰行在婴儿期,口唇是获取欢乐的主要来源,通过吮吸、咀嚼和吞咽,能够得到很大的满足。由于口唇期反应留在人体神经系统内的痕迹过深,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仍然会有一些口唇期安慰行为,比如,面临压力时,有人吞咽口水、吮吸手指、吃棒棒糖、抽烟等。一个人紧张时,血液循环加快,身温升高,嘴唇就会干燥,舔嘴唇、咬嘴唇,可以缓解嘴唇的不适,改善整个神经系统的状态。

(四)肌肤安慰

抚摸或按抚颈部是最有效且使用最频繁的安慰行为之一。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缓解压力。有人会用手指搓摸或按摩脖子后面区域,有人会按摩脖子两侧或下巴正下方喉结上方的部位。脖子抚摸或按抚颈部是最有效且使用最频繁的安慰行为之一。我们经常用这种方法缓解压力。有人会用手指搓摸或按摩脖子后面区域,有人会按摩脖子两侧或下巴正下方喉结上方的部位。脖子上的这个部位有很多神经末梢,我们通过按摩这一部位,能够达到降低血压和心率的目的,从而让自己平静下来。触摸或按抚脸部是缓解压力的常用方法。主要动作包括:搓擦前额、触摸及抿或舔嘴唇、用拇指拉或捻耳垂或食指、按抚脸部或触摸胡须、把玩头发等,这些动作都能在人类遇到压抑境况时起到安慰的作用。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有些人会通过鼓足腮帮然后再缓缓呼气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脸部有很多神经末梢,这使它成为边缘系统进行自我安慰的理想区域。

3.走为上策,躲避来自外部的威胁

人遇到危险时,内心会感到不安、恐惧。厌恶甚至愤怒,同时,血液循环会自动将更多的血液从全身其他部位抽离出来,下肢则肌肉紧张、兴奋甚至颤抖。这也是人类长期进化出来的一种保命反应,就做逃离反应。从人类始祖开始,面对强大的肉食动物,保命的最佳法则不是等,也不是拼命,而是逃。逃离反应绝非一个人胆怯的象征,而是几乎所有脊椎生物的自然本能之一,这种本能让人潜意识地远离危险,保护自己的安全。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是古人对这种本能反应的具体化。逃离反应根植在我们基因深处,手碰到开水就会避开,突然吓一跳就会后退或者跑开,都是逃离反应的经典表现。比如说,“近君子,远小人”,也是一种逃离反应。

1.头部是人类传达信息的天线

在我们观察一个人时,最先看到的就是头部。因为头是整个身体最显眼的位置,还可以传达最多的信息。我们通过头部的动作,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他人的心理活动。

(一)头部姿势。在不同的场合,头部姿势会传达不同的情绪和态度,并且随着情绪和态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从头的姿(一)头部姿势。在不同的场合,头部姿势会传达不同的情绪和态度,并且随着情绪和态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从头的姿势可看一个人对别人的态度。头部姿势通常有以下几种:(1)直竖着头。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不偏不倚谓之中”的说法,意思是说,头部的姿势如果保持正常状态,说明其人对你提出的观点既不赞成,也不反对,而是保持中立的态度。这类人可能老谋深算,城府极深,要想说服他,就必须要说出有利于他的条件(2)斜偏着头。一般来说,当我们对某件事或某个人感兴趣,或者对某一观点表示赞同时,会有这样的动作,还会伴随着不断地点头。因此,当别人在对你说话时,你只需要斜着头点头微笑,就会使对方有温馨的感觉,愿意继续与你交谈下去。(3)向下低头。这种头部动作意味着否定。比如,你向领导汇报工作时,如果他听到一半就低下了头,一定是对你的工作不太满意,不愿意再继续听下去。这时,你就应该知趣地停下来,主动将工作完善。另外,当受到批评时,人们也会下意识地低下头,表达歉疚的感情。(4)双手在脑后托头。这类姿势常被认为是成功人士的专利。在社交场合,像会计师、律师、业务经理等,一些自信又有优越感的人,常常会做出这种姿势。

