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何司礼监独断专行却还能存在?司礼监:去问内阁,我听皇帝的

司礼监是宦官机构。明朝的宦官机构最早由朱元璋组建,经过数次调整增易,基本定型为以十二监、四司、八局为主体的“内官二十四衙门”,主要服务皇帝及皇族。

司礼监设立于洪武十七年,在洪武、永乐两朝主要掌管宫廷礼仪、内官纠察并辅助皇帝日常理政。

正统年内阁“票拟”成为制度,司礼监太监在皇帝授意下代其“批红”,从此司礼监权限急速膨胀,一度与内阁比肩,甚至独断专行,出现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宦官擅权的乱象。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被司礼监乱政扰乱,司礼监不断被打压,却能屡次翻身,在有明一朝延续未断。

一、司礼监浮浮沉沉陪伴大明

宦官是侍奉皇帝及皇族的奴仆,在先秦史籍中已常见记载。封建社会宦官的来源主要是穷苦人家的男孩,到东汉时期已要求全部净身

他们自小在宫中辛苦服役,相貌好、聪明伶俐的会接受些笔墨教育,被指派到皇帝身边,朝夕相处获得皇帝信任,得以接近国家权力中心,在某些特殊时段对国家产生出不同程度的正面或者负面影响。

1、明朝宦官任务不一般

明朝建立前一年,朱元璋组建了“内使监”,此后经过长期周密计划建立起体制完备的庞大宦官机构。后世皇帝不断增易,形成“内宫二十四衙门”

鉴于前朝宦官乱政的历史教训,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干政禁令十分严格,曾在宫门立三尺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他还说:“(宦官)自左右服役之外,重者不过稗传命四方而已”,这是朱元璋为数次指派太监出使、监军做出的辩解。

带着皇命的宦官走四方哪还里谈得上“不干预政事”。永乐、洪熙两朝的皇帝更是屡次公开指派宦官参与军事活动。

2、明朝宦官有文化

朱元璋曾严禁内侍读书识字,试图掐断宦官干政的可能。但永乐时期,已有派人教授小内侍读书识字的记载;宣德元年,宫中设立起内书堂,令翰林官兼职教授培养小内侍,并形成制度。

这些受过教育的内侍,不仅会铺纸磨墨,也能整理资料,才学高的还能做皇帝的“顾问”。特别是辅助皇帝读书理政的司礼监宦官,更形成了一套制度化的上升渠道:进内书堂、服侍太子、入司礼监。

皇子成为皇帝后,身边陪伴已久的内侍也“官升三级”,成为新的宦官头领。

3、“常在河边走”的司礼监

宣德年之前司礼监还算“老实本分”,负责宫中仪式礼仪,伺候皇帝读书写字;宣德时期,皇帝偶尔让身边的司礼监太监代笔为奏章“批红”。

英宗即位时年幼,为妥善处理国事、限制内阁权利、维护皇帝权威,“票拟制度”正式确立,即内阁以黑笔写下对奏章内容的回复意见,再由皇帝“批红”行成定命后发回

“批红”,简单理解就是由皇帝将内阁对奏章做出的回复意见用红笔在旁边再抄一遍,偶尔更改几个错别字,或者按皇帝的意见稍加修改,繁复的誊抄让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很不开心,便交由身边太监代笔。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无形中司礼监逐渐深入到对国政的参与,负责“票拟”的内阁和参与“批红”司礼监陷入长久的政治纠葛。

4、司礼监大头目干的那些“大事”

虽然宦官被派出使、监军的情况自洪武年从未断绝,但司礼监参与对军国大事到宣宗年间才开始抬头,明朝司礼监宦官擅权乱政虽不及汉、唐凶猛,但也留下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大事件。

司礼监第一位专权的太监是王振。王振对英宗的照料可谓呕心沥血,人称“王伴伴”。王振的“凶猛”在于力劝英宗御驾亲征。

英宗出征准备不足,半路还被王振拉去参观了他在蔚州的豪宅。不久后“土木堡之变”,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在乱战中被杀。

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的贴身亲信。他6岁入宫,生生把“当皇帝的好苗子”朱厚照带成耽于玩乐的“纨绔子弟”。刘瑾的“凶猛”在于他主导了一次“变法”

这次变法除打击异己外,还试图扭转前朝积累的老臣怠政、军队腐败、财政收入不足等问题,初衷可谓良苦,但执行的时机、策略与人员都不得当,在一片反对声中仅维持三年多最终以刘瑾被凌迟、变法失败告终。

魏忠贤是臭名昭著的大反派。魏忠贤非常受熹宗宠信,任司礼秉笔太监,人称“九千岁”。魏忠贤一生几乎全是劣迹,最著名的是联合非东林党人形成“阉党”与“东林党”持续党争。

熹宗后期沉迷木工,魏忠贤独断专权,荼毒海内。崇祯帝即位后,定魏忠贤“十大罪”,“阉党”失势,魏忠贤自缢。持续百年的党争虽已结束,但大明王朝已被摧残得气息奄奄

崇祯皇帝扳倒了魏忠贤,却并未裁撤司礼监,反而将司礼监的大小宦官派往各地监军,更对司礼监秉笔太监刘应坤委以重任,让他与袁崇焕守宁远城。

刘应坤不负圣命,指挥了军队取得宁锦大捷。但大明气数已尽,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司礼监随之消亡

