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雨降,可种黍”,从唐诗中看看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有多少

引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一套关于气候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被广泛用于指导古代农业生产,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二十四节气表

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就因为其重要性而被关注,但是它太过重要的实践属性却让人忽略了它的文学价值。在文学创作方面,只有唐代诗人们的二十四节气诗最具代表性,本文主要研究唐代节气诗,从多角度展示唐代节气诗之美。

一、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内容

诗歌到了唐代发展至顶峰,节气诗成为唐诗典型的诗歌题材。其内容的整体特征是不仅承袭秦汉特色,将节气与月令物候交织在一起,更是将节气本身蕴涵的农事活动和意蕴突显出来。

在经过二十四节气和唐诗这两种文学意象碰撞之后,二十四节气诗所包含的内容,就变得非常的多样了。

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最主要内容,就是描绘农业生产。

古代农耕

二十四节气本就是劳动人民总结的自然规律,唐诗中又多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农事诗歌。因此,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主要内容,与农业和生活息息相关是很正常的。

在唐代二十四节气诗中,雨水节气的重要性被格外拔高。雨水在节气理论中是正月中气,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土地松动,万物萌发,是春天来临的重要标志,和农业生产即将开始的标识,所以有关于雨水节气的节气诗是很多的。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首春逢耕者》说:“土膏释原野,百蛰竞所营。缀景未及郊,穑人先耦耕”。

在柳宗元诗中,就为我们描绘了在刚刚解冻后的田野上,春耕农民辛勤劳作的景象。富有生活气息,也是唐代农民辛苦工作的体现。

唐代农民

除了雨水之外,小满节气也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节气。小满时节,气温逐渐升高,经过了春天雨水的浇灌,农作物穗实迅速充盈饱满,是能否取得一个大丰收的关键节气。《四民月令》中记载了农民们对小满的重视:

“四月……蚕入蔟,时雨降,可种黍、禾——谓之上时——及大、小豆、胡麻。……蚕既入蔟,趣缫,剖绵;具机杼,敬经络”。

每逢小满节气,重要的作物小豆、胡麻等就已经茁壮成长,而且桑叶长势迅猛,蚕桑和纺织迎来重要阶段。

有关小满节气的节气诗以白居易的《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为代表,在诗中白居易以旁观者视角观察农民生产活动,生动描绘了小满时节唐代人养蚕缫丝的忙碌场景。

蚕桑农业

除此之外,唐代节气诗中对于冬季节气的重视也丝毫不差。小雪节气是冬季重要的节气,小雪时分天气转冷,农活已歇,经历了秋季的丰收之后,农民可以安然呆在家中过冬,富足地带着对下一个春天的期待度过冬季。

陆龟蒙的《小雪后书事》:“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枫汀尚忆逢人别,麦陇唯应欠雉眠……邻翁意绪相安慰,多说明年是稔年。”就赞美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降雪节气,所谓“瑞雪兆丰年”大抵如此,是唐代人在小雪节气安逸的最好体现。

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描绘景色与物候变化。

因为自然界各种花卉的开放,与时节有着明显而稳定的对应关系,我国古代还总结出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以花的开放来传达季节变化的消息。从十二月份的小寒节气开始到次年三月份的谷雨,八个节气,二十四候,每候对应一种花,共二十四种花信。

梅花(花信风之一)

而这些以花卉为代表的动植物变化和自然景象,也多被唐代诗人记录在节气诗中。

比如白居易的《早春》:“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一句就描绘了春天冰雪消融后,荠叶野菜在墙边繁盛生长的生机盎然景象;顾况的《山径柳》则把视角对准了柳树:“宛转若游丝,浅深栽绿崦”,把柳树在春风中扶风摆柳,婉转婀娜的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

荠菜

类似的作品在节气诗中还有不少,其共同点都是将视角对准了节气变化下,跟着产生变化的自然景物或者气候。既是优秀的写景诗,又是表现唐代节气物候变化的节气诗,堪称诗中之画。

唐代节气诗的最后一种主要内容,就是感怀诗。

古人常因感怀于外物而产生万千思绪,由此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巨作。杜甫的《登高》,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都属于这个类型。