(二)触摸头部的动作。在多数人的身体接触中,头部是人手触摸频率最高的身体部位。头只占人身体表面积的九分之一,但有半数以上的自我触摸动作就在头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触摸头部动作。(1)把手举向头部做出“抓”“擦”“摸”等动作,本来是以维护头部整洁为目的,然而,当一个人陷入情绪混乱或紧张状态时,往往会做出类似整理身体的神经质行为。譬如:男性方面最普遍的“抓头”动作,大致上均可视为不满、困惑、害羞、痛恨自我等直接表现。因此在这时候,往往带有赧色或喘气的现象。东方人害羞的成份较大。一边抓头,一边哑然失笑的情形很常见。另外,脑中加速思考活动、接受面试等面临燃眉之急的重大事情之时,会产生“摸头发”“抓头”等动作。(2)咚咚地敲头或手贴在头部不动等动作,是强调正在用脑筋思考;另外,还有“抱头”的表现,将双手抱在后脑,一如字义的抱头动作,也同样地表示陷人深思的状态;此外,拍头还有恍然大悟的意思,比如突然想起某件事情时,一边说“啊,对了”一边使劲拍打前额。(3)东方人不能理解一件事物而进行深思时,不断做出歪头动作;欧美人则一般是将手掌贴在太阳穴附近表示正在思考。另外,用无名指轻点太阳穴的人也不少。这些动作本身均是一种表示心理上感到“疑难”的信号。同时,下意识地按住人体要害之一的太阳穴,是企图对思维予以刺激的行为。(4)双手托下巴是一种类似小女孩的动作,是寻求自我安慰的一种动作,把自己的手幻想成可依赖的对象,表明此人有心事且不太在意周围的情况,只想沉浸在自我的思绪中,或者觉得对方说的话无聊,幻想自己在别处的快乐。有时此类人多浪漫主义色彩,与之交谈会有不可思议的发现。(5)手掌托住下巴,而手指则托住脸颊,这表明此人在认真思考。如果你的客户做出此动作,则表明你说中了他的需求,对方已经心有所动,开始在心理评估、判断和过滤你所说的话了。这时,你可以放缓语速,重申刚才所说的重点,或者只在适当时用少量的语言点拨一下,以给对方足够多的时间思考和作出决定。(6)手掌托住下巴,指头蜷曲着放在鼻子上不断点着。表明此人正处于无聊的状态,或者对你的话不感兴趣,并且正以看热闹的心态对待你,表面上托着下巴在思考,其实是在自顾自地玩着手指。(7)将食指伸在脸颊上而用拇指托住下巴,其他手指蜷曲着放在嘴唇和下巴之间。采用这种姿态的人,思想比较严谨,而且内心持有强烈的批判态度,或正打算用截然相反的意见去说服对方。如果在谈话时,有人做出了此动作,那么你该注意了,对方接下来很可能要反驳你。(8)抚摸下巴其实也是托下巴的一种形式,只是托的时间较为短暂而已。抚摸下巴如果伴有面部抬高的动作并面露笑意时,则表明此人正得意扬扬,此类人一般信心十足,甚至有些自负,对他人的态度也不够真诚。

(三)点头摇头。点头是表示肯定和赞赏的意思。在交流过程中,这种点点头加笑一笑的听话技巧是很有作用的。讲话者看到听众们不停地点头,精神就更加振奋。有时谈话双方中一方会觉得无聊或有什么急事,但又不好意思中断谈话,也会心不在焉地点一点头,笑一笑。怎么能看出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从对方点头的频率和动作的特点来判断:当对方针对谈话内容或音律,向你做点头的动作,是他在对你表示某种认同或好感。在谈话过程中,点头频率过高,是表示对讲话者或讲的内容持否定态度或不耐烦。如果点头的动作与谈话情节不符,表示对方不专心,或有事情瞒着你。摇头的动作通常表达“不”的意思。这很可能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举动,而且进化生物学家们认为,摇头是人们降临人世后学会的第一个动作:当新生儿吮吸了足够的奶水后,他就会左右摇摆脑袋,以此抗拒母亲的乳房。

2.额头是性格的显示器

当我们观察一个陌生的面孔时,占地面积还算比较大的额头往往会被忽略,实际上,一个人的额头,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反映这个人的某些性格及心理特征。

首先,额头高的人聪明,几乎已经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因为人的头发生长面积都差不多,但是颅腔的大小却有较大差距,脑容量大的人,颅骨往往向后突出,就导致发际线被拉后,从而额头看起来增高,因此额头高往往代表人的脑容量较大,不过事事无绝对,脑容量大也离不开后天对智力的开发。

