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科学苑-本科课堂】都市人类学:都市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课程学习展示与互动:都市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都市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文化与社会规范形成了族群的边界,而不是基于体质的相似或血缘的亲近,在都市中,最重要的是相似的生活与物质基础,文化在此基础上得以建立。族群在都市中的相似与认同,或许与传统并无太大关系,更多的是基于物质基础和经济生产生活的联系。我们往往通过语言、服饰、行为等符号的相似性来划定族群,可实际上,这些符号可能是族群形成的结果,是族群维持自身边界和构建认同的结果。因果关系往往被倒置了。这一点,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启发,拓宽了思路。比如,工服是晚于企业成立的,是企业这一族群为了建设某些认同而设计了统一的服装,并不是穿着这样的服装就一定属于这一族群、不穿就不属于。

其次,都市对族群的形成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化的异质性与人口流动上,这与都市承担的职能和经济生产相关。非洲人在进入都市后,原本的部落特征成为了其建立认同的基础,但有时这种结构被强化,有时又被削弱,其背后都是经济生活的适应性策略。经济是话语权、地位的基础,并进一步体现在制度中——这样的思想可能有一些过分资本主义和功能主义了,只能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要考虑物质生活,而在都市中,这种物质生活主要变现为经济生产。此时,政治是族群博弈与动员内部成员的方式,其目的既与经济相关,也是出于某种认同与文化,唯一确定的是,族群的政治特征表现为极明确的目的性。边界在这个过程中被屡次强调,而构建边界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符号象征,通过对语言、信仰、服装等符号进行规范化,创造出边界,另一种是经济门槛,通过建立与经济实力相符的阶层,来作为隔绝外来者的方式。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饮食”,这是我有些茫然但是又觉得合理的地方。类似我们所说的酒桌文化,食物的呈现方式侧面反映了一个族群共同遵守的规范。上菜顺序、处理方式、组合与禁忌,成为识别日常生活与个体之间相互判断的信息。但在这里提出,似乎也与都市没有很明确的联系,毕竟这种饮食禁忌早于都市形成。

在边界方面,作者除了讨论边界的扩张与认同,还提到了都市对边界的影响,即权利对边界的建构。以印第安主义为例,白人群体对印第安人的族群边界做了规定,这是来自他者角度的权力,都市则进一步强化了层级制与权力结构的影响。不论在哪里,管理都充满了权力的意味,而都市场域放大了这一点——这是我对作者论述的总结,我觉得有夸大成分。我认同的是,是族群适应都市,而不是族群改变都市,都市成为了一种变相的“主体”。即使是都市中的掌权者,也不能随意地塑造都市。起码能看得出,并没有一个完全凌驾于众族群之上的权威。但这也是片面的理解,仍然要对权力介入的程度做深刻讨论。

作者最后讨论了澳门的族群,提及了葡萄牙人的影响以及在澳门回归后的整改与融合,其背后是更广大权力结构的介入,而维持都市运作的,是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经济制度是族群发展的核心,在动态中保持稳定的社会边界也因利益群体的变迁而改变,因此产生文化呈现形式的变化,不过,有时候,也会存在一个源头。

注:厦门大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都市人类学》课程学习展示与互动

编辑 :石欣冉

主编:王平

【人类学与民族学之夏】人类学与民族学之夏是一个服务于人类学与民族学教学与科研的公益社会服务平台。希望通过这一平台探索和实践人类学与民族学教学与科研之间的有效互动。并为人类学与民族学的教学、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服务,希望通过这一学术公益行为,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迈向世界和人民的人类学与民族学尽一点我们小小的奉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边疆学微刊】2018:01|黑斯廷斯·唐南 袁剑:边疆人类学概述
【经济人类学】藏彝走廊邓川坝回族“打賨”的经济人类学解读
周大鸣:未来的城市与都市人类学——都市人类学研究(下)
书事|罗丰:什么是华夏的边缘——读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从“藏彝走廊”到“藏缅走廊”
【论文】李静玮|流动的共同体:论族性变化的解释路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