而二十四节气作为重要性不亚于传统节日的时节,同样也能勾起唐代诗人的无限遐思。思念亲人、追忆友人、抒发自身情感等,不一而足。比如戎昱的《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就表达了自身遭遇贬谪,报国无门的痛苦;杜甫的《立春》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

杜甫

总得来说,唐代二十四节气诗内容极为丰富,虽然不说包罗万象,但也囊括了各个领域,从农业生产到描绘景物,抒发情怀应有尽有,不愧是诗中瑰宝。

二、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艺术特色

唐代二十四节气诗不光拥有丰富的内容,还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唐代节气诗的第一大艺术特色,就是诗歌题材极为多样。

这一点来自于唐代节气诗丰富的内容,一共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节气都有其各自特色。大多数节气还处于不同季节,因此可以创作出多种类型的诗歌题材。

在立春,诗人可以目睹春日万物萌发,欣欣向荣之景而作出一首描绘春日生机的写景诗;在白露,诗人可以因为农民们忙碌于田野秋收而有所感触,作出一手描绘劳动人民收获粮食的农业诗或者悯农诗;在冬至,诗人可以因为外面寒风呼啸,天地肃杀,自己孤身一人而悲从中来,作出一首感怀诗

立春景象

正是因为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多样,节气诗也能拥有数之不尽的创作题材,这也是节气诗最大的艺术特色。

唐代节气诗的第二个艺术特色,就是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

比兴之法源于《诗经》之“赋比兴”,比兴手法对于古诗创作的重要性,不亚于电量对于手机,在唐诗中你可以大量见到它的影子。但是在唐代节气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格外频繁。

因为节气诗都与节气相关,而节气变化最容易引起一种能让人诗兴大发的产物——天象变化

在惊蛰时分,春雷滚滚,诗人就会触景生情,将春雷比作皇帝天威,再由比而兴,产生情感变化;将秋分的冷风比作世态炎凉,兴悲凉抑郁之情;将冬至的大雪比作艰苦磨难,兴不屈进取之情……凡此种种,都是比兴手法在节气诗中的应用,这也造就了唐代节气诗独树一帜的善用比兴的艺术风格。

冬至景象

唐代节气诗的第三个艺术特色,就是拥有丰富内涵的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理论,意,是创作者进行创作时的思想情感变化,象,是出现在想象中的具体形象。关于意象对于诗歌的重要性,王廷相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提到:

“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

意象之重要,可以决定一首诗之意味,是否能够让人在阅读时产生情绪共鸣。而唐代节气诗,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节气本就各具特点,因此更容易被诗人赋予各具特色,不同品格的意象表征,由此创作出的节气诗,自然更带浓厚的艺术价值。

三、唐代二十四节气诗的文化价值

唐代节气诗的文化价值,首先体现在反映唐人的思维方式上。

纵观唐代的二十四节气诗,较为明显地体现了唐人的形象思维特征。形象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唐人对节气的独特认知上,直接表现出唐人的思维方式偏向于感性地认知世界,既关注节气本身所代表的天候变化,又思考其背后蕴含的美学体验和哲学思考。

唐人形象

唐代节气诗的另一个文化价值,就是反映了唐人愿意包容万物的胸襟。

在唐代节气诗中,可以见到感时伤春的,可以见到沉醉美景的,可以见到沉痛阴郁的,但却唯独见不到认为节气变化有违人愿,从而作诗痛斥的。

对于唐人来说,春天节气的温暖和煦也好,冬天节气的万物肃杀也罢,都是自然变化的一部分,他们可以用广阔的胸怀去接纳这一切。就像唐人在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所做的一样,吸收包容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然后同化成为更具特色的唐代文化。

结语

唐代的二十四节气诗,是二十四节气和巅峰唐诗二者融合后的产物,丰富的内容、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厚的文化价值让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对于这种文化瑰宝,我们今人更应该努力弘扬,多去了解,才能不让祖先的思想文化瑰宝蒙尘。

参考文献

《四民月令》

《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四节气之: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
二十四节气的作用
24节气人尽皆知,那么72候是什么,和24节气有什么关系?
中国传统农事指南: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
为何说【24节气】起源于长治?
二十四节气入非遗名录 能唤回曾经的诗意生活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