一个人前额凸出,而眉眼处平坦,那就说明这个人思考起来比较慎重,喜欢推理分析,还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当他们不思考的时候,则会表现得心不在焉。因此,他们是十足的梦想者。古往今来,额头凸出的梦想者不计其数,例如中国的孔子、司马迁、李嘉诚、马云……国外的哥白尼、莎士比亚、爱因斯坦、萧伯纳…

如果一个人的前额从眉眼以上非常明显地往后倾斜,从而使前额部位较突出,那么这个人往往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和高速的应对力。他们天生爱探究,喜欢问“为什么”,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找到“为什么”的原因。他们思维活跃,又容易冲动,但绝对是一群有追求、有理想的人。

除了额头的形状,额头的上的皱纹也隐藏着一些秘密。额头纹又叫抬头纹,它的产生与面部表情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我们普通的面部表情中,会不由自主地将双眉扬起,长此以往,就会降低和损伤额部肌肉的恢复能力,皮下纤维组织的弹性也会逐渐降低,而扬眉挤压到额部皮肤则会习惯性地留下痕迹,次数多了以后便成为顽固的真性皱纹。因此,看一个人的抬头纹是很有必要的,什么样的性格的人,就会有相应的抬头纹,那么怎么才能在抬头纹中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呢?

安慰行为效应:当然内心不安时会自然流露出小动作

每个人都会自我安慰,特别是在一段令人悲痛或充满威胁的经历中。这时候人们会经常产生一种安慰行为。这种情况在动物身上也有体现。例如猫狗会舔自己或同类。

不同的是,人类的安慰方式很多。比如婴儿会习惯性地吸吮手指。有的人爱嚼口香糖和咬铅笔。摆弄手指等。其实这就是一种安慰行为。他们自身没有意识到,大多数时候很多人都不会注意到这些细微的安慰行为。也意识不到他在揭示一个人思想和感觉方面的重要意义。

安慰行为会泄露很多秘密,会告诉别人你不自在。因此要想读懂一个人的内心,你就要注意到他的那些细微的安慰行为。看清这个人的真面目。

颈部安慰行为

触摸或抚摸颈部是我们生活中最为常见且意义最重大的安慰行为,也是最有效且使用最频繁的安慰行为之一。在颈部按摩上,男性和女性的方式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男性的按摩行为力度比较大,他们会用手抓或盖住下巴以下的位置。刺激那里的神经,从而起到降低心率并达到让自己冷静的效果。而女性的安慰行为通常会用手掩盖或触摸他们的胸骨上切迹是位于喉结和胸骨之间的浅凹位置。可以将它称之为颈窝。当一名女性。用手触摸这一部位或将手放在这个部位时,说明他感到苦恼,威胁不是不安全或者是害怕。很多情况下,在遇到压力时,女性会用右手盖住自己的颈窝。用左手托住手肘。压力过后或当不愉快地讨论暂停时,他的右手会放低一些。并逐渐放松下来,抓住左臂。

脸部安慰行为

在我们生活中感到有压力时,抚摸或安抚脸部也是人们缓解压力的方法之一。他的主要动作包括戳他前额明嘴唇,拔完头发,触摸胡须等这些动作都能在人类遇到压抑境况时起到安慰作用。

声音安慰行为

有时候人们会通过吹口哨或者听音乐的方式来安慰自己。比如当一个人行走在路上的时候,会努力吹口哨,让自己平静下来。也有些人会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来缓解当时的压力。有时候触觉和听觉安慰行为是可以同时使用的。

搓腿安慰行为

搓腿动作是一种常被忽略的安慰行为。因为很多情况下这种动作都是在桌子下面完成的。搓腿这种方式,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擦干手心的汗。更是为了消除内心的一种紧张感。比如你看到面试者在重复搓腿行为时,那么你们当前的话题很有可能涉及到他们自身。因此他们要通过搓腿来平息自己的紧张感。

嗯安慰行为是区别舒适与不适的主要方式之一,更多的时候安慰行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的情绪状态和真实感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安慰行为去了解认识一个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透过安慰行为更有效地解读他人
心理学家:最高端的四种心理学知识
[转] 心理漫画《图解心理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小知识栏目|防御机制
网文DAY50|八大微反应之心理不适安慰反应
治疗颈椎疼痛瑜伽图2009-01-0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