二、司礼监是皇帝治国天平的另一端

司礼监本是明朝最懂“礼”的机构,却屡屡违背“礼”的规范。从开国之初的朱元璋,到亡国之君朱由检,他们无不深谙宦官乱政会贻害无穷的道理,却不约而同以“明着禁止、暗处重用”的态度,让司礼监一直存续到王朝灭亡。

明朝宦官之祸的源头在立国之初,延续到最后的缘由同样要到大明政权体制建立之初去探寻。

1、内阁是皇帝的帮手也是对手

胡惟庸案后,朱元璋一通乱杀,从中央到地方官员严重紧缺,为选拔忠于皇帝的人才充实统治机构,明朝极为重视是科举制。

莘莘学子胸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进入仕途,具有相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随着科举制的推进,明朝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庞大的文官集团,这个集团最高阶便是内阁。

获得票拟权后的内阁势力不断扩大,皇帝松了一口气。前期文官集团胸怀家国天下的大义,皇帝也能勤政爱民,展现出君臣一心,为国谋福的欣欣向荣气象。

但到了中后期,皇帝纷纷怠政、懒政,文官集团也日益膨胀,皇帝与文官离心,专注为各自利益打算,文官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愈加谄媚甚至挤压皇权

特别是明朝后期,江南文官集团东林党崛起,他们聚众讲学、评议朝政、推举内阁、干预皇帝决策,贯穿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巨大的政治影响力,皇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对付内阁,司礼监最称手

如此情形下皇帝不能容忍被内阁掣肘,但又不能直接对文官集团进行打压,而是亟需一股势力与之抗衡。自此皇帝身边既忠心又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司礼监便顺势走到了台前。

司礼监对皇帝最忠心

宦官出身背景简单,要么是贫苦的家庭的孩子,要么是饱受社会摧残的读书人,他们在入宫前没有煊赫的家族势力、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进入皇宫依附皇帝而生,几乎与世隔绝,一生凭仗只有自己伺候的主子,只有主子安稳,自己才能安稳。

他们在宫中看惯世态炎凉,自然懂得这个道理。加之皇帝身边的太监几乎都是在太子时期就侍奉身边,多年朝夕相处,共同经历尔虞我诈,太监与皇帝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与信任

宪宗即位后,万贵妃恃宠而骄残害皇帝子嗣,太监张敏冒着杀头的危险为皇帝护下唯一皇子,即后来的创下弘治中兴的孝宗,大明得以延续百年。

神宗皇帝时期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陈矩对皇帝直言劝谏,代皇帝处理政务28年,且为人正直,几十年如一日清正廉洁,保神宗一朝安稳。

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宫被遣散或赐死,宫中宦官、宫女四散逃亡,唯有太监王承恩始终陪,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歪脖子老槐树,王承恩在对面海棠树上自缢殉主。

司礼监最懂皇帝的心

仔细分析史料不难发现,司礼监的每次大动作都与内阁有关

宣德皇帝完善了内阁制度,同时在司礼监设立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二职,将部分奏章交由太监代批,开司礼监与内阁抗衡的先例

正统皇帝即位“票拟制”确立,英宗宠信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开始内外勾结,与内阁争权夺利;

正德年间,出现长期累积下的文人集团保守政治、老人政治、人浮于事等等难题,武帝新任命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主持起变法,勒令老臣退休、严管并打击文官不作为,并提拔新人;

穆宗临终向三位内阁大臣和掌印太监冯保托孤,冯保帮助张居正排挤掉另外两名托孤大臣出任内阁首辅,并积极支持了他的变法“万历新政”

万历后期,东林党的政治影响力严重威胁到皇帝的权威,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为首,纠结反东林党官员形成“阉党”势力,与东林党抗衡……

司礼监的进退紧跟内阁步调,从未错过内阁发展进程中的任何关键点。无权无势无根基的司礼监太监,怎么会有胆子挑战势力庞大、名正言顺的文官集团?

显然他们背后有股超越内阁的政治势力做靠山,这做靠山就是皇权,是他们贴身伺候的主子——皇帝。

总结

大明帝国的平稳运行,不仅需要英明的君主,更需要兢兢业业的各级官员通力协作。朱元璋为满足自己高涨的权力欲望,断然废除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将权力高度集中,令后世皇帝疲惫不堪。

由此内阁制应势而生,但内阁的发展超出皇帝的预料,皇帝不得不另求抗衡之法。如果明朝的政治是一架天平,中心是国泰民安,一端是以内阁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另一端就是由皇权暗中操控的司礼监,二者此消彼长,战巍巍维持着大明统治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明代的司礼监 欧阳琛

2、明代司礼监文书房考 胡丹

3、司礼监与明代内廷运作 郭润涛

4、明代司礼监研究 徐宁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何“阉宦之祸未有若明之为烈也”?
策神解密:太监中的宰相—带你了解明朝的秉笔太监
清代的太监为什么不如明代拽?
太监不可怕,就怕太监有文化!
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干什么的?为何内阁首辅都要高看他一眼?
朱元璋废丞相限宦官,为何又死灰复燃?其中巧妙玄机你想不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